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43649
不需任何数学和统计知识,扔掉所有模型和表格,人人都能玩转经济学!
8-80岁都能看懂的经济学读物,读懂经济学,读懂世界,这一本书就够了
有用的学问在于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经济学正是这样的学问。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通过常识很难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有时还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导致用错误的方法解决问题。而用经济学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则是降维打击,走了他人意想不到的捷径。
改造世界观,升级你的操作系统,用全新的视角来观察生活,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通过阅读本书来学习经济学,你会拥有条理清晰简单明了的生活,一切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贾府养宗教“奶牛”,错在哪儿? / 2
以公立医院为主体,中国医疗体系有何优点? / 4
保护产权不要斤斤计较收费 / 7
管住货币,企业家对产权稳定会更有信心 / 9
PART 02储蓄出富翁
《穷爸爸,富爸爸》中的经济学 / 14
通货膨胀是复利理财的天敌 / 16
解决经济危机不能靠消费 / 18
PART 03 从生活小事看宏观调控
如果打破了窗户怎么办?经济学家会高兴吗? / 24
经济低迷?教你该如何消费 / 27
谁拖垮了老百姓的养老钱? / 30
如果 10 年不发钞,中国经济能否“再创辉煌”? / 3物价下降会阻碍投资吗? / 35
多印钱就能让全民发财? / 38
蒜价暴涨,囤蒜大户其实降低了通胀 / 40
PART 04 福利的诱惑与陷阱
老百姓不要被吓得跌进“中等收入陷阱” / 44
福利是个“烧钱罐” / 47
“天水围”的福利保卫战 / 50
日本和希腊陷入了什么死循环? / 52
瑞士人勇打“无知之幕”的脸 / 55
英国“脱欧”才有前途 / 58
要不要选择免费的午餐? / 61
一周工作四天?难! / 63
公立教育在哪国都只有失败? / 65
PART 05 管制,管住了谁
要结束户口冲突:争取落户不如反对户口伤害 / 70
城里人“死不起”?让农民来帮你 / 73
贸易保护与卖炭翁 / 76
内地人在日本狂“扫货”,香港人怎么看? / 78
《劳动合同法》:意愿不是结果 / 8
从经济学看“反歧视” / 83
城管如何赢得尊敬? / 86
少管制专车也是改革 / 88
专车里蕴含的经济学 / 91
谁让乡村干部阻止村民办酒? / 93
有关婚姻、爱情和性别的调控 / 95
富人为什么做慈善? / 97
谁说东北经济差是因为东北人观念落后 / 100
PART 06 理解商业
富士康减少加班会让谁不满? / 106
老板存在的意义 / 108
王卫发红包的情怀与现实 / 111
公司内部的福利错觉 / 114
人们需要威尼斯商人 / 116
你比李泽楷更有可能成为“超人” / 119
广告也是生产 / 122
麦当劳第二杯饮料半价 背后是经济学博弈 / 125
赌博不是零和游戏 / 127
永不服“输”的股民 / 129
每个人爱狗的方式都不同 / 132
万科的真正价值真的在于管理团队吗? / 134
商品质量仍然靠市场 / 137
垄断企业侵犯小企业的权利了吗? / 140
“工匠精神”与“市场精神” / 143
PART 07 理解生活
为什么“浑蛋”成功了,你却没有? / 148
一个老实人的博弈 / 151
书非借不能读也? / 153
破坏孝道将严重损害中国经济 / 155
你不会喜欢慢下来的中国 / 158
其实你和富人的差距越来越小 / 161
何必扼杀普通人买奢侈品的机会 / 163
老虎伤人,野生动物园一点儿责任都没有 / 165
怎样处理隔壁的钢琴声? / 168
神医与虚拟财货 / 171
高校学费又要涨?应考虑怎么降学费! / 173
“捐款”替代“拨款”更利教育 / 175
PART 08 市场比医生更会救人
家属的知情权与医疗就是一项生意 / 180
改革药监体制之慢 / 183
品牌机制可解疫苗之殇 / 185
某医院为什么把科室承包给莆田系? / 187
为何会流行去印度“旅游看病”? / 190
PART 09 从出生到养老的陷阱
21 世纪应该生小孩的理由 / 194
自然生育不会造成灾难 / 196
中国城市的人口争夺战 / 198
比人口负增长更可怕的是养老金问题 / 200
企业交养老金是幻觉,不涨工资是真痛 / 202
延迟退休,以后你就慢慢懂了 / 204
PART 10 远方是诗还是泡沫:房价走向何方
年轻人变穷了,是因没赶上“房产泡沫”? / 210
房价下降你就买得起吗? / 212
中国青年买房比例高,多亏父母 / 215
根据数据预测房价是科幻小说 / 217
两套学区房拯救一家上市公司,全民炒房风险高 / 219
二线城市房价猛涨,地方官员为何不高兴? / 222
房贷首付比例降低和利息抵税,都有利于老百姓 / 225
陈志武
香港大学经济学冯氏讲席教授与亚洲环
球研究所所长、耶鲁大学前金融经济学教授
邓新华这些年的写作很出色,以浅显的语言、通俗的故事把经济学的道理讲得清楚易懂。而这本《柴米油盐经济学》则是收录了他的一些有针对性的文章,不愧是一部对人们理解经济学有所助益的好著作,值得我们好好阅读、学习和思考,尤其是其中许多观点恰逢其时,或可助力国人纠正时弊。
比如,在《蒜价暴涨,囤蒜大户其实降低了通胀》这篇文章中,邓新华讲到,在2016年蒜价飞涨、媒体报道某些人因囤积大蒜而猛赚之后,有网友就呼吁:“对炒蒜的这一小撮奸商,国家应没收他们的非法所得,罚得他们倾家荡产,让他们终生敬畏投机。”虽然行政部门未必这样做,但在体制内外,对这种“药方”的支持度还是很高。
实际上,在周朝时,回应商人的这种“投机倒把”的方式,是由政府建立“常平仓”体系,意在供给过剩时低价买进并囤积,供给不足时高价卖出。这等于由官方代替私人,去做同样的跨期配置供给、平抑价格波动的事。当然,由政府这样做,社会似乎更能接受,反正只要不是私人赚钱就行。尽管由官方经营所带来的对民间市场的“挤出效应”,使本来可以按自身规律推演的市场机制不再有发展空间,造成市场的长久停歇或倒退。在之后的各朝代,继续在官办“常平仓”和民办“投机倒把”之间徘徊,以至于让致力寻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证据的学者,时常在“兴奋”与“失望”间游荡。到了20世纪计划经济时期,甚至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与90年代,仍然相当流行“打倒投机倒把”之说,通过法规和政策具体地阻止跨时间、跨空间配置资源的交易行为,他们还是没看到或理解金融的社会价值,不能理解如果没人冒险跨期囤积或者辛劳地异地运输,短缺时就会更加短缺、高物价时就会物价更高。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可是,邓新华从这些反应和政策讨论中认识到,如今人们照样缺乏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于是,他用耐心、用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为我们把经济学道理讲通、讲透。这是值得赞赏的努力。
书中有许多富有启发性的经典故事和深刻道理。《贾府养宗教“奶牛”,错在哪儿?》这一篇就值得众多企业家深思。虽然南宋朱熹出于非经济目的提倡各家族兴家庙,但从专长和可持续性的角度看,邓新华认为私庙不如公庙,因为贾府并无办庙的特长,也无办庙的效益,并且私庙的命运完全跟贾府的兴衰捆绑在一起。邓新华从这个角度看出贾府私庙所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这也反映出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这些年,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尤其是民企,都不管是否有专长、是否与主业相关,就什么都做。既垂直整合全产业链,又横向扩张板块,恨不得把中国经济的各类行业、所有业务都包罗于自己单个集团之中。那么,为何不能善用亚当·斯密关于专业分工的道理,反而一味追求多元经营模式?是什么促使每个公司都想成为“中国的GE”呢?当然,贾府是小说中的虚构产物,如今美国的GE也摇摇欲坠,多少“无所不做公司”能超越贾府的命运呢?
所以,本书的各个章节都寓意深刻,值得个人、家庭、企业家和施政者细读与思考。邓新华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及时的经济学通识课。
很多理财读物上有强调“复利理财”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会强调时间。比如,每年10%的回报利率,看起来很少,但是,年数久的话,复利会很可观。投资1万元,每年复利10%,15年后就会变成4.2万元。而大多数理财产品推销员在向顾客推销理财产品时,也会宣传复利的作用,并讲一些传奇的故事,比如某个人曾经在某银行里存了1万美元然后忘记了,过了50年才想起来,结果发现自己变成了亿万富翁。
所谓复利,其实就是“利滚利”。投资者通过投资获得收益,并将收益继续用于投资,这就是复利理财。复利理财强调时间和持续投资的道理当然没有问题,因为如果是在一个稳健的货币环境下,复利理财的确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财务自由的梦想。但是,复利理财存在着一个天敌,那就是
通货膨胀。
清华大学教授韩秀云在做讲座时喜欢出示一张旧版的5元人民币。她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刚刚从物资匮乏的时代走出来,她对贫穷还心有余悸,于是,她收藏了5元钱,并绝不轻易动用。她想的是,万一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她还可以用这5元钱生活一个月。“但是现在
5元钱能做什么呢?”韩秀云问。5元钱让人对通货膨胀的厉害有了直观的感觉。通胀猛于虎,它可以把30年前一个月的生活费,变得现在连一份盒饭都买不到。
假设韩秀云没有把那5元钱藏起来,而是用于投资,并且是复利投资,情况会怎么样呢?假设每年的复利率是12%,韩秀云从1981年开始投资,那么,到2011年,初的投资大概会变成30倍(29.9599倍)。也就是说5元钱变成了150元钱,这当然是不错的回报了。但是,要想
拿着150元钱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维持一个月的生活,恐怕只能每顿都吃咸菜馒头了。复利虽然厉害,但也会被通货膨胀打败。
普通人的投资渠道并不多,尤其是稳定在12%以上的年回报利率的投资。事实也证明,很少有高达12%的存款利率,所以12%的投资回报利率意味着寻找存款之外的投资渠道,这就意味着承担投资风险。很多投资理财骗局也正是抓住这一点,向顾客承诺高于12%甚至高达30%的投
资回报,当骗取的钱财达到一定金额时,就卷钱跑路。
通货膨胀是复利理财的天敌,同样也带来了养老难题,因为普通人无论如何勤劳、如何努力,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都可能会在不可思议的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
有些人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可以存钱买房、买车,却不能存钱养老呢?根本原因就在于通货膨胀是难以从官方的CPI数据中看出来的,拉长时间才可以看得出来,而养老是二三十年后的事,没有人能够预料到那时的通货膨胀会到什么地步。
20世纪80年代初期,拥有上万元资产,就算富人,如果那时有人跟你说30年后1万元用来养老等同杯水车薪,你肯定不会相信。的确,看起来,5元钱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一个月,一年才60元;如果过好一点儿,翻倍,每年120元,1万元可以花80多年,怎么也够了。但是现在呢?随便一个打工者都会拥有万元存款,谁会相信1万元可以养老?你可以说,那我努力存钱,攒够养老钱就可以了。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一个20多岁的青年努力工作,30年后,他存够100万元,到了60岁,该退休了,他敢对自己退休后的生活放心吗?显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条件保障:没有房贷、没有啃老的子女、没有……所以,今天的普通人觉得100万元存款是一笔巨款,可以养老,但二三十年之后他们会发现,100万元存款也不能让人放心。
所以,通货膨胀使很多财富被浪费于无形,就像复利,只不过通胀是负的复利。每一年,通货膨胀看起来都是个位数,但是,长年累月下来,就变得很惊人,它使天文数字的存款,渐渐变得什么都不算。
经济低迷?教你该如何消费
自从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政府开展了“大小齐抓,不留死角”的反腐运动,一批“老虎”“苍蝇”相继落马,反腐在让普通百姓亲身感受到反腐实惠的同时,也触动了一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这就导致“反腐影响经济”的谬论不时出现。比如:有人认为大刹公款吃喝之风,使得一部分高档饭店、酒店的经营难以为继;有人认为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也是受到反腐的影响……这与凯恩斯派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凯恩斯派认为,在经济低迷期,政府大力消费就能填补人们开支的减少,增加社会总需求,刺激经济繁荣,使经济走出低迷期。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的吗?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A公子某日一时兴起,请一帮朋友花天酒地,事后他有点儿后悔:也许不该这么浪费!但是想想凯恩斯理论,他又高兴起来:我多为社会创造了需求,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还是有益的。
但接下来,如果他后悔今日的消费或是由于此次消费而致囊中羞涩,就有可能减少社会总需求,这也就意味着A公子把日后的钱用于今日的大吃大喝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而只是把此种需求挪为彼种需求。我们知道,A公子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取决于他的收入,也许他还可以借钱消费,但借钱给他的人就得减少消费,A公子仍然没有创造新的需求——社会总需求水平,取决于社会总收入水平和储蓄率。
同样,政府加大开支的做法很可能和A公子的做法一样,实际上并没有增加社会总需求。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政府是通过增税或者通货膨胀来实现的。
至于在经济低迷期人们不愿意消费,这是另一个错觉。人们看到的是,很多产品很难卖出去,就以为这是由人们不愿消费导致的。但是,你可以问自己几个关键的问题:无论如何,你总得为维持基本生活而购物吧?在你购物的时候,你花的每一块钱,你总是希望能买到更多你需要的商品吧?你不可能会因为经济低迷,而希望你用同样的钱买到的商品却比之前少吧?
对,你的消费习惯并没有变化,你仍然希望少花钱多买商品。实际上,在经济低迷期,人们收入降低,会比平时更迫切地希望自己的钱能买到更多的商品。那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商品无人愿意消费的情况呢?问题在于,人们需要的商品恰好紧缺,人们不得不把收入的大部分花在这些商品上,于是,那些不太急需的商品,就很难卖出去了。它们很难卖出去,不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消费它们,而是因为人们不得不把钱花在其他商品上。
在经济低迷期,市场其实正在紧张地重新调整资源配置,企业家重新预测人们的需求,人们尽力为未来储蓄以恢复元气。等到这个时期过去,经济又会重新迎来繁荣。
这种时候,政府大力开支,不但没有创造新的需求,反倒打乱了市场调整的过程。比如,政府认为大修铁路、公路可以刺激需求,但其实,政府这么做恰恰是让资源流入人们并不急需的行业中,导致人们急需的东西更加短缺,这不是刺激消费,而是刺激浪费。政府的过度花费则打乱了人们为未来储蓄的自然进程,延长了低迷期,这一点从罗斯福新政的某些弊端中就可以看出来。
为了缓解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增加政府对经济直接或间接干预。人们普遍认为罗斯福新政从1929年的大萧条中挽救了美国经济,而事实正相反,在罗斯福政府的大力干预下,美国的经济低迷期长达10年。而此前,每一次经济低迷,一般是一两年时间就过去了。
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对凯恩斯理论非常拥护呢?这是因为凯恩斯经济学总能让人们高兴,会让你觉得你的每次消费都为社会总需求做出了贡献,而且人们总是希望有快速走出经济低迷期的魔术,这也就导致他们会吃更久的苦头。
为什么“浑蛋”成功了,你却没有?
这些年,是不是在你身边涌现出一大波创业者,他们张口闭口都在谈创业计划,白天黑夜都在谈人生理想,没有创业的你好像都跟社会脱节了。每次朋友聚会,不是这个朋友一单赚了几十万,就是那个朋友刚融到资,“没有成功”的你想要清净一下,看看朋友圈吧,却发现那里有无数质疑你的文章,比如“为什么你还没成功”“你穷你有理”之类的,没创业、没发财似乎让你变得罪大恶极。
但是,发财并不是的成功标准,这我不多说了,我要说的是,我不反对人们创业、赚钱,但有个真相很残酷: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有很多人创业一辈子,收入可能还不如他老老实实地给别人打工。但是很多人受到各种创业鸡汤文的激励,以为只要敢干就一定能成功,跑去做并不适合自己的事,那实在是浪费。所以信鸡汤文,还不如理解一下经济学的道理。
有一次,有个朋友问我:“那些经常出镜的经济学家大多赚了很多钱,我们却没赚到钱,在经济学上有解释吗?”我说:“还真有解释。”于是我举了一个例子。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举重运动员,他们可以在世界比赛中获得名。而某篮球运动员的收入却是在世界上排名前几位的举重运动员的100倍、1000倍。这并非因为举重运动员不努力,而是因为观看举重比赛的观众比观看篮球比赛的观众要少得多,这是无法改变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
的比较优势,有些人的比较优势天生就注定了不能迎合太多的观众。
假如举重运动员想:“既然打篮球这么赚钱,那么我也去打篮球好了,只要我努力,一定能成功!”结果会怎么样?他不但赚不到大球星那么多的钱,而且比他举重时赚得还少。因为他放弃了自己的比较优势。
我跟同事说,同样的道理,经常出镜的那些经济学家赚那么多钱,是因为他们善于迎合一批人。你说的话比他更对,但是关注者太少。但如果你去学大众,结果也会是一样的:你不但赚不到他们那么多钱,你还会比你现在赚得更少。因为迎合他们并不是你的比较优势。
相信肯定会有人反驳说:如果不去试,你怎么知道你不适合创业?这里我要说一个段子:黄鼠狼在悬崖上立个牌子——如果不去飞,你怎么知道你不是一只鹰。然后它就在悬崖下等着吃掉下来的鸡。这段子是不是很负能量?我不是反对人们去试,因为比较优势很多时候的确是试出来的,但是在试之前一定要明白,不是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对失败一定要有准备,尤其是当处在泡沫的盛宴中,很多失败被掩盖,但终,失败不会是小概率事件。
创业不仅是禀赋问题,也是运气问题,就如同我们在上一章中提到的一样,决定创业者成败的,不是创业者自身,而是消费者。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未必比失败者更勤奋,或者更聪明,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恰好迎合准了消费者。我不否定学习能力、控制成本的能力、激励能力等因素也能有帮助,但重要的还是消费者的挑选。为什么有些“浑蛋”能成功?那是因为“浑蛋”也有自己的消费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