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28953
章 机械运动 节 机械运动与参考系 第二节 测量长度与时间 第三节 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第四节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第五节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第二章 力 节 力 第二节 重力 第三节 弹力 第四节 摩擦力 第五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 第三章 力与运动 节 牛顿定律 惯性 第二节 力作用的相互性 第三节 力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节 共点力的平衡 第五节 牛顿第二定律 第四章 机械能 节 功与功率 第二节 动能、势能、机械能 第三节 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 第五章 声、光、热 节 声波与振动 第二节 光的折射与光的色散 第三节 分子热运动理论 第四节 物态间的变化 第五节 物体内能的改变 第六章 电荷与电场 节 两种电荷 第二节 电荷间的作用规律 第三节 电场的描述 第七章 电流与电路 节 电流、电压、电阻 第二节 欧姆定律 第三节 “伏安法”测电阻 第四节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计算 第八章 电功与电热 节 电流做功与电功率 第二节 焦耳定律 第九章 电与磁的联系 节 磁场与磁感线 第二节 电流的磁场 第三节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第四节 电磁感应现象 第五节 电磁波 第十章 原子与原子核 节 原子的结构 第二节 核能的利用 参考答案
初中物理教学中做好适当的铺垫是十分必要的。这种铺垫开展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性强,不会给学生造成多大的负担,学生很乐意也很容易接受,学生在初中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与高中同步课程相关联的知识点,况且这种铺垫不需要针对训练,只是初中物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教师的目光要放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为学生未来奠基的意识。
作者本人从事多年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教学,结合近几届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初中教学中做过一些教学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时,总是关联到st图像、vt图像及物体下落中的匀加速运动或汽车刹车时的匀减速运动;在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时,总是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将牛顿第三定律讲解给学生;在学习摩擦力时,总是给学生分析讲解静摩擦力的范围及用二力平衡来计算和理解,在探究滑动摩擦力时总是对照公式Ff=μFN来理解其影响因素;在学习机械能时,总是让学生知道动能的表达式Ek=12mv2、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p=mgh、弹性势能的表达式Ep=12kx2及其转化和守恒;在涉及电荷、电荷量、电流时,总是讲解电流的定义式I=Qt;在讲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总是谈到安培力F=BIl的关系,等等。这种顺势顺理的链接已融入学生的心田,每当我接触或跟踪一些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与学生们谈论起学习高中物理的体会,学生兴趣盎然,大多数学生并不觉得物理难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记忆起初中时老师讲过的相关知识内容,学生乐于学习,家长高兴也溢于言表。每当听到有些学生、教师和家长谈论起对物理学习的畏惧感,心中总有些感慨,于是便萌生了想写一点什么的想法,就编写了这本《初高中物理衔接教程》。由于水平所限,书中难免有些内容不随人意,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按照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力、声、光、热、电、磁、原子结构等相关知识简要总结,然后将其涉及对应的知识点或实验探究进行分类和延伸拓展,使知识衔接过渡自然,并辅以方法指导和适当的衔接训练,目的是使知识联系具有针对性。书中打“*”号的内容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再向前一步了解前瞻性的知识。本书对初中教师及家长了解初、高中物理知识的密切关联可作为借鉴,对初中毕业生升高中可作为衔接课程,为学生适应高中学习引线搭桥。本书得到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教研室袁其山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李春光王中山2016年5月13日
章首语
本章知识要点
机械运动与参考系
测量长度与时间
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简单、基本的运动形式,小到原子、分子,大到宇宙中的天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它是物理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点。
研究机械运动,不但要涉及物体、位置、路程、时间、速度,同时还要涉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概念、质点模型,以及vt、xt图像等。本章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这也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开端。
★转变思维,迈向成功
① 物体→质点(什么情况下的物体可看作质点?)
参照物→参照系(或参考系)
② 路程—位移
时间—时刻
速度—速率
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概念的差异。位移、速度是矢量
③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v=xt
速度变化的大小——Δv=v2-v1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a=Δvt认识加速度是矢量,
v与a的正、负
④ 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v0为正方向,注意a的正、负)
公式解题→图像应用(函数关系、物理意义)
★角色定位,自主研修
学生层面:了解知识加深与分化的方向,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认识位移、速度、加速度是矢量,初步了解和运用公式、图像处理匀变速运动的相关问题。
教师层面:注重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严格界定概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节机械运动与参考系
A初中知识对应
机械运动与参照物
明确关键词:“位置的改变”
位置改变→运动
位置没有改变→静止
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即相对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言。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往往是不相同的。在日常生活中,若没有特别说明,一般默认为选地球(或地面)为参照物。
图1-1
【典例1】(运动与静止)如图1-1所示,小明乘坐观光电梯从一楼到三楼的过程中,以地面为参照物,小明是的,以电梯箱为参照物,小明是的。
【分析】确定参照物后,关键看小明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答案】运动静止
【典例2】(参照物)如图12所示,坐在行驶的磁浮列车中的乘客,若以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若以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图12
【分析】判断哪些物体为参照物时,应以题意中情景所呈现的物体加以选择。
【答案】列车地面
B高中知识衔接
衔接点一质点
质点是对物体的一种简化,忽略形状、大小,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便于研究问题。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思维工具
做机械运动的物体,往往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这个表示物体的点称为质点。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当物体的形状、大小不影响所研究的问题时,就可以把物体看成是一个具有质量的点。如:列车从北京行至上海时,可以把列车看作一个质点。但当研究列车通过某里程碑或隧道的时间时,其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此时的列车就不能看作质点。
【典例3】(质点)做下列运动的物体,不能当作质点处理的是()。
A. 在研究顺流而下的小船的速度时
B. 在研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的速度时
C. 在计算百米跑竞赛中的运动员的时间时
D. 在研究列车穿越隧道的时间时
【分析】只要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来讲是次要因素,可以被忽略,物体就可以看作质点。典例中的小船、汽车、运动员的本身大小不影响对问题的研究,均可看作质点。而在研究列车穿越隧道的时间时,列车的长度就不能忽略,此时的列车不能看作质点。列车通过隧道时,运动的路程s=s隧道 l列车。
【答案】D
C知识衔接训练
1. (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公转中的地球不能看作质点,自转中的地球可看作质点
B. 研究平直公路上汽车的运动速度时,可将汽车看作质点
C. 计算大型客车通过路旁某路标时的时间时,客车可看作质点
D. 转动的物体不能当质点来研究
2. (路程和位移)如图19所示,某质点沿半径为R的半圆形轨道,由A点运动到B点,则该质点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分别是()。
图19
A. 0;0
B. πR;R,由A→B
C. 2R;πR,由B→A
D. πR;2R,由A→B
3. (矢量与标量)下列物理量为标量的是()。
A. 平均速度
B. 力
C. 位移
D. 功
图110
4. (运动与静止)(多选题)如图1-10所示,对于正在乘坐索道缆车观光的某游客来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对面的山迎面走来
B. 以对面的山为参考系,自己静止不动
C. 以自己为参考系,看到同一缆车里的人向对面的山不断靠近
D. 以所乘坐的缆车为参考系,看到两边的青山绿树向身后走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