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6903309丛书名: 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
了解阿昌族,就从本书开始!
本书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系列丛书之一,简要介绍了有关阿昌族的文化历史知识。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俗易懂,知识性、可读性很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章 阿昌族概述
一、阿昌族的基本概况
(一)阿昌族及其由来
(二)阿昌族的人口发展及主要分布
二、阿昌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及生产生活形态
(一)阿昌族地区的自然环境
(二)阿昌族的生产形态
(三)阿昌族的生活形态
第二章 阿昌族的历史沿革
一、阿昌族民族的来源
(一)古代阿昌族来源的各种传说
(二)阿昌族先民向西流徙的传说
(三)其他关于阿昌族先民的传说
二、唐、宋、元时期的阿昌族社会
(一)经济生活
(二)南诏、大理对“寻传蛮”的统治
(三)元朝对“峨昌”的统治
三、明清时期的阿昌族社会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明朝土官、土司的统治
四、阿昌族人民反封建与反侵略的斗争
(一)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
(二)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五、近代时期的阿昌族社会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二)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三)政治制度
(四)家庭、家族和村社组织
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阿昌族社会
(一)伟大的转折
(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七、改革开放之后的阿昌族社会
(一)政通人和
(二)经济腾飞
(三)社会各项事业大发展
第三章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
一、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一)姓氏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
(二)鬼魂崇拜和祖先崇拜
(三)小乘佛教
(四)道教
二、阿昌族的文学艺术
(一)民间文学
(二)作家文学
(三)艺术
三、阿昌族的风俗习惯与禁忌
(一)阿昌族的节庆
(二)阿昌族的食俗
(三)阿昌族的婚俗
(四)阿昌族的礼仪
(五)阿昌族的服饰
(六)阿昌族的禁忌
四、阿昌族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选粹
遮帕麻与遮米麻
旱慨
撒种节的传说
陪郎撑伞的传说
主要参考文献
遮帕麻和遮米麻
在远古的时候,既没有天,也没有地。只有“混沌”。混沌中无明无暗,无上无下,无依无托,无边无际。记不得是哪年哪月,混沌中突然闪出一道白光。有了白光,也就有了黑暗;有了明暗,也就有了阴阳。阴阳相合诞生了天公遮帕麻和地母遮米麻。明暗问还产生了三十名神将和三十名神兵。
遮帕麻没有穿衣裳,腰上系着一根神奇的“赶山鞭”,胸前吊着两只山一样的大乳房。他挥动赶山鞭调来三十员神将,三十名神兵,还有三千六百只白鹤飞到他身旁。他叫三十名神兵背来银色的沙子,他叫三十名神将挑来金黄色的沙子,他叫三千六百只白鹤鼓动着它们的翅膀,掀起阵阵狂风。有风就有雨,遮帕麻用雨水拌金沙造了一个太阳,用雨水拌银沙造了一个月亮。遮帕麻造的月亮就像是泉水凉阴阴、清汪汪的;遮帕麻造的太阳就像阿昌族每家的火塘,火辣辣、亮堂堂的。太阳造好了,可惜没有窝;月亮造好了,可惜没有放的地方。遮帕麻用右手抓下左边的乳房,变成一座大阴山。他又用左手撕下右边的乳房,变成一座太阳山。两座山一样高,都有十万八千丈那么高。遮帕麻舍去了自己的血肉,从此以后,男人就没有了乳房。
遮帕麻张开胳膊,右边夹起光闪闪的月亮,左边夹起火辣辣的太阳,迈开了巨人的步伐。他跨出一步就留下一道彩虹;他走过的地方就会踩出一条银河;他喷出的气体变成了漫天的白云:他流下的汗水化作了无边的暴雨。遮帕麻来到山中腰,举起月亮放到太阴山顶上,让月亮有了歇脚的地方;举起太阳放到太阳山上,从此太阳有了归宿。遮帕麻还在两山中间种了一棵梭罗树。让太阳和月亮绕着梭罗树转。太阳出来是白天,月亮出来是夜晚。
遮帕麻又用珍珠造了东边的天,用玛瑙造了南边的天。用玉石造了西边的天,用翡翠造了北边的天,并派了四名天神掌管四方的天。就这样,遮帕麻创造了日月,定下了天的四极。
在遮帕麻造天的同时,遮米麻也开始织地。地母遮米麻刚诞生的时候,裸露着身体,头发和脸毛有八寸长。长长的脖子上长着一个比芒果还要大的喉头。遮米麻摘下喉头当梭子,拔下脸毛织大地,从此以后,女人没有喉头,也没有了胡须。遮米麻拔下右边脸上的毛,织出了东边的大地;拔下左边脸上的毛织出了西边的大地;拔下下颌的毛,织出了南边的大地;拔下额头的毛,织出了北边的大地。东、南、西、北都织好了,大地比簸箕还要平。遮米麻的脸上流下了鲜血,鲜血成了大海,淹没了整个大地。遮米麻用她的肉托起了大地,使世界有了生机。
天公造完了天,地母也织完了地,但是,天造小了,地织大了,天边罩不住地缘,狂风席卷着海面,波浪拍打着太空。遮帕麻拉住东边的天,大地露出了西边;拉住南边的天,大地露出了北边。苍天拉出阵阵响雷,震撼着天涯海角。遮米麻连忙抽去三根地线,大地产生了强烈的地震。结果大地有的地方凸起,有的地方凹下。凸起的地方成了高山,凹下的地方成了平原、山箐。大地缩小了,天边盖住了地缘。
从此,白天太阳把大地照得通明透亮,夜晚月亮洒下银色的光芒,青草把平原铺满,森林把高山遮住,鱼儿在水里嬉戏,小鸟在空中歌唱。
早慨
据传,在远古时代,阿昌族的几十个部族曾居住在澜沧江沿岸,江畔有一个酋长,名叫喇乌。喇鸟身高八尺,力气超群,酒量过人,每天饮酒三升,一口气能跑几座山岭。一天,喇乌追捕一只飞奔而逃的马鹿,迷失道路,来到松牧村。松牧村的酋长名叫栗佐。喇乌求得栗佐同意,寄宿在猎户祝洞家中。祝洞的妻子年轻美貌,喇乌杀死祝洞抢走祝洞的妻子,祝洞的胞弟祝美报告头人栗佐。栗佐邀约邻近各首领,带人杀了喇乌及其亲属。
栗佐勇悍无敌,灭喇乌后,又并吞了一些其他部落,雄踞一方,自称象山酋长。栗佐部族里有一名勇敢的小猎手,名叫勐仰。勐仰的父亲出猎时误伤人命,被抓了起来。栗佐要勐仰以数羊为他赎罪。勐仰家贫,只得挨门擦户地到处借羊。勐仰的孝心感动了天神,一老妇人门前的石头突然变成羊群,勐仰赶着羊群赎回了父亲。栗佐得知此事,认为勐仰有神力护佑,把勐仰收为义子。勐仰成人后,勇武善射,力大无穷,双手可以把牛按倒,把骡马凌空举起,很受百姓敬仰。栗佐晚年便把酋长的位置传给了勐仰。各部落敬畏勐仰神力超群,推他为各部落之长。
勐仰死后,传了五六世,勐腊继任。勐腊有一女儿,名叫奴门,长得异常美丽聪明。邻近有一酋长名叫底弄,勇猛而残暴。他早与勐腊不和,又想夺取勐腊的女儿奴门,有一天,他出其不意地出兵杀死勐腊,烧毁寨子,掠走财物,可奴门逃走了。底弄为了奴门,找遍了澜沧江边的村村寨寨。一年多以后,他来到丹嘎村,才知奴门逃在这里并嫁给一个姓早的青年做妻子。底弄回去后,派人把奴门抢到家里。奴门刺伤底弄,在逃走的途中生下一个男孩藏在树洞里,这便是早慨。
早慨的母亲奴门和父亲终于被底弄抓住杀死,早慨被姑姑找到并抚养长大。早慨成人后,相貌非凡,勇武过人,拳头像石锤一样有力,几拳便打死一只老虎,两腿像翅膀一样轻快。可以捉住在林间飞行的禽鸟。他发誓为父母报仇,率领寨里的青壮年在吼汤坡安营扎寨,磨刀造箭,操练武艺,准备迎战底弄。经过多次战斗,早慨终于消灭了底弄和他的人马,为民除了大害。百姓推举早慨做了酋长。云龙一带的下坞村、曹漳、浪宋、赶马撒等数百里地方,全归早慨统管。
早慨死后,过了十五六代,传到早疆做酋长,接受大理王管辖,之后又传了十余世,由早麻做酋长。早麻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早奇,二儿子叫早牙。早麻临死时,把酋长的位置传给儿子早奇。早牙怀恨在心,用毒药毒死哥哥,阴谋篡位,当了酋长。早牙中年身亡,长子继位,再传四五世,早褒接任酋长。早褒身强力壮,勇武有余,智谋不足。他特意雇请了大理客民李贯章和段保代理政务。早褒还将大女儿嫁给李贯章,委派他做蛇山头人;把二女儿嫁给段保,并让段保和自己一起居住。不料李贯章为人狡诈,诡计多端,他为了篡位,恩将仇报,戮杀了早褒全家。各氏族忍无可忍,联合起来,出兵杀了李贯章。元代前后,阿昌族百姓几经部落征战,大部分逃离澜沧江畔,他们渡过怒江,逐渐往南迁徙。
撒种节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阿昌族有个妇女,一生勤耕苦种,能织善纺,带着独生儿子,艰难度日。
好不容易熬到了儿子成家,可儿媳妇却在算计她一生辛勤积攒的一点儿家私,总想着早一天把它搞到手,逐渐地嫌弃起她来了,生活上常常找些借口虐待她。儿子对她说话也不像往日那样温和了,老是粗声大气的;儿媳妇更是嘴角上挂着扫帚把——整天指鸡骂狗,扫言刮语,骂老婆婆拖累人。老太婆没有办法,只好暗自流泪。
一天,老太婆拄着竹棍,出了家门,走呀走,一直走到天黑,走得老远老远。这时,恰巧遇着兄弟二人,他俩见老人眼眶湿润,行走艰难,非常同情她,就把她搀扶到家里。
到了家里,老太婆把自己的遭遇跟兄弟俩说了一遍,兄弟俩一商量,就对老太婆说:“我们的爹妈都死了,请你做我们的娘吧。”老太婆见兄弟俩憨厚老实,心肠好,就点头答应了。
兄弟俩有了娘,成天想着法子给娘弄好吃的,做新衣服。老太婆十分感激,就在心里暗自盘算开了:我要把自己一生的生产经验传授给兄弟俩,让他们丰衣足食,家业兴旺,过安乐日子。
于是,当谷布鸟一呜叫,她就催兄弟俩下田下地,赶快撒籽点种;布谷鸟的叫声一停止,天气开始炎热,她又督促兄弟俩到田地里去薅草壅苗:见到大雁南飞,她又告诉弟兄俩抓紧收割打场。在老太婆的指点下,兄弟俩及时下种,精耕细作,获得了好收成,谷子多得连囤子都装不下。
光有谷子,没有菜,也不行,老太婆又叫兄弟俩从山凹里摘来丝瓜籽,种在屋边的空地里,不久,樊篱上就爬满了丝瓜藤,鲜嫩的莱果,伸手就能摘到。从当阳坡上挖来山药的笋头,栽在园子边,没多久,就长出了又肥又多的笋头。从河里捉来鲫壳鱼,放在溪沟边挖成的水塘里,红鱼黄鳝多得活蹦乱跳。
冬去春来,没隔几年,兄弟俩相继娶了媳妇,随后有了儿女,家业兴隆,生活和睦。兄弟俩从心底里感激老太婆。可老“娘”的身体慢慢衰弱下来了,弟兄俩就到山野里,置扣子捉来竹鸡,用弓箭射来间谷达达,做成炖肉,给她下饭。
年复一年,老太婆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她的双目完全失明了,走路也不方便了,一天比一天不能动了,两妯娌成天端水送饭去服侍。时间一长,妯娌俩就心烦了,一天,妯娌叽咕了一阵,便设下了一条陷害老太婆的毒计。
妯娌俩从田里捉来几条铜鞭(即蚂蝗),放在水里煮了煮,就给老“娘”送去了。老太婆以为是间谷达达肉,挟起就咬,可不知怎的,她嚼也嚼不动,用手撕也撕不烂,好像绵绵的牛皮,她没有办法,只好吃了点饭,叫小孙子牵着到寨边的大青树下去乘凉。刚一坐下,就传来了又尖又脆、清亮润朗的问谷达达的叫声。老太婆不由得想起了嚼不动、撕不烂的问谷达达肉,就轻声念叨着:“间谷达达呵间谷达达,你的叫声还是这么好听,咋个你今天的肉就投有往常细嫩呢?”小孙女听了,天真地把小嘴凑近老太婆的耳边,悄声说道:“奶其,今天间谷达达的肉早被我妈她们吃了,你吃的不是间谷达达肉,是铜鞭肉。”老太婆一听,立刻明白了,霎时眼睛变得直愣愣的,嘴唇不住地颤抖,怄了半天也吭不出声来。
老太婆知道妯娌俩嫌弃她了,她要离开兄弟俩的家,到玉麦地里去守地撵雀。第二天清晨,她起床后,一声不吭,也不叫孙女陪伴,自个儿拄着竹棍,顺着间谷达达呜叫的声音,慢慢地向山边的玉麦地摸去。山边的小路,草深苔滑,露水打湿了她的筒裙,膝盖也跌青了,好不容易才摸到了玉麦地边的草棚。
兄弟俩回到家,不见了老“娘”,心急火燎。问媳妇,媳妇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神情说:不晓得。问儿女,儿女们睁圆双眼。也不知道。兄弟俩就村前村后,寨头寨尾地找,所有的地方都找遍了。没有找到;所有的人都问遍了,都说没见到。寨邻们见兄弟俩气得捶胸跺脚,抱头痛哭,没有一个不焦心,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有个小孩子说,他一早在园子里撵雀,看见老太婆向山上走去了。兄弟俩一听,立即往山里奔去。
他俩紧赶慢赶,等赶到玉麦地边的草棚时,只见老“娘”躺在草棚里,只剩一口气了。弟兄俩连忙把她背回家,一面给她喂米汤,一面叫媳妇给她捏手揉脚,盼望她快些醒来。老太婆朦胧中觉得妯娌俩在流泪,就竭力睁开眼皮,断断续续地说:“我死后,每到三月撒种,每到八月十五,用我的竹棍捆上一棵新玉麦,靠在堂屋里,你们就有吃有穿了。”说完就断气了。
老太婆去世后,无论左邻右舍,还是上村下寨的百姓,没有不伤心的。兄弟俩在老“娘”的灵位前,摆上她生前爱吃的间谷达达肉;乡邻们摆上玉麦、豆类、瓜菜,隆重地祭奠她。
为了表示世代不忘她的恩德,每年农历三月撒种时。阿昌族百姓都要祭祀她,久而久之,就成了传统的撒种节。
P138-14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