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656757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德国社会政治环境稳定、经济科技极具竞争力、中德经贸往来密切,以及两国经济结构互补强等推动中资企业在德投资出现井喷式增长,但是中资企业在德收购过程中受到越来越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书围绕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现状、动因、影响和挑战进行研究,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能够为在德收购的中资企业给予一定的启示。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趋势愈发明显,中国对外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全球,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之一。欧美成为中资企业跨境收购关注的区域,其中德国尤其受到青睐。德国社会政治环境稳定、经济科技极具竞争力、中德经贸往来密切以及两国经济结构互补强等推动中资企业在德投资出现井喷式增长。2016年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项目68个,交易金额达到127亿美元,创造了交易数量和交易额的历史记录。中资企业相继宣布多个极具历史意义的大型收购交易。2017年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项目共计54个,尽管交易数量有所降低,但是交易金额达到了创纪录的137亿美元,刷新了交易金额的纪录。中资企业大规模的收购在德国引起极大反响。随着交易金额和交易量的快速增长以及收购目标转向高新技术领域,德国部分公众和媒体开始担忧中资企业收购,一时间“买空德国论”和“技术阴谋论”甚嚣尘上,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受到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主要立足于对以下四个问题进行研究:第1,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现状以及跨境收购面临哪些挑战?第二,中资企业为何选择德国公司作为收购目标以及德国是否因此而受益?第三,基于挑战,中资企业应该如何收购德国企业?第四,回顾以往收购案例,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可以指导实践?上述四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时所遇到的共性问题,本文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并结合理论分析,探寻在德国收购的路径,寄希望能够为在德收购的中资企业给予借鉴和帮助。
本文归纳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挑战有以下几点:一是中资企业对德国关于外商收购的监管法规和操作程序不熟悉,导致在交易实施过程中经常处于被动局面;二是德国部分公众和媒体对中国投资者表示怀疑,甚至视为威胁,中资企业在德收购面临较大的公众和舆论压力;三是德国收紧外资收购安全审查力度并推动欧盟立法阻止中资企业收购德国和欧盟的技术型公司;四是中资企业难以充分评估德国的企业制度、营商环境和公司文化,导致投后管理出现偏差,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五是中国政府加强境外投资的监管力度并严控人民币资金出境进一步规范了中资企业跨境收购行为;六是中资企业未能准确识别收购风险以及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导致收购彻底失败。
中资企业在德国应对挑战的对策:一是严格遵守德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企业基本都是以资合公司为主,资合公司主要分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公司,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时应严格按照德国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交易操作;二是尊重德国的法律法规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用一个个成功的收购案例树立中资企业的正面形象;三是高度重视国内外的政府审查,尤其是德国和欧盟收紧外商投资安全审查的问题,确保交易能够顺利交割;四是进行成功的投后整合和管理。中资企业应根据德国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合理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治理结构、议事规格、决策机制和奖惩制度,Z大限度的提高德国公司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搭建合适的交易架构。中资企业基于融资方式、风险隔离、税收优惠和投后管理等因素考虑,利用间接收购方式进行收购交易;六是对自身和交易对手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以准确评估交易价值并且能够识别潜在的风险。
根据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中资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通过跨国收购持续不断的进行技术积累和升级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也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只有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处于*优势地位时,相信中资企业跨境收购不仅仅在德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会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实现这个远大的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二、主要研究框架
第二章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动因
第一节德国是海外收购最安全的目的国之一
第二节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德国工业40
二、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资企业在德国开展收购
第三节对德国优势产业进行收购可以弥补短板
一、汽车整车和零配件
二、机械设备制造
三、化工制药业
四、电子电气产业
第四节借力在德国收购实现公司战略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现状和影响
第一节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现状和特点
一、德国是中资企业在欧洲收购最主要的目的国之一
二、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特点
第二节中资企业在德国收购的影响
一、帮助德国企业走出发展困境,推动中德两国企业互利共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