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7802
《案例归约模式:公司法案例指导与知识图谱》以民商事案例指导制度的规范建构为契机,借鉴实验科学的原理、路径及方法,从2万余个公司法实践中涌现的案例样本入手,从案例类型、案例价值、案例方法、案例规范与案例结论等裁判要素中”提取公因式”,研究数据驱动的案例归约模式,并以知识图谱形式呈现。
章导论
【本章提要】
【本章导引】法学是一门科学吗?
节李约瑟难题及其求解思路
第二节法典化时代与实践公司法
一、法典化时代
二、实践公司法
第三节大数据时代与实验公司法
一、大数据时代
二、实验公司法
第二章案例样本实验设计
【本章提要】
【本章导引】科学大厦的建筑材料与建筑流程
节案例样本采集
一、指导性案例
二、公报案例
三、出版物案例
四、法宝推荐案例
五、网络优选案例
第二节案例样本初探
一、案例样本规模
二、案例地域分布
三、与经济指标的相关分析
第三节案例样本识别
一、案例要素提取
二、裁判要点解释
三、同类案例适用
第四节实验设计思路
一、实验设计流程
二、实验设计方法
三、实验设计工具
第三章案例类型归约模式
【案例归约模式的概念】
【本章提要】
【本章导引】指导性案例的遴选标准
节案例类型的学说归约
第二节案例类型的演算体系
第三节司法解释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样本类型的实证分析
一、指导性案例分析
二、全样本量化分析
第四章案例价值归约模式
【本章提要】
【本章导引】指导性案例的价值取向
节司法公正的价值序列
第二节司法效率的价值序列
第三节司法权威与司法认同的价值序列
第五章案例方法归约模式
【本章提要】
【本章导引】司法过程的性质
节卡多佐的案例要素说
第二节示法案例与法律示范
第三节释法案例与法律解释
第四节造法案例与法律续造
第五节司法过程的利益衡量
第六节社会争点案例的检视
第六章案例规范归约模式
【本章提要】
【本章导引】从法条的公司法到实践的公司法
节实践公司法的可视化方案
一、各版本《公司法》的转化方案
二、《公司法》与解释的转化方案
三、基准《公司法》的可视化方案
第二节实践公司法的可视化分析
一、实践公司法的可视化图谱
二、实践公司法深色处的分析
三、实践公司法留白处的分析
第三节实践公司法的“信号灯”分析
一、基准《公司法》语义识别标准
二、基准《公司法》目的修正标准
三、美国公司契约理论的启示
四、案例规范性质识别小结
第七章案例结论归约模式
【本章提要】
【本章导引】公司自治与司法强制,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节公司自治还是司法强制
一、静态概念视角
二、动态政策视角
三、内部程序视角
第二节经营判断还是信义义务
第三节公司社会责任裁判模型
一、公司社会责任:“经营判断法则”与“信义义务规则”的角力场
二、公司社会责任裁判模型的维度与变量分析
三、公司社会责任裁判模型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八章案例归约模式应用
【本章提要】
【本章导引】再论法学的科学性问题
节法律自创生理论
第二节案例自创生系统
一、案例自创生系统的理论框架
二、案例自创生系统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数据驱动的智慧法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一、论文
二、专著、译著
外文文献
一、论文
二、专著
后记
作者娴熟运用裁判方法论,以逾万核心案例为素材,为读者分析民商事案例提供了方法论视角。全书采用“提取公因式”的方式,对司法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同时做出了独到的联想与分析,展现了作者较为深厚的知识积淀、理论功底和创新能力。
——梁慧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北理工珠海学院民商法律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此书出版正当其时。案例归约理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司法大数据、智能法院、案例指导、司法评估等体制机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应用对策。全书运用大量实验数据,对浩如烟海的公司法案例进行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研究,进而解释公司法案例及规范的生成结构,显示了作者对于法律本土化实践的深切关怀。
——朱新力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本书是作者博士生涯的用心之作,又经过了数年沉淀与修改,堪称公司法大数据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作者用了近两年时间统计20,000余个公司法案例样本,同时,运用数据归约方法作为研究的切口,既有“解剖麻雀”式的个案规范研究,又有“繁简分流”的群案数据分析,观点呈现图文并茂,展现了作者“文理渗透”的学术气质。
——梁上上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序
梁上上,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
马俊彦是我在浙江大学指导的学生。2010年9月,大学四年级的马俊彦获得浙江大学法学院的直博生资格,开始在我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直到2016年7月顺利毕业。
我2007年12月在浙江大学被遴选为博士生指导教师时,是在法学理论专业,以法律方法论为研究方向。2010年,马俊彦也是以法理学的身份攻读博士学位的,受到较多的法理学训练,法理学思维对其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他的著述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民商法与法理学有很好的结合,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马俊彦可能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聪明的学者之一。他能够积极有效地把经济学、统计学、数据挖掘等新方法应用到民商法中来。我记得其本科论文研究的主题是公司的社会责任。他把经济学、管理学等方法运用到公司社会责任的研究上,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分类研究,结合其擅长的图表等新的表达方式,提出可行的建议,获得好评。进入博士生阶段后,他似乎进入了全新的”文理渗透”阶段,更是在大数据技术背景下大量引入法律实验、数据分析与计算机辅助建模等方法,研究公司法问题,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崭新道路。
他的博士论文–《公司法案例归约模式研究》
本书在此论文基础上作了一定修改,并定名为《案例归约模式–公司法案例指导与知识图谱》。,充分展示了他的才能。
《公司法案例归约模式研究》是马俊彦博士生涯的用心之作,也是公司法实证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对案例数据挖掘及利益衡量理论具有浓厚的兴趣。其博士论文以案例实验与数据挖掘流程中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数据归约,作为研究的切口,形成了详尽可行的数据分析及可视化输出方案,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于公司法本土化发展的深切关怀。
作者用了近两年时间统计了20000余个公司法案例样本,独创性地运用经由统计分析方法升级而来的数据挖掘方法,以及具有进化论思想的实验科学方法,在公司法案例样本中挖掘关于裁判方法、类型、规范、态度、学说等诸要素的”公约数”,提炼相应的数据归约模式,架构用于指导司法实践、优化司法过程的”案例自创生系统”;同时,吸收了利益衡量理论的精髓,例如利益层次与结构的分析方法、异质利益衡量参照物的定位方法等,实现了利益衡量理论的计量化发展。
本书实验方案的设计非常精巧,既保障了超大工作量的有序进行,又很好地实现了预定的实验目的。在研究工具上,作者一方面系统掌握了SPSS、Stata等数据分析工具,另一方面运用图表、MATLAB、Adobe平面设计软件等实现数据分析结果的可视化输出,体现了作者前沿性学术研究的很高水准。全书浓缩化的图表留给了读者充分的理解与延伸空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脚踏实地、极致简约的工作作风。
有付出必有回报。马俊彦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好评,并于2016年6月获得”浙江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更为可喜的是,2017年10月,该文获得届”王保树商法学优秀博士论文奖”。本次评审由中国政法大学王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陈洁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钱玉林教授、吉林大学于莹教授、西南政法大学曹兴权教授、重庆大学张舫教授、安徽大学朱庆教授等7人组成,采取双向匿名方式进行评审。马俊彦的博士论文获得5个,2个第二,无可争议获得名。作为指导教师,我由衷为他高兴,也向他表示祝贺。当然,我更乐意把他的博士论文推荐给大家。
马俊彦作为青年学者,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希望他不断进取,取得更大成绩。
梁上上
2018年1月18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