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676603
本系列丛书精选历代常用碑帖范字加以放大,并配以折页的形式,有别于市面上的其他书法类图书,是本社黑白版《中国历代法书名碑原版放大折页》(常销,畅销)的彩色升级版。既可用于学校、书法培训中心,也可为书法爱好者自学使用。
中国的文字在秦汉时期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对汉代的篆书产生了深远影响。隶书在社会上的广泛使用,促使篆书从战国晚期开始逐步向简便易写的隶书过渡。到汉代时,隶书成为正式的通行文字,成熟时期隶书的典型特征在帛书中已基本成形,而篆书只是在一些庄重或者需要加以装饰美化的场合之中使用,此时篆书从实用性的一线向艺术性的一线演变,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袁安碑》与《袁敞碑》呈现出汉篆的独特风貌和艺术价值。
《袁安碑》全称《汉司徒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92)立。篆书,十行,今为每行十五字,共计一百三十九字。碑高一百五十三厘米,宽约七十四厘米。出土年代不详,碑侧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题记。后来被人移置到河南偃师县(今为偃师市)西南三十里辛家村牛王庙做了摆放供品的供案。1928 年初,牛王庙改作辛村小学,供案在原地放置未动。来年的夏天,一名儿童在石案边玩耍,发现石上刻有文字,随即告诉了村民,村民任继斌遂以拓本流传于世。1938 年,当地组织文物保管委员会将此碑收存,现藏于河南省博物馆。
碑主袁安是东汉名臣,他少承家学,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驭属下极严,吏人畏而爱之。东汉末年大名鼎鼎的大将军袁绍就是其后人。袁安,字邵公,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西南)人。为人庄重威严,见敬于州里。明帝时,任楚郡太守、河南尹,为政严明,断狱公平。然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於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
《袁敞碑》全称《汉司徒袁敞碑》。东汉元初四年(117)立。篆书,十行,上下断缺,每行五至九字不等。残石高77.5 厘米,宽72 厘米。1923 年春出土于河南偃师。1925 年后属我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罗振玉所有,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袁敞是袁安之子,此碑字迹与《袁安碑》似出于一人之手。
《袁安碑》与《袁敞碑》继承了秦皇刻石温婉圆转的风尚,但笔画活泼,锋芒微露,横线略作上弧,笔画使转衔接间方中带圆,圆中带方,较秦皇刻石更显得有姿态。字体结构宽博舒展,是汉代篆书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同时期出现的《祀三公山碑》也是以篆书入石,但多数以方折的隶书结构作篆,而字形重心每每下移,不同于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规范装饰化类型的篆书重心偏上,却更显古拙。它们在构形上与小篆基本相同,在文字学的范畴中尚属小篆系统。但由于篆书在汉代已逐渐退出社会通行文字的领域而以隶书代之,所以纵观《袁安碑》与《袁敞碑》其在体态和笔势上带有隶书的笔意,用笔和结构不像秦篆那样严谨和匀齐。《袁安碑》有些笔画的写法已经打破了小篆的常规写法,应由一笔完成的笔画,这里明确使用了分笔来书写完成,这是受到隶书的影响所致。另外,如『二』、『三』、『五』等字后一笔横画收笔向下书写一段,在秦篆中也是不曾见的。
《袁安碑》还有一处不曾见的就是其碑穿。碑穿是汉碑的典型特征之一,《袁安碑》碑穿居中,为汉碑中所罕见。碑穿的位置一般在碑首与碑身相交的中间,起到分界的作用。而《袁安碑》无碑首,整体为长方形。碑穿穿在了正中心,与出土的大多数汉碑碑穿的位置截然不同。
《袁安碑》《袁敞碑》的书法从体势、精熟程度上看,都可谓是汉篆的典型。汉代主流书体是隶书,然而篆书仍然在一定的领域内流传,篆书的演绎变化不但没有停止,相反,比起秦篆显得更加生动活泼,也具有更强的包容性。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自秦以来,以李斯小篆一统天下的局面在汉代彻底被打破。篆书由于应用对象、用途、地域等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体系及相对应的面貌。其次,在汉代隶书发展过程中,隶书对篆书的技法和审美产生了影响,使汉篆增加了隶书的笔意,显得更加飘逸灵动,更在汉篆中增加了弧线形的使用比例。后,汉印的蓬勃发展为两碑书体提供了养分,两碑书体本与汉印文字气息相通,我们在两碑中亦可领悟到汉印文字的平方正直,简约质朴表象中隐含方圆相济、曲尽其妙的神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