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4243
法的确定性是神话还是现实?法律争议有*一正解吗?如果法官不是“法律的自动售货机”,那他是什么?司法审判中到底哪些因素可以规制法官?法律现实主义与法律形式主义真的水火不容吗?法律现实主义在稳定的文明社会中还能当饭吃吗?法律现实主义本身是铁板一块吗?如果想了解这些问题,请您走进《情景感与确定性》,它将带您畅游卢埃林的现实主义法哲学世界。它将澄清对卢埃林规则怀疑论与行为中心进路的误解,考察其拒斥和拥抱何种意义上的确定性,探究其通达确定性的方法和进路,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法的确定性”这一久远的价值观念在当下法治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审判如何回应民意*——基于卢埃林情景感理论的考察(自序)
一、引言:问题与思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传媒的发展以及公众参与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法院裁判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讨论,甚至出现了法院迫于民意[1]压力改判的案件,例如辽宁省的刘涌案、云南省的李昌奎案。上述两个案件,均是一审判处死刑,二审改判死缓,后迫于民众舆论的压力启动再审程序又改判为死刑的案件,构成了网络传媒与传统媒体共同聚焦下的“影响性诉讼”:民意与法院判决在其中进行博弈,民意与司法的关系这一亘古至今的纠缠通常通过这类案件得以充分展现[2]。尽管上述案件终的结果可能体出现了民意,是公众所期许的,但更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这是一种公众的激情狂欢,还是法院理性慎思后对民意的妥协?进一步,面对民众的反对和质疑,审判应如何理性回应民意,进而建构司法权威?
司法权威问题是现代司法理论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长期困扰着我国司法实践,阻碍我国司法改革进程的一个难题。尤其是自2009年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指出对待判不判死刑要以“社会和人民群众的感觉为依据”以来,一方面,民意浪潮愈发冲击到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与裁判;另一方面,社会公众愈发表现出对司法裁判的不信任,宁愿选择非诉途径解决各类纠纷。这表明树立司法权威,提升社会公众对法律以及司法裁判的信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在我们当前的现实环境下,要想提升司法公信力、建构司法权威,民意必定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问题的关键不是审判应不应考量民意,而是如何理性地应对民意。更进一步说,要想理性回应民意,首先就必须分析民意与审判存在紧张的原因。因此,本文接下来将首先对民意与审判冲突的成因进行分析,随后尝试借助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家卡尔·卢埃林的情景感(situation-sense)论说,为审判理性回应民意提供一个可能的路径。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