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40581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六个章节,以问答的形式回复了农牧业生产体系中从生态环境保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到种、养殖关键性技术等方面的重点问题,表述力求简洁实用,通俗易懂且喜闻乐见,能够帮助农牧民增长知识和提升生产水平。适合农牧民学习应用。
目 录
第一章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技术
第一节面源污染概述
第二节农药的污染
第三节化肥的污染
第四节农膜的污染
第五节畜禽养殖的污染
第六节农业废弃物的污染
第二章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章农产品种植技术
第一节小麦种植技术
第二节玉米种植技术
第三节向日葵种植技术
第四节西葫芦种植技术
第五节西甜瓜种植技术
第六节葡萄种植技术
第七节番茄种植技术
第八节黄瓜种植技术
第九节辣椒种植技术
第十节茄子种植技术
第十一节菜豆种植技术
第十二节果树种植技术
第十三节牧草种植技术
第四章畜牧养殖技术
第一节肉羊养殖技术
第二节奶牛养殖技术
第三节鸡的养殖技术
第四节淡水池塘养鱼技术
第五章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第一节设施结构和类型
第二节设施环境特点与调控技术
第三节蔬菜育苗模式与技术
第四节设施蔬菜栽培管理技术
第六章盐碱化耕地改良
第一节面源污染概述
第二节农药的污染
第三节化肥的污染
第四节农膜的污染
第五节畜禽养殖的污染
第六节农业废弃物的污染
第二章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章农产品种植技术
第一节小麦种植技术
第二节玉米种植技术
第三节向日葵种植技术
第四节西葫芦种植技术
第五节西甜瓜种植技术
第六节葡萄种植技术
第七节番茄种植技术
第八节黄瓜种植技术
第九节辣椒种植技术
第十节茄子种植技术
第十一节菜豆种植技术
第十二节果树种植技术
第十三节牧草种植技术
第四章畜牧养殖技术
第一节肉羊养殖技术
第二节奶牛养殖技术
第三节鸡的养殖技术
第四节淡水池塘养鱼技术
第五章设施农业生产技术
第一节设施结构和类型
第二节设施环境特点与调控技术
第三节蔬菜育苗模式与技术
第四节设施蔬菜栽培管理技术
第六章盐碱化耕地改良
前 言
前言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在于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自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巴彦淖尔市推进以来,全市农广校体系立足农牧民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发挥职能优势,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题主线,主动出击,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农牧民教育的新途径,让一大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牧民走上了创业兴业的新征程。
为了让广大新型职业农牧民学员更全面、更便捷地了解农牧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和要点,实现“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培育目标,在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党组的重视和支持下,市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组织全市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从当地生产实际出发编写了本书。本书共6章,以问答的形式回复了农牧业生产体系中从生态环境保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到种、养殖关键性技术等方面的重点问题,表述简洁实用、通俗易懂且喜闻乐见,能够帮助农牧民增长知识和提升生产水平。适合农牧民学习应用。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山东思远农业开发公司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这一章的撰稿中提供了大量资料,巴彦淖尔市农广校体系教师在整理和修改过程中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的制约,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进一步完善。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在于培养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自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巴彦淖尔市推进以来,全市农广校体系立足农牧民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发挥职能优势,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题主线,主动出击,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农牧民教育的新途径,让一大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农牧民走上了创业兴业的新征程。
为了让广大新型职业农牧民学员更全面、更便捷地了解农牧业生产中的关键性技术和要点,实现“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培育目标,在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党组的重视和支持下,市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组织全市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从当地生产实际出发编写了本书。本书共6章,以问答的形式回复了农牧业生产体系中从生态环境保护、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到种、养殖关键性技术等方面的重点问题,表述简洁实用、通俗易懂且喜闻乐见,能够帮助农牧民增长知识和提升生产水平。适合农牧民学习应用。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山东思远农业开发公司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这一章的撰稿中提供了大量资料,巴彦淖尔市农广校体系教师在整理和修改过程中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的制约,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请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进一步完善。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2018年10月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农业面源污染及治理技术
第一节面源污染概述
1问:什么是农业面源污染?
答: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为害大等特点。
2问: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哪些?
答:化肥的污染、农药的污染、农膜的污染、畜禽粪便的污染、农业废弃物的污染、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污染。
3问:农业面源污染有什么为害?
答: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受污染的农田比例逐步上升,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农产品出口贸易严重受阻。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造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农业面源污染会造成大气、水体、土壤、微生物污染,对人居环境产生为害,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4问: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哪些对策与措施?
答:
(1)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让农民知道农业面源污染的为害和原因,认识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农业环境安全,对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意义。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和引导,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对社会为害性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对农民的环境教育与培训,逐步让农民树立起农业资源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2)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监测,并全面反映污染治理实施的效果。组建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
(3)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大力推广示范“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鸭)等新的模式和技术,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如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使用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地缓解农村人、畜禽粪尿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有效解决畜禽粪便对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问题。使用沼液替代传统的农药浸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农药对农田的污染;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沼肥的施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轻了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发展有机农业,全面落实农业面源污染治本措施。有机农业是在作物种植、畜禽养殖与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采取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不施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做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不污染环境和产品,既保护了环境,又保持了产品的高品质。有机产品从原料来源、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使用,甚至废弃物都应符合环境要求。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完全符合国家关于污染控制与生态环保并重的环保战略。积极发展大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料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把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坚持生态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保护环境和增进健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二节农药的污染
5问:农药污染都有哪些为害?
答:化学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导致土壤水体、大气污染,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安全、人类健康为害等一系列问题。
6问:化学农药面源污染产生原因是什么?
答:
(1)农药产品问题。
①农药品种不足,且结构不合理(高效低毒农药普及不足);
②农药剂型落后(乳油、可湿性粉剂为主);
③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纯度、理化指标)。
(2)农药使用不科学、不规范。
①滥用、不当用药(单一、过量用药);
②防治时期不准(不与虫情结合);
③安全环保意识差(以高毒代替高效)。
(3)农药的有效利用。
①施药器械落后;
②错误的施药方法;
③施药技术缺乏针对性(不根据虫情施药)。
7问:化学农药使用环境污染控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
(1)源头控制。科学用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优化农药使用结构,改善用药技术和方法,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2)阻断迁移过程。农药使用过程环境介质之间污染的迁移,减少农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害。
(3)加快末端降解。缩短农药残留环境时间,减少环境残留。
8问:农药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规定施药区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
施用漂移少的农药剂型。(粒剂、乳剂和水剂、粉剂)
农药中加入抗蒸发剂,可减少农药使用量50%以上。
施用技术、避免大风施药;高温和设施作物农业中减少挥发性强。
9问: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
(1)减少高毒拌种剂、土施杀虫剂的施用,保护土壤动物、鸟类和其他陆生生物。
(2)加强长残留除草剂农药安全评价,针对不同施用地区提出管理措施。
(3)减少土壤农药残留,加快农药的消减速率。可采用实施水旱轮作、接种农药降解微生物。
10问:农药对土壤造成污染的为害是什么?
答: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由于一些农药性质较稳定不易消失,在土壤中可残存较长时间。在有农药污染的土壤中,以后再栽种作物时,可能造成影响。同时,有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和土栖无脊椎动物的生存也收到影响。
11问:农药施用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中生活的有机体。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植物、昆虫、天敌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营养网络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农药的施用对周围生物群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可破坏生态平衡。施用农药,在防治靶标生物的同时,往往也会误杀大量天敌。在养鱼、养蚕和养蜂地区,由于农药的漂移和残留,导致对鱼类、家蚕和蜜蜂的毒害作用。同时,害虫种群也可能发生变化,产生抗药性、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等问题。
12问:农药对大气会产生什么污染?
答:农药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施用农药时产生的农药药剂颗粒在空中飘浮所致。另外,大气的污染也可能由于某些农药厂排出的废气所造成。大气传递是农药在环境中传播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
13问:使用农药对水体的会造成哪些污染?
答: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是指农药直接投入水体或施用后土壤中残留的农药随水渗入地下水体,从而对水体和地下水体造成的污染。在地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地下水使用量逐年增大,农药对地下水体的污染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重视。水溶性大、吸附性能弱的农药容易随水淋溶进入地下水中。施药地区的降雨与灌溉对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施药后不久遇大雨或进行灌溉,就容易引起地下水污染。
14问:我国农药污染的现状是什么?
答:农药作为一种化学药剂,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提速,对农业产品产量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农药的滥用,从而产生了农业污染,对土壤环境、水、农业生物造成了破坏。就我国的现状来看,由于科学知识以及环保意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导致了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以及农药的处理乱象频发,不合理利用农药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样不仅仅导致农业作物的生产产量受到影响,还破坏了土壤环境,污染了部分水源,对人体健康及人居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我国目前农药污染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过度依赖农药,忽略了利用生态原理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根本方法。农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能以最为快速的方式解决农田中存在的自然灾害现象,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一种滥用农药往复循环的环境污染现象。二是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忽略了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滥用农药造成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田生态环境是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基础,农民生态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农田环境中存在的环境稳定因素,人为过度使用农药破坏了这种稳定性,破坏农田环境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15问:控制农药污染对农业环境保护有什么重要性?
答:
(1)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
(2)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加快建设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城镇一体化建设。
第一节面源污染概述
1问:什么是农业面源污染?
答: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为害大等特点。
2问: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主要包括哪些?
答:化肥的污染、农药的污染、农膜的污染、畜禽粪便的污染、农业废弃物的污染、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污染。
3问:农业面源污染有什么为害?
答:农业面源污染导致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受污染的农田比例逐步上升,导致农产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农产品出口贸易严重受阻。由于农业面源污染,造成部分地区生产的蔬菜、水果中的硝酸盐、农药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量超标。农业面源污染会造成大气、水体、土壤、微生物污染,对人居环境产生为害,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4问: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应采取哪些对策与措施?
答:
(1)广泛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让农民知道农业面源污染的为害和原因,认识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对于农业环境安全,对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进而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顺利实现的重大意义。要重视舆论宣传,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度、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和引导,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业面源污染对社会为害性和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强对农民的环境教育与培训,逐步让农民树立起农业资源的忧患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
(2)建立完善监测体系,强化农业环境和农产品质量的监测。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监测,并全面反映污染治理实施的效果。组建农业环境监测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完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监测网络体系,提升监测检测能力。建立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以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故监测体系。加快建立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测体系,切实加强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管理,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管理监控。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督监测工作力度,实行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报告制度,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切实有效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
(3)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大力推广示范“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鸭)等新的模式和技术,进行循环利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数量。如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庭院式生态农业模式,将种植业、养殖业与沼气使用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效地缓解农村人、畜禽粪尿给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有效解决畜禽粪便对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气的污染问题。使用沼液替代传统的农药浸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农药对农田的污染;沼液、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沼肥的施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减轻了化肥和农药对农产品、土壤和水体的污染,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4)发展有机农业,全面落实农业面源污染治本措施。有机农业是在作物种植、畜禽养殖与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不施用人工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化学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平衡,采取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在有机农业生产体系中,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来源;作物轮作以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主要手段。有机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不施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合成物质,做到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不污染环境和产品,既保护了环境,又保持了产品的高品质。有机产品从原料来源、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到使用,甚至废弃物都应符合环境要求。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业完全符合国家关于污染控制与生态环保并重的环保战略。积极发展大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料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把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结合起来,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也是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保证。坚持生态环境的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生产、保护环境和增进健康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第二节农药的污染
5问:农药污染都有哪些为害?
答:化学农药的过量和不当使用,导致土壤水体、大气污染,引起生物多样性减少、食品安全、人类健康为害等一系列问题。
6问:化学农药面源污染产生原因是什么?
答:
(1)农药产品问题。
①农药品种不足,且结构不合理(高效低毒农药普及不足);
②农药剂型落后(乳油、可湿性粉剂为主);
③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纯度、理化指标)。
(2)农药使用不科学、不规范。
①滥用、不当用药(单一、过量用药);
②防治时期不准(不与虫情结合);
③安全环保意识差(以高毒代替高效)。
(3)农药的有效利用。
①施药器械落后;
②错误的施药方法;
③施药技术缺乏针对性(不根据虫情施药)。
7问:化学农药使用环境污染控制的原则是什么?
答:
(1)源头控制。科学用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优化农药使用结构,改善用药技术和方法,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
(2)阻断迁移过程。农药使用过程环境介质之间污染的迁移,减少农药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为害。
(3)加快末端降解。缩短农药残留环境时间,减少环境残留。
8问:农药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规定施药区与居民区的安全距离。
施用漂移少的农药剂型。(粒剂、乳剂和水剂、粉剂)
农药中加入抗蒸发剂,可减少农药使用量50%以上。
施用技术、避免大风施药;高温和设施作物农业中减少挥发性强。
9问:农药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
(1)减少高毒拌种剂、土施杀虫剂的施用,保护土壤动物、鸟类和其他陆生生物。
(2)加强长残留除草剂农药安全评价,针对不同施用地区提出管理措施。
(3)减少土壤农药残留,加快农药的消减速率。可采用实施水旱轮作、接种农药降解微生物。
10问:农药对土壤造成污染的为害是什么?
答: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由于一些农药性质较稳定不易消失,在土壤中可残存较长时间。在有农药污染的土壤中,以后再栽种作物时,可能造成影响。同时,有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微生物和土栖无脊椎动物的生存也收到影响。
11问:农药施用后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在自然界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在一定的空间和环境中生活的有机体。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植物、昆虫、天敌之间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营养网络和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农药的施用对周围生物群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时可破坏生态平衡。施用农药,在防治靶标生物的同时,往往也会误杀大量天敌。在养鱼、养蚕和养蜂地区,由于农药的漂移和残留,导致对鱼类、家蚕和蜜蜂的毒害作用。同时,害虫种群也可能发生变化,产生抗药性、再猖獗和次要害虫上升等问题。
12问:农药对大气会产生什么污染?
答:农药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是施用农药时产生的农药药剂颗粒在空中飘浮所致。另外,大气的污染也可能由于某些农药厂排出的废气所造成。大气传递是农药在环境中传播和转移的重要途径之一。
13问:使用农药对水体的会造成哪些污染?
答: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是指农药直接投入水体或施用后土壤中残留的农药随水渗入地下水体,从而对水体和地下水体造成的污染。在地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地下水使用量逐年增大,农药对地下水体的污染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重视。水溶性大、吸附性能弱的农药容易随水淋溶进入地下水中。施药地区的降雨与灌溉对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施药后不久遇大雨或进行灌溉,就容易引起地下水污染。
14问:我国农药污染的现状是什么?
答:农药作为一种化学药剂,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提速,对农业产品产量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农药的滥用,从而产生了农业污染,对土壤环境、水、农业生物造成了破坏。就我国的现状来看,由于科学知识以及环保意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导致了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以及农药的处理乱象频发,不合理利用农药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样不仅仅导致农业作物的生产产量受到影响,还破坏了土壤环境,污染了部分水源,对人体健康及人居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我国目前农药污染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过度依赖农药,忽略了利用生态原理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根本方法。农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能以最为快速的方式解决农田中存在的自然灾害现象,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一种滥用农药往复循环的环境污染现象。二是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忽略了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滥用农药造成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田生态环境是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基础,农民生态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农田环境中存在的环境稳定因素,人为过度使用农药破坏了这种稳定性,破坏农田环境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15问:控制农药污染对农业环境保护有什么重要性?
答:
(1)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
(2)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加快建设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城镇一体化建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