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43296
2016年度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报告……徐觉哉
社会主义经典文献解读
寻找真实的马克思
——德国著名学者F.史傅德谈马克思思想中的另一条历史线索
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未来社会价值取向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生成及内在逻辑
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的认识
——《克罗茨纳赫笔记》在《G.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过程中的意义
马克思“社会”概念的本质规定及其历史嬗变
——从主体、生产关系总和、经济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层次进行考察
基于马克思异化论的“无产阶级”概念解析
——对“究竟什么是无产阶级”的反驳与论证
重新研究《哲学的贫困》:意旨、思路与结构
——再现马克思文本的思想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用人道主义批判无产阶级专政有失公正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内涵及其历史理论根源
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纵论
当今世界仍然处于金融帝国主义时代
——中国社科院李慎明研究员对时代和时代主题的辨析
英国“脱欧”会带来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变化?
——清华大学阎学通教授预测中美两极格局或2020年定型
有效规避中美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
——新加坡著名学者郑永年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途径和手段
世界多极会走向“中美两极”吗?
——中联部肖枫研究员对“两极化格局”提出质疑
美国主导全球的时代已经结束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G.富勒谈新欧亚主义战略版图的形成
世界左翼运动现状
民粹主义思潮冲击理性民主政治秩序
——警惕西方左右翼政党群体的崛起
祛除资本主义魅惑寻找社会主义替代
——近年来中东欧左翼运动呈现新特征
拉美左翼的冬天已经来临
——左翼政党为何在大选中纷纷下台
是恐怖主义活动还是社会主义运动?
——当代南亚地区毛主义及其发展态势
社会主义新论
重新评估“乌托邦”的当代价值
——要结合历史语境认识乌托邦思想冲击既有秩序的意义
要继承、超越、践行“乌托邦”的理想
——《乌托邦》的三次形态转变和八个观念创新
马克思对劳动、暴力、自由概念的“颠覆”
——H.阿伦特笔下马克思的三维形象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崩溃?
——俄罗斯著名学者А.布兹加林和А.科尔加诺夫发表独到见解
只有进行改革才是社会主义的出路
——国内学者李景治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转入低潮的几点思考
新自由主义的衰落与社会主义的未来
——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D.科茨访谈
社会主义已进入第三次浪潮
——德国学者M.布里称中国是“社会主义3.0”重要的诞生地
不同政治语境下的政治逻辑及其话语表述
——国内学者杨广斌论一党执政体制下“人民—阶级—团体”内涵的变更
由“国富论”转向“人民财富论”
——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思考加深认识全球化时代的新帝国主义本质
——美国《每月评论》开辟专栏纪念《垄断资本》出版50周年
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
重新审视传统的社会主义分析框架和政治实践
——英国新左派与工党关于阶级抵抗政治的一场潜在对话
自由:人的本质及其存在方式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自由”概念的全新解读
对马克思剥削理论批判的批判
——回应哈佛大学教授R.诺齐克的质疑和挑战
回归传统还是激进改革
——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正处于方向性选择的十字路口
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反思的现代性理论
——试论A.吉登斯经验主义、功能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析框架
对“欧洲中心主义”和“拉美例外论”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拉美化的探索历程及其基本特征
政党变革与创新
社会党国际向亚非拉地区的渗透及其成效
——西欧老牌社会党反对与一党制政权合作导致内部分裂
越南修订1992年宪法引发的争论及思考
——围绕越共领导地位、人民主权思想、宪法审查三大问题展开
西班牙政坛强势崛起第三股力量
——“我们能”党的兴起、特征及其发展前景
俄罗斯政党政治的风向标
——著名学者李兴耕对俄罗斯第七届国家杜马选举的评析
欧洲政治舞台上一支超越左右的重要力量
——从欧洲议会选举看绿党的基本属性与现实方位
为了各国党的政策整合和社会主义的国际联合
——第17届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在伊斯坦布尔召开
社会主义思想史新探
世界社会主义风云激荡500年
——国内著名学者高放对社会主义运动的观察与思考
在通向社会主义的入口处站着驰名全欧的伟人
——纪念T.莫尔《乌托邦》一书发表500周年
建构研究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史语境
——应突破第二国际研究的意识形态禁区
“马克思究竟教导了什么”:寻求“拉长”马克思理论
——E.伯恩施坦在费边社的演讲中译文首次发表
比利时:从“棉花起义”到“制服革命”
——一扇观察西欧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变化的窗口
一位悲剧人物对党内民主的进言
——托洛茨基发出国家机关官僚化的警示
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的提出及其思想内涵
——普京关于“在俄罗斯这座大厦埋下的定时炸弹”之说站不住脚
经济核算体系对于社会主义资源配置的意义
——L.米塞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思想史线索
——在与第二、三国际理论家论争中恢复总体性原则
重构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组成的总体性国家
——A.葛兰西领导权理论中的国家自主性新析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如何在斯大林指导下编写
——俄罗斯历史学家P.A.麦德维杰夫的考证
20世纪西方学者社会主义批判史演进轨迹初探
——一份值得发掘整理和批判反思的学术资源
用“社会平等”的价值目标定义社会主义
——英国工党理论家A.克罗斯兰提出“目标”和“手段”的命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析
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迈向共产主义的中国道路
经典作家笔下的“中国印象”
——海外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的编译及其评论
近代以来中国道路的历史嬗变及其内在逻辑
——在西学、马学和中学的相互冲突和交融中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解构“西方话语”中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把握世界视野、历史视野、当代视野和未来视野
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新形态
——中国政治改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另一种诠释
——“新A.斯密马克思主义”提供学理依据和逻辑思路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挟社会主义以号召国人”
——张君劢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脉络
为国民革命注入赤色的共产主义元素
——中共早期对巴黎公社的认知与传播
在社会主义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调适
——瞿秋白对中国革命早期理论的前瞻性建构
举世无双的远征史诗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壮举的传播起步于上海
历史文档解密
一位美国记者对反袁“二次革命”前后实况的记录
——法国首次全文公布G.哈丁向社会党国际局提交的亲历报告
不能忘却的一场生死较量
——中共首次登上共产国际舞台始末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催化下的英共分裂
——档案史料回溯1956年党内危机形成的真实原因
20世纪有影响力的演说竟是欺世之作
——美国学者G.弗揭露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由谎言编织而成
封存于苏联内务部档案库的布哈林狱中遗稿重见天日
——新版《布哈林文集》收入其身陷囚室创作的三部作品
德国纳粹分子是屠杀波兰战俘的罪犯
——俄独立调查人员对“卡廷事件”的官方结论说“不”
柏林墙倒塌的历史真相
——原民主德国社会统一党总书记E.克伦茨披露内幕
20世纪东南亚共产主义运动的多侧面记录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著述一览
“镰刀锤子”的革命与象征
——中国共产党旗帜符号的历史演变
附录一国际资讯
附录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海钩沉(三)
附录三世界社会主义经典文献书目一览
附录四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历史文库目录
附录五中外书摘
附录六新书博览
附录七中文文献索引
附录八外文文献索引
附录九大事记
序
胡振良
在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华诞和第二个500年开启之年,在新中国一个“轮回”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第三个30年”开启之时,以及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编辑出版第五个年头及新一卷付锌之际,“讲好社会主义故事”的研究和讨论,可以说是“恰逢其时”!讲好社会主义故事,尤其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对学界、国家和全社会都是一件大事、盛事、重要之事。它不仅关系“纪念”,连接“过去”;还意在“当下”,面向“未来”,其现实意义与学科价值怎样估计也不会过高。
为此,我们需要倾心竭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此,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与四川省直机关党校,汇聚全国各地专家学者于“金秋十月”、“天府之国”,隆重召开“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纪念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畅讲社会主义故事;也为此,《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编委会及时编辑出版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2016)》新的一卷。
在此,谨代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首先向《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2016)》、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学界同仁、向令我们十分敬佩的《年鉴》主编徐觉哉先生及其团队,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愿”。
今天,在这个“节点上”如何纪念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讲好社会主义故事呢?4年前,即2012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新进中委和候补中委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典礼上,做了“世界社会主义500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讲话(简称“1·5讲话”)。这个讲话高屋建瓴,对如何讲好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做出了系统的回答。站在今天的高度,深入学习、研究总书记的这个讲话,对我们“讲好社会主义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刻认识“讲好社会主义故事”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要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蕴含三层意思:
一是我们党有重视历史和善于总结经验的传统,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要学点历史”。这是2011年9月1日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所做的题为《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参见《习近平党校19讲》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版,第242-245页。]的开学典礼讲话的主题;二是“历史思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贯穿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人们把“看家本领”的重要内容概括为六个方面,其中第三点是“五大思维”,之二是“历史思维”,就是强调“以史为鉴,认识规律,指导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87页。];三是更直接的意义,即要从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结合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由来及其必然性,这对增强全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回答社会主义基本问题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不仅要回答什么是,怎么样,还尤其要回答“为什么”。因此,必然性问题,既是回答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首要方面,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统一,系统地提出和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展了“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政治“自信”和理论“自觉”。
然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仍需深化,相关的理论创新仍有较大的空间,因为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实践是检验的标准,比较是科学的方法,以上各项成果均可以构成我们对问题认识的一个部分,但只有反映现实、解决问题的科学理论才能对问题做出系统的回答。列宁在谈到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时指出:“迈出勇敢的步伐的是早就成为理论研究对象的那个领域,是主要从理论上,甚至几乎完全从理论上耕耘过的那个领域”[《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3页。]。所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在基本问题之“必然性原理”上寻求突破、实现创新。
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世情、国情是社会主义的具体实际,外国的经验和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创新分析和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是回答问题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族复兴是问题回答的总的指向。总之,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必然性”和“现实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首要工程,需要我们以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导,在全面改革发展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科学探索、理论发现。
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帝国主义论”和“一国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论”的两大发现,把“十月革命”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形态的理论”和“新民主主义论”两大发现,把中国革命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取得了社会主义在又一个东方大国的胜利;今天,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进一步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建立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基础之上,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为实现世界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作出贡献。
总之,讲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关系着政治上的坚定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关系着社会主义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我们应当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纪念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科学把握“讲好社会主义故事”的关键与核心
如何纪念世界社会主义500年,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我体会,关键是紧紧抓住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本质和时刻不忘讲好社会主义故事目的这个“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1·5讲话”,从讲话的内在逻辑出发,把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划分为六个时间段,即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社会主义一国到多国的发展、新中国探索前28年和改革开放的后30年。讲话内容丰富、高屋建瓴,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十月革命的合理性”、“苏联模式的历史性”、“‘两个30年’的辩证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等重大问题展开。“核心”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讲清马克思主义如何产生、怎样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又怎样经过迂回曲折艰苦探索,终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全党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下拟就《讲话》涉及的世界社会主义500本质、趋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相关问题谈些体会,做些分析:
1.关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人猿相揖别,有几个石头磨过”,自从劳动创造人,人类社会产生之后,面对自然压迫与社会压迫,人们就开始寻求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的斗争。“主义”便是关于社会改造和建设的价值及其基础上的思潮、运动和制度。人类社会发展是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但本质上它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统一。
那么,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就不能简单、现象、孤立地看待,而需要系统、本质、辩证的加以认识。应当认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首先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变革、社会技术经济基础的持续变化,这个变化为社会主义开辟了广泛的空间和现实的可能;其次是一个生产关系(社会形态)不断调整变革的过程,即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经历着必然、长期和辩证发展,是资本的“制度扬弃”、“辩证否定”、新“社会因素”生长和向未来制度的“过渡”;也即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以及从传统到现代模式的转换;第三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大轮回”、一个新“涅磐”,今天我们离“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民族复兴梦比任何时候都更近,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90年,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影响世界的新的亮点。
500年的“历史必然”与“人民选择”,500年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复杂关系,500年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碰撞、交融,内在地统一于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和新发展。其内在逻辑概括起来就是:“资本主义创造了现代文明,在现代文明矛盾的基础上产生了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产生发展,改造了西方的现代文明,开辟了东方的现代化道路;当代资本主义(以美国为首)仍在“执”现代文明之“牛耳”,但社会主义(以中国为代表)为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更大、更广的空间”。我们应当从这样的历史和逻辑,去认识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必然性,去理解社会主义与现代文明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流的社会主义的不可否认的客观趋势。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社会主义是从空想变为科学的。这个历史性飞跃,是在19世纪40年代历史背景下,由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经过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终实现的。
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不是一种标明自己学科分类的专业用语,也不是要自诩其理论是什么的真理体系,而是说明这种社会主义不同与空想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头脑中的美好愿望和空想方案,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社会理论和社会主义。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曾深刻地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89页。],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便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完成了这个伟大的飞跃: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创立就把社会主义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现实基础之上;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它的发现也就把社会主义进一步建立在对当时现实社会,即自由资本主义的认识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成为现实社会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改造社会的方案和力量也不再需要从头脑中去发现,而是从现实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阶级基础中去寻找。不仅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还在这“两大基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揭示了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以及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一般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一般性质、目的和条件。
值得指出的是,作为现实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还必然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因为“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因为现实在时间和空间中变化不已,所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或社会主义的科学化就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的过程。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到今天,资本主义从竞争到垄断、再到国家垄断,并继续在向国际垄断、全球垄断发展,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到数国实践,今天又在经历从传统到现代和后现代的发展,因此,科学社会主义是一个常做常新的大事业,人们必须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探索,才能书写出、美的大文章。我们应当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头和理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本质及其意义。
3.关于十月革命的合理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东西方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历史性分野”。作为封建、军事帝国主义的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焦点,在领导俄国党和人民的斗争中,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相结合,同帝国主义时代初期新现象和国际工人运动新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列宁突出的贡献:一是创立了科学的帝国主义论,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提出“社会主义一国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领导俄国党和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二是巩固新生政权,实行“新经济政策”,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之路,使社会主义进入了制度探索和价值实现的新阶段。
“十月革命的合理性”是一个历史、现实、理论与实践都很强的问题,列宁对十月革命的历史合理性,在不同的背景下进行了系统与科学的论证。如果说十月革命前,列宁特别是强调辩证唯物论,主要是从时代的变化,从资本主义发展,从俄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探讨发展规律,分析具体国情,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十月革命后列宁则突出发展了革命的辩证法,更强调从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上,回答十月革命及不发达国家能否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指出,不能以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高度为借,去否定社会主义革命,指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5-778页。]我们应当坚持辩证唯物论和革命辩证法的统一,对“十月革命”的合理性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必然性有清醒的认识。
4、关于苏联模式的历史性
十月革命后,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从工业化到农业集体化,苏联以1936宪法为标志,“建成了社会主义”,也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所谓“苏联模式”。后者作为个社会主义的现实模式,发挥了不容置疑的历史作用,显示了其特殊的历史地位;但由于时代和实践的局限,其存在的缺陷和弊端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二战以民主力量的胜利而告结束,在特殊的背景下,出现了一系列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世界社会主义经历了从一国到多国的“苏联模式”普遍化。这一进程的必然性与其说是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不如说是大背景下外部、内部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苏联因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苏联模式的推广有双重作用,它帮助相关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却终止了这些国家特殊发展道路的独立探索,照搬他人模式引起的“水土不服”,并为屈从外来干涉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被迫进行全方位自我调节,社会主义经历“凯歌行进”之后,由于照搬苏联模式而出现停滞,面临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如不进行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主义到现代社会主义体制的转变,就难以同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有力的竞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在战后也掀起了以增强经济活力为中心的改革潮流。
走在这股潮流前面的是20世纪50年代南斯拉夫的改革,接着是苏联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往后是匈牙利的改革,再后是70末、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改革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但在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出现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结局。一种是苏东国家失败的命运,它们在探索改革的道路上逐步偏离正确的方向,改革变成了改向,终断送了社会主义;另一种是中国等国的成功改革,即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通过改革实现超越,发生巨变,逐渐走出一条具有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初步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使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我们应当历史、具体地看待现实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科学、辩证地认识其历史价值和时代局限,从而更好地改革前行,继往开来。
5.关于“两个30年”的辩证性
60年来,我们党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理论内涵,把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上来是一件大事、要事,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见《人民日报》2013年1月5日第1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如何认识这个问题,习近平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一是“两个如果”的正确判断,即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局面,没有之前的探索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的;二是“两个不是”的科学分析,即尽管两个时期有重要差别,但二者不是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三是“两个不能”的政治结论,即不能用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用后者否定前者。前期是探索、准备,后期是继承、改革和创立,对前期和后期都要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要站在今天的政治高度、历史起点和科学认识,“既不割断历史,也不虚无历史,坚持新民主主义成果不丢,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就不否,坚持改革开放现代化方向不动摇,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6.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性
社会主义是客观必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十月革命有广泛的合理性,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形式,中国的两个30年相别相继,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曲折探索的宝贵成果,全党和全国人民要坚定“三个自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值得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自信”(“三个自信”从而发展为“四个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有力支撑”[参见《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版。]。这是我党对文化作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重要发展。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自信。中国共产党自产生起,便确立了科学的价值追求。新中国建立后,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的制度基础和现实条件,但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某种“价值迷失”和“缺位”。比如历史上,中国没有一个“肯定个人价值”的革命,而我们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反封建的过程中,也没有注意完成这个“革命”;比如新中国,“以苏为师”建设社会主义,与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联系,我们强调的是一种国家和整体的价值,而有忽视个人的偏向,因此,在人的发展上出了问题,没有很好地实现社会主义之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目标,甚至于“文化革命”中还出现了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但工人群众没能享受富裕的生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产党是执政党但作为党员的张志新同志却被剥夺了生存权。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也是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和社会主义价值的回归。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关键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领导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几代努力,不断探索,不仅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还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形成了“倍加珍惜,不断坚持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是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载入史册的,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肯定成果集中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个方面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全面、准确的高度概括。联系国际共运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系统学习党历次,尤其是十七大、十八大报告精神,我们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一种旗帜,在这面旗帜上首先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价值基础上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统一,而科学地认识作为价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开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新局面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讲了“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增强理论自信”;第二讲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端正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第三讲了要认真贯彻“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彰显理论研究的价值;后提出殷切希望,“提升能力、水平,承担起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联系实际,充分认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对我们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科自信,明确使命,敢于担当,做好相关工作;我们要联系实际,政治上增强“四个意识”,学科上面对多方挑战,推进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发展;我们要联系实际,正确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坚定政治方向,实现学科发展的升级转型;我们也要结合实际,切实加强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队伍、理论、学风和能力建设,开创与世界社会主义伟大时代相适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地位相匹配的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发展的新局面。
“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相关问题,是关于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斗争历史进程和一般规律的科学。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各方面重视这一学科的探索和发展,相关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长足的进展。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积极地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加强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实现以‘引领’、‘对话’、‘综合’、‘基础’为方向的学科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作出贡献。
一是现实研究,要进一步紧扣时代的脉搏、紧密结合中国发展,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社会主义学科有很强的现实性,相关研究有紧密结合中国实际的传统。新世纪世界发生新的变化,中国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从而对相关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和新要求,我们回应这些要求,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天我们不仅要政策跟进,积极研究工作重心突出的相关问题,配合党和国家总体的要求,发挥学科的优势,体现研究的价值;回应社会,提出问题,展开研究,为理论创新、制定政策做出贡献。而且要反思前行,有新的学科研究定位,努力实现从政策跟进宣传到引领社会研究的转变,以更好地发挥研究工作的作用和学科的优势。
二是追踪研究,要跟紧欧美发达国家左翼对社会主义探索的进程,努力了解、介绍、研究、对话,实现相关研究的与时俱进。当前世界社会主义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该运动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涉及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方面,研究又有不同的目的和视角。要看到欧美发达国家左翼对社会主义探索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应当抓住重点,但也要点面结合,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探索发展的整体。近来世界社会主义追踪研究有了很好的发展,比较及时、充分地反映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状况和进展,并做出相应的综合与概括。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仅要了解、介绍和综合各类情况,而且要进一步实现与世界的沟通、对话和探索,要勇于面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前沿问题,探讨人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规律,发出中国的声音,贡献中国的思想,提出中国的方案,以推动社会主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
三是综合研究,要在相关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和回答了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推动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有一系列深层次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还继续存在着,又有一些新的问题不断被提了出来。20世纪末、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为人们提出了关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深层次理论与实践问题,如历史是客观必然还是主观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还是价值、社会主义是一种模式还是多种模式、是民族的还是世界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对立还是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主义是什么关系等等。值得指出的是,经过学界的共同努力和长期研究,我们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年鉴》也做了全方位的反映。我们要进一步把经验上升到理论,把历史逻辑转化为理论逻辑,把积极的成果汇成体系,要强化理论创新,集中学科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世界社会主义新问题、大问题上做好文章,做出成绩,取得实质进展。
四是基础研究,要加强学科的基础建设,扩大相关的研究队伍,使学科发展更成熟、更合理、更健康,为理论创新和教育事业做出贡献。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学科发展,现已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从恢复性膨胀到理性化的压缩,并初步突破了发展的困境和瓶颈,逐渐地实现着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我们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东风,推进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研究学科的建设工作:锻炼队伍、形成成果、加强建设、不断发展、学科升级,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以上是今年《年鉴》编辑出版所引发的若干思考,是为序!后祝《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年鉴》越办越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