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9059
目录
绪论/ 1
节先行研究和全书架构/ 1
一、先行研究/ 2
二、全书架构/ 12
第二节研究价值和研究方法/ 14
一、研究价值/ 14
二、研究方法/ 16
章高步瀛及其所生活的晚清民国/ 18
节青年求学期的学术积累(1882—1902) / 19
第二节盛年期的留学及任职情况(1903—1930) / 28
一、高步瀛留学日本的情况考述/ 28
二、清末的教育行政改革/ 31
三、高步瀛的教育行政情况/ 33
四、高步瀛与旧京文人的交游与社集活动情况/ 34
第三节晚年的教授生涯(1930—1940) / 52
一、短暂的萃升书院时光/ 53
二、北京师范大学的“名师” / 55
第二章历代文举要之文本性质、体例特点及其意义分析/ 58
节历代文举要之文本性质及其意义分析/ 58
一、作为教材的历代文举要/ 59
二、作为选本的历代文举要/ 62
三、历代文举要的建构与过渡意义/ 63
第二节历代文举要之体例特点及其研究意义/ 68
一、历代文举要的体例特点/ 69
二、历代文举要体例的研究意义/ 77
第三章高步瀛对传统选学的梳理与辨证/ 78
节高步瀛选学研究实绩/ 78
第二节高步瀛选学研究的内容及特点/ 82
一、笺疏释义/ 83
二、校勘异文/ 89
三、选学考证/ 99
四、艺术评点/ 107
五、发明义例/ 112
第三节余论:新选学研究领域的涉足/ 113
一、文选注释学/ 114
二、文选校勘学及文选版本学/ 115
三、文选编纂学及选录标准/ 116
第四章高步瀛的文章辨体理论与文章学思想/ 118
节文章学理论的继承与实践/ 118
一、文章辨体理论的继承与实践/ 119
二、文章学理论的梳理与继承/ 126
第二节高步瀛对文章源流的梳理与辩证/ 141
一、秦汉之风———由唐宋古文上溯秦汉/ 141
二、六朝之韵———由唐宋骈文上溯六朝/ 148
第三节高步瀛的文章学思想/ 151
一、对《文选》及桐城派选文思想的继承与开拓/ 151
二、选文以致用、济世/ 161
三、尊体论/ 168
第五章高步瀛对考据学的传承与实践/
171
节高步瀛考据学的学术渊源与时代背景/ 172
一、清儒考据学传统/ 172
二、民国学者尚考据的时代思潮/ 173
第二节高步瀛考据学的内容及方法/ 174
一、考据学的内容/ 174
二、考据方法/ 206
第三节高步瀛考据学的学术史价值/ 213
一、对清代考据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214
二、对民国学术潮流的呼应/ 216
结语/ 219
参考文献/ 222
后记/ 229
序
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此方侍郎之蕲向也。其功或有不逮,然其志甚可感佩。刘海峰继之而起,姚惜抱光而大之,义法雅洁,神理气味,其论腾嚣,门徒遍于海内。当是时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程、周或为一时兴到之言,而姚氏借为桐城张目。爰其执教书院,讲席文坛,编为《古文辞类纂》,大张桐城之旗鼓,接绪八家之文统,其功至伟,实有迹可寻。曾湘乡慕之,于义理考据文章之外,益以经济之途,钞为《经史百家》。黎张吴薛,各呈其巧,廉卿挚甫,尤为殿军。值清末民初,宇内不宁,神州腾扰,兼之西学东渐,人怀异心,诚所谓千年未有之变局也!
易代之际,政出多途,学人去就,各随其性。或舍故而趋新,作白话以新民;或恋旧而难返,抱旧章而景从。亦有不中不西,不舍文言而颇怀新思想者,亦可谓与时俱进者也。霸县高阆仙先生,即其人也。先生尝出吴挚甫门下,或号为“桐城末学”,然考其文行,实非桐城所限,无门户之见,而有门径可辨。少喜萧选,终生服膺,故浸淫选文尤深,著《选文举要》、《文选李注义疏》,剖析选文之要,分别李善、五臣,大有功于昭明太子。先生骈散兼采,为文不主一家,尝著历代文举要,标举秦汉之风,撷取唐宋之韵,八家八代,皆所取材。举要者,以选而代史,以文而明时,笺疏校勘,选录评点,其意乃在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其尝著《文章源流》,亦此意也。
阆仙先生号为“河北真儒”,勤勉有加,著述等身,值天下多故,其才难以尽展。其历代文举要之作,其选其评,虽散珠碎玉,已足嘉惠后学。刘君晓亮博士,河北人氏,慕其乡中先贤,以此为博士论文选题,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论其文章辨体,述其文本体例,实多胜义。晓亮君不喜俗谈,读书颇为博洽,尝从我攻博,师弟之间,常挥麈而谈,辨形神之有无,较民国于魏晋,不知日之夕矣。今成此著,索序于我,不容辞矣。是为序。
徐国荣
戊戌冬于暨南大学二南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