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579279
他们如此渺小,被淹没在茫茫“90后”大海之中,他们如此独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演绎着自己的梦想。起点不同,目的一致,为了逐梦,他们在路上。本书讲述“90后”追梦的故事。
目录
中国“90后”:理想与生活
目录
章“90后”的媒介接触与态度、行为调查【敖凡迪陈锦芸郭凯侯子叶张晶曾丽芸张潇潇】1
Ⅰ认同篇3
Ⅱ特性篇7
Ⅲ婚恋篇12
Ⅳ社会篇15
第二章有梦,才有远方【郭凯】17
一、徐林:梦想者18
二、遗忘的团体:谁来点亮他们的理想25
三、商人诗人:生活即理想 32
四、“铁饭碗”中的自嘲:被抛弃的理想39
五、“差生”郭海洋:我对理想感到恐惧47
第三章平凡之路的梦想【曾丽芸】54
一、时间会给我答案55
二、我和这个世界不熟61
三、我是世界公民69
四、我相信努力的意义76
第四章生活在非主流之中【曾丽芸】85
一、我和这个世界有着次元差86
二、美丽辩证法95
三、校园彩虹捍卫者102
四、我的梦想与性有关114
五、我用所有跟世界沟通121
第五章:奋斗的青春美丽【张晶】132
一、黑暗中的奋斗青春133
二、“90后”大学生的“生财之道”144
三、北漂故事:没有见过的人不会明了154
四、解码“程序猿”161
第六章梦想,无声绽放【陈锦芸】170
一、梦想不设限171
二、在他乡:任性去闯荡181
三、一直在路上189
四、踢球:像呼吸一样自然197
第七章凡人的现实生活【侯子叶】207
一、冷雨夜:花儿一样的男子208
二、年轻公务员的困惑223
三、理想?我是现实主义者229
中国“90后”:理想与生活
章九零后的媒介接触与态度、行为调查
章“90后”的媒介接触与态度、行为调查
曾丽芸张潇潇
敖凡迪、陈锦芸、郭凯、侯子叶、张晶、曾丽芸同为本章作者,张潇潇为本章通讯作者(com)。
1.中国“90后”:可以被理解,不可被定义
你方唱罢我登场,现在的“90后”是迅速成长、迅速崛起的一代,他们伴随着电视、互联网、手机长大,他们的脑洞千奇百怪,是虚拟社交场合的段子手,是多元生活方式的体验者,他们个人意识爆棚,自带华丽吐槽神技,“90后”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90后”可以被理解,不可以被定义。学者们或长辈们常从自己的角度来评析中国“90后”是怎样的一群人,然后以此推论中国青少年的现状与未来,而我们通过网络调查,得到了很多有趣的发现。
我们的网络调查虽然并非随机抽样,无法完全代表中国“90后”,但也折射出他们的很多特性。“90后”在中国社会逐渐走向富裕的转型期长大,成长于个人化和新自由主义的语境之中,他们的人生少了很多限定,多了不少选择,也就承载了更多的压力和困惑。在多元化的定位中,他们希望自己成为逗比的青少年,经历了些许人生的磨砺后,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只是普通人。对尚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来说,学业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在能否驾驭爱情方面还不大有把握。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当中,基本的生理需求早已超越,自我实现重要,但归属与爱也不可轻视。传统媒体对“90后”已经意义不大,他们更多地是为手机依赖所苦。爱吐槽的他们其实也没有那么任性,并没有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自身死敌。将来会否在婚恋市场中剩下,对不少“90后”来说是个不值得讨论的“伪命题”。婚前性行为已被普遍接受,也有人大胆承认自己的另类性取向,而这种非主流的性话语还有待争取更多的社会认可。社会整体满意度不算高的他们,觉得生态环境让人糟心,却对环境议题不甚关心。好在他们还是对其他社会各项议题有着普遍关注,没有娱乐至死的“90后”,正是我们社会未来的希望。
本章的发现是基于我们在2015年6-7月对中国“90后”展开的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768份,问卷对中国“90后”的自我定位、媒介接触、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90后”是当下我国青少年的主体,他们的年龄居于17~26岁之间。被调查对象中,女性占68%,男性占32%,均出生于1990年至1999年之间,他们中拥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人占大多数,占比约为88%,对于“90后”群体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搭建人生登高阶梯的重要台阶。接受调查的人员有七成多为在校学生,已经工作的“90后”,从事的职业有普通职员、公务员、专业人员、企业管理者、普通工人、商业服务业职工等行业,其就业领域呈现多样化趋势,他们更倾向于从个性和喜好出发,追求自己的理想职业(如图1所示)。
图1“90后”的职业分布
在平均月收入方面,近八成的被调查对象收入在3000元以下,大部分“90后”尚在读书,即使已经工作的人也是刚入职场不久,事业处于探索或上升阶段,所以目前的收入水平都不算高,在创造财富和自给自足方面,“90后”群体步履维艰。除此之外,被调查的“90后”中政治面貌为中共党员的占25%,共青团员占61%,无党派、民主党派及其他占比14%(如图2所示)。复旦发展研究院(2015)的报告曾指出,相比于个人发展,“90后”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生活、公共事务议题的态度相对冷淡,政治效能感相对较低,即对于自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通过政治参与影响政治过程的信心不足。
图2“90后”的政治面貌
Ⅰ认同篇
2.归于平凡或走向逗比,“90后”的多元化定位
宅男/宅女、文艺青少年、逗比青少年、普通青少年、励志青少年……网络上盛行用各种标签将青少年们类型化,这么多标签哪一款适合被调查对象?我们询问了“90后”这一问题,调查结果呈现多元化(如图3所示)。原本以为,“90后”总是希望自己能与众不同,结果发现26%的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只是普通青少年,所占比例。但另有25%的人认为自己是逗比青少年,而且是“95后”认为自己是逗比青少年的比例更高,1990-1995年之间出生的被调查对象在社会上经过了些历练后,开始归于常态,更倾向于认定自己只是普通青年。认为自己是宅男/宅女(18%)的和文艺青少年(17%)的人则是不相伯仲。自认为“励志青/少年”的“90后”则相对较少,仅占11%,看来想天生励志的“90后”并不多。不管青少年们如何看待自己,都有其意义所在,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
图3“90后”的自我认同标签
3.学业很重要,爱情尚无法完全驾驭
图4“90后”对学业表现的看法
人生的衡量指标很多,但由于“90后”大部分还处于求学阶段,所以他们基本上都认可学业是彰显自己能力的重要方面。认同“学业表现是显示我的能力,让别人认识我的成绩的一个方面”的人占极大多数,其中35%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同意”这一说法,22%的人表示“非常同意”,29%的人态度居中,表示“不同意”和“极不同意”的被调查对象加起来也只有14%(如图4所示)。
当然,“90后”的生活中不仅有学习,他们还喜欢网络和手机,社交媒体是他们活动活跃的地带,而这都是“静态运动”。对于体育这样的动态运动,47%的“90后”认为自己并不擅长,看来“宅男宅女”是一种普遍的生活状态。但是“宅”性爆棚的“90后”并不担心自己的交际问题,绝大部分“90后”认为有效的表达并不困难,他们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并且表达自己的意见。人际交往当中,爱情可能是为重要的关系。大部分“90后”在对维持爱情关系上趋于中性判断,认为非常困难和一点也不困难的人均较少,更多的人处于保留态度,在亲密关系上,“90后”仍处于不断自我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如图5所示)。“90后”的爱情还太年轻,他们并不急着给自己下定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