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512004丛书名: 清华汇智文库
希望本书能为我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提供借鉴。本书尚有一些不足之处,恳请各界学者批评指正。
导论
章阿多诺的精神姿态及其潜在的思想基础
节“天才”还是“恶魔”: 阿多诺的精神姿态
1.1.1阿多诺对“精神连贯性”的“忠诚”
1.1.2阿多诺与马克思批判立场的精神契合
第二节阿多诺美学理论潜在的思想基础
1.2.1马克思美学思想要义
1.2.2阿多诺对当代艺术分析的特征
第二章从形而上学批判、社会批判到美学批判
节对时代状况的诊断——启蒙辩证法
2.1.1“世纪谎言”被揭穿: 传统启蒙概念在20世纪
的破产
2.1.2“技术时代”的自我毁灭之路: 《启蒙辩证法》对
时代状况的诊断
第二节对时代状况之根源的揭示——否定的辩证法
2.2.1“否定的辩证法”的实质
2.2.2“否定的辩证法”的客观价值与局限性
第三节反思作为时代状况及其根源之现实例证的艺术
——美学理论
2.3.1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实践面前的危机
2.3.2当代美学存在的可能性问题
2.3.3反思作为时代状况及其根源之现实例证的艺术
第三章关于艺术和技术的本质追问
节在模仿与理性之间——当代艺术的本质
3.1.1阿多诺对当代艺术危机之诊断
3.1.2模仿与理性的变异史
3.1.3模仿与理性的辩证法
3.1.4小结: 艺术是真理发生的媒介与时代的真正
自觉
第二节阿多诺对技术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
3.2.1阿多诺技术本质观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的技术
本质观之要义
3.2.2阿多诺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下对技术本质的
批判
第四章技术化——当代非实体化艺术的置根之地
节由技术介入而引发的当代艺术非实体化现状
4.1.1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鸿沟及其来历:
现代性
4.1.2当代非实体化艺术的置根之地: 技术化倾向
第二节从当代艺术两大类型看艺术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4.2.1阿多诺探讨艺术与技术关系问题的思想高度
4.2.2技术与大众艺术批判
4.2.3技术与现代主义艺术
4.2.4与本雅明之争: 阿多诺论当代艺术与技术关系
的辩证意义
第五章与技术结盟——当代艺术突破资本化生存的超越
之路
节现代主义艺术与技术结盟之本质
5.1.1技术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合理化”根源
5.1.2与技术结盟的当代艺术与历史的本质契合
5.1.3与技术结盟的当代艺术对“自然允诺的东西”
的救赎
第二节对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潜在批判: 当代艺术与技术
结盟实现“和解”之可能性根基
5.2.1阿多诺对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潜在批判
5.2.2当代艺术与技术结盟实现“和解”之可能性
根基
第六章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基本性质与现实意义之反思
节阿多诺与马克思: 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基本性质
6.1.1马克思学说的性质——作为现代性批判的真正
的“批判理论”
6.1.2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
逻辑延伸
第二节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局限性
6.2.1后现代语境中阿多诺美学理论的价值
6.2.2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局限性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现代性为我们提供得越多,我们就越渴望突破现代性的束缚。现代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理性思维。丰富的物质生活使我们摆脱了生存危机,得以思考理性层面的问题; 一旦进入理性层面的思考,我们便感受到了现代性的局限。现代性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囚笼,现代化程度越高,这个囚笼就被打造得越漂亮。但是,黄金的囚笼和铁的囚笼有实质性的区别吗?当现代性将人变为奴时,我们作为人的本质便被异化了。但是,由于人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因此,人也具有超越现代性的局限,回归人之为人的潜能。在寻找超越现代性局限的道路上,美学或审美往往被寄予厚望,被看作与人的本质为贴近的领域。孙晓艳的《美学新论——当代艺术实践背景下阿多诺论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便是对这个领域的探索。她认为阿多诺对待技术与艺术的态度是辩证的,二者的辩证关系立足于感性生活,并因此使超越异化成为可能。
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技术和艺术,都是或者说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技术是在理性层面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而艺术则是在感性层面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技术和艺术不仅能够和谐共处,而且可以相互促进,技术可以为艺术提供新的表达工具,而艺术也能够克服技术语言的单调和贫乏。二者的结合,恰恰体现了现代性的进步作用。但是,技术和艺术一旦与资本相结合,或者说技术和艺术一旦进入资本运作的逻辑,那么,技术和艺术便从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中介变成了盈利的工具。因此,人本身也从目的降格为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来看,异化其实特指资本主义的异化。
由于资本主义的异化,使原本和谐共处并相互促进的艺术和技术也发生了分离,技术使艺术成为更好的商品,以便于盈利; 而艺术则很难将审美的价值植入技术,以改变技术过于理性化的趋向。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试图克服这种二分的困境,实现技术与艺术的重新结合,而且这种结合不再受资本逻辑的支配,而是重新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表达。
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必须是超越的,而不仅仅是技术与艺术二者之间的关系。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本身可能产生出超越的力量吗?还是需要技术与艺术之外的力量作为基础?换言之,技术与艺术的辩证法可能产生内在的力量,这个力量足以超越资本主义本身,使人类通往自由的世界吗?或者说,只有通过其他力量从外部超越了资本主义,技术与艺术才可能成为实现人类本质的手段?前者关乎审美的救赎,将审美本身看作是通往救赎的路径; 后者则关乎革命,审美只不过是革命后的亚文化表达。
显然,革命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已不再是可行的路径。在20世纪初,当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仿效苏联革命失败之后,他们便开始反思革命的路径,并转向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批判。在资本主义的盛行期,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批判也具有革命的意义,然而,这种革命的意义止于语言。审美的救赎则从革命的宏大叙事回到了微观生活批判。不过,从微观视角来看,艺术可能会成为救赎的手段,那么宗教也可能会成为救赎的手段,哲学或技术,甚至其他非常隐秘的个人体验也可能会成为救赎的手段。作为多元的微观救赎形式的一种,艺术在这里是否具有特殊性?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审美价值又是否具有特殊性呢?
从前历史到人类历史真正开始的地方有一个跳跃,如果找不到这个跳跃的支点,那么不论是革命、审美还是“后人类主体”,似乎都很难成为超越资本主义异化的想象。或许,在人类历史真正开始之前,人类只能带着异化生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探索超越资本主义异化的道路本身没有意义,相反,探索本身成为一种超越的姿态。《美学新论——当代艺术实践背景下阿多诺论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以一种现实的乐观主义视角解读阿多诺的美学理论,犹如沙漠中的绿洲,向我们展现了“寻求超越”这个努力本身的价值。
赵司空
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年5月6日
阿多诺是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美学理论在其思想中代表性,其中对当代艺术实践本质的揭示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的探讨,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和强大解释力。
阿多诺美学理论之“新”,在于其把捉到了当代艺术实践的重大主题和发展趋向。其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作为当代艺术实践遭遇的重大问题,是贯穿于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关键课题。在阿多诺看来,当代艺术“显著的特征在于它们直截了当地与现代技术结盟”。王德峰.艺术哲学.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250.那么,现代技术对于艺术乃至当代社会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技术是扼杀艺术的死敌还是艺术重生的契机?艺术与技术的纠葛何以折射现代人生存世界的内在矛盾与可能性趋势?基于此,本书将“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确立为研究主线,目的是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及其对当代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进行认定。
从思想基础和实践根基上看,阿多诺对当代艺术实践主题与本质的揭示,是马克思美学思想要义与当今时代主题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美学思想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基于此,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与当代意义。
一、 国内外阿多诺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的“准备”阶段
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情境等差异,国内与国外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研究的进程存在巨大的落差。1970年,阿多诺逝世不久,他倾注毕生心血所著的《美学理论》问世,20世纪80年代初其英译本出版。而在这一时期,国内还处于引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初步阶段,徐崇温的《法兰克福学派述评》(1980年)是早引介法兰克福学派的专著。此外,还有江天骥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1981年)、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1982年)、翁寒松的《从时代的产儿到时代的弃儿——法兰克福学派述评》(1986年)。上述这些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研究,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的介绍上,阿多诺的哲学思想只是被捎带提及,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灵魂人物的重要地位还没有被充分意识到。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1987年)和《单向度的人》(1989年)在这一时期已有中译本出版,但阿多诺著作的中译本还没有问世,更没有专门研究阿多诺理论的中文专著,遑论其美学理论的引介与研究。
由于受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一时期国内学界对阿多诺哲学思想的解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一般以之作为唯心主义从而大而化之地加以批判。林一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5月30日)上翻译了苏联《哲学科学》(1972年第5期)的一篇文章——《评阿多诺著〈否定的辩证法〉》。此文认为阿多诺的理论虽然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但由于他没有从根本上区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其批判意义“大大降低了”。综上,尽管这一时期对阿多诺理论的探讨不免粗疏和意识形态化,但阿多诺的名字毕竟已经进入国人的视野,因此可以看作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的“准备”阶段。
2.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的“漂泊”阶段
20世纪90年代,杰姆逊(Fredric Jameson)在《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韧性》一书中的观点引发了国际范围内阿多诺的“盛大复活”。国外的阿多诺研究的五大模式即新左派模式、哈贝马斯模式、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模式、晚期马克思主义模式和认识论主义模式张亮.国外阿多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模式.哲学动态,2001(3).已然成形。
从研究路向上看,这一时期的研究对阿多诺理论的继承与批判是并存的。在继承和发展路向上,以施密特和杰姆逊为代表,此外还有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Gerhard Schwep Penhauser)、奥斯本(P·Osborne)、赫亨戴尔(P·Hohendahl)、胡恩(T.Huhn)等学者共同掀起了这一阶段的英美阿多诺研究的热潮。作为阿多诺的学生,阿尔弗莱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在其著作《论批判的思想》(The Theory of Critical Thinking)中,全面阐述了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合理性,指认其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变体”张亮.国外阿多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模式.哲学动态,2001(3).,是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环境的真知。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也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和《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ostmodernism and Cultural Theory)这两部著作中,从后现代的视角阐述并发展了阿多诺对大众文化之虚无性的批判。在批判路向上,被称为“当代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的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批评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美国社会学家甘斯(Gans)、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和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试图恢复大众文化中大众的主体价值,指责阿多诺不应该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完全对立。此外,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弗朗索瓦·利奥塔(Francois Lyotard)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关于知识的报告.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也以非常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阿多诺的批判。如哈贝马斯的弟子维尔默所说,“后现代主义对总体化理性的批判与阿多诺对总体化理性的批判是不同的,区别就在于后现代批判断然拒绝了和解哲学。”“在阿多诺那里,和解哲学的前景代表着在非理性主义面前捍卫理性,代表着某种努力不懈的辩证尝试: 在蹩脚的理性中彰显某种略胜一筹的理性的微弱印记”。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p.108.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也认同,阿多诺的“和解的理想仍然停留在黑格尔的和与现代完全相容的浪漫派的思想范围之内。”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p.269.
在这一时期,许多西方文献的大量涌入,引发了国内对于阿多诺理论的研究热潮,阿多诺的三部主要代表作——《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1990年)、《否定的辩证法》(1993年)和《美学理论》(1998年)的中译本都诞生在这一时期。然而,此时国内的研究往往还是把阿多诺的美学理论置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中去探讨,比如,欧力同和张伟合著的《法兰克福学派研究》(1990年),还极少有专门以阿多诺美学思想为研究主题的专著和论文。
尽管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研究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论文,其中也涉及了其美学理论,但这些研究总体上来看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机械性,相对缺乏对待理论和历史情境的辩证态度。一方面,有些研究把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照搬到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中,指责大众文化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这对于当代中国初露端倪的大众文化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具有前瞻性的批判价值。比如,张汝伦指责它“作为一种支配性权力……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心灵荒芜、感觉粗糙、头脑简单的‘大众’”。张汝伦.论大众文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另一方面,有些研究把大众文化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张义宾认为,“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的建构是切实可行的,它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人们应当审时度势,把握它发展变化的契机,给以积极的推动,从而使它健康发展。”张义宾.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山东社会科学,1996(4).总而言之,正是由于对阿多诺的元批判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尽管这一时期涉及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的教科书或研究论文为数不少,但是因其缺乏哲学研究的根基而难以深入。故此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阿多诺美学研究的“漂泊”阶段。
3.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的“融贯”阶段
尽管国内研究总体上相对迟缓,但辩证地看,国内学界在国外研究“过尽千帆”之后再进行批判性研究,也许能更容易获得全球化视野和超越性眼光。2000年以后,国内对阿多诺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新世纪”。
一是专门关于阿多诺理论的研究性论著的数量猛增。从中国知网对“阿多诺”的文章检索结果来看,整个20世纪90年代只有15篇,在21世纪初的十年里发表了336篇,2010—2018年发表了418篇。
二是研究方式渐趋多样化。(1)既有全景式的综合研究,也有从某一视角出发对阿多诺思想的专题研究; 例如,鲁路翻译了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的《阿多诺》(2008年),钦文翻译了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Albrecht Wellmer)的《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2013年),路程翻译了罗斯·威尔逊(Ross Wilson)的《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导读阿多诺》(2016年),唐文娟翻译了黛博拉·库克(Deborah Cook)的《阿多诺: 关键概念》(2017年),曹俊峰翻译了阿多诺的《新音乐的哲学》(2017年); 此外,还有丁乃顺的《阿多诺道德哲学研究》(2015年),郑伟的《经验范式的辩证法解读——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2015年)等。(2)既有在阿多诺与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各流派“非同一”的讨论场中展开的多元对话,也有在阿多诺思想内部展开的对哲学批判、社会批判和美学批判之关系的探讨。例如,张一兵的《无调式的辩证想象》(2001年)、张亮的《“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 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2003年)、孙利军的《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阿多诺审美及文化理论研究》(2005年)和谢永康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逻辑和影响》(2008年)。
三是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并且研究的内容和深度逐步走向融贯与深入。剑桥大学研究员罗斯·威尔逊(Ross Wilson)指认了阿多诺艺术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阿多诺对艺术的意义做出了非常宏大的主张: 它必须在真理和非真理的意义上被认真思考; 它与社会有着重要且复杂的关系; 并且,或许是具有挑战性地,它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一个与当下完全不同的世界(2016年)。”罗斯·威尔逊.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导读阿多诺.重庆: 重庆出版社,2016.
随着国内外学界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意义的认定,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研究阿多诺美学理论的专著,比如,陈波的《真理与批判: 阿多诺〈美学理论〉研究》(2012年)、孙斌的《审美与救赎: 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2014年)、陈瑞文的《阿多诺美学论: 双重的作品政治》(2014年)、杨丽婷的《虚无主义的审美救赎: 阿多诺的启示》(2015年)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开始有学者关注阿多诺美学理论中对于“艺术与技术及其关系”问题的研究,并且已经出现了少量相关专题的文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