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1166951
- 传承家学,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作家
叶兆言是著名作家叶圣陶之孙,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刻骨铭心》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提名,与苏童、毕飞宇并称“江南三才子”,被余华、苏童、王安忆、格非等衷心赞赏。长篇小说《花影》被改编为电影《风月》,由陈凯歌任导演,张国荣、巩俐主演。
- 58篇关于文城、文人、文事的行吟之作
本书精选叶兆言三十年来广为流传的58篇佳作,深情讲述了记忆中南京城的文化旧事、风景建筑,江南文人、江南女子的诗情与气节,少年的文学之路、师友的温馨趣事,等等,是对岁月的重温,对友谊的纪念,也是对逝去的一代青年精神的思怀!
- 独家记录江南、南京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作为南京城人,作者对古城中的文人文事了如指掌,并且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思考和见解,通过他的讲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那个时代江南文人的风骨和怯懦,以及江南女子的诗情和气节,捡拾时光中风流恣肆的人生,让诗意在生命里飞扬!
- 体味乡情、友情、亲情、师生情
本书中所讲述的文城、文人、文事均发生在作者故乡古城中,字里行间弥漫着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另外,作者与朋友之间的各种趣事,与父亲、妻子、女儿以及师长的温馨往事,也充满了浓浓的友情、亲情与师生之情,体现了作者的风趣与幽默,让读者看罢不禁会心一笑,温暖涌上心间。
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回忆一些事:文学、风物与诗意的行吟》精选了著名作家叶兆言广为流传的58篇佳作,主要是对江南文韵、文友趣事、父子亲情、师友故事等的忆念,从中既可以了解江南古城的前世今生以及人文发展,了解作者从少年时期萌发的文学梦想到实现的追求过程,还可以了解其与师友、父亲、太太以及女儿之间的温馨趣事,感受一代代人求学治学的热情执着,文字质朴,感情真挚。
章 南京明月
文化中的南京
诗人眼里的南京
桃花扇底看前朝
杀了金圣叹
南京城里的柏林墙
南京的老照片
南京的民国老建筑
说不完的玄武湖
江宁镇的前世今生
芥子园在什么地方
记忆八卦洲
春游良可叹
第二章 江南春色
江南,天堂和生态
江南女子
江南文人
关于桥
关于流水
苏州印象
苏州人牛在哪
上海格调
沪宁线上
喜欢杭州的理由
金华的双龙洞
第三章 文学之路
唱情歌的季节
想上大学的日子
大学不喜欢告密者
文学没有世家
文学少年
人,诗,音乐
发表篇小说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
写作是一种修炼
第四章 中外文友
闲话余华
闲话王朔
闲话格非
闲话池莉
闲话王安忆
苏童和我
梁启超
闻一多
想起了老巴尔扎克
路过歌德故居
托尔斯泰庄园
赛珍珠眼里的中国
第五章 亲情音符
纪念父亲
父亲的话题
太太学烹饪
女儿语录
女儿的秘密
为女儿感动
第六章 故人故事
徐老师
陈瘦竹先生
在先锋书店喝茶
处境
纪念一个朋友
回忆两个人
拿到新房钥匙以后
把钟拨快些
兆言的故事总是引人入胜,我想这是来自于他写作时令人尊敬的诚实,正是这样的诚实让他的才华和叙述中的人物故事熔于一炉,让他的故事张开了,让我们的阅读迅速投入进去,并且不能自拔。
——余华
叶兆言的性格为人是儒家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出某种旧文人的气息。
——苏童
如果不是大量阅读文学史、文化史、艺术史、人物传记及书函、日记,如果不是大量阅读哲学、美学、外国文学史艺术史以及通俗性的文史读物,叶兆言的散文绝不可能有如此的博识。
——吴周文、张王飞
叶兆言这类文字,似野史而非野史,似信史又多传奇,外被锦绣,内含翠羽,简约处一笔带过,丰富处不吝笔墨,文字功夫几臻炉火纯青。通过它们,叶兆言努力探讨现代知识者和文化人的人格、心灵与性情,力求还原历史人物,揭示人性弱点,藉以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吁良好的人文生态。
——张宗刚
江南女子
从西施说起
能叫出名字来的美女,而且还得成为正面形象,早的也许就是西施。西施长得究竟如何,我一直很怀疑。我们都知道“东施效颦”这个成语,美是不能模仿的,不仅不能模仿,就算用笔来描述,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古人用“沉鱼落雁”来形容女人的美丽,表面上看是个高招,其实也是黔驴技穷,想不出别的什么办法,不过是利用通感打马虎眼。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出一大堆表达美女的词,这些词再漂亮,只能是绕圈子,隔靴搔痒。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道: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后来的文人写美女,不管大才小才,东扯西拉,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清人在为《板桥杂记》作序时曾说:
传美人难于传英雄,英雄事业,如印版文字,易于点窜,美人之一笑一颦,一盼一睐,能倾堕城国,役使百灵。作者当搦管吮毫时,其精神已为美人之灵所摄,纵横卷舒,不能任意。子长能传楚霸王而不能传虞姬,非子长到此才尽,实子长至此胆怯也。
江南女词人吴文璧也有类似的意思,她的《虞姬》仰天长叹,直逼李清照的《乌江》。李清照称赞霸王: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吴文璧却为虞姬打抱不平:
大王真英雄,
姬亦奇女子。
惜哉太史公,
不纪美人死。
司马迁岂止是没纪虞姬之死,连活着的虞姬也没写。不写是因为太难写,以太史公的笔力,都感到困难,更何况后世不争气的文人。我们不知道虞姬是何方人氏,楚霸王没脸回江东老家,只能假设她也是江东同乡,应该算作江南女子。楚汉争雄,不论胜败,项羽刘邦注定写进历史,而虞姬只是轻轻地带过一笔。总算梅兰芳为虞姬做了些实事,《霸王别姬》成了梅派的保留剧目,虞姬因此也得到普及,可惜梅先生的眼睛太大,太亮,扮演的虞姬怎么看都不太像古典的美人。
西施之千古留名,表面上是因为她漂亮,实质上却是因为她的间谍生涯。西施是女间谍的鼻祖,是世界上美人计成功的范例。据记载,西施到了吴国以后,一起得到吴王夫差宠爱的还有一位郑旦,吴王显然是很爱这两位来自越国的美女,以至于郑旦一直很内疚,觉得吴王如此爱她们,她们不应该背叛吴王,以怨报德。爱是没有国界的,然而西施的心肠似乎很硬,传奇小说上写她是那种有复国大志的女子,她的思想境界非常符合女英雄的身份。
让人百思不解的,是西施始终没有成为反面形象。从正史的角度看,西施是一个典型的女人祸水的故事,英雄难过美人关,尽管吴王夫差是一个很有男子气的君王,临了还是栽倒在西施的石榴裙下。有很多理由可以指责西施:背信弃义,搞阴谋,甚至还有第三者,但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别人这么做不对、不可以,放在西施身上,就可以找出种种理由原谅。千百年来,人们对西施就是恨不起来。我一直不喜欢“卧薪尝胆”这个传说,如果是民主选举,我毫无疑问会投夫差一票。好男儿应该真刀真枪,越王勾践为了麻痹吴王夫差,竟然不惜在吴王的宫里尝屎。这是一个想到就恶心的记忆。人即使忍辱负重,也不至于惨到这一步。失败的勾践在吴王宫里当差,成天装孙子,吴王身体欠佳,勾践当着吴王的面,尝了尝吴王屙的屎,讨好地说:“大王身体很快就要好了,因为大王的屎有一股酸味,说明大王的消化系统正在恢复正常。”
究竟是因为勾践吃了屎,还是因为西施在枕头边不断吹风,吴王夫差终于放虎归山,让勾践重新回到已经被吴国灭亡的越国旧地。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西施的结局有很多种传说,十有八九都是悲剧。其中广为流传的是吴国灭亡之后,西施被装进皮口袋投入江中,为此,唐李商隐《景阳井》诗云:
肠断吴王宫外水,
浊泥犹得葬西施。
另一位唐诗人皮日休,在《馆娃宫怀古》中也说:
不知水葬今何处,
溪月弯弯欲效颦。
林黛玉小姐在《红楼梦》中跟着凑热闹,饭后无事,挑了历史上的几位大美人,一口气写了五首诗,打头的一首,便是吟西施的:
一代倾城逐浪花,
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
头白溪边尚浣纱。
意思都差不多,有时候真闹不明白,人们喜欢和留恋西施,是由于她美丽动人,还是由于成功的事业,或者由于红颜薄命。名士青山,美人黄土,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便有不同的角度,表面上看,当然是因为爱美,爱美之心人人有之,然而往深处挖,可能又是因为事。人以事传,历史上的美人数不胜数,“英雄事业,如印版文字”,如果没有颠覆吴国的功勋,西施的故事也许根本就不复存在。20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在《论红颜薄命》中,曾不无幽默地写道:
譬如说吧,西施生长在苎萝村,天天浣纱,虽然有几个牧童、樵夫、渔翁等辈吃吃她豆腐,她的美名可能传扬开去到几十里以外的村庄吗?即使她有一天给挑水夫强奸了,经官动府起来,至多也不过一镇的人知道、一城的人知道足矣,哪里会名满公卿,流传百世,惹得骚人墨客们吟咏不绝呢?
李白称赞西施“秀色掩古今,荷花羞玉颜”,这是泛泛的表扬,属于应景文章;倒是另一位唐诗人王维独具慧眼,颇有感叹地留下了这样的诗句:
谁怜越女颜如玉,
贫贱江头自浣纱。
西施之所以成为西施,关键在于获得机遇,大丈夫成功立业,“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如果西施在吴越争霸中不是扮演了那么吃重的角色,她不可能流芳百世。几千年来,有多少美丽的江南女子,默默无闻地在江边溪头浣纱。“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西施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仅仅满足于富贵荣华,没有因为一时间改变了自己的贫贱身份,就忘乎所以,就高枕无忧。西施是地地道道的女英雄,是灭亡吴国的祸水,是复兴越国的功臣。人生一世,有时候非得狠狠地折腾一番,才能够有所作为,才能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树挪死,人挪活,假设西施一辈子老老实实在江边溪头浣纱,假设西施安安分分一直做吴王的宠妃,西施的故事肯定是一点儿味道也没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