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23031
内容简介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传播视域下的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以纪录片艺术的传播过程为脉络,从其生命本质、表现状态、生成机制、解读反馈、价值实现五个维度探究纪录片艺术的复杂性,呈现纪录片艺术背后理智与情感的交织并存、博弈角力。由于理智与情感在生命层面的融合,纪录片艺术实现了对真实生命的趋近完整的呈现。纪实与艺术,由此获得深层的联系,而非二元对立的存在。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传播视域下的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旨在揭示纪录片艺术充满张力与趣味的复杂状态:并以期获得对纪录片更为浑然一体的把握与理解。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传播视域下的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旨在揭示纪录片艺术充满张力与趣味的复杂状态:并以期获得对纪录片更为浑然一体的把握与理解。
目 录
绪论
1.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创新点
1.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框架及创新点
第1章 理智与情感的共存:纪录片艺术独特内涵探索
1.纪录片艺术:一种诉诸视知觉的表现性形式
2.纪录片艺术的特征:基于真实生命的情感表达
3.纪录片艺术的独特内涵
第2章 理智与情感的呈现:纪录片艺术的表现状态解析
1.早期经典纪录片艺术的表现状态解析
2.当代经典纪录片艺术的表现状态解析
第3章 理智与情感的角力:纪录片艺术的形成机制研究
1.纪录片的镜头:捕捉生命历程的独特视角
2.纪录片的剪辑:表达生命的节奏
第4章 理智与情感的互动:纪录片艺术的受众心理分析
1.纪录片受众的心理特征分析
2.个案研究:张以庆作品及其观众心理分析
3.纪录片艺术的接受心理培养:传者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第5章 理智与情感的融合:纪录片艺术的深层价值探寻
1.纪录片艺术的表层价值:诗意的呈现
2.纪录片艺术的深层价值:实现对生命的完整呈现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免费在线读
《理智与情感的博弈:传播视域下的纪录片艺术传播研究》:
借助这种具象而运动的视觉手段,生命情感被点点滴滴地呈现出来。“一张默默无言的脸庞”“一个慢慢远去的背影”“一个含泪的微笑”,这些视觉形式浮现着诸多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远远超出了语言概念所能表述的范围。如贝拉·巴拉兹所言:“这种感情潜藏在心灵最深处,绝非仅能反映思想的言语所能传达的;这正如我们无法用理性的概念来表达音乐感受一样。”①语言给予我们以事物清晰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抽象过程中失去一些细节或元素。对于外部世界本质的探究,这样的过程或许没有大碍,但当“内部实在”需要呈现时,浑然一体的情感却不容有任何省略,否则失去的就将是全部。诉诸知觉的感性力量由此可见。
一方面,运动影像拥有诉诸视知觉的感性特质;另一方面,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传递情感方式。由于是基于对生命和生活的复制,它可以超越多种文化之间的屏障,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关于生命体验的共鸣。“这种‘光的音乐’无需翻译,人人理解它,它使我们重新找到在语言体系的随意性之前的语言活动状态。”②电影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论题——它是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语言,还是一种新的语言体系,抑或只是一种类语言体系,在此我们暂且不讨论它。但是,从奥蒙和玛利的这句话中,我们至少可以认同两点:其一,运动影像诉诸直觉而非逻辑;其二,运动影像复制着人类生活,因而具有广泛的可理解性。
正是这两点,使得运动影像具备了表达生命情感的丰富潜质,也重新释放了受逻辑语言限制的生命情绪,心灵得以回归到原初的阶段。“这并不是一种代替说话的符号语,而是一种可见的直接表达肉体内部的心灵的工具。于是,人又重新变得可见了。”①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更是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她认为电影影像表现出了具象性和超验性的统一,因而具有消解自然语言的趋势。皮洛的说法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反理性的思想。
在笔者看来,没有必要因为对具象的热爱而走向另一极端:反理性。我更认同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尽管皮洛将其观点用于支持自身的哲学。而事实上,皮洛偏用了她的观点)。维特根斯坦只是提醒我们,被显现的世界绝不比被言说的世界贫困,先于理性的认识所涉及的范畴比理性思维的范围宽泛。这说明,影像与自然语言同样可贵;即使感性的认识有其优势,但并不意味着理性一无是处。相反,正如苏珊·朗格指出的那样:“直觉能力……和语言的洞察能力是相同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艺术意味和一般意义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各自所属的符号模式之间的不同。”②
……
借助这种具象而运动的视觉手段,生命情感被点点滴滴地呈现出来。“一张默默无言的脸庞”“一个慢慢远去的背影”“一个含泪的微笑”,这些视觉形式浮现着诸多难以名状的复杂情感,远远超出了语言概念所能表述的范围。如贝拉·巴拉兹所言:“这种感情潜藏在心灵最深处,绝非仅能反映思想的言语所能传达的;这正如我们无法用理性的概念来表达音乐感受一样。”①语言给予我们以事物清晰的概念:从内涵到外延,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抽象过程中失去一些细节或元素。对于外部世界本质的探究,这样的过程或许没有大碍,但当“内部实在”需要呈现时,浑然一体的情感却不容有任何省略,否则失去的就将是全部。诉诸知觉的感性力量由此可见。
一方面,运动影像拥有诉诸视知觉的感性特质;另一方面,它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传递情感方式。由于是基于对生命和生活的复制,它可以超越多种文化之间的屏障,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关于生命体验的共鸣。“这种‘光的音乐’无需翻译,人人理解它,它使我们重新找到在语言体系的随意性之前的语言活动状态。”②电影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论题——它是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语言,还是一种新的语言体系,抑或只是一种类语言体系,在此我们暂且不讨论它。但是,从奥蒙和玛利的这句话中,我们至少可以认同两点:其一,运动影像诉诸直觉而非逻辑;其二,运动影像复制着人类生活,因而具有广泛的可理解性。
正是这两点,使得运动影像具备了表达生命情感的丰富潜质,也重新释放了受逻辑语言限制的生命情绪,心灵得以回归到原初的阶段。“这并不是一种代替说话的符号语,而是一种可见的直接表达肉体内部的心灵的工具。于是,人又重新变得可见了。”①匈牙利电影理论家伊芙特·皮洛更是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推崇。她认为电影影像表现出了具象性和超验性的统一,因而具有消解自然语言的趋势。皮洛的说法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反理性的思想。
在笔者看来,没有必要因为对具象的热爱而走向另一极端:反理性。我更认同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尽管皮洛将其观点用于支持自身的哲学。而事实上,皮洛偏用了她的观点)。维特根斯坦只是提醒我们,被显现的世界绝不比被言说的世界贫困,先于理性的认识所涉及的范畴比理性思维的范围宽泛。这说明,影像与自然语言同样可贵;即使感性的认识有其优势,但并不意味着理性一无是处。相反,正如苏珊·朗格指出的那样:“直觉能力……和语言的洞察能力是相同的,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艺术意味和一般意义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各自所属的符号模式之间的不同。”②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