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20123315
本书是李泽厚原创性思想系统“人类学历史本体论”的*文本。它采取积淀论的哲学心理学方向,融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典哲学于一炉,以“人活着”、“度的本体性”等的重构建设,反对后现代,凸显出当今人类与个体的命运问题。
“伦理学纲要”承继中国情本体传统,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等。“认识论纲要”提出“度”应作为认识论的*范畴,也指出中国实用理性有优点,但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为本无形而上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出一条“后哲学”之路。
上册目录
序001
内在自然人化说(1999)003
自由意志的绝对性003
相对伦理塑建绝对010
两种道德论(2001)014
经验变先验014
现代社会性道德026
西体中用038
关于情本体(2004)052
心、性为本还是情为本052
什么样的情068
情本体、两种道德与“立命”(2006)086
人性能力086
权利与善谁优先094
“道始于情”103
立命:上帝拯救还是自己拯救113
谈“恻隐之心”(2007)123
道德心理与社会生物学123
“共同人性”的三方面135
再谈理性与本能(2008)145
动物本能与人类理性145
能力、情感与观念149
幸福是否伦理学命题?159
新一轮“儒法互用”(2009)168
善是什么168
和谐高于公正174
伦理学答问补(2012、2016)183
要点在三个区分183
自由意志乃人性能力190
接着Wittgenstein走200
情本体与女性主义伦理学203
为什么说孔夫子加Kant(2014)208
“学而第一”与“不知的共同根源”208
“尔安乎”与绝对律令211
意志、观念、情感和“最高境界”214
人是目的与关系主义222
事实、价值不二分232
历史进入形上238
“上帝死了”之后244
关于“伦理学总览表”的说明(2018)252
情境、情绪和情感254
关于“两德论”
268
中册目录
序001
主体性(subjectality)哲学认识论
(1979、1984)003
关于逻辑和数学的根源003
时空的实践基地016
因果观念从何而来022
什么是“我思”036
核心是主体性(subjectality)的内外结构052
“度”的本体性(2001)057
“度”来自生产技术057
历史建理性与“以美启真”067
实用理性的逻辑(2004)079
度的操作本性079
度的辩证智慧089
度与个体创造109
答问(2008、2010)128
“度”与“数”128
发现与发明137
阴阳五行与辩证逻辑142
秩序感147
阴阳五行:中国人的传统宇宙观(2001)161
中国辩证法来自兵家:行动第一161
反“反二元”:度165
五行特点:功能与反馈174
阴阳五行与后现代180
对话182
关于“理性内构”(2015、2018)203
走出语言与默会知识203
普遍必然性与客观社会性209
要重视个体心理的独特性215
几个要点220
附录225
六十年代残稿226
人类起源提纲(1964)242
八十年代主体性哲学论纲系列(1980—1989)250
下册目录
序001
哲学探寻录(1994)003
“人活着”:出发点003
“如何活”:人类主体性011
为什么活:个人主体性018
活得怎样:生活境界和人生归宿028
双本体论(2001、2004)038
工艺本体与所谓“经济决定论”038
心理成本体058
文化心理结构092
再谈宗教经验100
建立新感性(1988、2006)129人性心理本体129
原始积淀140
人性与审美形而上学147
“美育代宗教”答问(2008、2016)163
语言是存在之家?163
天地境界180
感伤中的神意193
四大皆空还得活212
歌功而不颂德216
工夫即本体221
我思故我不在226
答高更(Paul
Gauguin)三问(2015)230
我们从何处来?231
我们是什么?235
我们往何处去?240
前记(2018)
本书原名《哲学纲要》,2011年1月初版于北京大学出版社,同年7月改正众多错漏后第2次印行。2015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2O16年6月增添若干新篇旧作由青岛出版社更名出版。更名实乃恢复,因《哲学纲要》主要由《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同年8月再版,2010年3月三版)拆拼重组而成,当年为八十自祭自寿以纪念研读哲学,交北大出版;不料转瞬又活多年,而殒殁毕竟邻近,乃恢复本名出青岛版,留存“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作自己的独特记念。此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应出版社要求,书分三册,有所增删。此书多次行印,变相屡售,似有愧于读者,却已无可如何,惊岁月如流更应奋力求索,奈身心疲惫那堪书案折磨,思意未尽,发表难能,此为最后一版欤?不可知也矣。谨记。
2018年88岁于异域波城
上册序
本卷《伦理学纲要》是从我著作中有关论议伦理学的部分摘取汇编而成,它们分别写于世纪交替以来的不同时日,这次汇集因年老体衰,未能改动以求统一。
这些属于不同岁月的文字合成本书,形式结构上便自无系统条理之可言,且有不少重叠雷同、反复陈说的地方,但内在脉络和论证说法倒相当一贯。总的说来,就是继承中国传统,在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视角下,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又外作传统宗教性与现代社会性二分,内作能力(意志)、情感、观念三分,并以此为基点,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而不断有所明确、补充和扩展。如确认道德心理和行为中,理性为动力,情感乃助力;人性能力在道德领域乃(自由)意志,等等。此外,拙著《回应桑德尔及其他》(2014)、《什么是道德?》(2015)两书亦均属伦理学范围,亦有重要确认和增补,如《回应》书中的伦理学整体图表(“总览表”的说明)、《什么是道德?》书中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回答,等等。
我曾为突出特色而片面地说过,中国哲学是“生存的智慧”(如“度”的艺术),西方哲学是“思辨的智慧”(如Being的追寻);十多亿人口和五千年未断的历史是前者的见证,迅猛发展的高科技和现代自由生活是后者的见证,各有优长和缺失。我所想探究的,正是中国传统的优长待传和缺失待补,以及如何传如何补,我以为“转化性创造”是关键。这对我来说,就是以孔老夫子来消化Kant、Marx和Heidegger,并希望这个方向对人类未来有所献益。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干的伦理学,应予此有所贡献。
由于各种主客观制限,我的文章大多匆忙写成,未及锤炼,是以论证疏略,语言平浅,资料不多,概括稍快。诸作如此,本书亦然。但钩元提要,别见洞天,旨意深淳,自成一统,亦不遑多让。“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语),为多代学人所深望,亦拙诸作所向往,幸希读者三留意焉。
此序。
2009年10月撰写,2015年12月改订
中册序
书名是夸张了,为对应《伦理学纲要》而拟,实际只是对认识论某些问题的看法而已。《答问》《关于“理性内构”》两篇为未曾发表的存稿,这次作了好些补充。《主体性(subjectality)哲学认识论》乃《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的有关摘录,卅年旧作,不易变更,与今观点,自有异同,虽勉力改删,仍难如人意,但毕竟同远大于异,录存此书,以供参阅。
由于是“生存的智慧”,我一直认为中国实用理性有忽视逻辑和思辨的缺失而颇待自我改善。“度”作为第一范畴在认识论需重视“数”的补充,阴阳、中庸和反馈系统的思维方式需强调抽象思辨之优长以脱出经验制限。我很少在哲学中谈论过于具体的问题,这里愿破例强调,在中学设立独立的形式逻辑课程很为重要。在理论上,“默会知识”、“秩序感”、“形式感”与“以美启真”和“自由直观”等等,更需要作深入探究。
问题艰难,无门进益。但如所提问题能引人留意,则衰朽残年发此粗陋不堪之作,虽汗颜之至亦无所辞焉。
此序。
2010年5月撰写,2015年12月改订
下册序
中国本无存在论(即本体论ontology),此《纲要》为友朋怂恿,将拙作中有关“人活着”及某些宗教-美学论议摘取汇编,与前二《纲要》合成三位一体,为本无形而上学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顺理成章地开出一条普世性的“后哲学”之路。唯旧著重组,颇感拉杂失伦;而名实不符,或可博君一粲?
此序。
2010年5月撰写,2015年12月改订
回过头看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历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八十年代,影响思想文化界全局的有李泽厚……我们回顾这几十年,我们现在能举出来的就是李泽厚,这样一个全局性影响的就这一个……我们需要李泽厚式的思想家,李泽厚式的哲学家。我们不是超越李泽厚,我们要达到他的水平,我觉得这可能是当下中国知识界、思想界很迫切的问题。(钱理群语,见《李泽厚与80年代中国思想界》,《开放时代》2011年第11期)
李泽厚先生是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富有原创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影响广泛波及到人文社科诸多领域,他的很多思想论断至今大家仍耳熟能详、津津乐道,此可见其思想魅力之大。……就李先生对儒学与中华文化精神一以贯之、自成体系的诠释来看,其思想气质无疑是偏于经验型的经世致用,与湖南大儒先贤王船山、谭嗣同在思想风格上有些接近,甚至与*的哲学气质也有些神似……李先生的这些哲学思想无疑在今天仍是中国学术思想界的重要声音。(陈来:《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14年第3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