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293293
行由品002
般若品第二030
疑问品第三047
定慧品第四057
坐禅品第五063
忏悔品第六065
机缘品第七077
顿渐品第八108
护法品第九121
付嘱品第十126
附编一 敦煌本坛经145
附编二 惠昕本坛经165
附 录184
金刚经解义184
金刚经口诀209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就展开了与传统文化交融的中国化进程。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宗派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化佛教的成熟。在中国佛教中,
禅宗是一个影响又中国特色的宗派,隋唐以后,禅宗几乎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
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亦称《六祖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的一本被称作是“经”的由中国僧人撰述的佛
典。根据佛教的传统,只有记叙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才能被称为“经”,佛的弟子及后代佛徒的著作只能被称为“论”。以《坛经》冠名惠能(也
作慧能)的言教,足见“六祖革命”后,中国佛教的变革风习,也足见《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之高、惠能禅宗影响之大。
一
现在先介绍一下《坛经》作者惠能的情况。
惠能(636—713),俗姓卢,祖籍范阳(今属河北省),父亲卢行瑫于唐武德(618—626)年间,被贬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东),遂定居于此。惠能幼
年丧父,家境贫寒。稍长,每日靠卖柴为生。龙朔元年(661)偶闻弘忍禅师在蕲州黄梅县(今属湖北省)东山寺聚徒讲学,于是前往受业。初在磨房舂米
,后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得弘忍赞赏,被付与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磨所传的袈裟,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惠
能以即心即佛、顿悟成佛立说,他创立的禅派初被称为“南宗”,以区别于神秀创立的主张“渐修”的北宗,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后来
北宗衰息,南宗昌行天下,惠能门下分灯为五家七宗,惠能成为中国禅宗的实际创始人。
公元713年8月,惠能示寂,世寿七十六。唐宪宗时被追谥为“大鉴禅师”,宋太宗时加谥为“真宗禅师”,宋仁宗加谥为“普觉禅师”,宋神宗赐
“圆明禅师”之谥号。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为之撰碑铭。惠能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法海、慧忠、玄觉等四十多人,惠能著录有《六祖坛经
》一卷,《金刚经口诀》等。
《坛经》的集录者唐代僧人法海,系广东曲江人,惠能的大弟子之一。法海初见六祖,问即心即佛之义,言下大悟。后集录惠能于韶州大梵寺说法之
内容,而成禅门宗经宝典《坛经》。
《坛经》即以惠能应韶州刺史韦璩之请,在韶州大梵寺讲堂为僧俗一千多人所作的佛法讲说为主要内容,添附惠能以后的言行编集而成。就《坛经》
整体的篇章结构而言,《坛经》可分为三大部分:部分是惠能对僧俗徒众公开说法、传禅、授戒等,这是《坛经》的主体,包含了《坛经》的中
心内容;第二部分是惠能生平简历及得法因缘;第三部分是惠能与弟子之间关于佛法的问答、临终付嘱及身后的情形。如果说、二部分为《坛经
》的主体,那么第三部分可称为《坛经》的附录。这一部分是惠能大梵寺所说禅法的补充、延伸和发展,包含了惠能后学丰富发展南宗禅法的集体智
慧。
《坛经》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产生出许多不同版本,各本文字、结构和内容互有差异。现以元明之后为流行的宗宝本为据,略述其思想内容。宗
宝本《坛经》在结构上分为十品:
,行由品 记叙惠能的身世及得法传宗的经过。
第二,般若品 惠能阐说般若智慧,提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要求学人“各自观心,自见本性”、“智慧观照、识自本心”。
第三,疑问品 通过回答韦刺史的疑问,提出成佛的方法是“见性”,要求人们修行自性功德、培植自心净土,直成佛道。
第四,定慧品 提出定慧一体、体用一如,倡导“于一切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的一行三昧,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作为宗纲,教示学
人顿悟见性,“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第五,坐禅品 阐说坐禅不是守心看净,把禅定解释为“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以般若智慧统摄禅定。
第六,忏悔品 记述惠能为来山听法的士庶说自性五分法身、无相忏悔、自心四弘誓愿、自性三宝归依戒以及自性一体三身等法。
第七,机缘品 记述惠能得法后,各方学者前往请益,所有师资投契的机缘。阐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即心即佛”、“见性成佛”、“不落
阶级”等南禅宗旨。
第八,顿渐品 记述南顿北渐的分途弘化,及北宗神秀与南宗惠能门下徒众的分歧争议情形。记述了惠能解说“常”与“无常”、“见”与“不见”
,以般若智慧、中道胜义破除边见,教示学人扫相破执,不落两边,入不二顿教法门,见不二真如实性。
第九,护法品 记述惠能托病推辞到王宫接受供养,说明当时李唐王朝拥护佛法和尊重惠能的情形。其中惠能与内侍薛简的对话,阐发了南宗明心见
性、即世间求解脱的修行观。
第十,付嘱品 记述惠能临终前对门下的后的嘱咐。向门下传授“三十六对法”,申明“出没即离两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的破执法;又向
门下传授心、佛、众生平等的教旨,强调真佛在自性、佛法在世间,重申“自见本心,自成佛道”的见性法。
《坛经》的基本思想是主张心就是佛,不必到心外去求佛;顿悟即可见性,无须历劫修行,枉受辛苦;入世就是出世,不必到世间外求解脱。我们从
以下三个方面对《坛经》的基本思想作进一步概说。
,“即心即佛”的佛性论。
在成佛的根据和可能性问题上,《坛经》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平等,心性本净。众生与佛的差别仅在于自心(性)迷悟的不同,《坛经》说:“自
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这样,心性的迷悟成为众生成佛的关键,众生与佛的统一,取决于人们当下现实之心。在《坛经》中,
惠能提出“即心即佛”的观点,把心与佛等同起来,把抽象的佛性与具体的人心融为一体,把一切众生成佛的根据,化为当前现实的人心、完整的人
格和人性。
第二,“顿悟见性”的修行观。
《坛经》倡“即心即佛”,把众生与佛归结于自心,认为佛与众生的区别仅在于自心的“悟”与“迷”。在惠能看来,“佛”不在遥远的彼岸世界,
而在于个人的心中,“自心”不觉悟,即便整天念经、拜佛、坐禅、行善,都是做无用功。因此,“识心见性”、“明心见性”,“自心”的觉悟是
实现成佛的根本途径,而“顿悟”则是见性成佛的根本方法。
《坛经》认为,“见性”不需要累世的修行,也不需要历尽许多阶级,人们当下的每一念心,都有可能从自心中顿现真如本性,一悟即至佛地,这就
是顿悟见性的修行观。
惠能《坛经》倡导的顿教法门是南宗禅法的灵魂所在,也是惠能南宗特色的革新思想所在。在“顿悟见性”的旗帜下,《坛经》提出了自性自悟
、不假修习;禅非坐卧、道由心悟;诸佛妙理、非关文字等振聋发聩的口号,导致了禅门修行实践的彻底变革,使更多人相信凭借自力,在即世间能
实现解脱理想。
第三,“自性自度”的解脱观。
佛门修习的终目标就是成佛求解脱。“即心即佛”的佛性论,必然导致追求实现解脱理想的自力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必然抛弃世间与出世
间的分别,即世间求解脱。《坛经》中不离世间自性自度、自在解脱的解脱论就是这样合乎逻辑地展开的。
既然相信“即心即佛”,那么解脱的道路就不在“向外求玄”,而在“自心归依自性”、“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找到真正的精神归宿。因此,《坛
经》中说:“自性自度,是名真度”、“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
由于倡导“自性自度”,所以对修学者而言,从此岸到彼岸的舟楫在自身中,从世间的烦恼到出世间的菩提也在自心中,“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样,解脱的理想就在现世烦恼的世间,就在当下现实的生活中,而不在遥远的未来、不在遥远的西方。
《坛经》的自性自度的解脱观与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一起,唤起了人们在人伦日用、尘劳烦恼中追寻精神超脱的自信,也养育出禅
宗基于现实土壤收获菩提之果的现实品格,使中土禅宗能够灯灯相传,不断发展。
二
《坛经》问世之初,只有惠能的入室弟子才被允许书写和传授。后来,《坛经》广为流传,在流传过程中,内容不断变化,迄今异本已不下十几种,
其中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 敦煌本
该本是现存早的《坛经》版本,大约成书于公元780年。该本于1923年由日本学者矢吹庆辉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献中发现,全名《南宗
顿教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下署“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卷末则题为《南宗顿教上大乘坛
经法》。该本不分品节,文字比较质朴,错字断句较多。矢吹庆辉在对敦煌本加以校勘后,于1928年把敦煌本《坛经》收入《大正藏》,其影印本则
收入《鸣沙余韵》中。日本著名学者铃木大拙(真太郎)在敦煌本研究的基础上,于1934年刊行了他校订的《敦煌出土六祖坛经》,把全书分为57节,
分别加以标题并撰文解说,该校本被学术界认为是较好的版本。
1943年,北京大学向达教授到敦煌访查古写经,从当地名士任子宜的收藏品中发现一册梵夹式蝶装本的写经,上面抄有四种禅宗文献,其中一本名
叫《南宗顿教上大乘坛经》,约为五代或宋初的抄本,该本与敦煌本大致相同,属于同一系统,同出于唐代中叶的《坛经》原本。
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杨曾文先生,根据在敦煌博物馆查找到的任子宜收藏的《坛经》,对这一敦煌本的同源异抄本再进行校勘,称
之为敦煌新本(或敦博本),进一步推动了《坛经》研究(该书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为了方便读者了解《坛经》原貌,我们将其收为本书附编一。
2. 惠昕本
题为《六祖坛经》,分上、下卷,共十一门,约一万四千余字。该本大约改编于晚唐或宋初,由于它早发现于日本京都堀川兴圣寺,又称兴圣寺本
。日本大乘寺本、真福寺本和金山天宁寺本都是它的异抄本。该本的改编者是唐代僧人惠昕。惠昕在序中称“古本文繁,披览之徒,初忻后厌”,可
见他做过一些增删工作。该本早约在惠能逝世一百多年之后出现。本书以大乘寺本为附编二。
3. 契嵩本
全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简称《曹溪原本》。大约成书于1056年,分十品,约两万余字,是由宋代高僧契嵩改编的。宋工部侍郎郎简
在《六祖法宝记叙》中讲,《坛经》“为时俗所增损,而文字鄙俚繁杂,殆不可考。会沙门契嵩作《坛经赞》,因谓嵩师曰:若能正之,吾为出财,
模印以广其传。更二载,嵩果得曹溪古本校之,勒成三卷”。这三卷本的《坛经》现已不存,学者推测该本《坛经》是后世所谓“曹溪原本”、“德
异本”、“宗宝本”的母本。
4. 德异本和曹溪原本
这两个本子基本上源于契嵩本。德异本题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分为悟法传衣、释功德净土、定慧一体、教授坐禅、传香忏悔、参请机
缘、南北顿渐、唐朝征诏、法门对示、付嘱流通十品。原刻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今有高丽(朝鲜)于元大德四年(1300)初刻、延祐三年(1316)
复刻的本子存世,又称至元本。
明朝成化七年(1471)刊印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其编排、内容与朝鲜流行的德异本相同。成化本“曹溪原本”在明清之间曾被多次刊印
。
5. 宗宝本
题名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一卷,共十品。成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这是明代以后流行的本子。明代刊行的大藏经(南藏、北藏、
嘉兴藏)等都收此本,后世还有许多单刻本。
该本总计字数为两万余字,是元代光孝寺僧人宗宝改编的。宗宝在《跋》中说:“余初入道,有感于斯,续见三本不同,互有得失,其板亦已漫灭,
因取其本校雠,讹者正之,略者详之,复增入弟子请益机缘,庶几学者得尽曹溪之旨。”可见,宗宝本也作了重大修改。
《坛经》从问世到广泛流传于后世,版本几经变化、内容不断增删。目前流通的《坛经》版本,一般同时刊行早的版本(即敦煌本或敦博本)和为
流行的版本(即宗宝本)。《大正藏》中就是同时收录了敦煌本和宗宝本,以供研究者作全面参考。
从版本的比较来看,敦煌本的错字讹句甚多,往往需要与其他版本的《坛经》对勘,才能读通。加之敦煌本文字比较拙朴,所以对一般读者来说,不
易读懂。
与敦煌本相比,作为后世直至现今流传广的宗宝本,其品目齐整,语言通畅,字句明白易懂,内容更为丰富,文学色彩也较浓,有较强的可读性。
基于此,我们在选用版本时,决定用宗宝本。在抄录原典时,以校勘精良、刻印工整的金陵刻经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单行本(据清代真朴重梓本刻
出)为样本,参以中华书局1983年版《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二卷第四册中的宗宝本《坛经》,进行了对《坛经》原典的译述、注释。
下面将国内外有关《坛经》的研究作一概略介绍。
敦煌本的发现,改变了自明代以来宗宝本《坛经》风行天下、其他本《坛经》湮没无闻的状况,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搜寻其他版本的《坛经》,通过各
本《坛经》内容的比较研究,把禅宗思想研究推向深入。
在敦煌本出世后,日本学者在京都的兴圣寺发现了宋初惠昕改编的《六祖坛经》,即惠昕本。铃木大拙在1934年与公田连太郎参照兴圣寺本对敦煌
本进行了校订,由日本森江书店出版了分为五十七节的敦煌本《坛经》。
日本佛教学者宇井伯寿也利用兴圣寺本对敦煌本《坛经》进行校刊,并进行比较研究。他在1942年出版的《第二禅宗史研究》中发表了《坛经考》
一文,对《坛经》诸本进行了综合考察。
现代日本著名佛教学者柳田圣山在《坛经》研究方面也建树卓越。柳田圣山在1967年出版的《初期禅宗史书的研究》中,对《坛经》进行了详细考
察。
1978年,日本大修馆书店出版的《惠能研究》一书是近年来日本《坛经》研究的重大成果。该书“研究篇”中利用《曹溪大师传》、王维《六祖禅
师碑铭》、《神会语录》等十八种资料,对惠能传记作了比较研究。“资料篇”中发表了五种版本的《坛经》,并广泛介绍了有关《坛经》研究的不
同观点。
《坛经》在欧美国家也得以译介流传。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六祖坛经》、美国圣约翰大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坛经——禅
宗的基本经典》(作者陈荣捷)等书都是欧美有关《坛经》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是早用近代西方科学方法进行有关《坛经》研究的人,其研究论文主要有:《坛经考之一》、《坛经考之二》、《神会与六
祖坛经》等。胡适的主要观点是敦煌本《坛经》的作者是神会而不是惠能。
胡适死后,有关《坛经》作者问题于1969年引发了一场学术争论。1969年,著名学者钱穆应台湾善导寺之邀,作了题为《六祖坛经大义——惠能真
修真悟的故事》,充分评价了惠能对中国佛教和中国文化的贡献,演讲发表后,侨居日本的杨鸿飞依据胡适的观点提出了批评,引发了有关《坛经》
的作者、《坛经》的原型及后来的增删、《坛经》各版本之间的异同等问题的一场大争论。印顺法师的《神会与坛经——评胡适禅宗史的一个重要问
题》、澹思的《惠能与坛经》、罗香林的《坛经之笔受者问题》等论文都是这场论争中的重要成果。台湾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由张曼涛主编
的一百集巨著《现代佛教学术丛刊》,集便是《六祖坛经研究论集》,收录了1969年论争的资料。在这场论争中,惠能作为《坛经》作者的观点
得到确认,有关现代禅宗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得以进一步确立和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学者发表了一批有关《坛经》研究的论文和论著,进一步推动了《坛经》研究的向前发展。这些论著主要有郭朋的《坛经对
勘》(齐鲁书社1981年版)、《坛经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版)、《坛经导读》(巴蜀书社1987年版)、杨曾文的《敦煌新本六祖坛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年版)、周绍良的《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版)、李申的《六祖坛经》(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版)等。
为了体现惠能思想全貌,本次整理把相传为惠能所撰的《金刚经解义》和《金刚经口诀》附于书末,以飨读者。
… …
【原文】
时{1},大师至宝林{2},韶州韦刺史{3}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馀人,儒宗学士三十馀人
,僧尼、道俗一千馀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4},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5},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6}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7},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
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
:我从蕲州黄梅县{8}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9}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馀,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
{10},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11},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注释】
{1} 时:《坛经》仿效佛典的格式,以“时”表示惠能说法的时间。{2} 宝林:即宝林寺,在今广东韶关南华山。{3} 韦刺史:刺史是掌管州
府的官名,是知州府事刺举不法的专员,韦刺史是指韶州刺史韦璩。{4} 善知识:一般指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僧人或佛教信徒,此处是对听佛法的人
的一种称呼。{5} 范阳:地名,唐置郡,今北京大兴县宛平一带。{6} 新州:今广东省的新兴县。{7} 南海:今属广东省佛山一带。{8} 蕲州黄梅县:蕲
州,州治今湖北省蕲春县,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9} 五祖忍大师:弘忍(601—674),俗姓周,湖北黄梅人。七岁时随道信出家。道信逝世后,
弘忍定居于黄梅双峰山东山寺,聚徒讲习,著名弟子有神秀、惠能、慧安、智诜、玄赜等。弘忍后被尊为禅宗五祖,唐代宗敕谥“大满禅师”号。{10}
见性:对自我本性的体认、理解。 {11} 宿昔有缘:前世结下的缘分。
【译文】
当时六祖大师惠能住在韶州曹溪宝林寺,韶州刺史韦璩和他的部属来到山里,请大师出山,到城中的大梵寺讲堂,为大家宣讲佛法。一天,六祖大师
登上讲坛,刺史韦璩和下属官僚三十多人、儒生学士三十多人、僧尼道俗一千多人,都来参加此盛大法会,众人同时向大师致礼,希望能听到大师宣
说的佛法要义。
大师告诉大家说: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用这个清净的菩提心,就可以直下开悟成佛。各位,请先听我说说我求法得法的因缘和
经过。
我惠能的父亲,原籍范阳,后因贬职流放到岭南,才成了新州的平民。惠能从小不幸,父亲早亡,留下孤儿寡母,移居到了南海。母子相依为命,卖
柴为生,艰辛度日。有一天,惠能在集市上卖柴,有一位客人买了柴后,让惠能把柴送到客店里。惠能拿到钱后正要走出门外时,看到一位客人正在
诵读佛经,惠能一听经中的话,心中豁然开悟,于是就问客人诵的是什么经,客人说是《金刚经》。随即又问客人从哪里来的,怎样得到这部经典的
。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在那里住持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五祖门下弟子有一千多人,我到寺中拜弘忍为师,听闻领受
了这部佛经。我听弘忍大师经常劝告僧俗,说只要奉持这部《金刚经》,就能自己证见佛性,直接了悟成佛。惠能听了客人所说,知道这就是前世因
缘。正好承蒙一位客人送给惠能十两银子,让惠能回家安置老母的衣食生活,到黄梅县东禅寺去参拜五祖大师。
【评析】
此段为《坛经》的开头,记述六祖惠能开坛说法,并述说南宗禅与东山法门、《金刚经》的关系,为以后惠能得法及受传衣钵留下伏笔。
【原文】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馀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1},若为堪作佛{2}?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3}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4}。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5},未审和尚教作何务?
祖云:这獦獠根性大利{6},汝更勿言,著槽厂{7}去。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8},差惠能破柴踏碓。
经八月馀,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注释】
{1} 獦獠:当时对以行猎为生的南方少数民族的侮称,代指没有开化或没有知识的人。{2} 若为堪作佛:意思是怎么能成佛。{3} 佛性:成佛
的可能性、根据。{4} 随众作务:和大家一起去劳动。{5} 福田:即指能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好比农人耕田,能
有收获。所以如果行善修慧就犹如农夫下种于田,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6} 根性大利:“根性”指人们所具有的修行、解悟能力。“根性大利”
,有“天生素质高”、“有天赋”的意思。{7} 槽厂:养马的地方,马棚。{8} 行者:泛称佛教的修行者,可指没有正式出家而在佛教寺院服杂役的人
,也可指行脚参禅或乞食的僧人。
【译文】
惠能回家安置好后,便辞别老母,奔赴黄梅。不到三十天,惠能就到达黄梅,向弘忍大师致礼参拜。
五祖大师问道:你是何方人氏,想求得什么?
惠能回答说:弟子是岭南新州人,从远方来拜见大师,别无他求,只求成就佛道。
五祖大师说:你是岭南人,又是没有开化的獦獠,怎么能够成佛呢?
惠能说:人虽有南北的区别,佛性却无南北之分。獦獠虽然和大师不一样,可是彼此共有的佛性有何差别呢?
五祖还想与惠能交谈,因看到旁边还有不少弟子,就让惠能随大家去干活。
惠能说:禀告大师,弟子自心常生智慧,这些智慧不离自性,就是福田,不知大师教我做什么?
五祖说:你这獦獠根基很高,你不必多说了,就到后院槽厂去吧。
惠能从五祖那儿退出后来到后院,有一位行者派惠能干劈柴推磨的活。
一晃就是八个多月。一天,五祖弘忍大师忽然看到惠能说:我看你的见解很有道理,因怕有人伤害你,所以就不再和你交谈,你知道吗?
惠能说:弟子也明白大师的用意,所以才不到禅堂上,以免他人觉察出来。
【评析】
此段继上文叙述惠能参礼五祖弘忍的经过。其中五祖与惠能的那段对话,反映了佛教史上的一个著名论题——佛性论。《大涅槃经》等大
乘经论指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认为众生平等,皆可成佛。中国南北朝时盛谈佛性,竺道生更倡“阿阐提人(即一阐提,指善根灭绝者)
皆得成佛”,从而引起长期争论。惠能的回答“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有经论依据,也为他以后确立“顿悟”之旨作了铺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