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27688
内容简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研究》立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创作实践活动,既透过声音的表现形式、主题类型和意象显现三者解读汉语新诗文本,又讨论诵诗和唱诗等声音传播方式,从中总结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力求勾勒更丰富的声音形态。 作者格外注重声音与意义的关系,从语音、语调、辞章结构和语法所产生的音乐效果出发,透过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现代诗歌史和理论,为汉语新诗的声音美学拓展研究空间。
目 录
绪论
节 研究对象
一 诗歌中的声音界定
二2 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新诗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声音的理论研究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创作的声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节 研究对象
一 诗歌中的声音界定
二2 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汉语新诗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声音的理论研究
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创作的声音研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问题
节 创作实践转型
一 从集体的声音过渡到个人化的声音
二 从意象中心到声音中心的实验
三 声诗从“运动”走向“活动”
第二节 相关的理论探索
一 返归汉语新诗的节奏、韵律
二 返回到歌与口头声音
第二章 声音的表现形式
节 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一 圆形模式
二 回形模式
三 套语模式
第二节 跨行:空间的音乐美
一 流线体
二 柱形体
第三节 长短句:气韵的流动美
一 长句
二 短句
第四节 标点符号:独特的节奏美
一 省略号、破折号
二 分号、括号、感叹号
小结
第三章 声音的主题类型
节 反传统主题的抗声
一 回到语感:“拒绝难度”
二 非线性结构:突破传统思维
第二节 女性主题的音域
一 细音:爱欲书写
二 泛音:公共书写
第三节 互文性主题的借音
一 变调:“回答”先锋诗
二 混杂语体:复兴的传统形式
……
第四章 声音的意象显现
第五章 声音的传播方式
结语
附录一 个案研究
附录二 引用摇滚、民谣歌词
附录三 “诗是诗,歌是歌”:奚密访谈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线试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的声音研究》:
声音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中国诗歌的核心问题。自古到今,论述不断。《尚书·舜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声音作为诗歌艺术的一个问题,进入了诗学领域。而《礼记·乐记》中也有“声诗”的概念,将那些歌诗归入声诗范畴,以与那些不歌的文字作对照。中国传统诗歌,强调诗、乐、舞同源,在音律层面,对诗歌中的声音,给予极为系统而细密的探讨。“五四”之后,古典诗被白话诗所替代,创作实践中,人们强调诗体的自由解放,但在理论上,主张戴着镣铐跳舞的现代格律论,还是占据强势地位。从闻一多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他在论著中,对中国传统诗歌的节奏、声韵以及声律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希望现代诗论对此能有所吸取和参考。
当代诗歌对于声音问题的关注,或许是“朦胧诗”之后,在诗歌美学上开辟了一个新维度。一般而言,“朦胧诗”的美学探讨,是与诗歌意象的确立,密切相连。我们会记得“纪念碑”“广场”“黑眼睛”“双桅船”之类奇特的意象,以及附加在这些意象上意义复杂的内涵。理论上对于意象问题的探讨,也是风生水起,一浪高过一浪。至于“朦胧诗”中的声音问题,似乎很少有人给予特别的观照。像舒婷的诗歌中,那回环往复的吟唱,常常被一些人误以为是一种抒情手段,而不是声音问题。只有在“朦胧诗”之后,在理论上人们才觉得需要有一些新的审美维度的开拓,于是,声音问题浮出水面。
翟月琴博士专注于当代诗歌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她从一些当代诗歌的评论人手,阐发诗歌的义理。与当代小说研究相比,当代诗歌评论显然要冷僻得多。但翟月琴对当代汉诗怀有浓厚的兴趣。她频频参与各种诗会,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采访诗人,甚至远渡重洋,到北美与一些汉诗研究者和诗人们交流,成果发表在《今天》《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这样的经历和多年的研究积累,使得她对当下的诗歌创作及研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也形成了她自己对当代汉诗现状以及问题的思考。她的研究有个性、有特点。譬如对当代诗歌的断代问题,她是将“朦胧诗”归入“文化大革命”阶段,而将20世纪80年代的新诗创作,命名为“朦胧诗之后”。这与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当代文学史断代法,有点区别。她的理由是,像北岛、舒婷等“朦胧诗”代表人物的成名之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完成的,而新起的一批诗人以及新的诗歌美学探讨,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还有,对声音的界定和命名,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当代诗歌将声音作为一个美学突破口,显示了与崇高、政治话语等诗歌美学的分离,是“后朦胧诗”以来,汉诗写作以及理论探索孜孜以求的美学精神,体现了与世俗生活对话的情怀。还有关于当代诗歌声音类型的分类问题,她也有非常个性化的意见。
……
声音与诗歌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中国诗歌的核心问题。自古到今,论述不断。《尚书·舜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声音作为诗歌艺术的一个问题,进入了诗学领域。而《礼记·乐记》中也有“声诗”的概念,将那些歌诗归入声诗范畴,以与那些不歌的文字作对照。中国传统诗歌,强调诗、乐、舞同源,在音律层面,对诗歌中的声音,给予极为系统而细密的探讨。“五四”之后,古典诗被白话诗所替代,创作实践中,人们强调诗体的自由解放,但在理论上,主张戴着镣铐跳舞的现代格律论,还是占据强势地位。从闻一多时代,一直延续到今天。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他在论著中,对中国传统诗歌的节奏、声韵以及声律问题,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希望现代诗论对此能有所吸取和参考。
当代诗歌对于声音问题的关注,或许是“朦胧诗”之后,在诗歌美学上开辟了一个新维度。一般而言,“朦胧诗”的美学探讨,是与诗歌意象的确立,密切相连。我们会记得“纪念碑”“广场”“黑眼睛”“双桅船”之类奇特的意象,以及附加在这些意象上意义复杂的内涵。理论上对于意象问题的探讨,也是风生水起,一浪高过一浪。至于“朦胧诗”中的声音问题,似乎很少有人给予特别的观照。像舒婷的诗歌中,那回环往复的吟唱,常常被一些人误以为是一种抒情手段,而不是声音问题。只有在“朦胧诗”之后,在理论上人们才觉得需要有一些新的审美维度的开拓,于是,声音问题浮出水面。
翟月琴博士专注于当代诗歌研究已经有很多年了。她从一些当代诗歌的评论人手,阐发诗歌的义理。与当代小说研究相比,当代诗歌评论显然要冷僻得多。但翟月琴对当代汉诗怀有浓厚的兴趣。她频频参与各种诗会,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采访诗人,甚至远渡重洋,到北美与一些汉诗研究者和诗人们交流,成果发表在《今天》《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上。这样的经历和多年的研究积累,使得她对当下的诗歌创作及研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也形成了她自己对当代汉诗现状以及问题的思考。她的研究有个性、有特点。譬如对当代诗歌的断代问题,她是将“朦胧诗”归入“文化大革命”阶段,而将20世纪80年代的新诗创作,命名为“朦胧诗之后”。这与通常我们所见到的当代文学史断代法,有点区别。她的理由是,像北岛、舒婷等“朦胧诗”代表人物的成名之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完成的,而新起的一批诗人以及新的诗歌美学探讨,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还有,对声音的界定和命名,有她自己的理解。她认为当代诗歌将声音作为一个美学突破口,显示了与崇高、政治话语等诗歌美学的分离,是“后朦胧诗”以来,汉诗写作以及理论探索孜孜以求的美学精神,体现了与世俗生活对话的情怀。还有关于当代诗歌声音类型的分类问题,她也有非常个性化的意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