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957599
芥川奖得主平野启一郎完整公开其人生处世秘诀和核心创作理念
在日本8年长期加印,销量突破90000册,中国国内初次引进翻译。
美国TED演讲平野启一郎主讲《为了爱自己,请爱他人》原著作品
本书和相关讲座帮助拯救了近20万有人际交往恐惧症和自我否定陷入抑郁的人
本书是日本新生代作家平野启一郎的核心文学思想理论集。
在获得第120届芥川奖后,他陆续创作了《葬送》《填满空白》《决坏》等作品,平野启一郎运用了“分人主义”的概念来表现文学人物的行为,并对于人的自我认知进行思考。
平野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一步步从“个人”的英语词源individual“不可分”被阐发为“个人”的意思出发,提出了近代以来“个人”的不可再分,影响了人们多元化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关系的多向发展,因此他提出对“个人”这个单位在进行细分,提出了“分人”这个全新的概念,从而使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和面对不同人时,都能以真实的自我来面对,而不是被我们之前简单的认为只是表现出不同的“面孔”。该书日文版从2012年出版至今,在日本已经销售超过9万部。平野以书中提出的“分人”思想,在日本进行了数十场的讲座,帮助拯救了近20万患有人际交往恐惧症,逃避社会和自我否定陷入抑郁的人,使“分人”这一理念成为了在日本文学界*有现实意义和作用的思想概念。
目录
前言
第1章 “真正的自己”在哪里
教室中的孤独/迷上小说/“真正的自己”究竟什么样/我们在扮演各种角色吗/新老朋友同席时/在网络上成了截然不同的人?/一个方面不代表本质/“真正的自己”的幻想中潜在的问题/“尊重个性”/身份认同危机/闭门不出与自我探求/即使人们说不存在“真正的自己”……/变身愿望/比匿名性更严重的匿颜性/在网络与现实之间/正因为想活下去才自残/走投无路的《决坏》
第2章 何为分人
令我们苦恼的矛盾/何为分人/社会性分人 step1/社会性分人的地域差别/面向团体的分人 Step2/面向特定对象的分人 Step3/八面玲珑为何让人恼火/一厢情愿行不通/分人的数量与大小/个性即分人的构成比率/作为立足点的分人/作为风险对冲的分人主义/独处时的我是谁?
第3章 重新审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半数烦恼都是他人之过/他人也是分人的集合体/交流要简单化/重要的是分人的均衡性/通过分人可视化/闭锁的环境是痛苦的根源/抑制分人化的力量/分人主义育儿论/喜欢上自己的方法
第4章 爱·死
“恋爱”就是“恋与爱”/三岛和谷崎的“恋”与“爱”/爱怎样才能持续?/分人主义的恋爱观/能否同时爱上多个人呢?/分人与嫉妒心/单相思与跟踪狂/失去爱人时的悲伤/谈到已故之人时/死后依然活着的分人/为什么不能杀人
第5章 超越分裂
遗传因素的影响/剪辑的弊端/分人与他者“不可分individual”/以文化多样性为启发展开思考/分人应该融合吗?/超越分裂
后记
补记“个人”的历史
平野启一郎的小说总有一种神秘主义的气质,即使是现实风格的社会小说,也是如此。他的笔下总有一股的令人痴迷的魔幻力量,会自动建构我在阅读时直觉和理性的平衡。——鲁迅文学奖得主徐则臣
平野启一郎的作品,里面有很多不为情节服务的吉光片语的小念头很精彩,跟我之前一些模糊的想法很想:比如说比起改变未来,我们更可以改变的是过去。——青年人气作家蒋方舟
平野启一郎的思想常常像他的小说故事一样玄妙好看,或者说,本质上,他其实是一个用小说答辩的思想者,平野启一郎的魅力在于,他的小说中拥有真正的物语。——知名作家、影评人毛尖
平野启一郎作品的成功不只在于完成了穿越剧的结构,以场景的陌生化提升了作品的可读性,而是凭着自己广博的知识储备、丰富的想像力,以细节的真实感强化了人们对场景的新奇感。——复旦大学教授查屏球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一)
我在前言中提到过,经常有人质疑,“分人”这种想法就是劝大家八面玲珑吧。但是,恰恰相反。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八面玲珑的人呢?例如,在宴会上,刚才还尽说些我爱听的话的人,转眼又抓住其他人说漂亮话。看到这种情形,我们会感到不快,“那家伙,怎么回事?真是个八面玲珑的家伙。”但是,刚跟自己聊过天的人,转而又跟其他人聊天,仅仅是这样的举动并不会让我们恼火。有时还会感叹,他居然能跟那么偏激的人畅快地聊天。二者的差别在哪里呢?
八面玲珑的人并不是能巧妙地分人化的人。他们无论面对谁,都不把对方放在眼里,觉得以一贯的恭维、迎合的态度就可以搞定,并不想为对方分化出分人。尽管他分化出了适应宴会这一场合的分人,但却无视眼前每个人的个性。因此,被一概而论的我们不会信任八面玲珑的人,“原来不光是我,对谁他都是那个态度啊!”
分人化是在与对方相互作用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现象。跟打心底里讨厌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讨厌。有时还会变成“人见人厌”的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二)
虽然叫做“恋爱”,但“恋”的层面与“爱”的层面截然不同。
大多数情况下,恋爱都是从“恋”开始,向“爱”深化。用在动物身上,指的是准确的“求爱行动”。但是,很难说哪一个更有价值。义无反顾地恋爱的人或许会期盼能与对方永远在一起的爱意绵绵的日子,然而,一旦进入关系持续稳定的爱的状态,又开始想要体验激情四射的恋情了。人类的恋爱情感或许就像跷跷板一样,不断重复着一方抬高、一方落下的过程吧。
古往今来,“恋爱小说”中描写的绝大多数是“恋”。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当下的电视剧,相互爱恋的男女因重重阻隔而无法结合的故事不断重复着。因为这样设定的话,能让剧中人物的行为富有激情,而且把二人喜结连理的“爱”的状态设定为终点,也比较容易把握故事情节的展开。
另一方面,要是描写“爱”的话,故事就要以平稳的日常关系为中心,这样很难设定情节的起伏,也不容易描写出激情澎湃的场面。相对容易理解的情况是,故事以及其特殊的状态推进,或是以爱的终结、坍塌为结尾。
例如,年轻时的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毕业生》这部电影,就是以恋情结束、爱情开始,二人该何去何从,这一暗藏不安的情景落下帷幕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