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42233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体,因地制宜地介绍低碳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和设施等知识,提高绿色生态特色种养技术,对接精准扶贫。本书章节,包括精准扶贫涉农政策、科技扶贫、科扶贫示范园(村)、农业科技扶贫项目、互联网农业科技扶贫、农业科技扶贫贫困户、蔬菜绿色种殖、农作物绿色种殖、果树绿色栽培、畜禽绿色养殖、水产绿色养殖技术等内容。
目 录
第一章现代生态农业与绿色防控()
第一节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
第二节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第三节生态农业建设的支持体系()
第四节生态农业的模式()
第五节绿色防控()
第二章农作物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
第一节水稻栽培新技术()
第二节玉米栽培新技术()
第三节小麦栽培新技术()
第四节油菜栽培新技木()
第五节马铃薯栽培新技术()
第六节大豆栽培新技术()
第七节节水灌溉技术()
第三章蔬菜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
第一节瓜类蔬菜栽培()
第二节茄果类蔬菜栽培()
第三节白菜类蔬菜栽培()
第四节绿叶菜类蔬菜()
第五节豆类蔬菜栽培()
第六节葱蒜类蔬菜栽培()
第四章果树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
第一节苹果()
第二节梨()
第三节桃()
第四节樱桃()
第五节猕猴桃()
第六节柑橘()
第七节草莓()
第八节李、杏()
第九节枣()
第十节葡萄()
第十一节核桃()
第五章食用菌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
第一节平菇栽培技术()
第二节香菇栽培技术()
第三节金针菇栽培技术()
第四节茶树菇栽培技术()
第五节木耳栽培技术()
第六章水产品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鱼苗培育()
第二节水产生态养殖()
第三节水产动物疫病防治()
第七章畜禽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鸡的规模化养殖()
第二节鸭的规模化养殖()
第三节鹅的规模化养殖()
第四节猪的规模化养殖()
第五节牛的规模化养殖()
第六节羊的规模化养殖()
第八章农作物综合绿色种养新技术()
第一节农作物高效间套种植模式与应用()
第二节稻田 水产高效种养模式与应用()
第三节果树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及应用()
第九章生态循环养殖技术()
第一节生态循环养畜()
第二节草牧沼鱼综合养牛()
第三节生态循环养禽()
第四节林下养鸡()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节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
第二节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第三节生态农业建设的支持体系()
第四节生态农业的模式()
第五节绿色防控()
第二章农作物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
第一节水稻栽培新技术()
第二节玉米栽培新技术()
第三节小麦栽培新技术()
第四节油菜栽培新技木()
第五节马铃薯栽培新技术()
第六节大豆栽培新技术()
第七节节水灌溉技术()
第三章蔬菜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
第一节瓜类蔬菜栽培()
第二节茄果类蔬菜栽培()
第三节白菜类蔬菜栽培()
第四节绿叶菜类蔬菜()
第五节豆类蔬菜栽培()
第六节葱蒜类蔬菜栽培()
第四章果树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
第一节苹果()
第二节梨()
第三节桃()
第四节樱桃()
第五节猕猴桃()
第六节柑橘()
第七节草莓()
第八节李、杏()
第九节枣()
第十节葡萄()
第十一节核桃()
第五章食用菌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
第一节平菇栽培技术()
第二节香菇栽培技术()
第三节金针菇栽培技术()
第四节茶树菇栽培技术()
第五节木耳栽培技术()
第六章水产品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鱼苗培育()
第二节水产生态养殖()
第三节水产动物疫病防治()
第七章畜禽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第一节鸡的规模化养殖()
第二节鸭的规模化养殖()
第三节鹅的规模化养殖()
第四节猪的规模化养殖()
第五节牛的规模化养殖()
第六节羊的规模化养殖()
第八章农作物综合绿色种养新技术()
第一节农作物高效间套种植模式与应用()
第二节稻田 水产高效种养模式与应用()
第三节果树立体生态种植模式及应用()
第九章生态循环养殖技术()
第一节生态循环养畜()
第二节草牧沼鱼综合养牛()
第三节生态循环养禽()
第四节林下养鸡()
主要参考文献()
前 言
前言
近年来,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并对农业环保进行重点布局。种养结合是生态农业中一个比较独特的模式,也是国家大力提倡的生态农业模式。近年来各地种养模式纷纷涌现,各种综合种养模式提高了种养效益,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本书侧重科技知识,兼顾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为广大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提供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和掌握的科技知识。本书内容包括现代生态农业与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蔬菜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果树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食用菌绿色生态栽培新技术、水产品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畜禽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农作物综合绿色种养新技术、生态循环养殖技术等。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和同行不吝指正。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现代生态农业与绿色防控
第一节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本质
所谓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简单地说,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因此,“生态农业”的本质就是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各地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及潜力,在开发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农业生物群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多样化,实现绿色植被覆盖最大,光、温、水、土资源利用高效、合理,物质良性循环,废物尽可能消化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以获得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二、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是多目标、资源节约和集约化。其中,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接口技术与区域资源整体优化配置设计,则是该领域技术研究的关键。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较强的综合性特点
从生产结构体系看,生态农业不仅要求各个产业部门建立在生态合理的基础上,而且特别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接口”强化,形成生态经济优化的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的综合农业系统。同时,在系统内其技术具有综合性及技术的集成性特点,不同的技术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技术体系,如资源高效利用或生态恢复等。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化组装特点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如重视有机肥的利用、集约化间套种植、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如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机械化生产、生物育种等。同时,还要做好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化组装与融合工作,使之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三)综合效益特点
与常规农业专项功能突出不同,生态农业技术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即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和环保的多目标要求。
(四)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生态农业是与自然结合、因地制宜的农业,由于各地自然、经济乃至社会需求不同,所要求的农业模式也不同,相应的技术体系也有差异,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总之,生态农业技术不仅仅强调多种经营,更注重的是系统的设计与管理。例如,过去曾提出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在实际中如果单独运用哪一项或几项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前7个方面都有适度的量与质的问题,它们取决于时间、空间措施的先后顺序与量比,只有运用“量”这个环节加以优化组合,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实现现实与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因此,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可以说是“软”“硬”技术的结合,它具有系统性、工程性及效益综合性的特点。
按照农业生产结构、生产过程和功能来划分,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包括:结构优化技术、“接口”强化技术、生态治理与恢复技术、生物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无害化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和环境无害化农业高新技术等。
第二节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一、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较差,许多地区干旱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自然灾害长期存在;但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潜在区域优势产业明显,有待进一步开发。生态农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理所应当地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较大贡献,针对问题与潜力,其农业发展对策应是充分发挥各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绿色环保、无公害农业生产之路,以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使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当地发展的水平相协调,努力克服农业产投比过低和资源、设施浪费现象,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农村主导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原则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地制宜,做强做大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一般要以粮食为基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物质文化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二)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原则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决改变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禁止有污染的企业发展。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植树造林、村容村貌的整顿,在农村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三)实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和资源特色,分类指导,递次推进,不搞一刀切,要倡导和支持专业村、特色村建设,鼓励“一村一品、一乡一产、数村一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四)整合社会资源,实行重点突破原则
各地对每年确定的主要农业建设项目,要紧紧围绕生态化建设目标,坚持资金、技术、人才重点倾斜,各种资源要素集中整合,捆绑使用,使项目建一个成一个,确保项目综合效益的全面实现。
(五)坚持城乡统筹,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改变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城乡两元分割的不利做法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应政策和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发挥中心城镇作用,制定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有效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向生态农业投资,积极创办生态农业企业和承担建设项目,积极引进一切资金,增加农业投入;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出资投劳,搞好基础建设和环境整治,改善家乡面貌。
(六)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多部门,要求全社会广泛参与。必须统筹安排,循序渐进。要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示范区的示范作用,集中力量抓一批典型,及时展示生态农业成果,总结生态农业经验,组织参观、培训、调研活动,推广成功经验,普及关键技术,传播实用信息,达到以点带面。
(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组织原则
农村广大农民群众、专业协会、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民富裕目标同步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民素质同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公益事业同步发展,农村经济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生存条件改善同步进行。
(八)发展建设和理论研究兼顾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理论和发展模式的创立,为当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发展思路。发展生态农业要在农、林、畜、渔结合、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搞好实践,要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发挥本地干部、科技人员、群众的聪明才智,针对当地粮食、蔬菜、畜牧、食用菌、林果生产和生态建设关键技术、服务体系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研究,打牢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提高科技服务和农业管理水平。
(九)加强农业生产自身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好生态环境原则
发展生态农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要解决自身环境污染问题。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十)有效地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动力和后劲原则
发展生态农业,离不开土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等生产条件的改善,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尽可能减少重复投入,提高投资效果,在提高和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克服掠夺性生产方式,用养结合,不断培肥地力,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节生态农业的概念、特点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与本质
所谓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简单地说,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因此,“生态农业”的本质就是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各地依据区域资源优势及潜力,在开发农业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农业生物群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多样化,实现绿色植被覆盖最大,光、温、水、土资源利用高效、合理,物质良性循环,废物尽可能消化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以获得经济、环境效益同步增长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二、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
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特点是多目标、资源节约和集约化。其中,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接口技术与区域资源整体优化配置设计,则是该领域技术研究的关键。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较强的综合性特点
从生产结构体系看,生态农业不仅要求各个产业部门建立在生态合理的基础上,而且特别强调农、林、牧、副、渔大系统的结构优化和“接口”强化,形成生态经济优化的具有相互促进作用的综合农业系统。同时,在系统内其技术具有综合性及技术的集成性特点,不同的技术构成了具有特定功能的技术体系,如资源高效利用或生态恢复等。所以,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化组装特点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如重视有机肥的利用、集约化间套种植、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并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如合理施用化肥与农药、机械化生产、生物育种等。同时,还要做好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化组装与融合工作,使之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三)综合效益特点
与常规农业专项功能突出不同,生态农业技术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即能满足高产、优质、高效和环保的多目标要求。
(四)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生态农业是与自然结合、因地制宜的农业,由于各地自然、经济乃至社会需求不同,所要求的农业模式也不同,相应的技术体系也有差异,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总之,生态农业技术不仅仅强调多种经营,更注重的是系统的设计与管理。例如,过去曾提出的“水、肥、土、种、密、保、工、管”八字宪法,在实际中如果单独运用哪一项或几项也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前7个方面都有适度的量与质的问题,它们取决于时间、空间措施的先后顺序与量比,只有运用“量”这个环节加以优化组合,才能发挥整体功能,实现现实与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因此,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可以说是“软”“硬”技术的结合,它具有系统性、工程性及效益综合性的特点。
按照农业生产结构、生产过程和功能来划分,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包括:结构优化技术、“接口”强化技术、生态治理与恢复技术、生物性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利用技术、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环境无害化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和环境无害化农业高新技术等。
第二节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与基本原则
一、建设生态农业的意义
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较差,许多地区干旱缺水和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自然灾害长期存在;但生态资源相对丰富,潜在区域优势产业明显,有待进一步开发。生态农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理所应当地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较大贡献,针对问题与潜力,其农业发展对策应是充分发挥各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走绿色环保、无公害农业生产之路,以战略的高度切实加强农业,使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当地发展的水平相协调,努力克服农业产投比过低和资源、设施浪费现象,要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农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农村主导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原则
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地制宜,做强做大当地农业主导产业。一般要以粮食为基础,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产业支撑。同时,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物质文化水平,实现全面发展。
(二)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原则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坚决改变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禁止有污染的企业发展。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加强植树造林、村容村貌的整顿,在农村开展农村清洁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三)实行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实力和资源特色,分类指导,递次推进,不搞一刀切,要倡导和支持专业村、特色村建设,鼓励“一村一品、一乡一产、数村一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模式。
(四)整合社会资源,实行重点突破原则
各地对每年确定的主要农业建设项目,要紧紧围绕生态化建设目标,坚持资金、技术、人才重点倾斜,各种资源要素集中整合,捆绑使用,使项目建一个成一个,确保项目综合效益的全面实现。
(五)坚持城乡统筹,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
改变传统的就农业抓农业、城乡两元分割的不利做法和管理体制,制定相应政策和激励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农业建设,发挥中心城镇作用,制定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有效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向生态农业投资,积极创办生态农业企业和承担建设项目,积极引进一切资金,增加农业投入;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出资投劳,搞好基础建设和环境整治,改善家乡面貌。
(六)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行业、多部门,要求全社会广泛参与。必须统筹安排,循序渐进。要充分发挥各类农业示范区的示范作用,集中力量抓一批典型,及时展示生态农业成果,总结生态农业经验,组织参观、培训、调研活动,推广成功经验,普及关键技术,传播实用信息,达到以点带面。
(七)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组织原则
农村广大农民群众、专业协会、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涉农企业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要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实现农业发展与农民富裕目标同步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与农民素质同步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公益事业同步发展,农村经济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生存条件改善同步进行。
(八)发展建设和理论研究兼顾原则
生态农业建设,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理论和发展模式的创立,为当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发展思路。发展生态农业要在农、林、畜、渔结合、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搞好实践,要以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为依托,发挥本地干部、科技人员、群众的聪明才智,针对当地粮食、蔬菜、畜牧、食用菌、林果生产和生态建设关键技术、服务体系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必要的研究,打牢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提高科技服务和农业管理水平。
(九)加强农业生产自身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好生态环境原则
发展生态农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要解决自身环境污染问题。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即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地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的目标。
(十)有效地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动力和后劲原则
发展生态农业,离不开土地、水利设施、农业机械等生产条件的改善,要千方百计地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并尽可能减少重复投入,提高投资效果,在提高和保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下功夫,克服掠夺性生产方式,用养结合,不断培肥地力,为生态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