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18198丛书名: 高等院校“十三五”应用技能培养规划教材·移动应用开发系列
《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系统、结构合理、易学易懂、突出实用性,知识点紧扣时代要求,读者可以迅速地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又可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原理并掌握计算机的各种社会实践用途。
《大学计算机基础》适合作为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计算机教育基础课的教材,也可供其他需要学习计算机基础操作的广大读者参考阅读。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1
1.1 计算机概述 2
1.1.1 计算机发展简史 2
1.1.2 计算机的特点 5
1.1.3 计算机的应用 6
1.1.4 计算机的分类 8
1.2 数制与编码 9
1.2.1 数制的基本概念 9
1.2.2 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和
十六进制数 10
1.3 计算机中字符的编码 11
1.3.1 西文字符的编码 11
1.3.2 汉字的编码 12
1.4 指令和程序设计语言 14
1.4.1 计算机指令 14
1.4.2 程序设计语言 15
1.5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6
1.5.1 “存储程序控制”的计算机
概念 16
1.5.2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17
1.5.3 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 18
1.6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 19
1.6.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结构 19
1.6.2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指标 20
1.6.3 微型计算机的硬件及功能 21
1.7 实践训练 27
1.7.1 认识计算机硬件 27
1.7.2 动手组装PC 29
1.8 本章小结 30
自测题 30
第2章 Windows 7操作系统的使用 33
2.1 Windows 7概述 34
2.1.1 Windows的发展 34
2.1.2 Windows 7的新特点 34
2.2 Windows 7操作系统基础 35
2.2.1 Windows 7的基本知识 35
2.2.2 Windows 7的基本操作 39
2.2.3 程序管理 41
2.2.4 鼠标的使用 44
2.2.5 文件和文件夹管理 44
2.2.6 控制面板 51
2.2.7 Windows任务管理器 60
2.3 实践训练 61
2.3.1 实训内容 61
2.3.2 实训步骤 62
2.4 本章小结 63
自测题 63
第3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65
3.1 初识Word 2010 66
3.1.1 启动Word 2010 66
3.1.2 退出Word 2010 66
3.1.3 Word 2010的工作环境 67
3.1.4 Word 2010的视图方式 69
3.2 文字编辑 72
3.2.1 文档的创建、保存 72
3.2.2 文字的输入 73
3.2.3 文本的选定 73
3.2.4 文本的复制 74
3.2.5 文本的移动 74
3.2.6 查找和替换 74
3.2.7 自动更正 75
3.2.8 多窗口编辑技术 76
3.3 文字段落设置 76
3.3.1 设置字符格式 77
3.3.2 设置段落格式 77
3.3.3 首字下沉 79
3.3.4 边框和底纹 80
3.3.5 分栏 83
3.3.6 格式刷 85
3.4 页面设置与打印 85
3.4.1 添加页眉、页脚和页码 85
3.4.2 页面设置 87
3.4.3 打印文档 88
3.5 高级排版 89
3.5.1 模板 89
3.5.2 绘制图形 89
3.5.3 艺术字 90
3.5.4 文本框 91
3.5.5 图片 92
3.5.6 SmartArt图形 95
3.6 表格处理 99
3.6.1 创建表格 99
3.6.2 编辑表格 100
3.6.3 设置表格格式 102
3.6.4 文本和表格之间的转换 104
3.6.5 数据的排序与计算 106
3.7 实践训练 108
3.7.1 制作个人简历 108
3.7.2 制作合作协议书 112
3.8 本章小结 114
自测题 114
第4章 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 117
4.1 Excel 2010基础知识 118
4.1.1 启动Excel 2010 118
4.1.2 Excel 2010的工作界面 118
4.1.3 工作簿与工作表 119
4.2 工作簿的管理 120
4.2.1 创建工作簿 120
4.2.2 工作表标签 121
4.2.3 保存工作簿 121
4.3 编辑单元格 122
4.3.1 选择单元格 122
4.3.2 移动、复制单元格 123
4.3.3 插入单元格 123
4.3.4 清除单元格 124
4.3.5 删除单元格 125
4.4 编辑工作表 128
4.4.1 插入工作表 128
4.4.2 重命名工作表 129
4.4.3 移动、复制工作表 130
4.4.4 删除工作表 130
4.4.5 显示、隐藏工作表 131
4.4.6 保护工作簿和工作表 131
4.4.7 窗口的拆分和冻结 133
4.5 工作表的格式化 134
4.5.1 调整表格列宽与行高 134
4.5.2 设置字体格式 135
4.5.3 设置对齐方式 135
4.5.4 自动套用系统默认格式 136
4.6 公式与函数 137
4.6.1 公式 137
4.6.2 自动填充公式 139
4.6.3 函数 139
4.6.4 插入函数 140
4.7 图表 144
4.7.1 创建图表 144
4.7.2 编辑图表 145
4.8 数据管理与分析 149
4.8.1 数据清单 149
4.8.2 数据排序 150
4.8.3 数据筛选 151
4.8.4 分类汇总和数据透视表 154
4.9 实践训练 156
4.9.1 公司损益表 156
4.9.2 企业资产结构分析图表 161
4.10 本章小结 162
自测题 163
第5章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 165
5.1 PowerPoint 2010概述 166
5.1.1 认识PowerPoint 2010 166
5.1.2 PowerPoint 2010的启动与
退出 166
5.1.3 主窗口的组成 167
5.1.4 视图方式 167
5.2 制作演示文稿 169
5.2.1 新建演示文稿 170
5.2.2 保存演示文稿 171
5.3 幻灯片的基本操作 171
5.3.1 插入幻灯片 171
5.3.2 删除幻灯片 172
5.3.3 复制、移动幻灯片 172
5.4 编辑演示文稿 173
5.4.1 添加文字 173
5.4.2 设置字体格式 174
5.4.3 插入图片 175
5.5 设置演示文稿的外观 179
5.5.1 设置母版 179
5.5.2 设计模板 180
5.5.3 背景设置 182
5.6 演示文稿的多媒体插入 184
5.6.1 插入影片 184
5.6.2 插入声音 185
5.6.3 录制旁白 185
5.6.4 添加动画效果 186
5.7 播放演示文稿 191
5.7.1 设置放映时间 191
5.7.2 设置放映方式 192
5.7.3 启动放映 193
5.7.4 打包演示文稿 194
5.8 实践训练 194
5.8.1 制作电子相册 194
5.8.2 制作过光文字 198
5.9 本章小结 201
自测题 201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安全维护 203
6.1 计算机网络基础 204
6.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04
6.2.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204
6.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分类 204
6.2.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04
6.2.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205
6.3 网络协议与主机地址 205
6.3.1 主机地址 205
6.3.2 IP地址 205
6.3.3 子网的划分 206
6.4 域名和域名分析 206
6.5 局域网及其连接设备 207
6.5.1 局域网的定义 207
6.5.2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208
6.5.3 局域网连接设备 209
6.6 Internet网络 210
6.6.1 Internet 概述 210
6.6.2 Internet的接入方式 211
6.6.3 Internet的服务 211
6.7 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 212
6.7.1 IE浏览器概述 212
6.7.2 利用IE浏览器浏览网页 213
6.7.3 使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 213
6.7.4 保存网页信息 214
6.7.5 将网页添加到收藏夹 214
6.8 网上信函——电子邮件 215
6.8.1 申请电子邮箱 215
6.8.2 登录电子邮箱并发送电子
邮件 216
6.9 Internet的其他应用 217
6.9.1 论坛 217
6.9.2 博客和微博 217
6.9.3 即时通信 218
6.9.4 网上购物 218
6.9.5 网盘与云盘 218
6.10 计算机网络安全概述 219
6.10.1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 219
6.10.2 计算机网络攻击的主要
特点 219
6.10.3 计算机网络攻击的主要
途径 220
6.10.4 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的简要
措施 220
6.11 计算机病毒 221
6.11.1 计算机病毒的相关概念 221
6.11.2 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221
6.11.3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222
6.12 防火墙技术 222
6.12.1 防火墙概述 222
6.12.2 防火墙的作用 223
6.12.3 防火墙的关键技术 223
6.12.4 防火墙的基本类型 224
6.12.5 防火墙的局限性 225
6.13 实践训练 225
6.13.1 查询火车票信息 225
6.13.2 金山毒霸的安装与使用 226
6.14 本章小结 227
自测题 227
第7章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229
7.1 多媒体技术简介 230
7.1.1 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230
7.1.2 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230
7.1.3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231
7.1.4 多媒体应用中的媒体分类 232
7.1.5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234
7.2 实践训练 235
7.3 本章小结 236
自测题 236
第8章 项目实训 239
8.1 财务图表的制作 240
8.1.1 制作表格 240
8.1.2 添加文字 242
8.1.3 计算表格数据 243
8.1.4 建立图表 243
8.2 建立学生档案查询系统 246
8.2.1 制作学生档案查询首页 246
8.2.2 制作学生档案查询页 248
8.2.3 制作学生档案资料库 252
8.2.4 制作学生入学成绩图表 254
8.2.5 创建链接 256
8.3 制作茶文化演示文稿 258
附录 Office 2010常用快捷键 265
参考文献 269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社会也全面处于信息网络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地运用到人们的工作、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掌握并运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信息化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是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立足于推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和发展,适应信息社会对专业人才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我们组织编写了本教材。
本教材根据课程特点,从实用角度出发,系统地讲述理论知识并结合丰富的实用案例,同时,本教材基于目前较为流行的Windows 7操作系统和Office 2010办公软件进行内容讲解。全书具体内容描述如下。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讲解计算机发展过程、数制和编码、指令和相关程序语言知识、计算机的分类、特点与相关应用等内容。
第2章 Windows 7操作系统的使用。主要讲解Windows 7操作系统基础、窗口和对话框等操作、文件与文件夹操作、Windows程序管理等内容。
第3章 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主要介绍Word 2010版本软件界面、文字编辑、页面设置与打印、排版、表格处理等Word基本操作技能。
第4章 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主要讲解Excel 2010的工作界面功能、工作簿的管理、表格及单元格的相关操作、公式与函数、图表、数据管理与分析等内容。
第5章 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主要讲解PowerPoint 2010的工作界面功能、制作与编辑演示文稿、幻灯片操作、演示文稿外观设置、多媒体插入等内容。
第6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安全维护。主要讲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功能、分类、网络协议、域名与域名分析、局域网及其连接设备、Internet网络知识、电子邮件、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内容。
第7章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主要介绍多媒体技术的概念、特点与应用领域,以及多媒体计算机软硬件的组成。
第8章 项目实训。主要介绍以财务图表、学生档案查询系统和茶文化演示文稿三个综合项目案例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应用。
本教材教学任务设置合理,读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逐步精通,成为实战高手。本书具有如下几大特色。
(1) 本书内容系统,图文结合、结构清晰,各章以理论知识、实用技术、实践训练为主线,让读者能够轻松掌握计算机基础操作知识与应用技能。
(2) 按照计算机基础的实际学习需要,选取丰富实例与理论结合讲解;同时根据各章的需要,章末均设置“实践训练”,以供读者对本章进行综合实践练习。
(3) 本书免费赠送教材PPT课件、各章实例素材文件及课后习题答案等资源,以方便教师教学使用与学生自学操作使用。
本书由湖南应用技术学院张莉、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信息科学学院王玉娟、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陈强主编,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叶娟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3章由张莉编写,第4、5、7章和文前由王玉娟编写,第6、8章及附录、参考文献由陈强、叶娟编写。张莉老师为本校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主任、双师型教师,有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教学经验,参与“十三五”校级首批重点建设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建设,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省、市级教研、科研项目10多项。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尽管作者结合了自身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同时参考借鉴了其他经典教材版本的优势特点,并且精益求精地修改,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不足与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1.1 计算机概述
计算机俗称计算机,其英文名是Computer。它是一种能高速运算、具有内部存储能力、由程序控制其操作过程及自动进行信息处理的电子设备。目前,计算机已成为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广泛的工具之一。
1.1.1 计算机发展简史
计算机系统由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构成。计算机硬件是指构成计算机系统的所有物理器件(集成电路、电路板以及其他磁性元件和电子元件等)、部件和设备(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的集合;计算机软件是指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以及运行程序所需的文档、数据的集合。自计算机诞生之日起,人们探索的重点不仅在于建造运算速度更快、处理能力更强的计算机,而且在于开发能让人们更有效地使用这种计算设备的各种软件。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成功地研制了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ENIAC),如图1-1所示。这台计算机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但功能远不及现在的一台普通微型计算机。
ENIAC长30.48米,宽1米,占地面积约170平方米,它有30个操作台,相当于10间普通房间的大小,重达30吨,耗电量150千瓦时,造价48万美元。它包含17468根真空管、7200根晶体二极管、1500个中转、7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1500个继电器、6000多个开关,每秒执行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算,计算速度是继电器计算机的1000倍、手工计算的20万倍。
ENIAC的诞生宣告了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其意义在于它奠定了计算机发展的基础,开辟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新纪元。
在ENIAC的研制过程中,美籍匈牙利数学家冯·诺依曼总结并归纳了其所具有的以下3个特点。
(1) 采用二进制:在计算机内部,程序和数据采用二进制代码表示。
(2) 存储程序控制:程序和数据存放在存储器中,即程序存储的概念。计算机执行程序时无须人工干预,能自动、连续地执行程序,并得到预期的结果。
(3) 计算机的5个基本部件:计算机具有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从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到现在,计算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经历了大型机阶段和微型机及网络阶段。
1. 大型计算机时代
人们通常根据计算机采用电子元件的不同将计算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4个阶段,分别称为代至第四代计算机。在这4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
1) 代计算机(1946—1958年)
(1) 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2) 内存储器采用水银延迟线,外存储器采用磁鼓、纸带、卡片等。
(3) 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内存容量仅为1000~4000字节。
(4)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还处于阶段,用一串0和1表示的机器语言进行编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出现了汇编语言。但尚无操作系统出现,操作机器困难。
(5) 主要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
(6) 体积庞大、造价昂贵、运算速度慢、存储容量小、可靠性差、不易掌握、维护困难。
(7) 代表性的机型为UNIVAC-I。
2) 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
(1) 主要元件是晶体管。
(2) 大量采用磁芯做内存储器,采用磁盘、磁带等做外存储器。
(3) 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内存容量扩大到几十万字节。
(4) 应用已扩展到数据处理和事务处理。
(5) 体积小、重量轻、耗电量少、运算速度快、可靠性高、工作稳定。
(6) 代表性的计算机是IBM公司生产的IBM-7094机和CDC公司的CDC-1604机。
3) 第三代计算机(1964—1971年)
(1) 主要元件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Small Scale Integration,SSI)和中规模集成电路(Medium-Scale
Integration,MSI)。
(2) 开始采用性能优良的半导体存储器。
(3) 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基本运算。
(4) 主要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以及过程控制。
(5) 功耗、体积、价格等进一步下降,而速度及可靠性相应提高。
(6) 代表性的机型为IBM-360。
4) 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1) 主要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LSI)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I)。
(2) 主存储器采用集成度很高的半导体存储器。
(3) 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至上亿次。
(4) 应用领域不断向社会各个方面渗透。
(5) 体积、重量、功耗进一步减小。
2.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
1971年,世界上片4位微处理器4004在Intel(英特尔)公司诞生,标志着计算机进入了微型计算机时代。
微处理器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物。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计算机。通常人们以微处理器为标志来划分微型计算机,如286机、386机、486机、Pentium(奔腾)机、PentiumⅡ机、Pentium Ⅲ机和Pentium 4机等。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微处理器的发展史。微处理器一直遵循摩尔(Moore)定律,其性能以平均每18个月提高一倍的高速度发展着。Intel公司的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直领导着芯片业界的潮流,在宏观上可划分为80×86时代和Pentium时代。
1) 代微型计算机
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16位微处理器Intel 8086,1979年又推出了Intel 8088,其集成度是29000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77MHz。它的内部数据总线是16位,外部数据总线是8位,属于准16位微处理器;地址总线为20位,寻址范围为1MB 内存。
1981年,IBM公司用Intel 8086芯片首次推出16位IBM PC(个人计算机)。1983年又推出了IBM PC/XT
机,使微型计算机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实用时期。
2) 第二代微型计算机
1982年,全16位微处理器Intel 80286 芯片问世,其集成度为13.4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达到了20
MHz,内、外部数据总线均为16位,地址总线为24位,寻址范围为16MB 内存。1984年,IBM公司以Intel 80286芯片为CPU推出IBM-PC/AT机。
3) 第三代微型计算机
1985年,Intel公司推出全32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80386,其集成度为27.5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25MHz/33MHz,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32位,地址总线也是32位,寻址范围为4GB内存。
4) 第四代微型计算机
1989年,Intel 公司又研制出新型的个人计算机芯片Intel 80486。它是将80386和数字协处理器80387以及一个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在一个芯片内,其集成度为12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25MHz/33MHz/50MHz。80486机的性能比带有80387协处理器的80386机提高了4倍。
5) 第五代微型计算机
1993年,Intel 公司推出Pentium芯片,这是一种速度更快的微处理器,被称为586或P5。它的集成度为31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60MHz/75MHz/90MHz/100MHz/120MHz/
133MHz。1996年,Intel公司又相继推出了Pentium Pro和Pentium MMX处理器。Pentium Pro 集成度为55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150MHz/166MHz/180MHz/200MHz。
6) 第六代微型计算机
1997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Ⅱ CPU芯片。可以说,PentiumⅡ是集Pentium Pro之精华与MMX技术完美结合的产品。
7) 第七代微型计算机
1999年,Intel公司推出新一代产品Pentium Ⅲ处理器,它的集成度达到800万个晶体管,时钟频率为450MHz/500MHz,目前已推出时钟频率为1GHz的Pentium Ⅲ芯片。以Pentium Ⅲ为CPU的微型计算机是当前的主流微机。但是时钟频率为1.5GHz的Pentium 4芯片已于2000年推出。因此,以Pentium 4为CPU的微机将替代Pentium Ⅲ机而成为第八代微型计算机。
3.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概况
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起步晚、起点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对高新技术的扶持、对创新能力的提倡,计算机技术的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下所述。
(1) 1956年,开始研制计算机。
(2) 1958年,研制成功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
(3) 1959年,104机研制成功,这是我国台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4) 1964年,研制成功晶体管计算机。
(5) 1971年,研制成功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器件的DJS系列机。这一时期,在微型计算机方面,我国研制开发了长城、紫金、联想系列微型计算机。
(6) 1983年,我国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诞生。
(7) 1992年,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诞生。
(8) 1995年,套大规模并行机系统——“曙光1000”研制成功。
(9) 1997年,每秒130亿浮点运算、全系统内存容量为9.15GB的巨型机——“银河Ⅲ”研制成功。
(10) 1998年,“曙光2000-Ⅰ”诞生,其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200亿次浮点运算。
(11) 1999年,“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问世,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1117亿次,内存高达50GB。
(12) 1999年,“神威”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其技术指标位居世界第48位。
(13)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成功研制我国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14) 2002年,我国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诞生。
(15) 2005年,联想并购IBM PC,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16) 2008年,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获得成功。
(17) 2009年,国内首台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魔方”在上海正式启用。
(18) 2010年,中国曙光公司研制出世界排名第二的“星云”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同年,中国研制出“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位居世界。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更为迅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