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5717581
内容简介
《个性动力论》四大特色:
科学手段与人文洞见相结合。
动力论、场论、拓扑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有力武器;矢量、诱发力、场力、拓扑结构等概念运用得心应手。
上百个图表彰显了它的“理科”色彩。
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手段极富说服力。
科学手段与人文洞见相结合。
动力论、场论、拓扑学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有力武器;矢量、诱发力、场力、拓扑结构等概念运用得心应手。
上百个图表彰显了它的“理科”色彩。
科学的实验设计和手段极富说服力。
目 录
中译者序
英译者序
作者前言
章 亚里士多德思维模式和伽利略思维模式在当代心理学里的冲突
节 两种思维模式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概念
第三节 伽利略物理学
第四节 两种思维模式在心理学里的差异
第五节 动力论
第二章 论心理结构
节 心理事件的动因
第二节 心理能量与心理结构
第三节 平衡趋势:心理系统边界的动态牢固与相对隔离
第四节 心理过程即生命过程
第三章 环境在儿童行为及发展中的作用
节 引言
第二节 行动自由的地域,力量与力量场
第四章 奖励和惩罚的心理情境
节 兴趣情境
第二节 带惩罚性威胁的指令
第三节 带奖赏希望的指令
第四节 带惩罚威胁的禁令
第五节 惩罚真实度的偏离
第六节 带奖赏希望的禁令
第七节 奖赏、惩罚、真正的兴趣转变
第五章 为现实服务的教育
节 心理生活空间和时间的延伸
第二节 现实与非现实的分层
第六章 替代活动和替代价值
第七章 低能的动力学理论
节 低能儿童的顿悟
第二节 实验问题的设计
第三节 低能儿童和正常儿童的心理满足
第四节 被中断行为的恢复,替代行为的价值
第五节 个性动力差异的一般理论
第六节 低能的动力论
第八章 实验研究概述
节 历史概述
……
附录
在线试读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各篇发表的时间和时机各不相同。故此,读者会发现,一些基本概念屡屡重现。本书旨在展现迄今心理学研究诸领域的总体景象,以及个人心理和环境的关系,同时显示各应用性研究领域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心理学、性格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互关系。
就在几年前,你可以看到,在心理学家中——至少是在德国心理学家中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实验心理学初获成功之后,情况似乎越来越明显,在斩获感知和记忆研究的成功之后,再将其应用于心理分析之类的重大问题时,实验方法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沉重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似乎预先就决定了实验方法努力的失败。这个方向的批实证研究似乎证实了这样一个信念:意志、情感和人格的实验心理学注定要满足于表面的事实,而不得不把深层的问题留给学校,让人去猜想,它们并不能用实验方法去检测。
在这个领域探索时,我觉得,我启动了方法论上和技术上健全而必要的任务,穷数十年之功,拓宽这个领域的工作是可以期待的。至少不久以后就会清楚,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困难,但绝不是不能解决的。所需要的,无非是澄清一些陈旧的哲学问题,把科学目标设定在足够的高度,我们就能够进行解释和预测。比如,只要用稳妥的方法和恰当的概念,心理分析提出的问题就可以靠实验方法来澄清了,这一点今天已不容置疑。实际上,和感知心理相比,在需求和情感领域求得动力律似乎较为容易。在美国几所大学访学一年的经历向我显示,虽然其历史背景各有不同,但它们对探索的可能性抱有共同的信念,许多实验正在进行之中。诸多实验与心理病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的关系研究,尤其有望结出累累硕果。我自然知道,我们才刚刚起步,但发展比我希望的快得多。原因首先在于心理学的历史地位,一种“伽利略式”的思维模式即将成熟。
有人问,我是否同意将这类研究命名为“拓扑心理学”。我说,只要突出以下几点,我不会反对这个术语。我相信,今天的心理学正处在超越陈旧意义“学派”的地位。推进诸如此类的研究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们的工作要尽可能使用数学语言。这是因为和其他语言相比,数学语言不那么模糊,既“客观”,又“少猜度”,因为它只表达事物和事件的结构秩序。然而,我不会局限于拓扑学概念。另外,数学语言的使用,仅仅是更一般的“建构”方法的表现手段之一而已;“建构”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它更能弥合理论和具体事实之间的鸿沟。尽管如此,拓扑学仍然是表现心理学领域动力关系的基础的理论。我坚信,拓扑学将超越这一功能,成为动力社会学坚实的框架。
亚当斯(D.K.Adams)博士和齐纳(Karl Zener)博士呕心沥血将这本文集译成英语。只有承担过科学新领域里艰难译事的人才知道,我对他们是多么心存感激。
就在几年前,你可以看到,在心理学家中——至少是在德国心理学家中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实验心理学初获成功之后,情况似乎越来越明显,在斩获感知和记忆研究的成功之后,再将其应用于心理分析之类的重大问题时,实验方法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沉重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似乎预先就决定了实验方法努力的失败。这个方向的批实证研究似乎证实了这样一个信念:意志、情感和人格的实验心理学注定要满足于表面的事实,而不得不把深层的问题留给学校,让人去猜想,它们并不能用实验方法去检测。
在这个领域探索时,我觉得,我启动了方法论上和技术上健全而必要的任务,穷数十年之功,拓宽这个领域的工作是可以期待的。至少不久以后就会清楚,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困难,但绝不是不能解决的。所需要的,无非是澄清一些陈旧的哲学问题,把科学目标设定在足够的高度,我们就能够进行解释和预测。比如,只要用稳妥的方法和恰当的概念,心理分析提出的问题就可以靠实验方法来澄清了,这一点今天已不容置疑。实际上,和感知心理相比,在需求和情感领域求得动力律似乎较为容易。在美国几所大学访学一年的经历向我显示,虽然其历史背景各有不同,但它们对探索的可能性抱有共同的信念,许多实验正在进行之中。诸多实验与心理病理学和比较心理学的关系研究,尤其有望结出累累硕果。我自然知道,我们才刚刚起步,但发展比我希望的快得多。原因首先在于心理学的历史地位,一种“伽利略式”的思维模式即将成熟。
有人问,我是否同意将这类研究命名为“拓扑心理学”。我说,只要突出以下几点,我不会反对这个术语。我相信,今天的心理学正处在超越陈旧意义“学派”的地位。推进诸如此类的研究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我们的工作要尽可能使用数学语言。这是因为和其他语言相比,数学语言不那么模糊,既“客观”,又“少猜度”,因为它只表达事物和事件的结构秩序。然而,我不会局限于拓扑学概念。另外,数学语言的使用,仅仅是更一般的“建构”方法的表现手段之一而已;“建构”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它更能弥合理论和具体事实之间的鸿沟。尽管如此,拓扑学仍然是表现心理学领域动力关系的基础的理论。我坚信,拓扑学将超越这一功能,成为动力社会学坚实的框架。
亚当斯(D.K.Adams)博士和齐纳(Karl Zener)博士呕心沥血将这本文集译成英语。只有承担过科学新领域里艰难译事的人才知道,我对他们是多么心存感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