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043446
内容简介
《北燕冯素弗墓》为北燕冯素弗及妻属的考古发掘报告。冯素弗墓位于辽宁朝阳地区北票市西官营子。北燕是东晋时期割据北方的地方民族政权十六国之一,系由汉人冯跋在慕容鲜卑前燕和后燕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冯跋长弟大司马冯素弗,为北燕国的缔造者之一。从葬制和随葬遗物观察,两墓具有慕容鲜卑和中原汉文化两种墓葬文化的特点。
目 录
上编
壹 概况
一 地理环境
二 发现及清理经过
贰 第一号墓
一 墓葬结构
二 葬具
三 人骨
四 壁画
五 遗物
(一)陶容器
(二)铜容器
(三)玉器
(四)玻璃器
(五)铁工具
(六)兵甲马具
(七)仪仗、车具
(八)文具
(九)印章
(一○)服章杂用
(一一)漆器
(一二)其他文物残件
叁 第二号墓
一 墓葬结构
二 葬具
三 人骨
四 壁画
五 遗物
(一)陶容器
(二)漆器
(三)仪仗、车具
(四)服章杂用
(五)其他
肆 第二次清理简记
伍 结语
一 关于墓主人和墓地
(一)关于墓主人及相关历史背景
(二)关于两座墓葬的相互关系
(三)关于葬地
二 关于葬制、遗物及相关问题
(一)鲜卑和北方传统文化特点的葬制和遗物
(二)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葬制和遗物
三 几点认识
壹 概况
一 地理环境
二 发现及清理经过
贰 第一号墓
一 墓葬结构
二 葬具
三 人骨
四 壁画
五 遗物
(一)陶容器
(二)铜容器
(三)玉器
(四)玻璃器
(五)铁工具
(六)兵甲马具
(七)仪仗、车具
(八)文具
(九)印章
(一○)服章杂用
(一一)漆器
(一二)其他文物残件
叁 第二号墓
一 墓葬结构
二 葬具
三 人骨
四 壁画
五 遗物
(一)陶容器
(二)漆器
(三)仪仗、车具
(四)服章杂用
(五)其他
肆 第二次清理简记
伍 结语
一 关于墓主人和墓地
(一)关于墓主人及相关历史背景
(二)关于两座墓葬的相互关系
(三)关于葬地
二 关于葬制、遗物及相关问题
(一)鲜卑和北方传统文化特点的葬制和遗物
(二)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葬制和遗物
三 几点认识
下编
关于鲜卑慕容部遗迹的初步考察
冯素弗墓出土金属器的鉴定与研究
记北燕冯素弗墓出土的几件青铜器
冯素弗墓出土金器的分析与研究
冯素弗墓出土的铁镜
冯素弗墓马镫和中国马具装铠的发展
冯素弗墓出土木棺和马镫用材的鉴定
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
北燕、柔然与草原丝绸之路——从冯素弗墓出土的玻璃器谈起
冯素弗墓出土玻璃器物成分的电子显微镜检测报告
从冯素弗墓出土纺织品痕迹考察三燕时期辽宁地区的丝织业
冯素弗墓出土的玉碗与玉剑首
冯素弗墓陶器综合考察
步摇与慕容鲜卑
北燕的一枚佛珰与东北早期的佛教
五燕史事要录
后记
英文提要
免费在线读
《北燕冯素弗墓》:
(2) 1965年秋,北票县西官营子村发现2座大型石椁壁画墓,出土遗物相当丰富,是我们研究有关鲜卑社会晚期阶段及其与汉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简报》依据墓中的壁画、印章、金饰件、车马具等罕见的发现指出,该墓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冯素弗及其妻属墓;认为北燕沿袭着魏晋以来的制度,同时也保留了鲜卑族的部分习俗。这一发现使我们对鲜卑慕容部社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 1975年,在哲里木盟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一批石棺墓资料,并在该地区的更大范围(北自科尔沁右翼中旗,南至奈曼旗)里采集到许多同类器物。这一地带的发现至为重要,它把大凌河流域发现的鲜卑文化,在空间上一下子向北推出去300多千米;在时间上它比以往的几次发现都要早,从而为我们寻找慕容部的源出地提供了重要线索。报道人鉴于这批资料有鲜明的特色,遂提出“舍根文化”的命名,并且对所见陶器作了类型分析和断代,认为“舍根文化”上限可到西汉,中经魏晋,下限则不晚于唐代。尽管有些陶器的断代尚可商榷,但作者认定这类遗存属于早期鲜卑,并且指出其中的印纹陶与契丹早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是有卓见的。至此,鲜卑慕容部文化的源与流开始明朗起来。
(4) 1973~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孝民屯发掘了一批“晋墓”,内容丰富,是目前所知中原地区慕容部文化中发现最早且记录较为完整的一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铜马具——含已知马镫中时代最早的马镫实体。作者结合这批墓葬的断代,还对以往发现同类遗存的先后次序提出了看法。
(5) 1980年9月,辽宁朝阳市南的小姚金沟发掘了后燕崔通墓,这是目前所知的第一座慕容氏治下的纪年墓,它与北燕冯氏墓一起构成了我们推定十六国时期燕地文化的参照标尺。
……
(2) 1965年秋,北票县西官营子村发现2座大型石椁壁画墓,出土遗物相当丰富,是我们研究有关鲜卑社会晚期阶段及其与汉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简报》依据墓中的壁画、印章、金饰件、车马具等罕见的发现指出,该墓为北燕天王冯跋之弟冯素弗及其妻属墓;认为北燕沿袭着魏晋以来的制度,同时也保留了鲜卑族的部分习俗。这一发现使我们对鲜卑慕容部社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 1975年,在哲里木盟的考古调查中,发现了一批石棺墓资料,并在该地区的更大范围(北自科尔沁右翼中旗,南至奈曼旗)里采集到许多同类器物。这一地带的发现至为重要,它把大凌河流域发现的鲜卑文化,在空间上一下子向北推出去300多千米;在时间上它比以往的几次发现都要早,从而为我们寻找慕容部的源出地提供了重要线索。报道人鉴于这批资料有鲜明的特色,遂提出“舍根文化”的命名,并且对所见陶器作了类型分析和断代,认为“舍根文化”上限可到西汉,中经魏晋,下限则不晚于唐代。尽管有些陶器的断代尚可商榷,但作者认定这类遗存属于早期鲜卑,并且指出其中的印纹陶与契丹早期文化有着渊源关系是有卓见的。至此,鲜卑慕容部文化的源与流开始明朗起来。
(4) 1973~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孝民屯发掘了一批“晋墓”,内容丰富,是目前所知中原地区慕容部文化中发现最早且记录较为完整的一批。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铜马具——含已知马镫中时代最早的马镫实体。作者结合这批墓葬的断代,还对以往发现同类遗存的先后次序提出了看法。
(5) 1980年9月,辽宁朝阳市南的小姚金沟发掘了后燕崔通墓,这是目前所知的第一座慕容氏治下的纪年墓,它与北燕冯氏墓一起构成了我们推定十六国时期燕地文化的参照标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