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715295
养育0~6岁孩子的实用工具书!
34个典型的育儿问题,儿童发展专家教您3个步骤轻松化解!
现在大多数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质量良好的亲子相处、如何才不会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孩子,是身为父母的重要课题。如果父母采用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就能让孩子更有自信,减少偏差行为的出现。
PART 1
学习自主
辞职当全职妈妈好吗——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 2
我要自己做——如何面对孩子的自主行为
/ 7
妈妈,我要你陪——孩子的分离焦虑
/ 12
孩子上幼儿园好吗——幼儿园的选择
/ 18
长大了不要吃手——戒掉坏习惯
/ 24
可以戒纸尿裤了吗——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 29
我不要,我不要——孩子的反抗期
/ 35
脏脏的我不敢摸——孩子的触觉防御
/ 41
妈妈,那是什么——孩子的好奇心
/ 47
PART 2
手足关系
我不喜欢妹妹——老大的失落感
/ 56
这个是我的——所有权的建立
/ 64
妈妈比较爱妹妹——手足间的竞争
/ 71
我也要吃奶嘴——孩子的退化行为
/ 78
妹妹也没有收拾东西——孩子对公平性的坚持
/ 85
妹妹一生气就咬人——孩子的攻击行为
/ 91
我是姐姐,不是妹妹——孩子的自我概念
/ 99
PART 3
培养社会化
爸妈下课记得来接我——孩子的时间概念
/ 106
没有人跟我玩儿——儿童的人际困扰
/ 113
同学打我,我可以打回去吗——谈自我保护
/ 120
我不想上幼儿园——孩子的上学焦虑
/ 126
我不想和他当朋友——孩子间的争执
/ 133
同学都有,我也要——儿童的欲望
/ 139
我才不要排队——团体中的冲突
/ 146
妈妈陪我玩扮家家酒——假想游戏的意义
/ 153
PART 4
稳定情绪
我不想打招呼——孩子的陌生人焦虑
/ 162
孩子生气就大闹——孩子的情绪发展
/ 168
我不会,妈妈帮我——过度依赖的孩子
/ 176
我就是要穿这件——孩子的权利概念
/ 182
大人可以打小孩吗——孩子的不服从与自我控制
/ 189
孩子都叫不动——孩子的自主性
/ 196
不好玩儿!我不玩儿了——孩子的挫折忍受力
/ 202
我就是要说不好听的话——孩子的模仿与判断
/ 208
推荐序
用对方法带孩子,超轻松
黄谦瑄 台安医院小儿复健科医师
在这个忙碌又生育率下降的社会,孩子是父母的宝贝,父母对孩子的未来总是充满无限的希望,孩子的一举一动更是牵动爸妈的心和整个家庭的喜怒哀乐。
现在大多数的爸妈都要忙于工作,然而,工作环境的多元化,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形态不同,不同照顾者之间态度不一致等,无疑都增加了照顾孩子的难度。身为家长的我们其实经常忙碌于工作之中,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予孩子质量良好的亲子沟通、如何才不会过度保护或过度要求孩子,是身为家长的重要课题。相信通过作者提供的专业建议,家长能更有原则与方向地协助孩子。
这些年在医院的门诊,注意到许多求诊的孩子是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发展的历程,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提出不恰当的要求,除了造成孩子行为不当,亲子关系更是日趋紧张。什么才是正确的教养方向和态度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课题,用对方法带孩子可以很轻松,使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孩子,更能避免孩子日后有信心不足、行为偏差等问题的困扰。相信所有的爸爸妈妈都愿意采用正确的方法教养孩子,但当自己碰到问题时,却苦恼不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
很高兴看到廖老师为家长写出这么实用的一本书来引导爸爸妈妈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教养家里的宝贝。廖老师平常在工作上总是细心地评估每个孩子,认真倾听每个家长的困扰,用心辅导家长针对各个不同孩子的特性找出适合的教养方法,这本书里的字字句句更是廖老师15年治疗经验的精华,书中除了罗列出家长经常询问的困扰,提供了实用性的小叮咛,他也不忘与家长分享每个问题发生的可能原因,用非医疗专业人员也能轻易了解的语言解释家长必须知道的与儿童发展相关的生理及心理知识,帮助父母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究竟想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父母可以要求孩子的又是什么。让爸爸妈妈学会用对的方法和态度对待孩子,除了让教养变得更为轻松,孩子还可以变得更贴心,这种良性循环更是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融洽关系。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宝贝,在教养孩子这条路上,父母总会有遇到疑惑、需要调整的时候,有时是父母双方想法不同,有时是父母与长辈的想法不同,但是这些不同想法其背后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孩子能变得更好,希望通过廖老师这本书,能让更多父母与照顾者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解释,我想许多父母心中的疑惑应当可以迎刃而解,让每个父母享受教养孩子的喜悦与信心,也带领家里的宝贝顺利地走向美好的未来!
帮助家长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养中
潘瑷琬 台湾大学职能治疗学系副教授
我认识廖笙光老师有20年了。从他仍然在长庚职能治疗学系就读时,到毕业后担任临床工作,乃至笙光到国外一段时间后回国,返回儿童康复领域并开始创新的职能治疗工作领域,笙光一直持续让我知道他的进展以及近况。我看到他之前所出版的两本书籍,以及这次这本《用对方法带孩子,轻松做爸妈——0~6岁家庭程序育儿法》真是令人惊艳。
这本书涉及的主题是新手父母常见的困扰。从是否辞职当全职妈妈、如何戒纸尿裤、手足之争,到父母教养上是否坚持、赖床问题以及使用科技产品的困扰等。笙光通过职能治疗专业知识以及发展里程碑的概念,仔细解说适合不同年龄的教养方式,以及如何拿捏的艺术,其中包括儿童发展的动作、认知、社会心理、道德以及活动参与的概念,通过实际运用于教养的实例,告诉父母可以采取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相信对于新手父母会有很大的帮助。
笙光在儿童职能治疗领域的热忱与耕耘,从本书的撰写以及完成,还有他在儿童职能治疗的多年经验中都可以看到。相信通过这本书的介绍,读者可以了解如何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养中,培养出快乐、有能力以及健康的下一代。
自序
孩子谢谢你,让我变得更好
在宝贝女儿出生之前,我已经在医院从事儿童康复工作15年了,每天都在孩子堆中生活,应付一大堆的疑难杂症,也聆听许多家长的焦急与担忧。相对于绝大多数的新手父母,我算是非常有“经验”的育儿老手,毕竟已经陪伴了许许多多的孩子长大。
女儿的出生,让我次体验当爸爸的感动,以及身为父母为孩子感到担忧的天性,爸爸和专家是截然不同的角色。我永远记得,老大出生5周时,还是一个爱哭的小宝宝,由于专家的缘故,所以我立刻想要着手训练宝宝,希望她被抱起来的同时,应当要停止哭泣。其实,训练的方式很简单,就是当小宝贝不哭泣时,立即抱起她,如果半分钟后还在哭,就立即将她放回婴儿床上。
老大算是很听话,大约坚持半小时之后,她便很认命地只要一被抱起来,马上就忍住不哭闹,之后,也的确不哭了,这让我很得意;但是之后每次抱起小宝宝要逗她玩儿的时候,她却将脸撇到另一边不想看到我,那时的感觉真的是让人心碎。专家可以很有效地改变孩子,但是孩子可能会不喜欢你;让宝贝变得非常听话,但他却可能把你当成陌生人。嗯!这真的是好的育儿方式吗?
我必须承认,当了爸爸后,很多想法改变了,变得更理解家的感受,也了解家的冲突。相信我们都是一样的,有了孩子以后,才开始学会妥协;有了孩子以后,才知道原来有些事不能强求,也不是讲道理就可以解决的。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需要长大的时间,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多一点儿耐心陪伴着孩子长大。专家不是在屏幕里,也不是在文章中,而是每一位用心的爸妈,有你们用心的陪伴,孩子才能快快乐乐地长大。
感谢我那两位美丽的小宝贝,她们就是我好的“教科书”,陪伴两姐妹成长的过程,让我从中观察到更多细节,与她们之间每次的互动都是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我一直觉得,不仅仅是我在教孩子,她们也教会我很多事;亲子互动别无他法,就看你有没有用心倾听孩子的声音,其实他们一直想要告诉你好多好多的事情,通过实际的互动,就如同跳一支双人舞,要优雅地一退一进彼此配合,而不是单方面的不断往前移动。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不一样,请弯下你的腰和孩子站在一样的高度,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你将会发现孩子的世界其实是很美妙的。不要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担忧强迫施加在孩子的身上而希望孩子加速长大,这样只会增加孩子与自己的负担而已,不要强迫自己当完美爸妈,带孩子应该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学会欣赏孩子的特质,你将会发现即便是双胞胎,也会拥有不一样的天赋。
孩子是上天给予我们的礼物,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完整。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思考与调整,帮孩子培养出良好的品格与智能。带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长多的往往不是孩子,而是身为父母的我们。
谢谢孩子们,因为有你们,让我们变得更好!
职能治疗:是指借着使用“有目的性的活动”来治疗或协助生理、心理、发展障碍或社会功能上有障碍的人,使他们能获得的生活独立性。
PART 1
学习自主
辞职当全职妈妈好吗
——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
﹝案例﹞
稚嫩的婴儿总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圆圆的脸庞、小小的手脚、清澈有神的双眼,稚嫩柔软的肌肤,让人忍不住想亲亲抱抱,希望一直抱在怀里,舍不得放下。
小惠也是这样的一个小婴儿,妈妈想把全世界好的都给她,无奈现实生活里存在经济压力,养育一个婴儿的花费惊人,妈妈的工作也处于发展期,加班是常有的事。究竟是否应将生活开销紧缩一点儿,请育婴假专心地带孩子,还是找保姆或家人帮忙带孩子,下班后再亲自照顾孩子呢?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小婴儿之所以受到爸妈疼爱,除了很可爱以外,重要的是因为他们是那么娇嫩,无法照顾自己,所以更让人放心不下。
建立婴儿与妈妈之间的“脐带”
如果从孩子人格发展的历程来看,孩子在初的个时期(出生到一岁半),即信赖感的建立期,这时,很需要父母全心全意的照顾,以便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爱,并获得安全感。这样安心的感觉能让孩子与你之间的依恋关系变得更好,日后也会变得更加贴心。因此,在孩子2岁之前,若家庭经济条件允许,还是建议由父母自己带孩子好,如此一来,孩子会和你变得更加亲密,通过照顾的过程,彼此还会培养出绝佳的默契,即使孩子有什么调皮的小动作,也难逃你的“法眼”。
不要让孩子太黏人
建立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信赖感,并非是要一直抱着婴儿,而是要适时地响应他的需求和呼喊。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你看看他、拍拍他,就会心满意足。请不要期望婴儿可以独立一点儿、不要太黏人,而刻意训练他;他之所以会变得很黏人,往往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希望父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等孩子长大一点儿再请育婴假
相对地,当孩子满2岁时,就已经进入了第二个时期(一岁半至三岁),即“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建立期,这时孩子开始进入另一个阶段,需要你的坚持与引导,并且渐渐学习独立,而不再是单纯的以照顾为主。倘若这时才想要请假专心陪伴孩子,从儿童发展的角度而言,不建议父母这样做,因为大人容易有亏欠孩子的心态而过度顺从孩子,反而易引起其他问题。所以如果请育婴假只是早晚的问题,建议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会比较好。
专家爸爸这样教
照顾孩子不是轻松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辛苦的工作,因为一天工作24小时,随叫随到,不仅没有休假、没有加班费,连基本的劳动保障都没有。所以,如果打算专心陪伴孩子,不妨先问问自己准备好应付这样的工作了吗?
阶段 衡量自己是否适合
亲自陪伴确实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但是前提是要先照顾好自己,这样才能有耐心照顾孩子;因为婴儿的情绪是与妈妈相连的,当你开心的时候,他会感到开心;当你难过的时候,他也会感到难过。婴儿虽然像天使,但不会说话,也不会听话,哭起来往往像恶魔般让大人心烦意乱,所以你需要衡量自己是否适合照顾婴儿。只有你一直保持冷静、微笑,宝贝才能感到喜悦并在安全感中成长。
第二阶段 衡量实际收支
虽然育婴假是有补助的,但养育孩子的支出的确超乎我们的想象,光是奶粉、尿布就是十分可观的支出,加上婴儿床、婴儿车、玩具、衣服、营养补给品等。当然,父母都期望给孩子好的生活,但是也必须衡量实际的经济情况,妥善规划家庭收支。目前,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只生一至两个孩子,接手小哥哥或小姐姐的用品,不但可以节省一笔花费,而且更加环保。很多时候,你甚至会发现亲友送的“爱心牌”用品,是从来没有用过的全新用品呢!
第三阶段 寻求暂时的协助
全职妈妈并不是要你24小时不轮休,适时寻求协助可以让母爱的质量更好。建议不妨在休育婴假前就先安排能协助接手照顾孩子的家人、朋友,妥善规划一周一到两次的休息时间,让自己好好喘口气。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离不开妈妈,而是妈妈离不开孩子。请在宝贝9个月大之前,先找好照顾孩子的帮手;当然,亲戚通常是好的选择,如果没有也不用担心,很多时候关系好的、喜爱孩子的朋友,也是很棒的选择。婴儿是的社交润滑剂,通常一到社交场合,就会是大家关注、宠爱的焦点。但提醒家长,一定要在孩子9个月大前让他拥有外出认识陌生人的经验,以免9个月大后,出现陌生人焦虑,到时即使你想要请求支持,恐怕宝贝也不一定配合。
我不能自己照顾小宝贝时……
放轻松,不论是否能自己带孩子,只要可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也能带出贴心的孩子。假如你是职业女性,只要在下班及节假日时,营造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时间,孩子自然就能和你心连心。带孩子是一场积分赛,而不是一场淘汰赛,只要你做对的事情越多,就越容易达成目标。重要的是规划好自己的时间,不要在这个过程中被劳累与压力打垮,减少因为情绪起伏而产生的不必要的冲突。适时寻求协助,甚至是外包部分的家务,就能让亲子拥有更充裕的相处时间并且使亲子关系更融洽。
我要自己做
——如何面对孩子的自主行为
﹝案例﹞
刚满2岁后,小惠开始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很多事情都想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拿碗、自己搬椅子。但是,常常将餐桌弄得一团乱,不是打翻碗碟,将饭菜撒落满地,就是把自己全身弄得脏兮兮的;吃饭像打仗,搞得妈妈气得要命,常常火冒三丈生气地说:“小惠你再不乖乖吃一直捣蛋,妈妈就要收起来了!”即使如此,小惠仍旧固执地坚持凡事要自己做,这让妈妈伤透了脑筋。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从孩子开始说“我要自己做”,就代表他预备从凡事依赖妈妈的小婴儿,转变成一个可以自己动手做的小大人了。同时这也是向妈妈宣告“我长大了”的信号。孩子通过模仿大人的过程,学习如何照顾自己,这并非是孩子变得调皮捣蛋,或是不听话,而是孩子长大的必经过程。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方式
模仿是上天赐给孩子好的礼物,他们通过模仿的过程来认识世界,并从中学习到日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不论是表情、语言、社交、自我照顾的发展,都离不开模仿;正因为喜欢模仿大人,可以和爸妈做一样的事情,而促使孩子乐于学习。如果孩子的模仿能力受到限制,反而可能导致其日后学习新事物的速度变慢。
孩子总是弄得一团乱
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想要模仿大人的动作,但因技巧尚未熟练,所以常常会弄得一团乱,让大人很头痛;很多时候,虽然孩子想要帮忙,但却越帮越忙,搞得妈妈还得收拾善后。但就像学游泳一样,即使孩子再厉害,也不可能没有练习就学会。这时不妨依孩子的能力来简化步骤,让孩子有充分的练习机会,但又不至于把环境搞得太乱,从而达到双赢的目标。例如:点心(棒状吐司、小饼干)可以让孩子自己练习吃,但是吃正餐时,则可先由妈妈喂完一定的分量再由孩子自己动手,循序渐进地达到自己用餐的目的。
不要过度呵护
不论是基于保护孩子的立场或碍于时间压力,也不要阻止孩子尝试及练习自己做的动作。2~3岁时,正是孩子开始学习独立自主的阶段,通过模仿的过程,学习和大人做一样的事情,这会让孩子获得成就感,也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让自信心逐渐萌芽,未来才有面对挑战的勇气。为了孩子好,就不要过度呵护、所有的事情都帮他做好,这样反而会剥夺他练习的机会。
专家爸爸这样教
2~3岁,是孩子喜欢模仿大人、开始练习自立技巧的关键时期。妥善运用孩子的特质,引导孩子练习做家务,分担家庭工作,不仅是孩子日后独立的关键,更是孩子自信心发展的基石。当孩子坚持“我要自己做”时,大人不要觉得麻烦,因为现在的小麻烦,可以帮你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小帮手。
阶段 正确的期望值
孩子嘴巴说得很棒,但是手脚毕竟还不是很灵巧,因此请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做到百分之百,刚开始放手让孩子自己做时,标准要低一点儿,虽然结果妈妈可能得再重新做一次,但是将时间拉长一点儿来看,现在的练习能成就孩子未来的自信心。我想这样做是值得的。
第二阶段 确保可以成功
虽然孩子不可能百分之百做到完美,但是我们可以将工作分割,如果部分工作是孩子可以做到的,就请孩子帮忙一起做。这时候,件事情就是先创造适当的环境,先将孩子可能会犯错而被责骂的部分收起来,避免孩子不小心做错被处罚。比如和孩子一起叠衣服,我们可以先将昂贵的外出服收起来,一来是太大件,孩子的手还太小,很难对折好;二来是妈妈的外出服上可能有一些美丽的装饰品,孩子可能会因为好奇而去拨弄,甚至是想要把它拔下来,结果不但没有帮到忙,反而可能弄坏衣服。
所以,可以先让孩子从自己的手帕、小内衣、小内裤开始练习,只要对折再对折,就可以完成了,这样既简单又可以确保成功率,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做到,那才是重要的。因为我们是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爸妈一起做事的乐趣,而不是处罚孩子。
第三阶段 放手让孩子自己做
陪着孩子一起做,让孩子练习分担家务,让孩子学习自我照顾,才是培养其独立的步。孩子学习的速度比我们想的还要快,慢慢增加孩子参与的步骤,孩子就能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完成一件事。
在孩子3岁时,趁着孩子喜欢把“我要自己做”挂在嘴边,让孩子养成自己穿衣服、做家务的习惯。不然等到5岁,即使是你给孩子五元钱,请他帮忙洗碗,孩子还可能会反驳:“才5元,买不了什么东西。”到时,究竟是孩子很懒,还是我们在孩子小时候照顾得太多?答案不言而喻。
当孩子不小心打翻饭菜时……
请记得提醒自己,即使是大人也会不小心打破碗,所以千万不要大声地尖叫,只需跟孩子说:“没关系!”
我们之所以让孩子自己尝试,就是为了要鼓励孩子独立,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这才是我们主要的目标。千万不要用“就跟你说要小心”“你看你都在玩儿”“你不要吃了,就饿肚子好了”等负面语句,这样不仅无法让孩子产生自信心,反而会让孩子不敢自己做,而会变得更有依赖性。
妈妈,我要你陪
——孩子的分离焦虑
﹝案例﹞
小惠平常都很乖巧,在家里也都是活蹦乱跳的,滔滔不绝地说话,就像一个小大人。但是,只要跨出家门,她就变成另外一个小孩,非常安静、很容易紧张。每逢聚餐更是一大挑战,她不仅黏着妈妈不放,就连妈妈要去上洗手间,都会让她急得掉下眼泪,好像妈妈会消失不见一样,非得一路黏着妈妈到卫生间里才心甘情愿。小惠这么黏人,该怎么办呢?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分离焦虑是一种正常发展历程,每个小宝贝都会经历,只是有的孩子出现得比较早,有的孩子出现得比较晚,但是无论如何都会发生。分离焦虑在小婴儿9个月大开始认人之后出现,之后会慢慢变得明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环境探索范围的增加,分离焦虑逐渐降低,直到消失。
当孩子哭时,要不要抱他
婴儿重要的沟通方式就是哭,通过哭来传达需求,饿了、累了、怕了、不舒服了等,都有不同的哭声,你需要和宝宝培养默契,才能了解哭声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并准确判断他的需求,长大后他才会有安全感而变得更坚强。提醒你,宝宝哭闹时不需要因为想训练他独立而不抱他,这样反而会让他更没安全感,结果往往哭闹得更严重。当孩子有分离焦虑时,适时的安慰是很重要的,但不是仅用语言安慰,而是直接给予拥抱,让孩子知道你永远都会适时出现,保护他的安全。
让孩子多认识一些人
孩子很怕生,所以应多让孩子参加社交活动以便训练胆量。这当然是很好的想法,但是地点、同伴是孩子熟悉的吗?孩子面对陌生人往往会感到紧张,我们要增加的不是更多的陌生人,而是要增加孩子的熟人,只有让孩子熟悉的人变得越来越多,才会让孩子变得大胆。如果每周一、周三、周五都出门,但每次都去不同的地方,碰见不一样的人,那么可能就不是在帮孩子培养安全感,而是在吓孩子了。
妈妈的口头禅:不可以
小小孩明明看起来天不怕地不怕,为什么又会那么胆小?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过度担心与保护,无意间让我们的紧张影响到孩子的想法。回想一下,多少次当孩子在尝试新事物时,我们会不经意地提高音量说:“不可以,危险!”而让孩子渐渐地不敢贸然尝试,甚至避开“新的”事物。那么,孩子又如何能学会勇敢呢?勇敢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尝试才能体会和拥有的。
“人间蒸发”的妈妈
和你分离的时候,孩子一定会舍不得,也一定会哭。但是,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哭,而偷偷摸摸地离开。记得和孩子说声:“拜拜!”请不要做一个突然“人间蒸发”的妈妈,那只会让孩子更疯狂地想要找你,而加深孩子的分离焦虑。假设你和先生一起出国度假,你才转身将行李放好,先生就不见了,钱包、护照、钥匙都还在,人到底跑到哪里去了,你应该也会很紧张地四处寻找吧!相反地,如果先生事先告诉你:“我出去一下!”那么你一定会感到安心很多。既然我们也会有如此感受,所以请不要这样对待孩子,不然他会一直紧紧地盯着你,生怕下一秒你就会突然消失。
专家爸爸这样教
当孩子2岁以后,渐渐地就无法被“关”在家里,每天都会期待出去玩儿,这时正是让孩子学习自己探索环境的高峰期;当他觉得自己很厉害时,就是练习摆脱分离焦虑的好时机。这时需要准备的不是孩子,而是爸妈的心态,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勇敢,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与担心而频频暗示孩子,环境是不安全的,而却又期望孩子可以勇敢地面对环境的挑战。
阶段 爸妈都会在这里
孩子都是黏人的,因为有你在身边他才会感觉到安全,但随着他活动能力、好奇心的增加,渐渐地开始探索外在的环境,并开始在安全距离与好奇心之间“拔河”。一方面是期望你在身边,另一方面又想去看看这神奇的环境,即使是去玩儿也会不停地回头查看,你是否跟上了他。这时,爸妈要做的并非亦步亦趋地跟着孩子跑,而是应找一个座位坐定,和孩子约定爸妈会在这里等他,鼓励他自己去探索、游玩儿,如果有任何问题就回来找爸妈。
通过这样的练习过程,孩子会渐渐地延伸与你之间的安全距离,也让孩子知道你永远都会在旁边保护他。然而,必须注意,应选择一个适合的地点再开始练习,相对于人山人海的百货公司、游乐区,家里附近人不多的小公园,反而是比较适合的练习场所。重要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请不要离开你承诺孩子的“等待区”,不然安全感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反而让孩子更不敢去探索。
第二阶段 增加孩子的熟人
现在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至两个孩子,加上爸妈全家人都算进去,多也只有四个人;认识的人比较少,当人多时自然会感到不安,因此,多带着孩子拜访亲友,让孩子认识更多的熟人,就变成一项重要的工作。如果孩子比较胆小,记得不要约在别人家里,或是新奇的餐厅里,那样成功的机会很低;相反地,约在孩子已经熟悉的地点比较容易让他感到安心与舒服,这样孩子才能心有余力去认识其他的人。
孩子记得熟人的方式很特别,当他睡着醒来后,如果还会碰到那个人,那么他认为就是应该要记住的人。不然,每天出去散步路上人来人往,碰到一大堆的人,难道都得记住?所以,有时不妨请亲友帮一点儿小忙,多停留一会儿,让午睡后的孩子能有机会记住他,这样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熟人,胆子也才会渐渐地变大。
第三阶段 跟着长辈出去玩儿
当孩子有想要去玩儿的地方,又有已经非常熟悉的亲友,特别是家里的长辈(爷爷奶奶及外公外婆)时,不妨着手安排让长辈帮忙带孩子出去玩儿。这不只是好玩儿而已,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练习离开爸妈的身边一段时间。建议开始时选择走路就可以到的地方,可以到附近的公园或便利店,那样即便是失败了,也可以很快地回到家。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有良好的成功经验,而不是时间的长短。
当孩子已经可以成功短暂和爸妈分离,就可以让他练习出去玩儿半天,再准时地去接他。请记得,孩子虽然不会看时间,但是生物钟却非常准确,所以请不要迟到,不然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安全感又得重新练习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当你要离开时,孩子大哭大闹……
请记得提醒自己,这是因为孩子舍不得你,而不是在和你作对。所以跟孩子说:“要勇敢哦!拜拜!”句子越短越好。请不要试图说服孩子了解,因为即使他了解,他还是不愿意;逗留得越久,他的情绪起伏就越大,后反而更容易失控。
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哭泣而责备孩子,请记得孩子会觉得难过是正常的。重点不是在我们离开的时候孩子有没有哭,而是当我们回来时,孩子会不会开心地拥抱我们。
育婴假:在台湾地区,孩子3岁前,在公司任职满6个月的父母可以申请育婴留职停薪以便照顾孩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