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28275
编辑推荐
这本书按创新的难度分为三个部分,从“创新入门”到“创新飞跃”再到“创新颠覆”,层层推进讲解,力求满足不同组织和个人在创新上的需求。书中采用大量的案例并结合创新理论、方法和工具,既做到创新知识的普及,也可以帮助到有更高要求的组织或个人。
内容简介
全书将围绕着”如何搞创新”这个主题进行设计。
非常明确一点的是,本书的重点不是讲概念、讨论理论等不务实的东西,而是在新常态下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优势,引导企业或个人如何用创新工具、方法打造出一款创新产品或服务。整个创新推广系列包括两本书,《破局:新常态下如何创新》与《制约:如何创造颠覆性创新产品》 。前一本书将结合大量中外创新案例,重点介绍创新理论、流程、方法和工具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和工具有系统、有步骤实现创新产品设计。第二本书探讨如何利用改变制约条件(如时间和金钱)实现颠覆性创新突破。
非常明确一点的是,本书的重点不是讲概念、讨论理论等不务实的东西,而是在新常态下根据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优势,引导企业或个人如何用创新工具、方法打造出一款创新产品或服务。整个创新推广系列包括两本书,《破局:新常态下如何创新》与《制约:如何创造颠覆性创新产品》 。前一本书将结合大量中外创新案例,重点介绍创新理论、流程、方法和工具等,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和工具有系统、有步骤实现创新产品设计。第二本书探讨如何利用改变制约条件(如时间和金钱)实现颠覆性创新突破。
目 录
部分 创新入门:领先对手一步
第1章 一切不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创新都是耍流氓 / 2
价值才是创新的核心所在 / 3
持续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 / 5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 6
小米是如何掀动抢购风潮的 / 8
第2章 不创新,就永远在红海煎熬 / 13
领先对手一步 / 13
要么颠覆,要么被人颠覆 / 14
低成本的机器人时代 / 15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创新 / 16
大公司以创新求自保 / 18
第3章 创新的风险和阻力 / 21
不怕风险,就怕不知道有什么风险 / 21
危机中的机会 / 23
没有质疑和阻力,就没有创新 / 24
LG的G5,是创新还是自杀 / 26
第4章:创新的认知误区有哪些 / 31
观点1:创新就是搞新的东西 / 31
观点2:创新要投入很多资金 / 32
观点3:创新 = 搞发明、搞专利 / 34
观点4: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员的事 / 35
观点5: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具创新力 / 38
英特尔豪赌平板电脑芯片 / 40
第5章 创新须刻意寻找路径 / 44
创新与管理的差异 / 44
创新流程展示 / 47
好产品势必让人怦然心动 / 49
试了才知道 / 56
没有测评,创新好坏就无从谈起 / 58
爱立信的创意盒子 / 61
创新初级整合 / 65
第二部分 创新飞跃:思维、态度、知识三位一体
第6章 创造力的构成 / 70
想象力是未来社会的动力之一吗 / 70
创造力不只是艺术家、设计师的事 / 72
分解创造力 / 73
好主意从何而来 / 75
如何激发创造力 / 82
第7章 建立创新文化:钱办不到的,文化能办到 / 88
什么是文化,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它 / 89
理解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 / 91
如何打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与机制 / 95
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 101
如何看出一个公司是踏踏实实做创新,还是口号式创新 / 113
创新中级整合 / 115
第三部分 创新颠覆:应对颠覆的核心是自我颠覆
第8章 无破坏,不颠覆 / 122
有关颠覆性创新的一连串关键问答 / 123
优步 vs. Airbnb,谁将创造颠覆 / 130
“123准则”应对颠覆性创新 / 135
第9章 是制约,还是机会 / 144
制约=限制吗 / 145
制约的分类 / 147
钱真是制约吗 / 152
制约越多,结果越单一 / 154
化制约为神奇 / 155
第10章 探索突破的秘密通道 / 160
突破的启示 / 160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途径 / 161
解决问题的逻辑通道 / 164
阻碍制约突破的三大心理陷阱 / 165
突破的非逻辑通道 / 178
突破心理学:非逻辑通道中的逻辑通道 / 181
第11章 改变制约、创造颠覆 / 195
应对制约的两种常规反应 / 195
颠覆策略之一:减除 / 198
颠覆策略之二:置换 / 201
颠覆策略之三:借用 / 205
颠覆策略之四:反向 / 208
颠覆策略之五:否定 / 212
重视颠覆性创新文化 / 216
创新高级整合 / 218
第12章 创新:从入门到颠覆 / 226
机会,关联与流动 / 226
技术,价值与原则 / 229
未来,造势与适应 / 231
黑天鹅,道理与非逻辑 / 234
逆转,不甘与折腾 / 236
时机,准备与转向 / 238
人才,资本与制度 / 241
坚持,激情与偏执 / 244
度,平衡与取舍 / 246
“回家”,试错与成长 / 248
第1章 一切不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创新都是耍流氓 / 2
价值才是创新的核心所在 / 3
持续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 / 5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 / 6
小米是如何掀动抢购风潮的 / 8
第2章 不创新,就永远在红海煎熬 / 13
领先对手一步 / 13
要么颠覆,要么被人颠覆 / 14
低成本的机器人时代 / 15
为什么很多人不愿创新 / 16
大公司以创新求自保 / 18
第3章 创新的风险和阻力 / 21
不怕风险,就怕不知道有什么风险 / 21
危机中的机会 / 23
没有质疑和阻力,就没有创新 / 24
LG的G5,是创新还是自杀 / 26
第4章:创新的认知误区有哪些 / 31
观点1:创新就是搞新的东西 / 31
观点2:创新要投入很多资金 / 32
观点3:创新 = 搞发明、搞专利 / 34
观点4:创新是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员的事 / 35
观点5: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具创新力 / 38
英特尔豪赌平板电脑芯片 / 40
第5章 创新须刻意寻找路径 / 44
创新与管理的差异 / 44
创新流程展示 / 47
好产品势必让人怦然心动 / 49
试了才知道 / 56
没有测评,创新好坏就无从谈起 / 58
爱立信的创意盒子 / 61
创新初级整合 / 65
第二部分 创新飞跃:思维、态度、知识三位一体
第6章 创造力的构成 / 70
想象力是未来社会的动力之一吗 / 70
创造力不只是艺术家、设计师的事 / 72
分解创造力 / 73
好主意从何而来 / 75
如何激发创造力 / 82
第7章 建立创新文化:钱办不到的,文化能办到 / 88
什么是文化,为什么我们要重视它 / 89
理解文化的几个关键问题 / 91
如何打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与机制 / 95
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点燃他们的创新热情和活力 / 101
如何看出一个公司是踏踏实实做创新,还是口号式创新 / 113
创新中级整合 / 115
第三部分 创新颠覆:应对颠覆的核心是自我颠覆
第8章 无破坏,不颠覆 / 122
有关颠覆性创新的一连串关键问答 / 123
优步 vs. Airbnb,谁将创造颠覆 / 130
“123准则”应对颠覆性创新 / 135
第9章 是制约,还是机会 / 144
制约=限制吗 / 145
制约的分类 / 147
钱真是制约吗 / 152
制约越多,结果越单一 / 154
化制约为神奇 / 155
第10章 探索突破的秘密通道 / 160
突破的启示 / 160
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途径 / 161
解决问题的逻辑通道 / 164
阻碍制约突破的三大心理陷阱 / 165
突破的非逻辑通道 / 178
突破心理学:非逻辑通道中的逻辑通道 / 181
第11章 改变制约、创造颠覆 / 195
应对制约的两种常规反应 / 195
颠覆策略之一:减除 / 198
颠覆策略之二:置换 / 201
颠覆策略之三:借用 / 205
颠覆策略之四:反向 / 208
颠覆策略之五:否定 / 212
重视颠覆性创新文化 / 216
创新高级整合 / 218
第12章 创新:从入门到颠覆 / 226
机会,关联与流动 / 226
技术,价值与原则 / 229
未来,造势与适应 / 231
黑天鹅,道理与非逻辑 / 234
逆转,不甘与折腾 / 236
时机,准备与转向 / 238
人才,资本与制度 / 241
坚持,激情与偏执 / 244
度,平衡与取舍 / 246
“回家”,试错与成长 / 248
前 言
不 忘 初 心
和“创新”结缘是偶然还是注定?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给出结论。
2012年春节期间,我无意中发现:在2010年前后,有很多超大型公司申请破产或被收购。比如2008年9月的雷曼兄弟、2009年1月的美林证券,国人不太熟悉但在北美却赫赫有名的美国电器零售巨头Circuit City也在2009年3月倒闭。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也曾申请过破产,不过这两家著名的企业后来被美国政府注资救活了。再接下来柯达、摩托罗拉相继倒下,同样国人不熟悉但非常出名的英国音乐零售巨头HMV和美国影像租赁连锁巨头Blockbuster也在那段时间倒下,并相继退出市场。更为突出的是,大公司沉没的速度在互联网、大数据和移动浪潮的带动下,展现出进一步加快的趋势(诺基亚在2013年9月也被微软收购了)。
大家都知道,小公司由于资源、人才和技术等原因而倒下很普遍,但大公司,尤其是像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巨人为什么也会倒下,这让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开始就“大公司为什么会倒下 ”这个题材着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准备写一本书,希望能把其中的原因搞清楚,给别人以警示。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倒下的巨人都与一个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词就是创新。那时我对创新了解甚少,所以花了很多的时间去了解到底什么是创新及如何应用创新成果。我在创新上花的时间越多,对创新的兴趣就越大。
喊喊创新口号、玩玩创新概念是当下不少国人颇为热衷的事,人们对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实际运用则兴趣不足。事实上,与世界创新强国,如美国、英国等相比,我们在对创新理论的学习、认识和实践上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坦率地讲,在创新理论上就算是与我们的邻居印度比较,我们也丝毫不占优势。我所收集并阅读的基本都是英文资料,我发现在创新理论这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华人不多,反而印度人或印度裔在创新理论解释和传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教授、印度人维杰伊·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就是业内非常有名的创新理论大师,他提出的“反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理论得到了学界和商界的广泛认同。印度人在创新理论上投入更多这一事实,可能也是世界100强中印度裔CEO①1的人数比华裔CEO多很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时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把创新推广出去!要把创新从口号、标语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创新,让更多的人真正从创新中受益。让国人拥有更多自己原创的创新理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味地模仿或追随。让更多的人了解创新、实践创新,用创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有没有一套系统可以让国人更科学、更有效地管理创新,从而让企业不断地打造出满足市场需要且能够赢利的创新产品?为什么有些公司能够在创新上取得成功,而有些则不能?
带着这些疑问我全面投入了对创新的钻研。那时,创新这个词还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注、参与创新的行列中。尽管如此,创新落实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在相当程度上,“创新”还停留在标语、口号甚至噱头上。这其中有两点原因。个原因是新生事物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创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算是新事物,与过往几十年大家熟悉的做事路径差距甚大,要快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非常不容易,创新的传播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第二个原因是国内缺乏一套适合国情、系统且完整的创新体系,包括创新方法、流程和工具等。这一点不仅阻碍了创新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更糟糕的是,大众对创新都存在不少认知上的误解。
必须注意:创新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因此,本书将围绕着“如何搞创新”这个主题全面铺开。全书对大量中外创新案例做了深层分析,从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优势入手,指导读者用创新工具、方法打造出一款创新产品或服务。按创新的阶段性特点,本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创新的入门阶段开始,首先帮助读者对创新的流程、理论和误区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接着进入到创新的飞跃阶段,重点放在如何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如何打造一支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队伍及如何营造一个“员工愿意创新、有能力创新”的环境上。后展现的是创新的颠覆阶段,这部分占了全书一半的内容。由于涉及“颠覆”,我自己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制约”——并创造出了相关的理论,全面探讨如何通过改变制约条件(如时间和金钱)去实现颠覆性创新。
利用制约去实现突破,达到颠覆是一个新的尝试。在我看过的几千万字的资料中,没有发现一个人有过相同或类似的做法。由于完全没有参照物,所以经常怀疑自己是否做对了。在缺乏明确标准的情况下,只能按逻辑规则去判断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不幸的是,这部分内容中的相当一部分必须把逻辑抛开,这有时让我更加不知所措。我曾经多次考虑过放弃这部分,显然这样会轻松很多。更麻烦的是,写出来后的结果还可能是一团糟,后惹来一堆的批评和指责。然而,有几点原因激励我必须做下去。首先,创新要挑战未知,虽然后失败的可能性大,但依然值得一试。作为多年来研究创新的人,不应该丧失的就是这种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其次,我没有见过哪本书或哪个理论把创新分成了初、中、高三个阶段来讲,如果我省略后这部分,那么缺少高级阶段的创新理论也必然是一种缺失,全书的完整性会受到冲击。后,不能因为害怕失败,担心丢面子或浪费时间就丧失了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这样的话,才是不可原谅的!所以,我把这部分视为对自己的挑战和突破。
如果书中出现纰漏或观点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学习、反思,等这本书再版时再将错误之处一一修正。
坐好了,让我们开启创新的旅程!
和“创新”结缘是偶然还是注定?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给出结论。
2012年春节期间,我无意中发现:在2010年前后,有很多超大型公司申请破产或被收购。比如2008年9月的雷曼兄弟、2009年1月的美林证券,国人不太熟悉但在北美却赫赫有名的美国电器零售巨头Circuit City也在2009年3月倒闭。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也曾申请过破产,不过这两家著名的企业后来被美国政府注资救活了。再接下来柯达、摩托罗拉相继倒下,同样国人不熟悉但非常出名的英国音乐零售巨头HMV和美国影像租赁连锁巨头Blockbuster也在那段时间倒下,并相继退出市场。更为突出的是,大公司沉没的速度在互联网、大数据和移动浪潮的带动下,展现出进一步加快的趋势(诺基亚在2013年9月也被微软收购了)。
大家都知道,小公司由于资源、人才和技术等原因而倒下很普遍,但大公司,尤其是像柯达、摩托罗拉、诺基亚这样的巨人为什么也会倒下,这让我非常好奇。于是我开始就“大公司为什么会倒下 ”这个题材着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准备写一本书,希望能把其中的原因搞清楚,给别人以警示。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乎所有倒下的巨人都与一个词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词就是创新。那时我对创新了解甚少,所以花了很多的时间去了解到底什么是创新及如何应用创新成果。我在创新上花的时间越多,对创新的兴趣就越大。
喊喊创新口号、玩玩创新概念是当下不少国人颇为热衷的事,人们对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实际运用则兴趣不足。事实上,与世界创新强国,如美国、英国等相比,我们在对创新理论的学习、认识和实践上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坦率地讲,在创新理论上就算是与我们的邻居印度比较,我们也丝毫不占优势。我所收集并阅读的基本都是英文资料,我发现在创新理论这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华人不多,反而印度人或印度裔在创新理论解释和传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美国达特茅斯大学教授、印度人维杰伊·戈文达拉扬(Vijay Govindarajan)就是业内非常有名的创新理论大师,他提出的“反向创新”(Reverse Innovation)理论得到了学界和商界的广泛认同。印度人在创新理论上投入更多这一事实,可能也是世界100强中印度裔CEO①1的人数比华裔CEO多很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时我就萌生了一个念头:把创新推广出去!要把创新从口号、标语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创新,让更多的人真正从创新中受益。让国人拥有更多自己原创的创新理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味地模仿或追随。让更多的人了解创新、实践创新,用创新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有没有一套系统可以让国人更科学、更有效地管理创新,从而让企业不断地打造出满足市场需要且能够赢利的创新产品?为什么有些公司能够在创新上取得成功,而有些则不能?
带着这些疑问我全面投入了对创新的钻研。那时,创新这个词还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政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关注、参与创新的行列中。尽管如此,创新落实的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在相当程度上,“创新”还停留在标语、口号甚至噱头上。这其中有两点原因。个原因是新生事物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创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算是新事物,与过往几十年大家熟悉的做事路径差距甚大,要快速改变一个人的思想非常不容易,创新的传播确实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第二个原因是国内缺乏一套适合国情、系统且完整的创新体系,包括创新方法、流程和工具等。这一点不仅阻碍了创新传播的进一步发展,更糟糕的是,大众对创新都存在不少认知上的误解。
必须注意:创新是做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因此,本书将围绕着“如何搞创新”这个主题全面铺开。全书对大量中外创新案例做了深层分析,从市场状况和企业自身优势入手,指导读者用创新工具、方法打造出一款创新产品或服务。按创新的阶段性特点,本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创新的入门阶段开始,首先帮助读者对创新的流程、理论和误区等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接着进入到创新的飞跃阶段,重点放在如何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如何打造一支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队伍及如何营造一个“员工愿意创新、有能力创新”的环境上。后展现的是创新的颠覆阶段,这部分占了全书一半的内容。由于涉及“颠覆”,我自己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制约”——并创造出了相关的理论,全面探讨如何通过改变制约条件(如时间和金钱)去实现颠覆性创新。
利用制约去实现突破,达到颠覆是一个新的尝试。在我看过的几千万字的资料中,没有发现一个人有过相同或类似的做法。由于完全没有参照物,所以经常怀疑自己是否做对了。在缺乏明确标准的情况下,只能按逻辑规则去判断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不幸的是,这部分内容中的相当一部分必须把逻辑抛开,这有时让我更加不知所措。我曾经多次考虑过放弃这部分,显然这样会轻松很多。更麻烦的是,写出来后的结果还可能是一团糟,后惹来一堆的批评和指责。然而,有几点原因激励我必须做下去。首先,创新要挑战未知,虽然后失败的可能性大,但依然值得一试。作为多年来研究创新的人,不应该丧失的就是这种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的精神。其次,我没有见过哪本书或哪个理论把创新分成了初、中、高三个阶段来讲,如果我省略后这部分,那么缺少高级阶段的创新理论也必然是一种缺失,全书的完整性会受到冲击。后,不能因为害怕失败,担心丢面子或浪费时间就丧失了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如果这样的话,才是不可原谅的!所以,我把这部分视为对自己的挑战和突破。
如果书中出现纰漏或观点错误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继续学习、反思,等这本书再版时再将错误之处一一修正。
坐好了,让我们开启创新的旅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