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50223
“发现山西”立足山西地域文化特色,
以新闻的视角、学术的思想、大众化的表述、全媒体互动的方式,
深入挖掘历史深处极具山西“格调”与“气派”的特色文化,
展示山西历史文化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价值。
山西省图书馆文源讲坛是山西省内*的公益讲座平台。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年走过16年的风雨历程,包括星期日讲座、山西省领导干部讲座、暑期中学生讲座、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与创作系列讲座、网上公益课堂、影视经典展播厅、分会场讲座及流动讲座等多个板块,于2014年荣获山西省“省直机关十大学习品牌”称号。
该书主要收录了2016年6月底至9月底近15场主题讲座内容,讲座是以山西的历史、人文等为内容,在对讲座现场讲师的主要观点进行整理提升的基础上,让广大读者能够在讲座之外可以品读专家、学者在文源讲坛上的精彩讲解。
辑历史山西
上党神农传说与华夏文明起源
天下法家竞折腰
——浅谈三晋法家及其历史影响
汉魏时期的山西历史文化特征
中古时期的山西
一个属于山西的唐朝
正本清源话晋商
晋商票号现象的启示
第二辑文化山西
追寻山西早的人类文化
防御与融合
——山西古长城的历史文化记忆
为什么是洪洞
——大槐树下的文化传统与地域认同
明清小说中的山西元素
走近赵树理
山西农村,现代与传统的拉锯
山西方言与山西文化
文化美学视野下的山西
附录:2016年文源讲坛·发现山西讲座汇总
前言
“我在山西境内旅行的时候,一直抱着一种惭愧的心情。长期以来,我居然把山西看成是我国特别贫困的省份之一,而且从来没有对这种看法产生过怀疑。”读余秋雨先生的《抱愧山西》,就如同抱
着一种心情,一种令所有山西人都惭愧的心情。山西的落后,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眼里是毋庸置疑的,这里的人、物、景似乎都被蒙上了“黄土”的味道,一个字“土”,甚至“土的掉渣”!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有占全国50%以上的旧石器遗址,4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寺院壁画和出土墓葬壁画25000平米以上,3000多座元、明、清古戏台,占全
国近80%的元代以前木结构建筑……
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广泛地分布在从南到北,从地下到地上,从城市到乡村的三晋大地上,而戏剧、方言、面食、民俗、传说、传统技艺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以原生态的面貌继续存活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它们是古中国精神和物质的碎片,同时也蕴藏着五千年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遗传密码。在中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山西始终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说,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山西的缩影,
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两度称霸中原的晋国;从三晋法家思想的发扬到中古时期民族文化剧烈交融;从隋唐山西人的大放异彩到纵横欧亚的明清晋商……五千年三晋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讲座是公共图书馆联系专家、服务大众,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进行阅读推广的直接方式。近年来,随着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的普及,其以权威的观点、大众化的表述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认可。作为已有17年历史的山西省图书馆公益讲座品牌——“文源讲坛”,如何发挥其平台优势,利用其品牌服务去挖掘山西历史纵深处的文化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担当,既是山西人的需要,同时也是走好山西步伐,谋求山西路径,实现振兴崛起的需要。
2015年5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15年度地方资源建设项目立项评审会”在湖北武汉召开。由山西省图书馆申报的“文源讲坛·发现山西专题讲座”通过了专家评审,并获得国家立项。该项目作为全国文化惠民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承担起了地方文化资源自主建设的重任。工作人员历时策划一年,期间经过多次修改与专家论证,终确定了“发现山西·文源讲坛专题系列讲座”的雏形。
2016年6月,“发现山西·文源讲坛专题系列讲座”的首场讲座正式开讲,专业、精炼的表述,极具山西特色的舞台布置,专业化的录制队伍,不一样的讲解风格都令现场读者焕然一新,令读者耳目一
新,听得过瘾!此后历时五个月,共计15场的“文源讲坛·发现山西专题系列讲座”相继推出,得到了读者的普遍认可。本次专题讲座主题内容时间跨度从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涵盖了旧石器考古、上党神农传说、汉魏文化、隋唐山西、明清晋商、明清小说以及晋法家、洪洞大槐树移民、山西作家——赵树理、山西农村、山西古长城、山西方言等十五个极具山西韵味的话题。省内外各个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高专诚、鲁顺民、崔满红、刘建生、刘毓庆、傅书华、郭相宏、乔全生、杨矗、陈亚平、萨苏、乔新华、于赓哲、石金鸣、韩田鹿(依讲座先后顺序)走进了讲座现场。
每一场讲座都是一个线索,都是图书馆人不断寻找山西本土文化精神和灵魂的线索,不断寻找文化自信与自强的线索……本次专题讲座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还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山西、发现山西、推介山西,图书馆人的文化之旅依然在路上。
后,特别向本次专题讲座的主讲嘉宾以及一直以来支持文源讲坛的老师、读者以及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文源讲坛:天禄石渠,龙城之光。——李学勤
文源讲坛:宏扬中华文化,促进精神文明。——阎崇年
文源讲坛是传递信息的桥梁,联系大众的纽带,一座面向社会没有围墙的大学。——媒体评论
文源讲坛是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知识的殿堂。——听众心声
正本清源话晋商
崔满红
引言
晋商是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因为在明清到现在六百余年的时间内,晋商为中国,为山西的贡献涉及很多领域,所以我今天只能给大家梳理一个对晋商的基本看法,如果说大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我们继续去探讨,我们可以合作。
我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一个标题来和大家对话呢?是源于晋商的研究,在这个邻域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如果说对晋商的研究要追溯早历史的话,应该是 1912年香港的《大公报》刊载晋商的有关消息 ——开始了对晋商的探索,后来有康有为、卫聚贤、陈其田等等的国内著名学者们都对晋商做过深入的研究,包括滨下武志为代表的日本的一些学者。直到 60年代山西财经学院组织了晋商研究团队开始,形成了晋商研究的一种趋势。但是近 20年时间内,在晋商研究中出现了一些很不舒服的东西,或者说是浊流,一种歪风,一种邪气。我们这么评论他们,是因为对大家认识晋商带来了一些误解,至少是给我们对待晋商产生了误导。
这个讲座开始之前图书馆的朋友和我有一个对话,问我晋商消亡的原因。我就认为晋商没死,很多人认为晋商死掉了,而且死的挺悲惨。有一个团队组织了很多记者,用若干多年时间做了一件事情叫打倒晋商,而且是一个很著名的杂志,一个平台,多次拉我入伙,我拒绝了,后一次我和这个人怎么说的呢 ——以后不要再找我,我也不和你 合作,我话说的很难听,我说我不做这种挖祖坟的事,因为他做的这个事——打倒晋商,给晋商总结了很多劣根性东西,例如娶小老婆、抽大烟等等的一类涉及这种个人行为的东西,来对一个群体进行攻击,他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换钱。
这个事情让我很恼火。有一次我在北京碰到了这个人,他来和我打招呼,他说:你别不高兴,
“崔老师,其实我们也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晋商,然后做一总结。 我说:不缺自我的反”“山西人古往今来,省,缺的是继续向前的精神,探讨晋商为的是给我们这一代人找到一个自信,找到一些精神,找到我们自己的未来。”
所以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我为什么把讲座的题目定为《正本起源话晋商》,我说的不一定对,但是我告诉大家的都是正能量,都是晋商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弘扬的东西,山西现在太缺这个了,山西人太缺团队精神了,山西当代企业家太缺这种走出去敢称霸天下的一种气势了。
我给大家梳理一下晋商是怎么回事,他为我们做了哪些贡献。我们未来要走出去的话该怎么办,所以个问题是对晋商的总体的评价。
一、晋商的总体评价
(一)如何认识晋商
首先给大家提供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晋商。
关于晋商这个概念,严格意义上说是有一个时间界限的。
晋商是指明清时期的事,是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1368年到 1911年辛亥革命这段时间的山西商人,学者们把他称为晋商。山西早的好比说应该是白圭,甚至我们的老祖宗舜帝,不能指到哪里去。山西人经商,古往今来都是做得好的,好比在山西这块土地上作为我们的老祖宗舜帝,就曾经挑着小担做过小买卖。徐沟和太谷之间有一个村子叫白圭村,传说这个村名与白圭有关,他在战国时期是著名的商人。商人供奉的财神是山西解州的关帝。再到后来,大家知道在唐代著名的女皇帝 ——武则天,山西人,武则天的父亲叫武士彟,是唐代的 木材商人,财富达到了足可以让李渊打下江山都花不完,所以李渊和李世民父子造反动意者就是这个武士彠,为什么武士彟能封为应国公,李家和武家是世交,源于武家是大财东。
到了宋代有个“二程”,即宋明理学的创始人程颐和程颢,他们生在洛阳,但他们的姥爷舅家传说是太原商人,在河南做买卖把姑娘嫁给了程家,然后生下来两个孩子就是“二程”。
所以说山西历史上,经商是一个传统,而山西出商人并不单单是一些学者们推论的,包括余秋雨推论的原因是山西穷,穷山恶水,三年两头大旱,得出山西经商这个推论很牵强。出去经商不仅仅因为穷才去做买卖,那其他地方也穷啊,全国穷的地方多了,为什么那些地方不出商人。主要因为山西有着重商重农的传统,重商业也重农业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
如何来认识晋商,明确两个概念,,山西经商有传统。第二,晋商指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人。明清时期的商人是一个整体概念,必须从四个方面来加起来认识:
,晋商是一个群体,是以山西为标志的商业群体。山西走出去的群体很多,但这个群体只是做商业的,山西还有很多走向全国的“人文”群体,给大家举个例子,好比说闻喜的裴家,这个裴家厉害在什么地方,出过五十多个宰相,山西类似这种团队不乏这一家,还有杨家将,等等。但是晋商是商业群体里面走向全国著名的商帮。
第二,晋商是个时代。这句话的评价是很高的,晋商曾经在明清那个时代携领过中国的商业和金融革命,具有领袖地位。当时的山西商人在全国的地位就是老大,在很多领域确立过商业规则。在全国各地有各种各样的会馆,山东的聊城有山陕会馆,河南的开封有山陕会馆,你走到各地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会馆,这些会馆就是山西商人议事的地方,定规则的地方。大家坐一块讨论有什么意见,大家提的各种意见汇总,这是山西商人给自己定规则,这个规则定出来以后,山西商人这样一做,河南、陕西、山东等地的商人也跟着做。
那个时候全国的商业领域跟着两个“带头大哥”在玩,一个是晋商, 一个是徽商,在很多领域里,在定规则这个问题上,晋商是中国商人的那个老大,晋商的经商精神在全国是被大家认可的,所以说山西是江湖上的带头老大。
晋商远离我们六百年了,江湖还在传说,中国还在传说,世界还在传说,为什么呢?因为他是那个时期的老大,是那个时候商业领域的精神领袖。
第三,晋商是一个团队。他之所以能成为全国商业领域的老大,是因为晋商是一个团队。好比说,在清代早期,清政府入关之前向东北运送粮食的,就是贸易商,就是粮食的出口商,当时清朝把山西的八大商人(范永斗、王登库、靳良玉、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发)命名为八大皇商,全是往东北贩运粮食的,其中介休范家的范永斗就是八大皇商的代表。就是这些人,是一个团队走向全国,而且这些团队是从山西走出去的著名商团,他不仅是一个群体、一群人。那出去逃荒的也是一群人,但实际往内蒙古那一带逃荒的人成百上千上万,真正成功的只有两家 ——一个乔家和一个大盛魁。其他人逃荒出去生儿育女,过日子,一代一代地生活下去,真正走出去的这部分商团成就了中国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历史。
第四,晋商是一种精神。晋商是一个团队,是一群人,又是一个团队,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呢,就是成为领袖,成为领袖就是能给别人带来未来,能给别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不仅能跟上你赚钱,而且能让人快乐,赚钱有章法。要赚更多的钱靠一种精神,晋商靠的是一种精神,所以晋商给明清时期的商人带来了一种精神风貌,这种精神后来我们把它称为晋商精神。
晋商精神,我把晋商研究大家卫聚贤、陈其田、孔祥毅、张正明、黄鉴晖、葛贤惠等老一代总结出来的晋商精神进行了归类整理,为了大家便于记忆,我把他归纳成了八个字 ——“诚信义利,开拓创新”。就因为这样的八个字,山西商人才成了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的精神领袖。所谓的晋商,就是从山西走出来的商业团队,在明清时期,这个商业团队曾携领过中国的商业革命而且缔造了中国的商人精神,我们把他统称为
“晋商”。晋商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商团、群体、领袖、精神,缺一个都不是。但是我今天和大家说,拿上这四个条件来衡量山西有没有新晋商,我有我的结论,你们有你们的结论,有和没有都行,但是山西需要新晋商,这是肯定的。但是要想山西成就新晋商,得有团队,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还要能在全国有一席之地,还得有自己的商人精神,这就是如何认识晋商。
(二)晋商的崛起与转型发展
第二个方面,我给大家梳理一下晋商从崛起到转型发展的历史轨迹。很多学者认为开中制产生了晋商,这个话说对了一半。我用了这样一个提法,明初的开中制成就了盐商的崛起。前面我给大家做了个铺垫,告诉大家山西商人在明清之前,在全国各地,已经开始成形,已经发展得很不错。实际上进行茶叶贸易,山西商人从宋代就开始了(迟也应该在宋代,应该更早一些),在武夷山种白茶就是从宋代开始的,就是山西商人搞的,所以说到了元代和明初时期,山西商人在全国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地位和规模,尤其是在山西本地,但是开中制给山西大商人的形成 ——大盐商的崛起确实提供了机遇。
明初,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不断,严重影响北方的安定,为什么明代要修长城呢?就是为了堵住北方民族的这种侵袭。为了要戍边就要有军需,军需是大量的,要把这个东西运到边关去,朝廷就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当时一个太原商人提了一个建议,商人
把这些军需运到边关去,朝廷给商人点好处,就是运送军需的商人可以去贩盐。当时食盐是国家的专卖,多少年了就这样,朱元璋一看这个是好事就批了,开中制便开始了。然后,山西的商人就开始了车马、毛驴、独轮车,把这些军需粮草运到边关去,政府收了就给你开个盐引,然后商人们回来换上盐,到政府指定的地方去卖盐,这个就是初始的开中制。
盐是人们生活中必需的。前两天我看营销运城旅游的一场晚会, 一个代言人讲运城这个地方,为什么能成为首先叫中国的地方,为什么能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地方?是因为有盐,这个理由找得很好,真正说明白了,为了生存,所以说大家都往这个方向聚,运城就成了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了,这个道理找的蛮有意思。但是后来也证明了,盐业的兴盛,为山西大商人的崛起提供了一个历史机遇,就是在开中制之前,山西商人已经聚敛了很多的财富,但是距离那个“大商人”还远了一点,正好开中制推行,这些商人抓住了这个机遇,开始逐渐地发展壮大起来,慢慢地盐业就被少量的商人所垄断,成就了当时的大商人。这个大商人达到富可敌国的程度。临汾有个著名的商人姓亢,人称“亢百万”。现在临汾市的东街有一点点明清痕迹,就是亢家当年的独家街道。当年李自成在临汾城下被射瞎了一只眼睛,对临汾怀恨在心,打下来以后要火烧临汾,亢员外就和李自成说,“你的军需所需我全给你,别把我这个东街烧了”,所以火烧临汾就东街没被烧。这个亢家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到康熙年代,都是山西的商人,他的收入大概有一千多万两白银。
盐商大到什么程度呢,扬州有个瘦西湖和盐运码头,就是亢家的。然后到了康熙年间,临汾的民间话本记载康熙曾经给亢家提过一个匾,叫“护国员外”。传说是源于康熙西征噶尔丹,打到后没钱了,亢员外为垫了各种军费,还把军需遇到新疆去,康熙才能后的把噶尔丹打败,这个钱就是亢员外出的。这个亢家还是个大地主。据传山东、河南、山西的交界处的土地,基本都是他家的。买卖土地他不用尺子来量,他用马鞭来量,让一个后生骑上一匹马,亢员外拿上马鞭在马屁股上抽一鞭,马能跑多远停下来后这个距离为一“鞭”,如此买卖土地,可知他家财富有多大。这就是亢员外,因开中制成就的山西个大商人。
但是后来有人研究说无据可查,因为商人的地位低,在正史上是不给商人有记录的,我们只能从奏章、野史、功德碑中去挖掘。关于亢员外的这些传说,山西有位著名作家叫张石山,写过一个剧本叫《大明盐商》,里面写了一个康员外,后来我和石山先生探讨,他认为应该是那个 亢员外,他通过研究,把亢员外和朱棣联系在了一起,说明亢家之所以成为大盐商,一定是因为他和朝廷有一定的关系,石山先生认为这个亢家和朱棣关系特别好,朱棣修北京城,就是亢员外给的钱。我们把这两个传说合在一起,开中制成就当时中国的商人就顺理成章了。
盐业经营,给了山西商人发展机遇,成就了晋商,到了明代的末年,就有了这样一个传说 ——“无西不成商”。当时山西商人不叫晋商称西商,所谓的西商指的是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由于秦晋之好,陕西商人和山西商人一起做生意。有一次,清华大学在陕西搞一个 EMBA班游学,请我去给他们班的董事长和总经理讲晋商,正好他们请了几个当地研究明清商业史,他们现在把明清时期的陕西商人叫秦商,我就和这些秦商学者一起探讨,他们就说,我跟
“今天终于能见到山西研究晋商的,着你玩吧”,“这话就不对了”“不是,我说,我们来共同来探索”他们说,历史上,我们陕西秦商就是跟着你们山西晋商玩的”。所以说在各地的会馆为什么叫山陕会馆,走到哪儿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团结的就想一个人一样,由此就带来了一个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的合称叫“西商”,所以有麻雀地方就有西商,发展到这个程度所以叫“无西不成商”。后来清代后期山西商人做了票号,陕西商人就已经开始衰落了,陕西商人衰落的比较早。所以盐商真正带动的是整个山西商人做大做强,但并不能说盐商是山西商人的开头,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
第二个问题就是盐商向物贸商的转型。
盐业经营到了清代的中前期,就是在乾隆年间,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就是明代和清代山西没有出过状元,进士很多,运城有进士村,盂县也有进士村,进士很多。没有出过状元就是意味着两个朝代朝廷里面当大官、具有特殊影响力的官员就会越来越少,所以到了清代的中前期朝廷里面掌管户部的人里面就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的机会逐渐就被安徽商人给抢夺过去了,这种情况推动了山西大商人们从盐商向物贸商的转型。
这个时候为什么晋商精神叫开拓创新呢?盐业资源不行了,那干什么去,山西商人开辟一条特别的商业途径,从武夷山到彼得堡的万里 茶路,就是贩运茶叶,初是贩运到内蒙古,然后又打通了中俄贸易,然后通过彼得堡出口到欧洲,一万三千公里的茶路,山西商人就由盐商转型成了物贸商。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康熙年间出现的大盛魁,就是有小商贩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人创办的。三个人挑担推车,都是做军需小买卖,三人联合在右玉县杀虎口开了个商号叫吉盛堂,后发展为大盛魁。就是贩运为主的合伙经营企业,大盛魁曾经做到了在清代内蒙古草原上独霸一方,成为著名的旅蒙商,他们繁荣的时候大概有万峰以上的骆驼,六七千员工。大盛魁经营主要的是与蒙古民族打交道,做民族贸易的,以茶叶为主。为什么那个时候北方贸易茶叶如此兴盛,源于北方饮食结构,他们以肉食为主,通过煮食茶砖可以帮助消化,可以说在草原上到俄罗斯到欧洲砖茶的市场特别繁荣,所以从武夷山开始形成了中国条万里茶路,而且还成就了山西的物贸商人。这是个例子 ——大盛魁。
第二个例子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乔家。关于乔家,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乾隆年间,在祁县的乔家堡,有一个小后生叫乔贵发,早年丧父,和他妈妈寄居在他舅舅家,因为家穷这个舅妈特别小气,老磕打这母子俩,所以生活过得很不开心,在十几岁的时候乔贵发就靠给别人当吹鼓手、抬棺材来养家糊口。有一年秋天,他妈托人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他妈借了两个铜板,买了几张红纸,剪了很多喜鹊登梅、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喜庆的纸样。在婚礼上他妈突然去世了,这个婚礼就这样半拉子,但是乔家也算是娶上个媳妇儿,这个新娘是个寡妇,比乔贵发大六岁,但是娶上媳妇儿不能总在人家舅舅家待的,后被他这个舅妈赶出来了,之后住在一个破庙里面生下个儿子。
正赶上晋中地区三年大旱,生活没有着落,这种情况下乔贵发就和他表弟商量,走西口逃荒去。后就撂下老婆孩子,走西口逃荒去了,一路走来怎么能换口饭吃,他妈妈给他剪了一堆“囍”字,揣在怀里,碰到一家高门大院的,觉得这家是个财主,就给人家门上贴上个囍字,敲敲门,人家就给碗饭吃。一路乞讨来到了朔州北面有个黄花梁的小村 子。这个地方大致形状是左面是商铺,右面是骡马店,左前面是一个住着二十多个人的小村,右前方是个关帝庙。走到这个地方就到一个岔路口,往左走下去是右玉杀虎口,往右过大同,然后是张家口,往左叫走西口,往右叫走东口。从商业上来说,东口比西口要有名得多,但后来西口让老百姓知道得多是因为“哥哥要走西口,妹妹泪花流”的《走西口》那首歌。
兄弟俩来到了黄花梁,拜完关帝庙后兄弟俩决定按本地的规矩扔鞋头来决定往哪走,表弟走了东口,去了东北,后杳无音信。乔贵发走了西口,一路乞讨还是囍字换饭,然后就来到了老官营村,包头村的前身,走到一个豆腐坊门口,想拿上这个囍字再换上一碗饭吃,结果一掏发现就剩一张了,这是妈临死留下来后的一张念想了,有点舍不得,又饿又冻就倒在了磨豆腐门口了,一个姓吴的老头起夜,上厕所看到大雪里面躺着一个孩子,抱回去用一碗豆腐脑救活了乔贵发。乔贵发从此留在这里当了小伙计。把这个老爷子养老送终,就经营起了这个豆腐坊,所以说乔家有一句传说叫“卖豆腐置下河湾地,汤里来水里去”。乔家的财富就这样积累起来的,然后就开始做买卖,开始了几代的发展,才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成就了乔家的辉煌。乔家到 1930年因为分家开始走向衰微。后来抗战期间设在包头的大德通票号被日本侵略者侵吞而退出商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