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76344
叶赛宁是沙俄到苏联时代重要的诗人,也是一直以来深受中国读者喜爱的苏联诗人之一。他是苏联建立初期为数不多的支持十月革命的旧时代诗人之一,也是意象派具有代表性的诗人。其诗歌尤以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著称,被称为俄罗斯田园风光的歌手,和俄罗斯乡村诗人。本诗选几乎囊括其所有经典作品,除一百余首抒情诗外还包括小长诗:《苏维埃罗斯》、《正在离去的罗斯》、《无家可归的罗斯》和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等。通过本诗集,既可以领略诗人笔下俄罗斯田园风光之美,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于当时工业化推进而发自内心的迷茫和对美好乡村被破坏的惋惜。甚至可以从诗歌中探寻诗人投缳自尽的深层原因。
“已是傍晚。荨麻上……”3
“一轮初升的太阳……”4
“冬天在歌唱——在呼唤……”5
仿民歌8
“稠李树播撒着漫天雪花”9
“河底注满了……”10
朝圣者11
“戴着野甘菊的花冠……”12
古斯里琴手13
“夏至那天晚上,母亲去了树林……”14
过去的无法找回15
白桦树16
三一节17
“可爱的故乡!心儿梦见……”18
“救主要考验人们对爱是否忠诚……”19
“你多美啊,亲爱的罗斯……”20
“我是牧羊人,我的宫殿……”21
“我的故乡啊,故乡……”22
“我能感觉到神的祭祀节……”23
“路上走来一群女香客……”24
“我被遗弃的故乡啊……”25
“油黑的、散发着清香的土地……”26
“一块黄色的荨麻地……”27
“浓云在密林中织出花边……”29
“篱笆上挂着成串的面包圈……”30
“暗红的颜色在漆黑的天空……”32
狗之歌33
“春天与快乐并不相像……”35
“别了,故乡的密林……”36
“浆果红了……”37
“那里沉睡着永恒的秘密……”39
“乌云仿佛百匹母马……”40
“在茂盛的狭长林带后面……”42
“我又回来了,跟家人在一起……”44
“别在深红的灌木丛中游逛……”45
“盘桓在烘干房后面的不是云……”47
“我已厌倦故乡的生活……”49
“啊罗斯,展翅高飞吧……”51
“铃铛银子般叮铃作响……”54
“风不是无缘无故地刮……”55
“我看看地,看看天……”56
“明天一早请把我叫醒……”57
“你在何处,我的老家……”58
“啊,我的圣母……”59
“我踏着初雪漫步……”61
“田野已收割,树木已凋零……”62
“啊,我信,我信,幸福存在……”63
“春雨跳过了,哭过了……”64
“啊缪斯,捉摸不定的朋友……”66
“歌儿,歌儿,你为何呐喊……”68
“啊,耕地啊,耕地……”69
致卡申娜(“绿色的发型……”)70
大合唱72
“我告别了蓝色的罗斯……”73
“多好啊,在清爽的秋天……”74
“一片片金色的落叶……”75
致克留耶夫76
天上的鼓手77
“猫头鹰发出秋天的悲鸣……”81
“我是乡村后一位诗人……”82
流氓的自白83
“风啊,风,带雪的风……”87
“灵魂渴念着天空……”88
流氓89
“神秘的世界,我古老的世界……”91
“我的故乡啊,我的故乡……”93
“我不悔恨,不呼喊,不哭泣……”95
“别骂娘。事情就是这样……”96
“一切有生的都有其特殊标志……”97
“我不想自欺欺人……”99
“不错!如今大势已定……”101
“又是酗酒、斗殴和哭闹……”103
“我熟悉这条马路……”105
“我就剩下了一种娱乐……”107
“温柔的人得尝悲伤……”109
“蓝色的烈焰腾空而起……”111
“你是如此单纯,跟所有人一样……”113
“就算你已被别人一饮而尽……”115
“亲爱的,让我们并肩坐下……”117
“望着你我感到悲伤……”119
“你不要用冷淡折磨我……”121
“黄昏将黑色的眉毛撩起……”123
“我从来不曾这般疲惫……”125
给母亲的信127
“用遥远岁月的爽朗笑声……”129
“我们这些人如今逐渐凋零……”131
“放荡不羁、声名狼藉的青春啊……”133
致普希金135
“装着蓝色护窗板的小屋啊……”137
狗的儿子139
“金色的丛林不做声了……”142
“光荣的出版家!在这本书里……”144
二十六人之歌145
纪念勃留索夫152
苏维埃罗斯154
无家可归的罗斯158
正在离去的罗斯162
斯坦司166
给一个女人的信170
大地的船长174
致卡恰洛夫的爱犬178
“难言的、湛蓝的、温柔的……”180
“我记得,亲爱的,记得……”183
“多美的夜啊,我不能自已……”184
“光秃秃的槭树啊,冻僵了的槭树……”186
“你不爱我,也不怜惜我……”187
“花儿低下头……”189
“别用责备的目光看着我……”190
“并不舒适的微薄月光……”192
“或许太迟,或许太早……”194
波斯抒情(组诗)196
“我往日的伤口已经平复……”196
“我今天问一位兑换商……”198
“莎嘉奈啊,我的莎嘉奈……”201
“你说,诗人萨迪……”203
“我没到过博斯普鲁斯海峡……”204
“番红花之乡苍茫的暮色……”206
“天空湛蓝,清澈……”208
“清冷而金黄的月光……”210
“霍腊桑有这样一户人家……”212
“菲尔多西湛蓝的故乡……”214
“做一名诗人——这意味着……”216
“恋人的双手如一对天鹅……”218
“为何月光如此惨淡……”220
“别这样跳了,愚蠢的心……”222
“湛蓝湛蓝的欢乐国度……”224
给妹妹舒拉(“我还没见过这样的美人……”)226
给妹妹舒拉(“我不过是这世上的匆匆过客”)228
“过来,吻我吧,吻我……”229
“别了,巴库!我再也见不到你……”231
“我做了个梦。一条黑路……”232
“羽茅在沉睡。亲爱的原野……”234
“我回不了自己老家了……”236
“窗前明月。窗下刮风……”238
“成功啊,要祝福每一样劳动……”239
“显然,这已是命中注定……”241
“树叶飘零,树叶飘零……”244
“闪耀吧,我的星,别坠落……”246
“生活是一场骗局……”248
“蓝雾弥漫。雪野苍茫……”250
“麻雀啁啾如大海涛声……”252
“我是何许人?不过一个幻想家……”254
“再见了,我的朋友,再见……”256
长诗
安娜·斯涅金娜259
黑影人291
神奇的俄罗斯大地诗人辈出。不是学校和书斋造就的,而是从大地深处脱颖而出的。“生就是一个诗人”的叶赛宁就是其中的一个。有人说,真正的诗人能在内心深处听到一种与生俱来的音乐,没有这种音乐,他只能把自己造就成诗人,但他不是诗人。而叶赛宁,诚如高尔基所言:“与其说是一个人,毋宁说是大自然专门为表达无穷无尽的‘田野的忧伤’、对世界上一切有生命事物的热爱和没有什么比人更有资格赢得的仁慈而创造的一架管风琴。”
谢尔盖·亚力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年9月21日(10月3日)生于俄罗斯梁赞省康斯坦丁诺沃村一个农民家庭,1904年入本村学堂读书,1909年毕业后进了当地一所教会师范学校,1912年毕业后离开家乡前往莫斯科,在肉铺当过伙计,在印刷厂当过校对员。1913年考取沙尼亚夫斯基莫斯科人民大学文史科旁听生,并与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成员交往。1914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由莫斯科去往彼得格勒,携诗向勃洛克、戈罗捷茨基等人求教,得到他们的鼓励。1916年应征入伍,经朋友斡旋,没有开往前线作战,而是在皇家战地卫生专列上谋得了一个差事。这期间开始与新农民诗派密切交往,出版本诗集《扫墓日》(1916),从而在诗坛上崭露头角。1918年结识诗人马利恩戈夫,开始积极参与莫斯科意象主义团体活动。痴迷意象主义期间,先后出版了多部诗集,如《圣像画》(1921)、《一个流氓的自白》(1921)、《一个惹是生非者的诗》(1923)、《小酒馆的莫斯科》(1924)、长诗《普加乔夫》等。这些作品的问世,确立了叶赛宁在诗坛的崇高地位。1921年与诗人朋友布留姆金一起游历中亚,到过塔什干和撒马尔罕,也去过乌拉尔和奥伦堡地区。同年与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结识、相恋,半年后结婚。婚后随邓肯巡回演出,先后到过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和美国。1923年回国后,两人解除婚约。1924年,由于与马利恩戈夫意见不合,叶赛宁决定脱离意象主义,并与诗人格鲁吉诺夫共同发表公开信,宣布解散意象主义团体。晚年精神抑郁,健康每况愈下,虽曾到精神病院住院治疗,但并不起色。1925年12月23日,叶赛宁匆匆由莫斯科赶往列宁格勒,下榻安格莱特宾馆,五天后在房间里自缢身亡。
叶赛宁短暂的一生,似乎大多数时间是在路上。往来奔走,或者四处游荡。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躁动的灵魂无处安放。除了上面提到过的欧美和中亚,高加索、阿塞拜疆也多次留有他的足迹,俄罗斯各地诸如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列宁格勒)之间、莫斯科与梁赞之间更是不时可见他穿梭的身影。每到一处,停留时间长则数月,短则数日。这在交通并不十分发达的当时,无论如何都可说是频繁的。这种生活状态与他的感情经历似乎也存在某种暗合。叶赛宁十九岁时次结婚,去世前不久后一次结婚,前后共经历了五次婚姻,其婚变和情变之频繁,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没少授人以柄,遭人非议,也枉受过颇多误会和中伤。诗人往往多情,放荡不羁者也所在良多,叶赛宁或许两者兼有,但若据此指责他人格和道德上有瑕疵,可能会有失厚道。试想:一个道德和人格上有缺陷的人,能写出自始至终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真挚诗篇吗?俄罗斯有学者引证一些数据资料为叶赛宁辩护:十月革命后,俄罗斯传统家庭观念遭到严重破坏,事实婚姻泛滥,几与合法婚姻等量齐观,离婚只需夫妻任何一方口头提出即可,不必申请有关部门批准。从1921年起,莫斯科和彼得格勒的婚姻存续时间平均不超过八个月,而1922—1928年的离婚率增长了五倍。我并不认为这些数据对正面解释叶赛宁的情感和人格有多大说服力,但至少从中可以管窥蠡测时代特征。
叶赛宁死后,很快受到猛烈批判。批判者发明了一个新名词:叶赛宁习气。也就是流氓习气、悲观主义与颓废主义的混合体。其实,即便是在当时,也不难看出,这种批判充满了误解、片面和歪曲。尽管有托洛茨基和卢纳察尔斯基等人极力为之辩护,叶赛宁的作品还是被打入冷宫,二十多年后才开禁。自四十年代末以来,叶赛宁始终是苏联和俄罗斯名列前茅的畅销诗人之一。1995年诗人百年诞辰,俄罗斯各地举行盛大纪念活动,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特维尔街心花园竖起一座叶赛宁全身雕像,与普希金的雕像近在咫尺。两位伟大诗人并肩而立,极具象征意义,同时也似乎在了却叶赛宁生前夙愿:
我伫立在特维尔街心花园,
面对普希金像,暗自思忖,
多么希望拥有他的才情,——
他成为了俄罗斯的命运。
叶赛宁的诗具有罕见的真诚。正如诗人自况:“我的心从来不会撒谎”。他的诗里有他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有他心灵的苦难历程。自始至终,这都是一种赤诚相见、不加掩饰的告白,凭此一点,便有理由将叶赛宁的全部创作看成一部统一的长篇小说——一部诗体的自传和忏悔录。
叶赛宁很早就开始习诗,十五岁时写出的作品,诸如《已是傍晚。荨麻上》、《冬天在歌唱——呼唤》、《稠李树播撒着漫天雪花》,虽略嫌稚嫩,但已出手不凡,他一生的创作志趣已初露端倪,例如这首小诗:
一轮初升的太阳
用红水浇灌白菜的田畴,
一棵幼小的槭树
吸吮着母亲绿色的乳头。
同样作为一名农民诗人,叶赛宁是公认的柯尔卓夫传统的继承者。他写农民,写农村,写乡村生活。优美的乡村,旖旎的风光,低矮的农舍,虔诚的农民在田间诚实地劳作,与周边的大自然乃至牲口和家畜和谐地融为一体。诗人怀着极大的热情,以浪漫主义的笔触,将农民的日常生活加以诗化,将农民的小木屋写成“庄稼汉的天堂”。
我是牧羊人,我的宫殿
在波涛起伏的田野间,
周围的青山是我的宫墙,
处处是鹬鸟嘹亮的啼啭。
或者:
你多美啊,亲爱的罗斯,
农舍披着圣像的金饰……
放眼四望,无边无际——
只有蓝天把眼睛吮吸。
仿佛外来的朝圣者,
我凝视着你的田野。
一道低矮的栅栏旁
白杨树叶已经凋落。
庆祝救主节的教堂
散发着苹果和蜂蜜的芳香。
人们手拉手翩翩起舞,
歌声和乐曲在草地上震荡。
我要沿着坎坷的小路
奔向一片绿色的草场,
迎面传来少女的笑声,
犹如耳环发出的脆响。
假如天兵对我叫喊:
“离开罗斯,去天堂生活!”
我会回答:“我不要天堂,
我只要我的祖国。”
如果说叶赛宁早期作品有将农村理想化的倾向,那么,叶赛宁后期创作中对乡村的描写则不时流露出感伤情调。“我是乡村后一位诗人”。他为农村的凋敝心痛:草场荒弃、农舍破败、乡亲离散。他把这一切归罪于当时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认为是火车的洪水猛兽打破了田园的宁静。在他笔下,经常出现一种富于悲剧色彩的形象,揭示出“田园牧歌”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冲突。《四旬祭》一诗中天真的“马驹”和冷漠的“火车”就是两个这样的形象:
这可爱复可笑的傻瓜啊,
他要去哪儿,在追赶什么?
莫非他不晓得,活的马再快
也比不过钢的马风驰电掣?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叶赛宁看来,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搏斗(“公路用两只石手紧紧掐住了乡村的脖颈”)。诗人赋予这两种对立形象以对比鲜明的色彩:
很快,蓝色田野的小路上
将有一个钢铁客人走来,
他将用黑色的手掌收集
这片撒满朝霞的燕麦。
僵硬、陌生的手掌啊,
你们断了歌儿的活路。
只有奔马般的麦穗
将为老主人伤心啼哭。
不能简单地说叶赛宁是否定机器文明,拒不接受新生事物。他所关心的,不单是“田野的俄罗斯”的命运,还有整个地球的前途。他对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眷恋,对大自然和一切生命的尊重,至今读来,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生逢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叶赛宁在创作中没有回避这一题材。当然他不是政治家,而是诗人,主要的,是他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游历欧洲和美国之后,一方面,他惊讶于俄罗斯精神上的富有,并认为这应归功于革命,是革命将世界从“不可救药的市侩气”和“美元先生”的全面主宰中解救出来,另一方面,近距离接触工业文明又使他深切感觉到俄罗斯有变的必要:
我的心如今另有期待。
借着这惨淡的月光,
通过石头和钢铁的构造,
我看见故乡的富强。
田野的俄罗斯啊!够了,
不要再在田野上翻耕!
就连白桦树和白杨树
见了你的贫穷也会心疼。
我不知道我会怎样……
或许对新生活并不适应,
可我依然希望赤贫的罗斯
能成为一个钢铁巨人。
1924—1925年,是叶赛宁的创作高峰期,诗思泉涌,佳作迭出,题材和风格丰富多样,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空前的。组诗《小酒馆的莫斯科》、《流氓的爱情》、“罗斯”系列小型长诗、《二十六人之歌》、《波斯抒情》、长诗《安娜·斯涅金娜》和《黑影人》等等,全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其中的大部分,以及许多不以组诗出现的短诗,思乡和回乡的主题十分突出。这似乎是一次总结,是抒情主人公对自己的功过是非做的一次独特的交代。时过多年重归故里,见到亲人故友,见到自家的祖屋,见到故乡的风物,诗人悲喜交加。
城市组诗《小酒馆的莫斯科》反映了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撕裂感。诗中的主人公既自惭形秽,又自鸣得意(“个头矮小,骨瘦如柴,在男孩子中间总是逞强好胜”),正如批评界指出的,无论喝酒,还是写诗和耍流氓,都要打遍天下(“我是莫斯科的捣蛋鬼(浪子)”、“所以我是出了名的游手好闲,所以我是出了名的惹是生非”),还想堕落到底(“我如今跟你们一样堕落不堪,我现在已经无法回头”)。这种五味杂陈的情感之外,还有一种更引人注目的情绪,这便是那种深入骨髓的苦闷和挥之不去的自怜(“你蓝色的双眼在酒馆里湿润了”、“我洁白的椴树凋零了,夜莺的黎明无声了”、“你这桀骜不驯的脑袋啊,把我推到了何种地步?”)。《小酒馆的莫斯科》有一个内在情节,即抒情主人公在小酒馆里的迅速堕落以及灵魂的痛苦挣扎和艰难复原:
我已不再告诉妈妈,而是告诉
那些开怀大笑的陌生混蛋:
“没关系!石头上绊了一跤,
这点伤明天就能复原。”
《波斯抒情》与《小酒馆的莫斯科》在格调上大相径庭。了解叶赛宁生平的人都知道,他并没到过波斯,但他认真研究过波斯诗歌。整个组诗可以说是对东方情调的一个仿作。在诗中,抒情主人公——来自北方的调皮诗人与给他温存的东方美人之间,以及主人公与茶馆老板之间,仿佛在进行这一场丰富多彩的爱情游戏。作者巧妙运用一些东方形象:好似一对天鹅的恋人的双手、宝石一般闪亮的双眸、如花瓣藏于唇上的亲吻。甚至在结构上,如《莎嘉奈啊,我的莎嘉奈》中的重复,都再现了东方诗歌的装饰风格。整个组诗的诗句异常优美、和谐,诗中所呈现的世界同样优美、和谐。然而即便如此,诗人还是不由自主地牵挂着故国的大地和心中的姑娘:
莫非是因为我来自北方,
那里月亮比这儿大上百倍,
不论设拉子多么风光旖旎,
都不能与梁赞的沃野媲美,
莫非是因为我来自北方。
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是诗人对命途多舛的梁赞大地所做的深入思考。这部长诗具有史诗气魄,农民械斗、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的宏大背景下,讲述的是个体的命运,青春与爱情的动人故事。创作风格上叙事与抒情两相结合。不仅如此,对于重大历史事件,诗人不是直接描述,而是通过主人公的感受给出。作者借鉴了传统的情节元素——还乡,便于展示故乡的变化、人的变化、乃至抒情主人公的变化。诗人借抒情主人公之口,说出一段这样脍炙人口的名言:
我想:
多美啊——
大地
以及大地上的人。
在诗中,作者通过花团锦簇的春天、与故友和旧爱重逢的喜悦、个人生活的幸福感受,揭示了这一理想境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农民的内讧、腐烂的农舍、上层的冷漠、普通人的死去、无奈的背井离乡。
历史转折关头农民的悲剧性命运和遭际,是诗人关注的焦点,为此,诗人调动了必要的手段,如抒情性的独白,个性化的语言,书信和对白。抒情段落的插入和反复对紧张的矛盾冲突起到了调节和缓和的作用,营造出一张一弛的艺术效果,不断强化和深化了主人公对故土、对女性的爱,对生生不息的生活的缅怀。
就艺术完美性和艺术感染力而言,长诗《黑影人》丝毫不逊于《安娜·斯涅金娜》。据同时代人证实,长诗的初稿篇幅更长,悲剧色彩更浓。据诗人的第五任妻子索菲亚回忆,长诗甫一脱稿,叶赛宁便出声地朗诵起来,听了他的朗诵,“仿佛心都要碎了”。不知为何叶赛宁要对原稿大加删改,不过仅从留下来的终版本来看,字里行间透出的抑郁感和悲剧感,已经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
《黑影人》读来给人气韵贯通、一气呵成之感,但写作却耗时很久。早在出国之前就开始构思了,在国外期间,语言不通且眷恋故土的他,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和孤独感油然而生,从而在催生出一系列思乡之作的同时,也激发了该诗的创作灵感。长诗完成于1925年,也就是叶赛宁生命的后一年。如此令人震撼的真诚自白,在俄罗斯诗歌史上,鲜有出其右者。只有预感到行将离世的人,也会赋予作品如此之深的忧郁色彩。
所谓“黑影人”,这里其实是主人公的第二“自我”,他的开诚布公、直言不讳恰好一语道破了主人公内心意欲极力掩饰的东西。对于主人公,他有嬉笑怒骂,也有赞扬欣赏。主人公细听其言,黑影人则对诗人的生活予以解说,称诗人是在自欺欺人:即便是在苦闷和沮丧的时候,仍强颜作笑、佯装幸福。
长诗简短而富于戏剧性的结尾初读给人以出人意料的感觉:
你啊,黑夜!
你为何扭曲了一切?
我茕茕孑立,戴一顶圆筒帽,
没人跟我在一起。
我独自一人……
还有那面打碎的镜子……
这里的两个细节——黑影人戴过的圆筒帽和打碎的镜子——毫无疑问是在告诉读者,主人公实际上是与自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
叶赛宁的名字在诗人生前就成了神话。凡是见过他的人,哪怕只一次,无不对他过人的才华和魅力印象深刻,心悦诚服。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一颗放浪不羁的俄罗斯灵魂,在他的体内汹涌澎湃,并给他的创作以慷慨的滋养。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给后人留下一笔不朽的诗歌遗产。在俄罗斯,在世界各地,到处都有叶赛宁诗歌的爱好者和崇拜者。
我国从二十年代即开始介绍叶赛宁,早期推介者中有鲁迅、胡愈之,主要译者中有蒋光慈。然而受叶赛宁死后在本国遭遇的影响,我国的叶赛宁译介工作自三十年代起中断了长达半个世纪,直至进入八十年代才恢复,并迅速形成一个叶赛宁翻译和传播的热潮,一时间,许多文学期刊争相发表叶赛宁作品,多家出版社相继推出不同版本的叶赛宁诗选,涌现出刘湛秋、顾蕴璞、丁鲁等多位优秀翻译家。而且一版再版,其影响之深广,从诗人海子身上即可见一斑。
这部诗选完稿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是应一家出版社之约译的,由于正巧遇上诗歌出版低谷,征订印数不足,出版社决定退稿,这一耽搁,转眼十数载。如今终得以面世,实在应该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青睐。
郑体武
2017年7月6日于沪上
叶赛宁对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对待一个童话,他像王子伊万骑着灰狼漂洋过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而邓肯,如同抓住了火鸟的尾巴。他的诗也是用童话的手法写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他诗中*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梁赞省,处处是森林,他像儿时那样,用使人眩晕的清新把它描绘了出来。
——帕斯捷尔纳克
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
——叶夫图申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