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03248
本书是研究混合式学习的优秀参考书,被教育界称为改变21世纪教育趋势的指南。
全面解读在触控屏陪伴下长大的新生代应该如何学习。随书附赠20所美国学校的混合式学习视频案例,扫码即可观看
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其获取知识的途径和速度远远超出传统模式,教育者与学生家长应如何应对这些改变,本书将提供系统化的方法和指南。
目录
对本书的赞誉
前言:当颠覆性创新与范式发生冲突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致谢
作者简介
引 言
颠覆性创新的模式
颠覆性创新与在线学习
工厂模式的学校教育
今日学校之起源
为什么工厂模式的学校不符合今天的需要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为什么说学校处于临界点?
打造专家领域
你在本书中将会发现……
部分 理解
章 什么是混合式学习?
在线学习的发展进步
对混合式学习的正解和误解
混合式学习模式
混合式模式的混合
章小结
附录1.1:关键术语讨论
附录1.2:基础教育阶段混合式学习的分类
第二章 所有的课堂都要进行混合吗?
混合式学习的概念从属问题。它是属于混合式创新思维模式,还是属于颠覆式创新模式呢?本章借用全球首艘蒸汽机船、DEC、丰田普锐斯油电混合动力、特斯拉等案例,按照如下结构展开论证:
1.混合式思维模式
2.混合式学习属于颠覆式吗
3.混合式创新模式指导下的混合式学习
4.颠覆式创新模式指导下的混合式学习
5.K-12教育改革与创新
6.学校未来的发展
混合理论
混合式学习具有颠覆性吗?
混合式学习的混合模式
混合式学习的颠覆性模式
对基础教育变革的前瞻
学校会有怎样的变化?
第二章小结
第二部分 动员
第三章 从行动纲领开始
如何开始一项混合式学习项目,主要是讲不要被技术所迷惑,应该事先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设定目标。之后又讲了提出目标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怎样发现问题和机遇
取代设备填鸭
界定问题或阐述目标
领导应关注延续性行动纲领,还是颠覆性行动纲领?
如何识别核心机会
如何识别零消费机会
威胁与机会
小结
第四章 为创新组建团队
如何组建合适的团队来开展创新工作。已丰田汽车公司为例先介绍了四种类型的团队:功能性团队、轻量级团队、重量级团队和自主团队。随后分析这四种类型团队在教育系统进行混合式学习创新变革的功能,并分析每类团队适合在哪些场景发挥作用。后分析了四种团队混合使用的方式及如果没有选用合适的团队会带来什么样的损失。
团队设计的框架
在学校中应用团队类型框架
利用多种类型的团队
失误的代价
第四章小结
第三部分 设计
第五章 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澄清了一个核心的理论”待做要事”,立场是在开始设计之前必须要先想清楚。而且要关注的不应该是你认为的学生需要什么,而是学生自己关心什么要事,然后让学习成为他完成要事的一种途径。
学生学习意愿的重要性
“待解决任务”理论(The Jobs-to-Be-Done Theory)
学生待解决的任务
待解决任务的结构
实现学生待解决的任务
整合什么、如何整合
混合式学习对于完成学生任务的作用
让学生改变任务的风险
第五章小结
第六章 提升教学
阐述如何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来设计教师的角色,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按照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限度激发激励因素,促进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自身职业得到发展。
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师的角色
从教师的角度来设计教师的角色
为师生共谋福祉
第六章小结
第七章 虚拟和实际装备的设计
主要介绍的是混合式学习的技术和设备方面的问题。从两个概念入手,一个是相互依存的架构(也可以理解成集成化的架构)和模块化的架构,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两种架构的概念,作者从计算机的发展入手逐步扩展到混合式学习,主要阐述混合式项目在技术上如何进行选择,提出混合式学习项目的几种可选方案,比较优缺点,后列举一些物理空间设计的案例。
产品结构和界面
个人PC电脑结构的变化
教育领域向模块化的变化
一体化和模块化的在线内容
一体化和模块化的操作系统
一体化和模块化的实体空间
根据你的环境调整你的策略
第七章小结
附录7.1 在在线内容中应用基础教育混合项目的概览
第八章 模式选择
主要讲如何根据以下六个问题的思考和答案来匹配适合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1、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你需要什么类型的团队来解决这个问题?
3、你希望学生来控制什么?
4、你希望老师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什么?
5、你会用什么样的物理空间?
6、有多少可用的网络连接设备?
匹配六种模式:就地循环模式(Station Rotation)、实验室循环模式(Lab Rotation)、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个体循环(Individual Rotation)、弹性模式(Flex)、菜单式(A La Carte)、增强虚拟模式(Enriched Virtual Model)
与待解决问题类型的模式匹配
与团队类型的匹配模式
与预期学生体验的模式匹配(to the Desired Student Experience)
教师角色的模式匹配
物理空间的模式匹配
与可用的网络设备的模式匹配
对选项进行排序并做出选择
走向多元模式
总结
附录8.1:哪种混合式学习模式适合你们的情境?
第四部分 实施
第9章 创建文化
主要阐述了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对混合式学习的重要意义。举例说明了文化对孩子的影响以及校园文化的作用。然后阐述了如何塑造文化以及文化在混合式学习实施中的力量
什么是文化?
文化对儿童的力量
文化在校园中的力量
如何塑造文化
文化在实施混合式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现在还为时不晚
总结
第10章 发现自己的成功之路
发现导向规划(Discovery-Driven Planning)
从结果入手
创建一个假设条件清单
实施方案:了解更多
我们应当继续推进,改变亦或是搁置方案?
总结
第11章 结语
不断推进项目实施(Implement over Time)
混合式学习是团队协作
理解、动员、设计、实施
附录 需要讨论的问题
颠覆式创新之父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亲笔序
清华大学副校长 杨斌 亲笔序
当颠覆性创新与范式发生冲突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我们正处于教育转变的当口。一直以来,人们对学校教育的困境争论不休,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世界上没有灵丹妙药。每个阵营的人们都持有自己的解决方法,但是因为学校有其运作方式,使得每种解决方法常常与其他方法针锋相对。随着混合式学习出现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中,我们现在有机会超越之前所作的权衡和取舍。请允许我通过说明范式和破坏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来解释上述论点。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是我所读过的有用的书之一,该书向我们介绍了范式的概念。这本书基于库恩对科学史的毕生研究,对认识体系如何出现并改进这一问题,总结出一个既简明又通用的模式。从本质上来看,库恩的模式所强调的并不是认识体系初起点,而是聚焦于认识体系如何改进。
认识体系通常开始于对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模式所作的假设。增强认识的方法几乎总是异常的——发现原有的模式无法解释。这些异常现象迫使研究者重新审视原有的因果关系,并作调整以便能够同时解释原有的现象和新的观察。通过面对并解决这些无法被之前经验所解释的异常,认识体系得以解释越来越多的现象。
某些时候,在一些认识体系中,因果关系被广泛理解并接受,因此这些领域的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就本能地建构在这些认识体系上。库恩对这些基于因果关系的认识体系称之为“范式”。它在所要观察的现象与研究的结果之间建立了关联;它规定了应该提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结构化并解答,如何解释研究结果。
研究人员很少质疑范式,因为它是如此有助于理解一个研究领域中发生的现象,所以他们假定范式在常规科学中是有效的并可以加以运用的。范式包括的知识内容有:如何衡量事物,界定并描述现象特征,探索范式应用的边界。这些工作大都需要分组和比较,研究者因此能够持续发现异常的存在。当他们观察一个异常现象时,为了包容这些边界之外的存在,他们致力于调整并重新表述范式。如果行不通,他们就判定这个异常发生在范式的应用范围之外。
然而,有时研究者发现一个范式无法解释的异常,他们通常把它束之高阁——等同于学界所谓的“悬案”。当研究者又发现其他无法用范式解释的异常时,同样这个异常也会被暂且被打入“悬案”之列。越来越多的悬案累积到一定时候,一个大胆的研究者会对它们做整体研究并宣布,“嗨,伙计们,看看这些悬案吧!你们能看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吗?范式错了!”
通常情况下,只有一种理论能够有助于揭示这些异常之间的模式,而这一理论往往属于其他科学分支领域,范式原始的、深切的信仰者对此理论知之甚少。因此,这些信徒至死捍卫初的范式的有效性。他们对所属科学分支的研究工具常常出自本能,这使他们对那些质疑范式的异常现象视而不见。鉴于此,库恩发现那些学术训练和学科教育与众不同的新手研究者通常能推翻范式,并用新的知识取代它。
这种发现、测试并推翻范式的过程每天都会发生。它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事件。通常需要花费数十年的时间去积累然后质疑范式。
此外,许多人出于各种目的使用“范式”这一术语。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读过库恩的著作。他们使用这一术语是为了给他们的观点镀金,使其观点得以“范式转换”;或是为了在学术派系争斗时提升自身高度等等。依我愚见,“颠覆性创新”这一术语同样也被一些无知的人们滥用,给他们为所欲为寻求正当理由。
策略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常规科学中投入精力多的研究就是考查权衡关系,一般用二维图来展示:为了获取更多的一种事物,用纵轴表示,你就获取较少的另一种事物,用横轴表示。这种此消彼长的权衡关系,被称之为“效率限界”,其关系曲线可以是线性的、凸形的或者凹形的。比如发射一枚卫星进入轨道就可以呈现出这种曲线。发射卫星至低端轨道可以加速其通信速度,但是卫星需要小型、轻量并执行单一任务;在高轨道运行的卫星则可以是更大的,执行多项任务的,但是耗资更多等等。
利用效率限界对公司或产品进行定位的决策被我的朋友迈克尔.波特称之为“战略”。战略需要权衡关系曲线。在教育领域,这种权衡关系可能是:教学模式应该是单向的(授课)还是双向的(讨论)?我们的模式是基于单独授课还是集体授课?我们应该建立大型学校以符合规模经济的需要还是应该建立小型学校让生师比更低?这些都是基于理论的战略选择。一旦作出战略选择,教育者关注的创新类型就聚焦于所谓的“延续性创新”。这种类型的创新使好产品更加完善,并帮助人们更有效地执行所选择的战略决策。
范式在卫星设计和位置上得以体现,但是它并不决定效率曲线上的点。范式只是确定了要讨论的权衡关系以及评价所需的指标。在教育领域,范式提供了框架用以研究诸如在基于项目的学习(实践行动)和基于授课的学习(知识学习)中生师比或者权衡关系。常规科学对这些权衡关系很少产生质疑。
当企业家或者技术专家想出打破权衡关系的办法,增加其中一种事物的数量却不必以减少另一种事物的数量为代价的时候,颠覆性创新就发生了。在通常情况下,打破权衡关系意味着开始推翻范式。为什么颠覆性创新如此长于推翻范式和产业领袖,其关键原因在于延续性创新处于停滞,它使历史条件下的权衡关系处于状态。
那些实施颠覆性创新的人初也接受旧范式确立的权衡关系。但是他们看到技术进步的曲线超越了客户会使用的技术水平,技术的市场表现从“不够好”到“很好”时,权衡关系就被打破了。在破坏理论中,技术进步曲线的切入释放出阻碍权衡关系发展下去的因素。
具有颠覆性的技术进步曲线始于低端市场顾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在教育领域,早先大多数教师像我一样,至少口头上承认在线授课会逐渐颠覆性地超越传统课堂。但是我们一致认为在线学习不可能模拟现场讨论,像在高中、学院的高级研讨课上或者哈佛商学院基于案例的教学课上那样。在颠覆性创新的大举进攻下,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传统教学的避风港。
然而,现在谈谈我的朋友埃斯彭.安德森,他是位于奥斯陆的挪威管理学院的教授。埃斯彭正在打破课堂教学的权衡关系,他的做法是具有颠覆性的并且不断向前发展。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出于医疗的原因,埃斯彭需要在波士顿逗留,而他的学生们需要在奥斯陆通过案例教学法学习知识。埃斯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他把自己的签名领结系在奥斯陆的一个机器人身上,把他的苹果平板电脑安装在机器人脖子上方,然后带着无线操纵杆在波士顿指挥机器人。埃斯彭德学生则坐在奥斯陆教室指定的位子上,每一个座位都有三个按钮,其中一个可以给埃斯彭发信号,意思是“我想发表意见来支持你刚才说的话”。另一个按钮表示的意思是“我不同意你刚才的说法”。第三个按钮表示“我想谈谈其他话题”。这使埃斯彭能够根据学生的象征性地空中举手来与学生互动并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埃斯彭还可以象征性地走到白板前对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总结,也可以走到某个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口头回答,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应。
此处插入照片
我讲这个故事不是想说基础教育(K-12) 将会在未来变成埃斯彭的课堂那样,而是想举例说明技术进步比人们运用技术的能力要超前,埃斯彭正在给我们展示那些在某种教育范式中处于地位的权衡关系现在正在被打破。
下面我们来描述下这一过程:所有事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发生的。未来和过去同时存在于当下,但是它们并不是均匀分布在这个世界上(威廉姆.吉布森,肖恩.卡罗尔等人有同样的思想)。那么,埃斯彭.安德森的课堂是处在未来还是现在呢?
如果我们仅仅靠等待来指望未来成为现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等到那些关于教学新方式的数据呈现出来——这些数据将会继续与其他数据存在冲突,现实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做基础,你的数据就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强有力的逻辑。行动和改变的基础是理论而不是数据。
过去,许多关于教学的范式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现在我们的理论——颠覆性创新——为正在出现的数据赋予了意义。包括埃斯彭在内的来自课堂的数据,正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表明教育的权衡关系正在被打破。
我能意识到在过去我作为一名教师,被已存在的权衡关系所束缚。我所做的创新实际上是延续性创新。对学生来说,我一直是一名好教师,而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经历的与我一样。在教学生用不同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方面,我充其量是个中等水平的教师。在线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接受定制学习的机会。为了与我的学生们有激发智力的讨论,我不得不降低选课名额。我常常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但是这一切已经改变。激发大量来自不同地点的学生进行讨论现在已经成为可能。除了教师可以教学生之外,学生们彼此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我们都在学习如何学和如何教。谢天谢地,正如埃里克.霍夫所说的那样,“在社会变化迅猛的时代里,学习者才有未来。总是自以为饱学的人其实生活在一个已经不存在的世界里”。
本书为我的同事迈克尔.霍恩和希瑟.斯泰克所著,书中精彩描述了教和学中多种权衡关系正在被打破的事实。现在我们不需要以此消彼长为代价,就能满怀信心地实现预期。当在线学习的性能继续在技术进步的曲线上攀升,越来越多的权衡关系被消除,混合式学习为个人教和学活动化提供了机会。混合式学习充分利用了求知者现有的新旧范式。本书旨在帮助教师、学校领导、校监及家长们去学习如何在今天进行混合式学习而不是置身事外等候未来。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于哈佛商学院
检验我们是否真(zhuang)懂的八个设问
“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而宣告结束也就是着手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方。”诗人艾略特在其极具哲学意味的作品《四个四重奏》中这样写道。看似矛盾的诗句背后暗藏着无数的隐喻,引发我们对日常一些概念和行为模式的重新认知,二元关系的存在是广泛的,而对二元关系的认知却常常停留在表象:对立的外在常常掩盖了统一的内涵,非此即彼的理解往往凌驾于彼此互通的意义。
在工具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时代,传统和新兴构成二元结构,摆在人们面前的选择就是:要么摒弃传统,要么裹足不前。而新与旧之间内在的统一联系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后者,对事物本质的理解,正是我们采取有效行动的关键。
以网络这一新技术的出现为例,网络化学习与传统学习形成了新的二元关系。我们忍不住要发出一些疑问:在两种不同的学习范式下,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师的作用是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你要把一门在传统课堂中已经反复讲授很受好评的课程,变成一门在线课程(不管是MOOC还是SPOC)的时候,课程的有机组成是什么?当一个学生来到了传统课堂,写完日常作业并参加了期末考试,是否就算是我们所认可的学习“参与者”(participant)并“参与”(participate)学习了?课堂教学效果与学习者的规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如果有,多少真正合适?学习者社群的产出究竟有多重要?对教学质量的评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者的智商和看不见摸不到的“学习志趣”?大学或者教育机构是否可以给一个通过在线学习方式完成所有学分课程和毕业论文的学生一个相应的学位?
这是检验我们是否真(zhuang)懂的八个设问。我们之所以纠结、摇摆于这些问题,正是由于对两种学习方式所产生的二元关系的理解不足造成的。非此即彼的对立只能加深质疑,统一方可加强内在联系,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对于课程、学习、学位、教育等概念的本质了。回答这八个甚至更多的设问,才能帮助我们有效地建立不同学习范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保证不同范式的统一不是浮于表面的“迁移”,才能让我们不是简单地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一切远不止于此。从过去到未来,无论是传统学习、在线学习或是混合式学习,我们一直力图获得的,其实从未改变,那就是质量。当传统学习的偏好者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在线学习进行“拷问与苛求”时,其实同时也会发现传统课程学习方式的质量,居然还停留在“良心活”、“经验活”的状态;对于每个课堂学习成效的把握,还非常有限和局促。对于课程参与的理解和促成,对于大学教学中各种更适应新一代年轻学习者的教学法的创新与普及,还“少人关心少人问”。教师的优秀做法,在发现、提炼和推广上所做的努力、投入还远远不够。同样,妥协质量也从来不应该是在线学习或是混合式学习的目标。从克里斯滕森的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论来说,颠覆者的主流性能在初的一段时间内低于大路货,这里所提到的主流性能,在中国的在线学习近几年的发展中,不是质量,那是什么?在线学习过于重视内容传授,轻视学习的系统性和知识的整体性,往往呈现出“碎片化”样貌,这是必须克服的不足。
“混合式学习”正是建立在对二元关系的统一以及对学习、课程、教师等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学习理论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和学习方式的混合使两种不同的学习范式得到内在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迁移。
毋庸置疑,未来还会不断出现新的学习范式,我们不必纠结“新”是否会取代“旧”,更应该认真审视学习、课程、教师和学习者等概念的本质。检验我们是否真(zhuang)懂的八个设问,没有过时。
是为序。
清华大学副校长 杨 斌
二零一五年八月十日
——丹尼尔 A. 多梅内克,执行理事,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
“本书不仅描述了许多混合式学习模式的特征,它还为学校管理者们、教师们以及家长们精心设计了一份行动计划,使他们可以在学校开展混合式学习实践。正如霍恩和斯泰克在本书中所清晰地表述的那样,今日之教育需要的是用迭代和创新文化来思考,并充分利用潜在学习模式的动态转换。这本重要的书对任何想在教育中呈现这一重要变革的人来说都是极好的资源。我确定我的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将仔细拜读此书。我强烈推荐本书!”
—杰米.卡萨普, 谷歌全球教育宣讲师
“我们的学校需要改进,如果善加应用,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做到。本书基于作者之前所著的开创性作品——《来上一堂破坏课》,为正确运用混合式学习提供了一个步骤清晰的行动指南。它是那些为学生们寻求有益教育成果的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家的书目”。
—乔尔.克莱恩,Amplify首席执行官,纽约市教育局前局长
“本书将《来上一堂破坏课》一书中的创新工作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本书为师生们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机遇,告诉他们如何为每一个学习者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而不是一刀切的做法。这份行动蓝图推动教育家、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社区负责人共同打破美国传统教育孤岛,通过开发创新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技术驱动的全球经济中取得成功”。
—贝福.普尔杜,DigiLEARN创始人兼主席,北卡罗来纳州前州长
“在本书中,对数字资源进入美国课堂这一不可阻挡的势头,迈克尔.霍恩和希瑟.斯泰克完美地捕捉到那种既紧张又乐观的态度。这本书将成为教师、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们的无价资源,帮助他们达成一项共同使命:利用技术这一工具帮助我国每一个孩子追求卓越。
——简.斯威夫特,明德交互语言公司首席执行官,马萨诸赛州前州长
“数字革命就在我们身边,教师们正在热切地寻求与孩子们联系的更好方式,给予他们超凡的教育,为他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取得成功而做好准备。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必须确保教师与学生都已经为打造21世纪的课堂做好准备。如果说《来上一堂破坏课》这本书为教育领域展示了正在出现的数字化图景,那么,《混合式学习》这本书在此意义上则更进一步。在阅读本书时,作为教育者,我们开始明白如何在这个新的世界中生存,如何利用混合式学习策略来为学生提供应有的教育”。
——特里.格里亚,休斯敦独立学区总校监
“本书对混合式学习进行了深思地、全面地考察。尽管作者意在提出充分理由让我们相信在线学习对个性化教学的重大影响力,他们也揭示了在线学习尚未开发的潜能,即使学生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教育体验。混合式学习的贡献 我对此感到乐观,我们能够将过去的那种定制的教育模式迁移为一种真正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较少关注传递知识,更多关注探索和发现”。
——乔安.巴托雷蒂,全国中学校长协会执行理事
“在所有要求改革、改进或者运用技术来提高教育的呼声中,霍恩和斯泰克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并颇具实际意义。他们简明扼要地抓住了混合式学习的三大优势:个性化、便利性和低成本,并以案例作为支持告诉我们什么在发挥作用,如何奏效。作者们说明了学生们如何渴望开始、参与和探索那些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资源,并引导他们获得他们应该知道的知识。教师们可以关注那些需要被关心的学生。用这种方法,掌握知识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成为可能。本书为人们指明了方向,加速他们进入大学和职业所需的准备进程。本书非常值得教育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一读”。
——吉姆.格林格,DigiLEARN副主席,怀俄明州前州长
当越来越多新一代的学习者只有触控屏幕的经验,知识取得的速度及量是由这群使用者决定。主客易位,加上长尾效应和社群网站使教育提供者多样化。学校这个名词也面临新的定义。教育资源分配和学生表现可能只由带宽大小决定。作者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人和知识必须取得动态平衡共存。本书是从事教育者及父母不能不看。
——VIPABC.com创办人及iTutorGroup.com董事长杨明
那些实施颠覆性创新的人初也接受旧范式确立的权衡关系。但是他们看到技术进步的曲线超越了客户会使用的技术水平,技术的市场表现从“不够好”到“很好”时,权衡关系就被打破了。在破坏理论中,技术进步曲线的切入释放出阻碍权衡关系发展下去的因素。
具有颠覆性的技术进步曲线始于低端市场顾客的需求未得到满足。在教育领域,早先大多数教师像我一样,至少口头上承认在线授课会逐渐颠覆性地超越传统课堂。但是我们一致认为在线学习不可能模拟现场讨论,像在高中、学院的高级研讨课上或者哈佛商学院基于案例的教学课上那样。在颠覆性创新的大举进攻下,我们一直认为这是传统教学的避风港。
然而,现在谈谈我的朋友埃斯彭.安德森,他是位于奥斯陆的挪威管理学院的教授。埃斯彭正在打破课堂教学的权衡关系,他的做法是具有颠覆性的并且不断向前发展。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出于医疗的原因,埃斯彭需要在波士顿逗留,而他的学生们需要在奥斯陆通过案例教学法学习知识。埃斯彭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他把自己的签名领结系在奥斯陆的一个机器人身上,把他的苹果平板电脑安装在机器人脖子上方,然后带着无线操纵杆在波士顿指挥机器人。埃斯彭德学生则坐在奥斯陆教室指定的位子上,每一个座位都有三个按钮,其中一个可以给埃斯彭发信号,意思是“我想发表意见来支持你刚才说的话”。另一个按钮表示的意思是“我不同意你刚才的说法”。第三个按钮表示“我想谈谈其他话题”。这使埃斯彭能够根据学生的象征性地空中举手来与学生互动并引导课堂讨论的方向。埃斯彭还可以象征性地走到白板前对学生们的发言进行总结,也可以走到某个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口头回答,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应。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