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盒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097565
★ 与钱钟书、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钱”“南饶北季”的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领衔作序,40位大陆港澳台知名学者精心撰写导读,55种中华经典从此走下神坛与您相拥!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其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勇,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 联袂推荐。
★ 博雅教育经典读本,理解中国5000年文化的枢纽。
★ 国际视野,经典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博取众家之长,勾连古今中外,跨学科、与现代社会“接地气”解读。
★ 跨界思维,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人文与现代社会诸多领域打通。
★ 日常生活审美化、诗意栖居、心灵疗愈的好伴侣。
即将来临的AI时代,文化与科技耦合成为创造力与竞争力的根基,中华文化元典将会有大功用于世。
·大学生。博雅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传承者、复兴者与践行者的责任;打通文化与科技“任督二脉”,在AI来临时代增强自己的创造力与竞争力。
·中学生。素质教育——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为后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科目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都市青年。朋友圈很多人爱抄佛经、练书法等,这些技艺需要与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提升自己的品味、增加谈资与更多领域朋友对话、放空负面情绪、为灵魂寻找静谧归宿等目标。
·提倡素质教育的中产阶级家庭。全家共读经典,奥数、钢琴等技艺不能错过,阅读经典更是全方位提升自己价值的必要途径。
·阅读推广人。经典是有味道的,“都云世人痴,谁解其中味?”对经典的解读至关重要。他们需要这一套辅助装备来更好地推广阅读。
·党政机关干部。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现在社会发展不能依赖“钢铁”(工业)经济,更多地需要转型到创意(创造力)经济上来;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党政机关干部需要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身体力行,阅读经典,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1.国学经典破门而入的钥匙,通往国学精深阅读的桥梁。
阅读经典对于人的精神成长、灵魂塑造、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倡导阅读经典是社会与出版机构共同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大众阅读的普及,经典似乎离读者越来越远,读者对于经典有“读不下去”的困惑,读不下去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的经典卷帙浩繁,《史记》有52万多字,《明史》已扩至280万字,二十四史共有3259卷,再加上《清史稿》536卷,这还不包括哲学、文学类的经典作品,数目繁多的经典使读者产生了选择性的困难;二是,经典作品本身的阅读障碍。如语言的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三是作品产生的时代离我们较远,读者对于经典的现代价值认识不够,对于什么是经典、经典告诉了我们什么、怎么阅读经典,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
《经典之门》为我们阅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版本。本书是阅读经典的入门之作。本书将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分为“先秦诸子”“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四个门类,基本上将古代经典作品网罗其中。读完本书,可以对中国古典经典作品有一个总貌式的认识。可谓国学经典破门而入的钥匙,是进一步通往精深阅读的桥梁。
2.国学泰斗饶宗颐领衔,大陆港澳台40位大家携手创作,博取众家之长,勾连古今中外,跨学科解读文本。
本书是一种导读式的作品,二十余位大陆港台的学者,对中国古典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解读,这些作者大多是在经典作品研究方面学有专精的学者,他们的解读,言简而义深,文笔通俗清新流畅,文本高中以上程度就可以阅读,适合对中国经典有兴趣的各类读者。例如香港学者关瑞至在解读刘邵《人物论》中,开篇提到 “二十世纪管理学人才辈出,但当中彼得·杜拉克无疑是大师中的大师,影响之巨,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所有企业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人。所谓管理,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系列如何开发、如何选拔、如何配置、如何调动人力资源,以至获得*产出的行为。可惜的是,世上大多数管理人员,所做的人才决策并不理想,有研究显示,成功率低至三成,换言之,企业用人,每十次就有七次出错。”这个解读的优点,在于既能走入经典,又能找到经典与现代的结合点,能够找到经典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3.实际价值和阅读功能并举。
今天,我们为何憎恨我们的文化粗鄙化?我们又为何怀念民国风度?
古人熟读经典,“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经常有诗词佳作传世,今人游玩只知道拍照发朋友圈说“美美美”。
全球化时代,走出国门的每个中国人身上都包含着中华文化的因子,很多人只知道“买买买”,人头攒动,一掷千金,敢问文质彬彬、礼仪之邦的中国风范哪里去了?
当下,中华文化复兴在召唤我们回归元典。本书所选55种经典是理解中国三千年历史文化的枢纽,同时也是心灵疗愈、日常生活审美化、诗意栖居的好伴侣。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劳生有限,读不完的古书,割不断的远虑近忧,《经典之门》是我们与古今天地、圣贤哲人沟通与对话的*通道。经典之树常青!
《经典之门》丛书包括《先秦诸子篇》《哲学宗教篇》《历史地理篇》《文学篇》。本书为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五十分册《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的导读简体字本。与钱钟书、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钱”“南饶北季”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领衔主编,40位大陆港澳台知名学者精心撰写导读,读完本书可以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有一个总貌式的认识。
中国历代文化经典是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枢纽,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在急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先贤圣哲的经典著作,从中获得智慧和启发。本书切合当下社会问题,以全新的视野引领读者走进经典的世界,体验诗意生活。
·《哲学宗教篇》包括《周易》《礼记》《孝经》《孔子家语》《近思录》《传习录》《黄帝内经》《淮南鸿烈》《围炉夜话》《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的导读。
·《先秦诸子篇》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荀子》《老子》《庄子》《列 子》《管子》《商君书》《韩非子》《墨子》《鬼谷子》《吕氏春秋》《孙子兵法》的导读。
·《历史地理篇》包括《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山海经》《盐铁论》《人物志》《水经注》的导读。
·《文学篇》包括《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搜神记》《世说新语》《梦溪笔谈》《东坡志林》《徐霞客游记》《古文观止》《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导读。
中华元典知多少 名家荟萃品馀香
1.先秦诸子篇
网罗十五种先秦时期的子学经典。百家争鸣,呈现春秋战国诸子修身治国的思想和关怀。
《大学》导读 古代的大学之道 刘桂标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
《论语》导读 人文化成的宗师言行 陈耀南 前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孟子》导读 遗编一读想风标 黄俊杰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院长
《中庸》导读 《中庸》的现代意义 方世豪 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组博士、香港人文哲学会会长
《荀子》导读 开出一个人文世界 方世豪 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组博士、香港人文哲学会会长
《老子》导读 道:万物的本原 陈鼓应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庄子》导读 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 陈鼓应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列子》导读 虚无与实在的人生——《列子》寓言的现代启示 梁万如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管子》导读 《管子》其书其人与现实主义精神 赵善轩 香港明爱专上学院通识教育及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商君书》导读 以法治国的原则、推行与实践—《商君书》的现代意义 梁万如 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
《韩非子》导读 独裁专制者的秘笈 陈耀南 前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
《墨子》导读 敬天爱人的墨子 李贤中 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
《鬼谷子》导读 纵横捭阖,神鬼莫测 曾财安 香港警务处前总警司、香港警察历史学会名誉副会长
《吕氏春秋》导读 《吕氏春秋》成书经过及其思想概述 何志华 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孙子兵法》导读 上古战争智慧的结晶 王宏林 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哲学宗教篇
收录十六种哲学宗教经典。从传统儒家、佛教到理学,展示中国哲学和宗教的发展及创造性。
《周易》导读 神奇的易经 周锡?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
《礼记》导读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礼记》? 刘志辉 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兼任导师
《孝经》导读 在“孝”以外——《孝经》的现代诠释 刘志辉 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兼任导师
《孔子家语》导读 圣人立体生命的彰显 潘树仁 香港中知书院客座教授,人文学会客座教授
《近思录》导读 宋儒的天道论与人道论 杨祖汉 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传习录》导读 阳明学的传世经典 吴震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经》导读 空而不空的人生大智慧 净因法师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佛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
《金刚经》导读 无住生心 净因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有信念的地方就有奇迹存在 净因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 心如工画师,有愿皆成就 净因法师
《佛说无量寿经》导读 善念善行,善作善成 净因法师
《六祖坛经》导读 迷悟一念间 净因法师
《黄帝内经》导读 天佑中华有中医 苏晶 医学博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
《淮南鸿烈》导读 宇宙人生系统的精微智慧 潘树仁 香港中知书院客座教授,人文学会客座教授
《颜氏家训》导读 辨时俗之谬,述立身之法,育通识之才 李小杰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
《围炉夜话》导读 帝制末期的秩序忧虑与省思— 王永彬及其《围炉夜话》 何淑宜 台北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3. 历史地理篇
选取历代史地名著,精彩的人物史事和山川名胜,呈现中国历史和地理的经纬。
《左传》导读 阐春秋大义,美千古文章
许子滨 岭南大学中文系署理系主任及教授 单周尧 香港能仁专上学院副校长、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荣誉教授
《战国策》导读 纵横决荡,问鼎中原: 《战国策》中的变法、战争及兴亡
陈岸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文学博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
《史记》导读 司马迁的盛世之忧与庶民情结 马彪 历史学博士、日本山口大学东洋史研究室教授
《汉书》导读 惟一一部出自家学的断代史正史 马彪 历史学博士、日本山口大学东洋史研究室教授
《后汉书》导读 前四史中成书最晚而创新颇多的《后汉书》 马彪 历史学博士、日本山口大学东洋史研究室教授
《三国志》导读 千古风流话三国 张伟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暨新亚研究所历史学博士
《贞观政要》导读 贞观君臣为政安邦的核心思想 罗永生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资治通鉴》导读 一部经典的诞生 张伟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暨新亚研究所历史学博士
《山海经》导读 论《山海经》与中西神话的比较 黄正谦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助理教授
《盐铁论》导读 干预主义与反干预主义:《盐铁论》中的经济思想
赵善轩 香港明爱专上学院通识教育及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人物志》导读 且让骏驹驰大漠,莫教驽马骋沙场:从管理学与哲学角度看《人物志》
关瑞至 香港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讲师
《水经注》导读 中华大地的血脉 张伟国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教授
4.文学篇
12种传世文学经典。历朝美文及诗词歌赋,呈现中国文学的美感。
《诗经》导读 《诗》为谁歌? 陈致 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院长、文学院署理院长、中文系讲座教授
《楚辞》导读 绮丽浪漫,哀婉深情 陈炜舜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唐诗三百首》导读 童蒙皆能诵唐诗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词三百首》导读 宛丽端雅话宋词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元曲三百首》导读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铁生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湖南大学文学院讲师
《搜神记》导读 鬼怪异闻信史录 赖庆芳 珠海学院中文系副教授、香港作家联会学术部副主席
《世说新语》导读 一往情深:论《世说新语》中的社会结构、思想变迁及生命之痛苦
陈岸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文学博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
《梦溪笔谈》导读 知识爆发时期的理性产物
冯锦荣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院士兼代理所长
《东坡志林》导读 幽默中显刚正:谈《东坡志林》成书与苏轼的处世哲学
梁树风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师
《徐霞客游记》导读 跋涉天涯一奇人
郑培凯 耶鲁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
《古文观止》导读 古文不古万古常新
黄坤尧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资深导师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导读 为学者必有初
区志坚 香港树仁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教学研究及支援中心副主任
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
饶宗颐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二〇〇一年,我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讲上预期,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而今,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对此更加充满信心。
现在都在说“中国梦”,作为一个文化研究者,我的梦想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甚至在相当意义上说,民族的复兴即是文化的复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尽管在近代以后中国饱经沧桑,但历史辗转至今,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
推动文化的复兴,我辈的使命是什么?我以为,二十一世纪是重新整理古籍和有选择地重拾传统道德与文化的时代,当此之时,应当重新塑造我们的“新经学”。我们的哲学史,由子学时代进入经学时代,经学几乎贯彻了汉以后的整部历史。但五四运动以来,把经学纳入史学,只作史料看待,未免可惜,也将经学的现实意义降到了最低。现在许多简帛记录纷纷出土,过去自宋迄清的学人千方百计求索梦想不到的东西,而今正如苏轼所说“大千在掌
握”。我们应该如何善加运用,重新制订新时代的“经学”,并以之为一把钥匙,开启和光大传统文化的宝藏?长期研究中,我深深感到,经书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之精华,是国民思维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说,这应是中华文化复兴的重要立足点。
“经”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因为它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取古典的精华,用笃实的科学理解,使人的生活与自然相协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臻于和谐的境界。经的内容,不讲空头支票式的人类学,而是实际受用有长远教育意义的人智学。
“经”对现代社会依然很有积极作用。汉人比《五经》为五常,《汉书· 艺文志》更把《乐》列在前茅,乐以致和,所谓“保合太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五常是很平常的道理,是讲人与人之间互相亲爱、互相敬重、团结群众、促进文明的总原则。
在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发轫于对古典的重新发掘与认识,通过对古代文明的研究,为人类知识带来极大的启迪,从而刷新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知。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地下出土文物的总和,比较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考古所得的成绩,可相匹敌。令人感觉到有另外一个地下的中国—一个在文化上鲜活而又厚重的古国。对此,我们不是要照单全收,而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把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予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好友法国人戴密微先生多次说,他很后悔花了太多精力于佛学,他发觉中国文学资产的丰富,世界上罕有可与伦比。现在是科技引领的时代,但人文科学更是重任在肩。老友季羡林先生,生前倡导他的天人合一观。以我的浅陋,很想为季老的学说增加一小小脚注。我认为“天人合一”不妨说成“天人互益”。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损人的原则出发,并以此为归宿。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
费思量。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不断靠近古人所言“天人争挽留”的理想境界。
郑炜明博士整理
载《人民日报》二〇一三年七月五日五版
现代人为什么要读经典
李焯芬
英国牛津大学有位历史学家,名叫汤因比 (Arnold Toynbee,一八八九—一九七五)。他著作等身,代表作是十二卷的《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书中深入分析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学界一般认为他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汤因比在他晚年的一些著作和访谈中,不时谈到他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些预测和忧虑。他在分析文明史的基础上,预见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科技不断进步,物质生活非常丰富;但人会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私,物质欲望不断膨胀。这将对地球的自然资源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冲突亦越来越尖锐。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汤因比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特别是儒家思想与大乘佛教。
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汤因比的这些预言,不无感触。过去的教育,既重视知识的传播,亦同时重视人的教育,特别是品德的熏陶。今天的教育,基本上以知识教育为主导。知识的不断膨胀,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新科目,以及永远也教不完的新课程。展望将来,网络教育 (e-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的比例会越来越重。同学们忙于低头看他们的手机或 iPad,从中汲取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或讯息。君不见:一家人外出吃顿饭,各人在饭桌
上往往忙于看自己的手机,闲话家常式的分享明显减少了。不少教育界的同工对如何在网络时代推行德育(或人的教育)感到困惑。这不啻是汤因比所预见的现代人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人与人之间关系越来越疏离的现象。汤因比的命题是现代人如何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从现代教育的角度看,则是如何在知识教育与人的教育之间取得更合理的平衡。
汤因比认为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处理好这些失衡的现象。而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正可以帮助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取得更均衡、更和谐的发展;从而让现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更称意、更自在。我们回顾中古时代的欧洲,文艺复兴让当时的欧洲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思想更开放和活跃,因而成就了后来的工业革命、科技不断进步和强大的欧洲。正如饶宗颐教授所指出的,促进欧洲文艺复兴的正是欧洲人对重新
研读古希腊、罗马经典的兴趣和热潮。欧洲人从经典中得到了无穷智慧以及发展的动力。
就在这个有趣的历史时刻,基于出版人的文化使命感和社会承担,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了一套五十本的“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并把每本的导读抽出、结集成为这套名为《经典之门: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导读》的集子,作为阅读经典的入门书。书中的每一篇经典导读,均是针对现代人对经典智慧的需求而写成的,因此既具现代视野,亦契合现代人的需要。
汤因比预见了中华经典智慧对社会的价值。从个人的角度看,中华经典智慧亦能帮助现代人更好地面对社会的种种压力,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从而让大家生活得更称意、更自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竞争比以前更激烈,生活和工作压力比以前更大。单以香港为例,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只有二三千大学生。今天香港大学生逾十万。不但毕业后找工作比从前难,连升职亦比从前难。我们的许多大学毕业生,很少有下午五点钟下班的,经常是傍晚七点或更晚才能下班。有人回家以后还要用手机或计算机继续工作。中华经典中有不少人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更坦然地应付这些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更善巧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我们走上事业成功的坦途,同时获得别人的尊敬、精诚合作和支持。换句话说,研习中华经典,可以补现代知识教育的不足,让我们除了现代专业知识之外,还具有人生智慧,懂得待人接物,事业上更成功,生活得更幸福快乐。
中华经典智慧,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抑或是对个人的成功和幸福,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 李焯芬
二〇一六年六月
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 ——国学大师 饶宗颐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从而让现代人生活得更有智慧、更称意、更自在。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 李焯芬
所谓“经典”,就是经历了无数考验,仍是大家心悦诚服、可资指导言行的文字记载。泛观博览、精细研究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人性人情、洞明世务,于是知所选择继承、发扬光大。
——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
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的文明,我们祖先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经典著作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理解中华文化核心基因的钥匙。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卜宪群
传统文化精华中蕴涵着宝贵的民族智慧,其中有许多超越时空、超越国度,能与当今时代需要相适应的永久价值。本书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对中国文化经典进行阐释,是一项创造性转化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陈其泰
在一个过度商业化的社会,阅读越来越成为问题。不是人们不想读,而是不知道如何读。人类的智慧财富汗牛充栋,但很多读者想读也无从下手。这套书由专业人员执笔,深入浅出,是一套不错的入门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马勇
中华文化面对的是生命世界,信仰与信念、道德与价值是中华文化的魂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经典之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华文化的全新版本。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 杨朝明
中华元典原不老 新翻杨柳那畔行
《中庸》导读 方世豪 《中庸》的现代意义
香港新亚研究所哲学组博士、香港人文哲学会会长
中国文化近百年来的失败,其实就是文化思想教育的失败。中国以前的知识分子都是先修养自己的。“子曰:‘衣敝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孔子说:“穿着破旧、粗糙的衣服,和穿着华贵狐貉皮草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耻的,就是子路了!”穷而有志气,有自信,这就是道德气概。“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认为面对高官贵族,也不会因为他的地位而觉得他高高在上,虽是高官,也可以轻视他。“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荀子认为如果修养好意志则可以傲视富贵,重视道义则可以轻视高官权贵。杜甫的《述怀》:“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逃难,往见皇帝,只穿着草鞋,衣服破烂,但没有因此而窘迫、卑屈。中国知识分子的志气应当是这样的。所以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首先一定要堂堂正正的站立起来,尽性立诚,修养身心。因此,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步是修养自己。
《庄子》导读 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
陈鼓应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我出生在厦门鼓浪屿(“鼓应”这个名字,就来自于 “鼓”浪屿)。我的青年时期,正处于新旧儒家重塑道统意识及其推波助浪于个人崇拜的空气中。这时,尼采的话语使我听来眼明心亮:“生命就是要做一个人,不要跟随我─只是建立你自己!只是成为你自己。”庄子的人文世界里,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汪洋恣肆以适己”,既没有康德式的“绝对命令”,也不见膜拜“教主”的幻影崇拜症。
尼采和庄子都是热爱生命的。尼采说:“世界如一座花园,展开在我的面前。”庄子则说:“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善生善死的人生态度,忽然使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句:“愿生时丽如夏花,死时美如秋叶。”不过,尼采和庄子属于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尼釆不时地激发出“酒神精神”,庄子则宁静中映射着“日神精神”。
《六祖坛经》导读 迷悟一念间
净因法师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佛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
“人生最大幸福事,夜半挑灯读坛经。” 千百年来人们以读《六祖坛经》为人生一大 乐事。《六祖坛经》是禅门的根本宝典,其中“见性成佛”的思想是促使佛教中国化的基石;“心性”学说对宋明两 代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内容影响巨大;通俗易 懂的宣教方式使《六祖坛经》成为中国第一部白话 文学作品。西方人瓦茨氏因而将《六祖坛经》看成是“东方精神文学的最大杰作”,而近代国学大师钱穆将之与《论语》《孟子》等书并列,《六祖坛经》成为探索中国文化的必读经典之一。
作为东方思想代表的孔子、老子与惠能的塑像, 并立于英国大不列颠图书馆内,供世人瞻仰。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普世价值。《六祖坛经》中继承与创 新、自性自悟、知行合一、出世与入世、不执着和 活在当下,在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六祖坛经》将修行落实于生活当下的每 一念。五祖弘忍大师在湖北黄梅东禅寺开坛讲学时, 常有一千多人跟随他专心参禅打坐。多年后,有些 弟子疑惑不解地问五祖弘忍:“老师讲《金刚经》时 要求我们发菩提心,普度众生,而实际上您每天让 我们参禅打坐,无法与社会接触,哪有机会普度众 生?这是否有违大乘佛法利他的宗旨?”五祖弘忍 指着深山中的参天大树微笑道:“参天大树只有在深 山中才能长成,天长日久,才能成为栋梁之才;同 样,修行人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静修,心有所悟, 才能更好地走入人间,教化众生。” 五祖弘忍的话,明确指出了修行与生活的不二 关系。学法、持戒、修定如同上培训班,真正的修 行是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六祖惠能进一步指出:“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 直心是也。”在日常生活中,若能学会专注于当下所 做之事—行住坐卧、搬柴运水、睡觉吃茶、一举一 动,学会“心专一境”,禅味自在其中。禅门的这 种修行风格逐渐发展成为“农禅并重”的禅门家风,把挑水、劈柴、种地等都列为修行功课。而今流行 的生活禅,更是强调修行没有一定的固定形式,无 论是行、住、坐、卧,还是工作、学习、旅游,处 处专注,时时无住生心,使禅修与生活打成一片, 彻底打通出世与入世的壁垒,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意义。
《六祖坛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其深邃 的哲学思辨、超然的思维方式早已渗透到宗教、哲 学、道德、文学、音乐、建筑、雕塑、壁画、美术 等诸文化领域,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 宝库,必将为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颜氏家训》导读 辨时俗之谬,述立身之法,育通识之才
李小杰 复旦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任教于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近年,频闻“怪兽家长”出招 ,令前线教师百上加斤,过分保护子女的“直升机父母”垂直监视 ,使自理能力甚低的学生更显“宝贝”。同时,又惊闻 社会上各种食物安全及道德问题。社会种种光怪陆 离的现象背后,令人不禁疑问:“这个社会怎么了?” 塑造社会各色人等素质的教育是否出现了问题? 《颜氏家训》在今日的意义,不仅仅是规范世人,振奋人心,更重要的是向世人展示家庭对道德与教育的主动承担。
西方的柏拉图在两千多年前提倡“七艺”:文法、 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及音乐,而中国的 孔子约在同一时期提倡“六艺”:礼、乐、射、御、 书、数。近年,小学至大学皆设立通识科,这种教 育理念源于十九世纪,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 能力、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 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篇分论书法、绘画、射箭、 卜筮、算术、医药、音乐、投壶、博弈、游艺等诸 多方面。作者指出当时知识分子对琴棋书画,医卜星相,必须略知一二,因为“尺牍书疏,千里面目 也”,书法代表人的脸面。身为文人雅士,必善一门 乐器,以陶冶性情,“犹足以畅神情也”。此外,医 学为实用知识,可用于救急,如能微解药性,“居家 得以救急,亦为胜事”。另一方面,颜之推一生历经 刀光剑影,故唾弃那些装饰性的“弱弓长箭”,反而 讲究实用性,“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 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
《盐铁论》导读 干预主义与反干预主义:《盐铁论》中的经济思想
赵善轩 香港明爱专上学院通识教育及语文学系助理教授
当代经济学人,言必称欧美,只因他们不知道在中国历史上,绝不乏伟大的经济思想学家及传世著作,而桓宽《盐铁论》可谓当中的佼佼者。先秦至西汉年间,是中国经济思想最发达、最旺盛的时代,当时学风开放,百家争鸣,思想多元,名家辈出,造就了许多伟大的学人学说,而最令人惊叹 的莫过于“史家绝唱”的司马迁。近年,西方学术界也认为司马迁的自由经济思 想学说足可与古典经济学之父阿当 · 史密的“看不见的手” 相提并论。当然,中国的经济思想注定不能与西方经济学同日而语。
《盐铁论》是我们了解汉代学术思想的重要作 品,书中的民间学者(贤良与文学),一如司马迁 般,也是在老百姓的生计上考量,批判国家的干预 行为,痛斥政策导致民不聊生,言语中或多或少地 倾向反干预主义。他们追忆文帝的无为而治,认为 政府应减少管制以及干预行为,反对官营工商业, 提倡国家应减少不必要的管制,强调不应与民争利, 以此讥讽当朝的干预主义。
在讨论中,贤良与文学仍不时流露缅怀汉代初年无为而治的痕迹,欲借此建构心中理 想的经济模式,从而批评汉武帝以及当代(汉昭帝)的经济政策,其言论显示了绝不妥协于建制的文人风骨。难得的是,虽然他们大力抨击国家政策,但朝廷在盐铁会议后,仍拜他们为“大夫”,足见其胸襟,是真心缔造真正的“和谐社会”。虽然双方言辞激烈,但颇有“和而不同”之气氛,如此开 明的论政风气,容许士人在公开场合大胆非议朝政, 事后亦没秋后算账,这在大一统历史下鲜见,亦足以使后世的独裁者汗颜。
《人物志》导读 且让骏驹驰大漠,莫教驽马骋沙场:从管理学与哲学角度看《人物志》
关瑞至 香港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讲师
《人物志》的创作,当然是以国家政府的用人方针为服务对象。此书虽成 于一千八百年前,但为我们提供的,正是有关用人、 观人的大学问,其剖析之深与范围之广,恐怕在中 外过去二千年都属罕见,发人深省处与警句策语, 几乎篇篇有之,甚或段段有之,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文中举出十二类人 的典型性格所衍生的问题,用人时必须加以留意, 免生事端。
第一类叫“强毅之人”,此种人气势凌人,彷彿 身上能发出坚劲的气场,坏处是难以合群、拙于和 众。但是,以他来压场则胜任有余,若任用他来制 定规矩,则可噤人之声。
第二类是“柔顺之人”,性格刚好与“强毅之 人”相反,处处让人,虽然在危急时处事不够利落, 但是委以适当岗位,可成团队的黏合剂。
第三类为“雄悍之人”,顾名思义,此类人具强 悍之风,处事一味一往直前,甚而鲁莽冲撞。不过, 若需冒险犯难,确又是一名上佳拍挡。
第四类称“惧慎之人”,以畏首畏尾、墨守成规 为其特点。但小至一个团队,大至一个国家,实在是 需要一些做事谨慎、不会违规的人,以完成餖飣琐 事,所以委派此等人办理常规性的小事就最合适了。
第五类叫“凌楷之人”,有孤芳自赏、自以为是 的性格。但若对此缺点善加利用,亦即当他认同组 织的政策时,则可以多一把支持的声音。
第六类是“辩博之人”,要留意“博”不同于 “驳”,此类人不是好辩之徒,而是一发其言,便滔 滔不绝,霸占谈话空间而不自知,所以常有言不及 义的毛病,但与之聊天,必有助谈话题,对团体能 起气氛搞手之功。
《楚辞》导读 绮丽浪漫,哀婉深情
陈炜舜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近代大学者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楚辞》作为中国诗歌两大源头之一,与《诗经》齐名。《楚辞》产生的年代晚于《诗经》,是先秦南方文学的代表,体现了独特的审美精神。东周以降,楚国长期吸收北方的中原文化,并将之结合本土文化,到战国时代乃逐渐摆脱蛮夷之邦的形象。《楚辞》,就是两种文化成功结合后的产物。
不同于《诗经》的写实主义,《楚辞》的浪漫主义风格是由楚地广袤富饶的山川、豪迈热情的民风和神秘绚丽的巫文化所造就的。其惊采绝艳的辞章、朗丽哀志的情调、细腻高超的艺术技巧、琳琅满目的神话素材,令人爱不释手。《楚辞》不仅是汉赋的直系祖先,其辞采和精神更滋养了后世众多的作家。从司马迁、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到龚自珍,他们的创作无一不受到《楚辞》的影响。民国以后,虽然包括楚辞在内的旧体诗歌不再是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但现代作家如闻一多、郭沫若诸人,依然深受《楚辞》哺育,而楚辞学也成为了五四以来的一门显学。因此,屈原有“诗人之祖”的美誉,衣被百代,晖丽千秋。
《楚辞》的文字较为古雅,作品长度一般也超过绝句的篇幅。因此,今天一般大众对《楚辞》的爱好似乎不及唐诗、宋词,遑论其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然而,《楚辞》和唐诗、宋词一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能使当代读者滋生永恒不变的审美愉悦。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对理想之追求的执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晕染出淡雅素净的秋色影像;“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深得男女恋情三昧;“美人既醉,朱颜酡些。光眇视,目曾波些”如工笔画出的仕女图,如是这般令人目不暇给。
《唐诗三百首》导读 童蒙皆能诵唐诗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诗三百首》篇幅适中,所收作者兼顾众家,既收到“一脔全鼎”之效,亦可达到普及之目的。细析篇目,所取者皆为平大敦厚或怨而不怒之作,力尊丰神情韵之唐调为正宗。其所收作者共七十七位,其中杜甫入选作品最多,其次为王维、李白、李商隐、孟浩然、韦应物,此六位诗人的作品总数便已达百首,成为选集突出的重点。其余作家上至皇帝、宰执,下到僧人、歌女,兼收反映社会各阶层生活的诗人作品。
同时涵盖各种不同的诗歌题材,举凡山水田园、咏史怀古、登山临水、赠别怀远、边塞出征、思妇宫怨等等,兼而有之,脍炙人口之作略无遗漏。如王之涣存诗只有六首,便选进两首;金昌绪仅存一首,亦选入。《唐诗三百首》选诗还兼重实用,那些奉和应制、劝慰落第罢官之作也都在集中,以合科举取士之用。
全书涵括唐代诗歌的全部体裁,并按诗体分为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六大类,同时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这种先古体后律体、绝句的诗体安排,除呈现出唐诗发展历程之外,亦秉承自唐以来学诗从古体着手,先培植底气,以情志为本,再入律体调声逐对技巧的学诗传统,以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境界。单列乐府诗于每类之后,一方面便于吟诵、利于学习诗歌,同时也表现唐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以及律诗由乐府发展而来的演进轨迹。
《世说新语》导读 一往情深:论《世说新语》中的社会结构、思想变迁及生命之痛苦
陈岸峰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文学博士,现任职于香港大学
东汉末年以来,中国社会长期处于乱世。在此衰乱的时代,士人纷纷挣脱儒家之桎梏,奔向道家的解放,由性至情之转变,痛生命之短促,悲人生之无常,骚人墨客唱出了阙阙生命的悲歌。由南朝宋刘义庆及其门客所编撰之《世说新语》,记载的就是这个衰败而又灿烂的时代。
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 既是“贤”又为“诞”,十分吊诡。七贤之中的山涛与王戎,早已有当官的意向,自然是循规蹈矩。至于嵇康,思想虽激进,却为人低调,喜怒不形于色。向秀是纯学者,倾心于《庄子》研究。嵇、向两人锻铁、灌园而自得其乐,并没有惊世骇俗的行为。以任诞的行为对虚伪的社会与严苛的礼法作抗争的,有刘伶之裸醉,以天地为衣裳,又以戒酒戏弄妻子;阮籍醉卧当垆美妇身旁,服丧期间饮酒吃肉;阮咸(仲容,生卒年不详)当街晾裤,与猪共饮,服丧期间追回鲜卑婢等等。
王澄、胡毋辅之、阮赡、谢鲲等人的裸形自乐,他们自认为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裸形,学狗叫,学驴鸣,蹂躏自我、蔑视社会,可谓反抗无力之余,此中亦不无是对人生之虚诞、人世之苦闷而发的宣泄。
这是一个已失去了儒家思想制约的时空,正如嵇康所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阮籍所说的“礼岂为我辈设也耶?”克己复礼湮没于硝烟与杀戮,代之而兴的是个体的纵情享乐与情感倾泄。支道林放鹤,让其自由,养马而不乘,止于赏其神骏。
《世说新语》有如魏、晋间之《清明上河图》,写人如生,记事生动,在如沐春风的清谈中呈现主客神韵,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中交织出惊心动魄的政治漩涡 ;要言不烦,一卷在握,让魏、晋风流,千载之下,成为永恒。简而言之,此书千头万绪,又有如众声喧哗,百家争鸣,而其神韵一以贯之,则乃魏、晋之悲凉慷慨,如一曲幽笛,在茫茫黑夜,如泣如诉,令人感慨万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