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41580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师月刊
在基础教育领域,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一线教师,成尚荣都是是一位公认的权威。学术会议或教学研讨上,成尚荣的主持与点评往往是*能深入人心的。在本刊对他的专访中,成尚荣娓娓道来,讲述了他对于写作、阅读、教师成长的多年感悟。
鲁迅在《一件小事》中,深深剖析了自己。而一位厦门大学的法学教授,也因为“一件小事”而深切反思自己——“现场”栏目李琦的文章,颇多婉转与叹思。
《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006 皇家学子萧纲的世俗归宿 _ 周勇
010 瞧,这一个浪漫的人 _ 朱永通
012 学校要做特色定位吗 _ 郑杰
015 草木丰盛不自知 _ 吴慧琴
封面 >
018 王星:一个人的教材研究
人物 >
042 名家 成尚荣 从书里获得一双翅膀
微博 萧公权 / 乔治?萨拜因
现场 >
052 记事 “门房”有教于我 _ 李琦
三见“癫师” _ 陈文芳
那一抹亮色 _ 陈筠
074 师道 我的教育人生 _ 诸向阳
078 论坛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吗 _ 雷其坤
刍议教学目标的设定 _ 刘坤
082 德育 证明学生能行 _ 彭清亮
085 吴非说 基础教育要“人”还是要“才”
087 朱永新答 校长不是你的老板
话题 >
089 九月日记(下)
九月,我在…… _ 欧小丽
忽然成了“空巢老人” _ 王小庆
渐渐,不再忧伤 _ 顾文艳
枕着学生的话语 _ 康海群
阅读 >
102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_ 王家良
在两难中做好学校中层 _沈治仁
人文 >
113 历史的、批判的与未来的人文学科 _孙周兴
117 中国教师诗选(三)
柏桦的诗 _ 柏桦
面孔(组诗选二) _ 高正阳
诗二首 _ 邓方
遗言(外一首) _ 赵思运
视窗 >
057 校园 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小学
062 读书会 安徽省霍山县文峰学校“汇智”读书会
064 家 陪 _代安荣
066 大夏 教育美学与德育
优秀父母的教育学
周勇的教学之恋
文 _ 林茶居
二〇一三年夏天,我出了一个教育人文随笔集:《大地总有孩子跑过》。一些朋友读后,写了感想,也发给我分享。我发现,其中我取名为“小纸条”的这一辑,大家谈得特别多。
这一辑内容,不是若干完整的文章,而像是写在小纸条上的一句句话,大都二三十字,*长不过百字,线索时断时续,若有若无,不只有跳跃,还有语言缝隙,以及部分的断裂感。这应该跟其中的逻辑(形式逻辑)埋得比较深有关。不过它有一个阅读上的好处:你不用为“行程”所困,不必顺着某个理念或情节走,想在哪里“上车”、“下车”都可以,也不用担心车不到站不见风景。
写法上,我尝试了一种类似于“顶针”的修辞格:随手写下一句话,然后由其中的一个词生出第二句,这第二句中的一个词再生出下一句,依次而行,似乎有一种源源不断、生生不息的言说效果。如果要作比喻,大概可以这么说:一浪推动一浪,同时这一浪参与了下一浪的荡漾或澎湃。江苏常熟的曹丽秋老师说是“一环套一环”,好像也有道理。
我所熟识的诗人中,不少都有这种可称之为“片段写作”的习惯,已成规模的,*早见诸于坚的《便条集》,张文质的《唇舌的授权》,后来是侯马的《他手记》。
也许,这里面有着“身体写作学”的机理:某些时候,面对某些人、事、物、景,你只能间歇性哮喘般地东记一笔西写一句。又或许,这个世界本来就处处存在“断简残篇”,它们只对心灵律动与之呼应的人显现。这个时候,形式(文体)并非由内容决定,而是事物本身和作者的身心格局相互编织的结果。
往历史的深处去看,片段写作显然是一种古老的文体,诚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奥维德的《爱经》,前者可能存在循序渐进的系列思考,后者可能意在重新书写神话故事,但都是一个个片段的聚合。如果你说“写得简短”是当时书写及传播工具的局限所致,那至少是低估了写作的复杂与艰难。可以与《诗学》、《爱经》一并进行考量的是孔子的《论语》(三者均出现于雅斯贝斯所言的人类文明发展“轴心期”),从文体学的角度说,它更是片段写作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他的著作中,应该有一半是以“格言”或“警句”的形式写就,如汉译均达数十万字的《朝霞》、《快乐的科学》、《人性的,太人性的》等,其“结果不是归纳和演绎的系统”,而是像“一组探照灯”,“既非集中,也非扩散,搜查黑暗,寻找真理”(参见以上著作的《Pütz版编者说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七年一月版)。尼采也被公认为语言学家,而刘小枫还称之为“德语作家”,现在,可以给他加一个名号:片段写作大师。
按这个视角往后考察,在二十世纪的诗人、哲学家里面,也有不少着迷于片段写作的人——我有所了解的如葡萄牙诗人佩索阿(《惶然录》),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梦想的诗学》、《火的精神分析》)、罗兰?巴特(一系列符号学论述)等等,他们的著作里面都有暗中的体系(如人性体系、形象体系或符号体系),而在言说节奏、语词转换上,均具片段写作的形制之美妙,仿若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乃至“移轴透视”。
这些年,我还读到一些可冠以“语词写作”之名的好书,如波兰诗人米沃什的《米沃什词典》(可称“词典写作”),英国文学评论家卡瓦拉罗的《文化理论关键词》(可称“关键词写作”)。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文学名著《枕草子》(清少纳言)、《徒然草》(吉田兼好),基本上都以片段成书,可谓一词一人生,一物一世界。以上种种,我同样视为片段写作。
不好说是不是一种文体生命力的体现。随着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片段写作这一古老的文体以短信、微博等自媒体形式迅速大众化,人们借之或作严肃之思,或表生活之感,或发布衣之怒,而更多的是调侃、搞笑、嘲讽等各种情绪流。不同的是,自媒体时代的片段写作,绝大部分不是纯粹的“思”,而主要是玩——据说,大家都很忙,只能写“段子”,只能在手机屏幕上更新岁月。
我也写短信、刷微博。我视之为“小纸条生活”的一部分——我几乎每天都从本子上撕下小纸条,写下只言片语,作心灵备忘。如果我一个月不整理书桌,那么我的香烟就会被淹没在一堆杂七杂八的小纸条当中——它们承载着我的片段写作,精神茂盛,文字抖擞。
——王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