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13796

著名学者杨耕在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的基础上,从多个视角阐述了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上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和特征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五章 苏联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第六章 东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
第七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第八章 《社会学大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九章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章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下篇 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第十三章 实践本体论的建构与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第十四章 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十五章 重释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十六章 重构唯物主义反映论
第十七章 价值论的探求与建构
第十八章 “拒斥形而上学”与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参考文献
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二、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三、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四、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
上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特征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初步形成及其标志
二、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形成和确立
三、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根本缺陷
第二章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二、当作理论与实践之一致体看的马克思主义
三、历史唯物论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四、《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及其演变
二、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运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概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客体”与“研究对象”
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认识活动和价值哲学活动的统一
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社会发展和发挥功能的规律
五、历史唯物主义的党性:现实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科学的表现
六、《辩证唯物主义概论》《历史唯物主义概论》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五章 苏联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一、《哲学导论》:苏联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的:实现人类解放
三、马克思主要和基本的哲学思想:实践是初始的和第一性的
四、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思想
五、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想
六、《哲学导论》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六章 东欧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与重建
一、南斯拉夫“实践派”与“辩证唯物主义派”的“体系论争”
二、民主德国柯辛与赛迪尔的“体系论争”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性”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七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中国的形成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在中国主导地位的确立
三、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反思和重建
四、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三个问题
第八章 《社会学大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唯物辩证法的生成
二、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关系
三、《社会学大纲》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九章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中的推广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章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的理论体系
二、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五、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六、《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和实践内在统一的理论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唯物主义历史观
三、实践唯物主义的本性和功能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建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下篇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
第十三章 实践本体论的建构与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一、本体论的存在及其意义
二、本体论的“实践转向”
三、实践: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
四、限定中的超越:实践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五、实践:世界二重化的基础
六、实践:现存世界的本体
七、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理解的两种模式
八、主体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第十四章 重建唯物主义历史观
一、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二、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三、现实的个人:人类历史的前提与产物
四、交往在物质生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社会有机体
六、社会历史进程与自然历史进程的“相似”性
七、历史规律的形成与特征
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第十五章 重释唯物主义辩证法
一、辩证法的“实践转向”
二、人与世界的否定性的统一关系
三、人类存在的矛盾与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及其历史
五、本体论批判与“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六、辩证法的实践“原型”及其理论抽象
七、恢复自然辩证法的本来面目
八、作为思维方式的辩证法:逻辑起点与基本规律
第十六章 重构唯物主义反映论
一、意识及其与语言的关系
二、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
三、认识活动中的实践反思方法
四、“从后思索”:认识历史的根本方法
五、反映和创造的统一:认识活动的本质特征
六、感性具体、思维具体和实践理念:认识的过程
七、思维的建构和反映论的重构
八、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方式、尺度和取向
第十七章 价值论的探求与建构
一、价值关系:本质上的利益关系
二、价值评价:认识的特殊形式
三、价值原则:人类活动的基本原则
四、人的价值:创造价值的价值
第十八章 “拒斥形而上学”与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一、“拒斥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二、以“实践”为基础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空间
三、以“实践”为基础实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体化”
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和理论特征
马克思并不是一个把哲学课题化、体系化的职业哲学家,而“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是一个以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毕生使命的革命家。但是,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为理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的确存在着理论体系。人类思想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学说在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外,往往还需要再回过头去重新探讨像自己的理论主题、理论体系这样一些对学科、学说的发展具有方向性、根本性意义的理论问题。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
一、时代课题的哲学解答
哲学体系往往以哲学家个人的名字命名,但它并非专属哲学家个人。黑格尔说过,哲学是“思想所集中表现的时代”。马克思把这一观点进一步发挥为“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由哲学家们创造的哲学体系不管其形式如何抽象,也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样的“个性”,都和哲学家所处的时代密切相关。法国启蒙哲学明快泼辣的个性,德国古典哲学艰涩隐晦的特征,存在主义哲学消极悲观的情绪……离开了它们各自的时代是无法理解的。从根本上说,任何一种哲学体系的出现都和它所处的时代相联系,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19世纪中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后果、法国政治革命及其后果、世界历史的形成及其意义,这三者是资产阶级进行历史性创造活动的主要成果,这些成果及其引起的规模宏伟、具有现代形式的社会矛盾,是推动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
肇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到了19世纪40年代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生产已经机器化、社会化。1789年开始的法国政治大革命,到了1830年推翻复辟王朝时也取得了历史性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得到了确立和巩固。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政治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人类历史从农业文明时代转向工业文明时代,从自然经济时代转向商品经济时代,从“自然联系占优势”的时代转向“社会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的时代,从“人的依赖性”时代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同时,这就从封建主义时代转向资本主义时代。问题在于,资产阶级在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人的活动和人的世界都异化了,人的生存处在一种异化的状态中,正是在这种异化状态中,人的个性被消解了,人成为一种“单面的人”。
时代特征和内在矛盾必然在理论上反映出来。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中,“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发现所有制是“社会大厦的基石”,并认为历史运动有其内在规律,资本主义必然像以往的社会制度一样走向灭亡,让位于所有人都能得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虽然“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总体上属于非科学形态,但它同过去的乌托邦主义却有质的区别,它是从新的时代中产生并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内在矛盾;虽然“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没有解决问题,但毕竟提出了问题,即人类历史向何处去和人类如何实现自身的解放。这一问题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同对这一时代课题的解答是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
在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对德国古典哲学,而且对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都进行过批判性的研究和哲学的反思,不仅德国古典哲学,而且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也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精神生产不同于肉体的物质生产。以基因为遗传物质的人种延续是同种相生,而哲学思维则可以通过对不同学科成果的吸收、消化和再创造,形成新的哲学形态。新唯物主义无疑属于哲学,但它的理论来源却不限于哲学。正像亲缘繁殖不利于种的发育一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一定会突破从哲学到哲学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这样一种创造性的哲学,一种新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对时代课题的解答始终贯穿着哲学批判。“德国人是一个哲学民族。”在德国,社会变革问题首先要表现为理论活动、哲学运动。“即使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理论的解放对德国也有特别实际的意义。德国的革命的过去就是理论性的,这就是宗教改革。正像当时的革命是从僧侣的头脑开始一样,现在的革命则从哲学家的头脑开始。”马克思所走的道路就是一条典型的德国人的道路。具体地说,马克思并不是直接从现实出发去解答时代课题,而是通过对哲学的批判返归现实,从而解答时代课题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对法国唯物主义的批判”、“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的批判”……这一系列的哲学批判使马克思得到了严格的理论锻炼,使他对哲学本身以及其他理论形态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对现实的社会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哲学。反过来,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创立又使马克思比同时代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透,以一种深沉的智慧科学地解答了时代的课题。
二、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作为新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绝不是旧唯物主义以至整个传统哲学原有理论主题的延伸和对这个主题的进一步解答。相反,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并由此建构起了一个新的哲学空间。
要真正理解哲学理论主题的这一根本转换,首要就要弄清传统哲学的性质和特征。
“传统哲学”是相对于“现代哲学”而言的,它是指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这一历史阶段的哲学形态,包括古代哲学和近代哲学。追溯整个世界的本原或终极存在是传统哲学的目标,并构成了其中不同派别的共同主题。从根本上说,传统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即关于超验存在之本性的理论,它力图从一种“初始本原”或“终极存在”中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性以及人的本质和行为依据。
近代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具有反形而上学的倾向,在培根那里,唯物主义“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然而,“唯物主义在以后的发展中变得片面了”、“变得敌视人了”。那种“抽象的物质”、“抽象的实体”成了一切变化的主体,构成为“万物的本性和存在的致动因”。在笛卡儿看来,哲学所要把握的就是这个“第一原因和真正原理”,由此演绎出一切事物的本性和原因。近代唯物主义从批判形而上学开始,最终又回归形而上学。
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和德国唯心辩证法结合起来,又建立起一个形而上学王国,从而使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曾有过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辟”。问题在于,黑格尔把一切都还原为“绝对理性”,人本身只是这种绝对理性自我实现的工具。绝对理性成了一种新的迷信,高高地耸立在祭坛上,要人们顶礼膜拜。黑格尔哲学只是在形式上肯定了人的能动性,由于它把人仅仅看作是“工具”,因而在实际上彻底剥夺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这样,在亚里士多德把“存在的存在”规定为“第一哲学”的理论主题后,到了黑格尔这里完成了一次形而上学的大循环。
这就是说,无论是在近代唯物主义,还是在近代唯心主义之中,不仅“本体”成为一种抽象的存在,人也成了一种抽象的存在,人和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此,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经历了悲壮的“复辟”之后,不仅“在理论上威信扫地”,而且“在实践上已经威信扫地”。马克思断言:“这种形而上学将永远屈服于现在为思辨本身的活动所完善化并和人道主义相吻合的唯物主义。”完成这一时代任务的正是马克思。换言之,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吻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问题,反对或拒斥形而上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在哲学史上,马克思和孔德是同时举起“拒斥形而上学”旗帜的,马克思甚至认为,他所创立的现代唯物主义才是“真正实证的科学”。在时代性上,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学”与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学”具有一致性;在指向性上,马克思的“拒斥形而上学”与孔德的“拒斥形而上学”却有本质的不同。孔德把“拒斥形而上学”局限于经验、知识以及“可证实”的范围内;马克思提出的是另一条思路,即“拒斥形而上学”之后,哲学应关注“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和人的生存状况,“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马克思时代的现实世界,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如前所述,在资本主义这个现实世界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人的活动、人的关系和人的世界都异化了,人的生存状态成为一种异化的状态。这是一个“颠倒的世界”。揭露并消除这种异化、这个“颠倒的世界”应当是“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可是,西方传统哲学包括德国古典哲学无法完成这一“迫切任务”。这是因为,从总体上看,西方传统哲学在“寻求最高原因”的过程中把本体同人的活动分离开来,同人类面临的种种紧迫的生存问题分离开来,从而使存在成为一种抽象的存在,物质成为一种“抽象的物质”,本体则是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无关的抽象的本体。从这种抽象的本体出发无法认识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以形而上学为存在形态的西方传统哲学向人们展示的实际上是抽象的真与善,它似乎在给人们提供某种希望,实际上是在掩饰现实的苦难,抚慰被压迫的生灵,因而无法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将现实的人带出现实的生存的困境。因此,马克思认为,随着自然科学的独立化并“给自己划定了单独的活动范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哲学应该从“天上”来到“人间”,关注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的消除,关注人类解放。
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关怀的不是抽象的人的命运。马克思发现,如果不能给工人、劳动者这些占人口绝大多数、被压迫的人们以真实的利益和自由,人类解放就是空话,甚至沦为一种欺骗。所以,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革命”的“彻底革命、全人类解放”的问题,并认为能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担当“解放者”这一历史角色的,只能是无产阶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无产阶级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解放自己的阶级,在它身上“表明人的完全丧失”;同时,无产阶级又是一个“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回复才能回复自己本身”的阶级,是一个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阶级。在人类解放过程中,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则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哲学就是人类解放的“头脑”。“头脑”不清,就不可能确立人类解放的真实目标,不可能理解人类解放的真正内涵。
因此,联系经济学的研究和历史学的考察,从哲学上探讨人类解放的内涵、目的和途径,就成为马克思的首要工作。这一工作的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发生根本转换,即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探讨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并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有生命的个人”要存在,首先就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从根本上说,人是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自我塑造、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换句话说,人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恰恰是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的,直接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也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通过实践创造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换言之,人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者说,构成了人的生存本体。
正因为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本体,所以,人的生存状态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建构和改变之中。人的生存状态的异化及其扬弃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完成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这种人的生命活动的异化使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不是人支配物,而是物统治人,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属性掩蔽着的人的社会属性,揭示出被物与物的关系掩蔽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并力图付诸“革命的实践”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如果说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那么,“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高命题。
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探讨现实世界或现存世界,并使哲学的聚焦点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就是人的世界”,现实的人总是生存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中,而现存世界是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所构成的世界。一方面,现存世界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实践犹如一个转换器,通过实践,社会在自然中贯注了自己的目的,使之成为社会的自然;同时,自然又进入社会,转化为社会中的一个恒定的因素,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现存世界中的自然与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融为一体的。实践活动是现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在现存世界的运动中具有导向作用,即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天地立心”,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重建世界。实践“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实践构成了现存世界的本体。另一方面,现存世界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制约甚至决定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现存世界的状况如何,现实的人的状态就如何,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及其异化状态,首先就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不仅是人的生存的本体,而且是现存世界的本体,是改变现存世界、消除人的异化的现实途径,是“确立有个性的个人”这一人的生存和发展终极状态的现实途径。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实现了对人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的统一。这是一种双重关怀,是全部哲学史上对人的生存和价值的最激动人心的关怀。
人类解放的问题不是一个科学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人学”问题,实际上,它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去把握人本身,从世界观的视角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有生命的个人”总是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中存在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在现存世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物是为人的存在,是人的实物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他人的定在,是他对他人的人的关系,是人对人的社会关系。”这就是说,在现存世界中,“实物”存在实际上是人的存在,“实物”与“实物”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的关系,或者说,“实物”不仅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划时代的贡献就在于,它从“实物”存在的背后发现了人的存在,从物与物关系的背后发现了“人对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系中追溯出人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实践就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与人之间必须进行活动互换,并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都生成于实践活动中,人的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包含着并展现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关系。正是由于认识到实践活动是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的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力图通过对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对物占有关系的改变来改变人与人的关系,从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确立有个性的个人”,让马克思一生魂牵梦萦,从精神上和方向上决定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活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就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或者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要消除“个人力量转化为物的力量”,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的现象,从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使“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又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重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要确立人的“自由个性”,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可以看出,无论是所谓的“不成熟”时期,还是所谓的“成熟”时期,马克思关注的都是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况,实现人类解放。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理论主题的转换是与对哲学研究对象的变革一起完成的。
从历史上看,不同时代的哲学以至同一时代的不同哲学派别,都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费希特指出:“我们想把每种哲学提出来解释经验的那个根据称为这种哲学的对象,因为这个对象似乎只是通过并为着这个哲学而存在的。”这一观点颇有见地。纵览哲学史可以看出,每一种哲学用以解释世界并构造其理论体系的依据,就是这种哲学的对象。费尔巴哈哲学力图以“现实的人”为基本原则来解释世界并构造体系,它们都“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黑格尔哲学以抽象化的人类理性——绝对理性为依据来解释世界并构造体系,实际上就是以人类理性为研究对象。所以,黑格尔认为,“哲学是探究理性东西的”。正是按照这种认识,黑格尔建立了一种“科学之科学”的哲学体系。
当马克思把哲学的理论主题转向人类解放时,他就同时把人类实践活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如前所述,人类实践活动是现存世界和人本身得以存在的基础,内蕴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就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作为“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极为关注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所包含并展现出来的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并把哲学的对象规定为人类实践活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哲学的任务规定为解答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从而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改变现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实践的内容就是它的理论内容。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中各种矛盾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思,“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便找到了哲学与改变世界的直接结合点。
作为现代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对象的变革,是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一致的。“一旦对每一门科学都提出要求,要它们弄清它们自己在事物以及关于事物的知识的总联系中的地位,关于总联系的任何特殊科学就是多余的了。”随着现代科学的产生,“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他一切都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了”。到了20世纪,对思维本身的研究也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表明:企图在科学之上再建构一种关于整个世界“普遍联系”的世界观的确是“多余”的,其实质只能是“形而上学”在现代条件下的“复辟”。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不是所谓的世界的终极存在,而是“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人的存在何以异化为这样的状态。传统哲学以一种抽象的、超时空的方式去理解和把握存在,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和把握人的存在,从人的存在即社会存在出发去解读存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这一变革是与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意识形态批判与资本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