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08590
编辑推荐
1、 阿城力作:这是阿城先生多年来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思考和研究之作,观点令人震撼、耳目一新。首次从造型的独特角度梳理上古文明的发展脉络,还原出两千多年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和意义。
2、 印制精美典雅:皮面软精装,全彩内文,近四百幅彩色大图,精彩再现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线索。
3、 全新修订:此书自2014年6月出版以来,三次印刷,每次都有内容及图片的增删和修改,这次推出修订本,是对前几次修订的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版本。
2、 印制精美典雅:皮面软精装,全彩内文,近四百幅彩色大图,精彩再现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线索。
3、 全新修订:此书自2014年6月出版以来,三次印刷,每次都有内容及图片的增删和修改,这次推出修订本,是对前几次修订的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版本。
内容简介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订本)》是阿城*的学术随笔集。
由当代天文考古学学术研究,从1985年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板中,还原出两千多年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
由此考证结果,循以田野考查,证明中国贵州苗族刺绣的图型构成原理,完整保存了河图、洛书的意义和造型。
此一原理,同样保存在彝、瑶、僮、黎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中,唯不及苗族的完整。
再由民族迁徙的考古发掘、文献勾沉研究证明,中国西南上述几个少数民族是在新石器时代由中国东南地区迁徙到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是中国古中原文化的幸运保存者,保存延续的时间长达近五千年。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自上市以来,已印刷三次,每次重印都有修订,增加内容,替换图片等。这次做一个修订本,并新换封面。
由当代天文考古学学术研究,从1985年安徽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玉板中,还原出两千多年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图形。
由此考证结果,循以田野考查,证明中国贵州苗族刺绣的图型构成原理,完整保存了河图、洛书的意义和造型。
此一原理,同样保存在彝、瑶、僮、黎等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工艺造型中,唯不及苗族的完整。
再由民族迁徙的考古发掘、文献勾沉研究证明,中国西南上述几个少数民族是在新石器时代由中国东南地区迁徙到西南横断山脉地区,是中国古中原文化的幸运保存者,保存延续的时间长达近五千年。
《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自上市以来,已印刷三次,每次重印都有修订,增加内容,替换图片等。这次做一个修订本,并新换封面。
目 录
缘起
导读
概说
洛书
河图
天极
天极与龟
天极与蝴蝶
夏商周青铜器中的天极
涡纹、蝉纹
移形借位
虎食人卣
屈原《九歌》
中国文明造型之源在天象
天极与先秦哲学
东亚文明的猜测
附录
收藏者言 何海燕
重印后记
前 言
缘起
这本书的内容之所以被出版,是很偶然的。
好像是2005年,刘小东和喻红让我去他们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的学生讲讲。结果讲了一个星期,讲线。后来陆续还有各种讲,讲来讲去,2009年的时候,由美院的造型学院聘我做他们的客座。造型学院是老美院的部分,也就是油画、雕塑、版画几个洋画系统,再加上壁画系。客座常常有外国人做,我是中国人,没有什么麻烦,而且身处体制之外,也不需备讲义之类。每学期讲五个星期,而且研究生们希望晚饭后开课,不累正好。讲什么呢?讲造型史和色彩。
这个内容的缘起要再往前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台北帮侯孝贤导演做一些电影的顾问事情,其间得识长澍的谢屏汉先生。交往聊天之中,谢屏汉问起我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我说可以弄下中国造型的来龙去脉啊,于是画了一个表格,将各种造型的关系勾连了一下。不料谢屏汉是认真的。首先的一项是文字的造型,当然这得感谢祖先创造了象形文字,结果是唐诺汪洋恣肆的那本《文字的故事》。之后的进程被我拖累了。所以后来在美院开造型史的课,内容无非就是上个世纪的那张表,谢屏汉说表已经作为公司资产存到保险柜里了。不过一说到史,说到体系,麻烦就很大,大到你还要不要做。我采取的是,必也正名乎的事由别人去做,我先讲我的意思。这个意思讲出一些来了,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和之后的书。几年下来,学生反应尚可,蹭听的教师课后反应兴奋,类似的私人讲座反应有些兴奋,我自己呢,觉得还蛮有一点意思。
要提醒注意的是,授课前我并无讲义,因为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只是费力于寻找相关图片,这当然要感谢谢东明先生的容忍与大度。及至出书,亦是按授课录音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重取简整理出文字,所以虽然有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
借此机会,要感谢的是何海燕女士,她让我对她多年收集的苗族服饰进行扫描和拍照,用到课室的放映与释读,及此次出版。她对资料信息的记录非常重要,等同田野考察。再要感谢的是由旭女士慨然拆开自己购买的十六巨册《中国青铜器全集》,以利我对图片重新排序。本书中的重要例证后(司)母戊鼎耳外侧找不到图片,由旭为我到国家博物馆去拍摄,其间得到王春元先生联系安排关系,感谢感谢。同样地是马保平先生为我联系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关系,使我借到其青铜藏品的反转片和到馆内拍摄青铜器的细部,大大超出我的奢望,感谢感谢。由于此书源于授课,讲述造型,图片是比对结论的关键,有时甚至意义大于讲述,不讲自明,因此在书的编排上成为殊例,即图片就是讲述。由此要感谢康康初期对巨量的数码图片的整理和页面排列处理,此工作烦琐重复枯燥,非八零后一般青年人能够忍耐。此书责任编辑朱玲女士本可略去感谢,因为一切劳苦均在其职责之内,就像旧式炼钢工人不可抱怨车间温度过高,但此书的编辑形式为殊例,审查通稿不能循序完成,其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在此特殊感谢。由此也感谢中华书局的容忍和大度。
2013年7月北京
这本书的内容之所以被出版,是很偶然的。
好像是2005年,刘小东和喻红让我去他们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三画室给本科进入毕业创作的学生讲讲。结果讲了一个星期,讲线。后来陆续还有各种讲,讲来讲去,2009年的时候,由美院的造型学院聘我做他们的客座。造型学院是老美院的部分,也就是油画、雕塑、版画几个洋画系统,再加上壁画系。客座常常有外国人做,我是中国人,没有什么麻烦,而且身处体制之外,也不需备讲义之类。每学期讲五个星期,而且研究生们希望晚饭后开课,不累正好。讲什么呢?讲造型史和色彩。
这个内容的缘起要再往前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台北帮侯孝贤导演做一些电影的顾问事情,其间得识长澍的谢屏汉先生。交往聊天之中,谢屏汉问起我有什么事情可以做,我说可以弄下中国造型的来龙去脉啊,于是画了一个表格,将各种造型的关系勾连了一下。不料谢屏汉是认真的。首先的一项是文字的造型,当然这得感谢祖先创造了象形文字,结果是唐诺汪洋恣肆的那本《文字的故事》。之后的进程被我拖累了。所以后来在美院开造型史的课,内容无非就是上个世纪的那张表,谢屏汉说表已经作为公司资产存到保险柜里了。不过一说到史,说到体系,麻烦就很大,大到你还要不要做。我采取的是,必也正名乎的事由别人去做,我先讲我的意思。这个意思讲出一些来了,于是就有了这本书和之后的书。几年下来,学生反应尚可,蹭听的教师课后反应兴奋,类似的私人讲座反应有些兴奋,我自己呢,觉得还蛮有一点意思。
要提醒注意的是,授课前我并无讲义,因为内容早已烂熟于心,只是费力于寻找相关图片,这当然要感谢谢东明先生的容忍与大度。及至出书,亦是按授课录音和校外同类讲座的录音,弃重取简整理出文字,所以虽然有关学术,但无论文标准体例。讲述中枝蔓丛生,离题千里,亦是讲座时气氛、议论、质疑所致,只是将离题万里的删除。
借此机会,要感谢的是何海燕女士,她让我对她多年收集的苗族服饰进行扫描和拍照,用到课室的放映与释读,及此次出版。她对资料信息的记录非常重要,等同田野考察。再要感谢的是由旭女士慨然拆开自己购买的十六巨册《中国青铜器全集》,以利我对图片重新排序。本书中的重要例证后(司)母戊鼎耳外侧找不到图片,由旭为我到国家博物馆去拍摄,其间得到王春元先生联系安排关系,感谢感谢。同样地是马保平先生为我联系保利艺术博物馆的关系,使我借到其青铜藏品的反转片和到馆内拍摄青铜器的细部,大大超出我的奢望,感谢感谢。由于此书源于授课,讲述造型,图片是比对结论的关键,有时甚至意义大于讲述,不讲自明,因此在书的编排上成为殊例,即图片就是讲述。由此要感谢康康初期对巨量的数码图片的整理和页面排列处理,此工作烦琐重复枯燥,非八零后一般青年人能够忍耐。此书责任编辑朱玲女士本可略去感谢,因为一切劳苦均在其职责之内,就像旧式炼钢工人不可抱怨车间温度过高,但此书的编辑形式为殊例,审查通稿不能循序完成,其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在此特殊感谢。由此也感谢中华书局的容忍和大度。
2013年7月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