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12683
窥探历史深处的复杂人性,揭秘古代中国人的生存法则
◎《中国人的生存规矩》为吴晗“历史的逻辑”四部曲之一!
《明代锦衣卫和东西厂》《中国人的生存规矩》《大明帝国兴衰史》《历史的镜子》接力上市!
◎读历史就要读名家名作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
清华大学、云南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
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对中国古代的君权、绅权、士族阶层有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生存状况、思考方式有精彩的论述
◎一本书读懂中国古人的博弈法则!
动荡时代的选择与精进
利弊权衡时的煎熬与决断
面对进阶之路的纠结与选择
史学大家为您重现古代社会的权利运作与民众生活细节
◎市场空白,抢占先机
讲中国人的书很多,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规矩的寥寥无几!
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必须遵从社会的生存规矩。在中国历朝历代中,皇帝有皇帝的生存规矩,官员有官员的生存规矩,百姓有百姓的生存规矩,每一个人都在当时社会制定的游戏规则里挣扎着,生活着。
在封建社会中,天子君临四方,万人朝拜,为了守住祖宗基业也要与众人博弈;官员们高人一等,外表风光无限,却也伴君如伴虎,整日提心吊胆;百姓总以为平平淡淡、安守本分就好,却不想反被层层剥削。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历史的眼光解读中国古人的生存法则,总结他们的生存智慧和经验教训。
目录
章 做皇帝:学会权衡利弊是古代帝王的必修课
大明帝国与明教 / 改了国号,先禁明教 002
农民被出卖了 / 从反对地主到与地主合作 009
明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 皇帝与地主的博弈 019
明代靖难之役与迁都北京 / 看古代皇帝如何权衡利弊 030
第二章 做官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新仕宦阶级 / 明代律法规定的特权阶级 056
进入仕宦阶级的梯子 / 科举和学校 060
碰头和御前会议 / 古人做官秘诀——多碰头,少说话 072
廷杖 / 皇帝打官吏,早就是家常便饭的事了 074
仕宦阶级的生活 / “骄奢淫逸”四字书之 078
第三章 做百姓:田赋力役乃其本分?
历史上的国民身份证 / 圈禁人民的天罗地网 112
明代之农民 / 从安于本分到逃作流民 124
明代的奴隶与奴变 / 被当作牛马使唤的底层工作者 160
度牒 / 做地主不如做和尚 169
晚明“流寇”之社会背景 /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172
第四章 搞军事:思维要灵活
阵图和宋辽战争 / 八十一仗败八十,都是阵图惹的祸 190
论夷陵之战 / 战场上忌感情用事 200
古代的战争 / 正面厮杀,靠的不仅仅是武艺 204
古代的斗将 / 两军对垒,斗将先行 207
斗将的武艺 / 战将之间的搏斗,武艺起决定作用 210
诈降和质子 / 诈降要拿家眷做抵押 213
炮 / 古代军队攻坚的主要武器 216
第五章 搞外交:能和平相处好
明初大一统和分化政策 / 藩属与帝国,和平相处好 220
明太祖的祖训 / 不征的十五夷国 228
郑和的七次下西洋 / 清海盗、开航路、振国威 235
回纥助唐记 / 贪婪无耻的援助者 255
第六章 风俗篇:习以为常的不一定是正确的
南人与北人 / 根深蒂固的南北之见 262
古人的坐跪拜 / 为什么要跪? 268
古代的服装及其他 / 严格的穿衣制度 271
明代殉葬制度 / 从废除殉葬到提倡节烈 274
汉代之巫风 / 世袭的专业,能做压禳诅咒之术 277
刺配 / 一人之身,一事之犯,兼受三刑 279
吴晗是位勤奋、正直、诚实的历史学家,他一贯爱好自己的工作,以研究明史有名于世。——中国历史学家 黎澍
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吴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吴晗
中国绝大多数学者都只能作死学问,费孝通无疑是他这一代知识分子中*智慧、悟性与分析力的社会科学家,吴晗亦是一位*重视打通古今的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社会学家 郑也夫
碰头和御前会议 / 做官秘诀——多碰头,少说话
清末大学士瞿鸿机的儤直、遇恩,《圣德纪略》和金梁(息侯)的《四朝见闻》《光宣小纪》两书,有许多地方可以互相印证。
在瞿中堂的书里,所见到的满纸都是碰头,见皇上碰头,见太后碰头,上朝碰头,索荷包碰头,赐宴碰头再碰头。碰头大概和请安不同,据金息侯的记载,请安是双膝跪在地下,两手垂直的,而碰头似乎还得弯腰把额角碰在地面上吧。《汉书》上邓通见丞相申屠嘉首出血不解,大概是清人所谓碰响头,碰得额角坟起,以至出血。古书上所谓“泥首”,大概也是以首及泥的意思。不过,虽然碰头于古有据,而碰头之多、之为人津津乐道,满纸都是,则未可以为渊源于古,只能说是清代的特色。
清人做官的秘诀,相传有六个字:“多碰头,少说话。”
年老的官僚多半要做一个护膝,即在膝盖上特别加上一块棉质的附属品,以为长跪时保护膝盖之用。
左宗棠有一次在颐和园行礼,跪久了,腰酸向前伏了一会,立时被弹劾,以为失仪。
军机大臣朝见两宫议事,一顺溜跪在拜垫上,有几个便殿,地方窄挤成一团,名位低的军机跪得比较远,什么也听不见,议是谈不上的。
照例,一大堆文件,皇太后翻过了,出去上朝,在接见批臣僚的短短时间内,军机大臣几人匆匆翻了一下,到召见时,有的事接头,大部分都莫名其妙。两个坐着,一群人跪着,首班跪近,还摸得着一点要说什么,其余的便有点不知所云了。往往弄得所答非所问,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说了一阵子,国家大事小事便算定局。
议政王大臣会议也是这个作风,小官说不了话,大臣不敢说话,领班的亲王不知道说什么话,讨论谈不上,争辩更不会有。多半是亲王说如此如此,大家点头,散会。以后再由属员拟稿,分送各大臣签署奏报。
金息侯叹气说:“这真是儿戏!”其实儿戏又何可厚非,小孩子到底天真,这批老官僚的天真在哪里?道道地地的官僚作风而已,儿戏云乎哉!
度牒 / 做地主不如做和尚
《水浒传》第四回写鲁达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以后,从渭州(今甘肃平凉)逃到代州雁门县(今山西雁门),因为官府画影图形,到处张贴榜文,缉捕得急,只好在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起个法名叫鲁智深。从此,寺院里多了一个和尚,俗世却少一个犯罪逃亡的军官,打死镇关西这一案子由于无处追查,便此了结。
在鲁达出家之前,赵员外对他说:“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照常理说,度牒是出家人的身份证,应该由替他剃度的寺院填给,怎么鲁达在没有出家之前,赵员外的家里就买了一道度牒呢?而且度牒既是出家人的身份证,又怎么可以买卖呢?卖主又是谁呢?
原来在宋朝,度牒是可以买卖的,卖主是宋朝中央政府。1067年宋朝政府开始出卖度牒,一直卖到宋亡。在这两百年中,卖度牒所得的钱在政府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一道度牒的价格因时因地不等,如宋神宗时官价每道卖钱一百三十千,但在夔州路则卖到三百千,广西路则卖到六百五十千。当时中原一带米价每斗不过七八十文至一百文。每道度牒折合米约在一百三四十石以上。南宋时每道度牒卖钱一百二十贯至八百贯或折米一百五十石至三百石。
度牒这样贵,什么人才能买得起?当然只有财主赵员外那样的人了。
买了度牒,只能出家当和尚、当道士,有什么好处?花这么多钱出家,说明当时的老百姓,以至部分地主,不如当和尚、道士好。
老百姓不必说了,宋代人民负担特别重。和尚、道士吃十方,寺院有田产,当了和尚、道士就不必服兵役、劳役,不出身丁钱米和其他苛捐杂税,逃避了政府的剥削,吃一碗现成饭,成为不劳而食的合法的游民。
地主呢?虽然对农民来说,他是剥削者,很神气。但在地主阶级内部来说,也有矛盾。因为地主也有官民之分,本是地主而又做了官的就有权有势,是官户。至于非官户的地主,为了保全身家财产,得想尽一切办法变成官户,要子弟读书中进士做官,如不行,也得出钱买官告,成为名义上的官户,当时官告也可以用钱买,但比度牒更贵。再不,就买张度牒也好。因为寺院田产是可以免租赋的。
此外,还有许多好处,如和尚、道士在法律上受优待,宋代法律:“僧尼道士女冠,文武官七品以下者,有罪许减赎。”
如果犯了杀人大罪,出家更是逃避法律制裁的有效手段。古时候还不会照相,一般人都留长头发,缉拿榜文上只能说这人脸黄脸黑,有须无须,像鲁达那样的军官,剃了头发、胡子,改穿袈裟,离开了本乡本土,外地生人便很难辨认出来了。又如同书武松在鸳鸯楼杀了十五条人命,在十字坡菜园子张青家得了一张年龄相貌相当的度牒,便剪了头发,披在脸上遮盖刺的金印,装作行者模样,一路上二龙山去落草。虽然到处张挂榜文要逮捕他,可是“武松已自做了行者,于路却没人盘诘他”。可见有了度牒,就可以化装,使人辨认不出,对杀人犯罪来说是很顶事的。
正因为如此,度牒有广大的销路,宋朝政府就大卖度牒,成为生财之道,政府不但出卖,有时候还要强迫摊派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