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27967
特别专题:文学人类学四十年回眸(栏目主持人:谭佳)
主持人语/3
四十年,惊鸿一瞥【萧 兵】/5
文学研究的增长点
——谈中国文学人类学新时期的发展【曹顺庆 李 甡】/10
人类学的文学脚步【庄孔韶】/14
二十年,我们一起走过【彭兆荣】/18
一己之见: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四十年和一百年【徐新建】/22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历史与展望【代云红】/30
媒介接引对文学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贡献【李永平】/34
文学人类学与当代精神版图【黄 悦】/39
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中越跨境民族研究【黄 玲】/42
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命题的引领与思考【公维军】/46
神话与经典(栏目主持人:李菲)
羌人尚白与夏人尚黑
——文化文本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示例【叶舒宪】/51
创世神话的现代读解【杨慧林】/82
龟蛙神话的比较阅读【徐 峰 金 茜】/92
《圣经》和匈牙利乡民传统:圣经民间叙事的转换生成
【〔匈牙利〕安娜玛利亚·拉梅尔 伊罗娜·纳吉
邹 明 郭 恒 译 郭 恒校】/105
理论与方法(栏目主持人:梁昭)
人类学试图拓展
——“文字人类学”与审美关系试探【萧 兵】/127
文本与文化遗产传承的人类学研究【郑向春】/136
解读“之间”:分析互动行为的工具和观念(上)
【〔法〕格温德琳·托特瑞 王 浩 周莉娟译】/146
文本与文学(栏目主持人:邱硕)
明末清初江南的诱僧现象
——以情欲为中心的考察【曹瑞冬】/165
文学作为治疗的人类学考察【杨 琼】/184
综述与评论(栏目主持人:唐启翠)
从“各民族”到“多民族”:一种新文学史观的表述与建构
——读徐新建《多民族国家的文学与文化》【潘年英】/201
创世神话的文化底牌意义
——“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会议综述【孙梦迪 唐启翠】/206
走进八千年神话中国
——“神话中国”工作坊之“神话学反思及思想研究”综述【许诗怡 谭 佳】/219
从“剧场设计”到学术空间
——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工作坊”的参与观察【刘维邦】/226
发刊词
文学是人学,人类学是人的科学。
这两个学科的对象相同,注定会有结缘的一天。
文学人类学,就是文学和人类学结缘后的新生事物。
《文学人类学研究》创刊,是这个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学术新潮逐渐发展成熟的标志。
至于结缘会在何时何地发生,按照国人的说法,要看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的契机。
四十年前的今日,我们三人素不相识,在恢复高考首批录取后的兴奋中,各自分别步入西安和贵阳的大学校园学习。是中文系的中国文学这个专业和共同的跨专业学习的兴趣,预设了我们三人将在十五年之后相遇、相识、相知的学术命运。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何谓“众”,一个人肯定不算,两个人也不算,三个人加在一起,就是“众”这个汉字的由来。我们认为汉字象形字是文化文本构成过程中的二级编码。在汉字产生以前还有文化文本的一级编码,通常是以图像和物为符号。这成为当今文学人类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三人成众,三足鼎立,这便是文学人类学研究,从少数青年学者的个人兴趣,到建立全国性学术组织,进而能够孕育成一门新学科的巧合机缘吧。就此而言,没有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大潮,历史的走向就完全不会像现在我们所知的这样。作为国家公民的每个人的命运,就是这样紧紧跟随着“国运”的步伐。学术的更新换代,当然也不能例外。
以上便是孕育新学科的“天时地利”因素,下面再说说“人和”方面。
那是1993年在湖南风光如画的张家界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我们三人初次相识。中文学科内部的青年教师不约而同地思考着相似的问题:如何利用新兴的文化人类学的全球化知识,对原有的国别文学专业加以改造和提升,开拓研究的新路径?这便是促使我们仨走到一起的问题意识。叶舒宪和彭兆荣都是汉族,都以外国文学为执教的专业,但我们都没有向外国文学这个专业方向去发展,而是借助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回到中国本土文化研究方面。徐新建是苗族,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