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6980
《知识产权法入门笔记》概述了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知识,系统介绍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的主要保护对象、违法的行为构成要件和法律责任,并附录了近年司法考试中相关的真题及解析,《知识产权法入门笔记》内容重点突出,体例编排简洁明晰,适合高等学校课堂教学。
编知识产权总论
第1章知识产权法概论
1.1知识产权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1.2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对象和性质
1.3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第2章知识产权的行使
2.1知识产权许可使用
2.2知识产权转让
2.3知识产权质押
2.4知识产权行使的其他类型
第3章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3.1侵害知识产权的民事责任
3.2侵害知识产权的诉讼时效
3.3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第二编著作权法
第4章著作权与著作权法概述
4.1著作权的概念
4.2著作权的保护对象
4.3著作权的主体
4.4我国著作权法的效力
第5章著作权的内容
5.1著作人身权
5.2著作财产权
5.3著作权的期限
第6章著作邻接权
6.1邻接权的概念和渊源
6.2表演者权
6.3录音录像制作者权
6.4广播组织权
6.5版式设计权
第7章著作权和邻接权的变动
7.1著作权的许可使用
7.2著作权的转让和继承
7.3著作权的质押
7.4著作权的消灭
第8章著作权和邻接权的限制
8.1著作权限制概述
8.2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8.3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第9章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9.1著作权侵权行为认定
9.2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9.3对技术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的保护
第三编专利法
第10章专利与专利法概述
10.1专利的概念和种类
10.2专利权的保护对象
10.3专利权的主体
10.4专利制度的作用
第11章专利权的取得和消灭
11.1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条件
11.2专利的申请
11.3专利的审查批准
11.4专利权的消灭
第12章专利权的内容和限制
12.1专利权的内容
12.2专利权的限制
第13章专利权的法律保护
13.1专利权保护范围的确定
13.2专利侵权行为认定
13.3专利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13.4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第四编商标法
第14章商标与商标法概述
14.1商标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14.2商标的种类
14.3商标法
第15章商标权的取得和消灭
15.1商标权取得的原则
15.2商标注册的行政程序
15.3商标权的维持
15.4商标权的消灭
第16章商标权的行使与限制
16.1商标权人的权利
16.2商标权的行使
16.3商标权的限制
第17章商标权的法律保护
17.1商标侵权行为认定
17.2商标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
17.3的特殊保护
附录1近年司法考试知识产权法真题汇总
附录2教学大纲参考
总序
法学、神学与医学是人类古老的知识体系,其知识谱系的演变体现了人类文明与法治的进步。在我国,法学教育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与前瞻性的作用,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人才保障。目前,随着我国法治事业的不断发展与法律服务市场的变化,社会需要越来越多适应时代要求的法治人才,这对大学的法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已成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与挑战。
法学教育的本质并非传授单一的知识点,而是培养一种综合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是一种职业,一种技术含量非常高的专业化的职业,这个职业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也有多元的思维方式。我们应该培养像法律人那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法律制度发生了新的变化,法律现象呈现日益综合化的趋势。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解决特定的法律问题,已经不能再局限于某一单一法学学科,而应以整体系统的法学教育为背景,通过综合的法律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为适应社会需求,法科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系统地学习法学的理论精髓,并融会贯通。这也为法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法学教育中,教师是教学的核心,尤其是青年教师,站在教学线。青年教师入职后面对的挑战可能不是科研,而是教学。青年教师历经数十年的寒窗苦读、精耕科研,如何以短的时间从研究者转换为授业者,是每一位初登讲堂者须完成的必修课。教学大纲的设计、知识点的选取、典型案例的收集、寓理论于案例的深入浅出等均是作为”初学者”的青年教师需要攻克的难关。初登讲堂者往往都是学富五车的博士,但经历了漫长的学习生涯与科学研究过程,他们恐怕一时难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法学的乐趣深入浅出地描绘给学生。
作为法学职业教育的共同体,我们须认识到,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包括法学研究型人才、法律应用型人才、复合型法律人才等适应不同层次社会需求的法律人才。为了形成知识、能力和实践之间的融合,我们需要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但是知识并不是重要的,关键是通过法学知识的传授培养一种能力,用能力来解决法律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对于研究型人才,我们应训练其法学思维,启迪其独立研究和思考;对于应用型人才,我们也须培养其法律思维,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对于复合型人才,我们要培养其综合性应用思维,扩展其法律知识面。
法学教育的载体和纽带在于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讲授,都依赖于课程的教材。传统的法学教材,植根于各学科基础理论,汇集各家观点,力求完整、全面地为读者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情况,归纳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诠释本学科的基本法律规范。但对于正在接受系统法学教育洗礼的本科生乃至硕士生等群体而言,存在一种”瓶颈”性的困境。因缺乏系统的法学知识,在各家学说与艰深理论面前,法学初学者往往会”望而却步”,期待一种通俗易懂的教材。事实上,法学是美妙而充满魅力的科学,如果有一本教材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学习中,直观了解法学知识的初貌,培养学生对深入学习本学科法学理论的浓厚兴趣,逐步引导其对这门学科开展探索,这必将是法学初学者的一种幸事。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法学初学者又须防范迷失于信息量过大而难以取舍、信息良莠不齐而缺乏甄别能力、知识的碎片化而难以形成法律思维等困境之中。事实上,法学知识和法律知识载体的多样化、新型化也给法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例如,如何为法学本科生的每门专业课选择正确、适量、重点突出、便于理解的教学素材,如何使得教学素材的载体既小又大,即教材的页码少但有用信息量大;如何使得教学素材的载体既简单又复合,即教材所载学科理论和法律知识的信息重点一目了然但功能多用,能够满足学科入门、理论体系的提炼、法律知识的串联、司法考试知识点等复合型功能需求。
可喜的是,法律出版社计划出版一套”法学笔记系列”教材,这套教材由我国青年法学学者编写,突出教材的”笔记”特色。丛书编委均是具有长期丰富一线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法学才俊。当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竺效教授与我交流时提及这套新型法学教材
后,我开始关注这套教材的出版进展,也浏览了由他主编的本教材《环境法入门笔记》。我认为,这套教材的新意在于,将目标集中于引领法学初学者进入各个法学学科领域,使法学入门者能对各学科理论有全面系统的了解,掌握其中重点,对各学科涉及的法律规定能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应用,借助该套教材,激发读者深入研习法学的兴趣。同时,也有望这套教材能为初入讲堂的青年教师提供较为高效的”教学入门速成课”。甚至可能成为那些由于各种原因从其他专业转而从事法律实践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法学各学科法律实践的入门级”工具书”。
作为从事教学工作近三十年的法学教育者,看到这套新型教材的问世,感到欣慰与欣喜–欣慰于青年教师们能够想读者之所想,想后辈之所想,想学生之所想;欣喜于青年教师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日后有更多青年学者加入本套教材的编写,为本套教材的完善提出真知灼见,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不忘初心,致力于我国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韩大元
2016年12月25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