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农业/林业农业基础科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2016—2018年)实施情况报告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2016—2018年)实施情况报告

作者:张正,孙万刚,赵海军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6月 

ISBN: 9787511642707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46.99

类别: 农业基础科学 SKU:5d840d375f9849104540487d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42707

内容简介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2016~2018年间取得了显著实施成效,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呈现趋增态势,在品种培育、种养模式、产品创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建立了一批引领性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区域农业转调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创新成果和服务产业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作者简介
张正: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科研处处长,从事科研管理及作物耕作与农业生态方向的研究。尤其在粮油宽幅间作高效模式及生理生态的研究为面做出了 一系列技术创新,研究推进粮油宽幅间作高效模式机械化生产,推动宽幅间作模式在全国的示范推广,联合研发出玉米花生宽幅间作一体化播种机,可实现间作生产全程机械化。现主持国家成果转化项 目1项、省级重点课题2项,参加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3项。先后晕头或参与完成了多项省(部)和院科技发展规划研究与编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 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专著4部。
目  录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简介()
一、农业生物资源保护收集保存与共享利用领域()
(一)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共享利用团队()
(二)特色作物与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共享利用创新团队()
(三)多年生和无性繁殖作物收集保护与共享利用团队()
(四)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团队()
(五)农业微生物资源保护与共享利用团队()
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领域()
(一)粮田资源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团队()
(二)菜田资源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团队()
(三)果园资源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团队()
(四)湿地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与评价团队()
三、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测领域()
(一)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团队()
(二)主要畜禽疫病监测和预警团队()
四、农业检测和数据分析服务平台领域()
(一)作物分子育种服务平台()
(二)农业科技信息与知识服务平台()
(三)新品种测试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四)农业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
五、农业科技决策咨询领域()
山东农业科技智库()
六、现代种业领域()
(一)小麦育种体系与关键技术团队()
(二)花生育种体系与关键技术团队()
(三)玉米杂种优势利用育种体系与关键技术团队()
(四)黄河流域优质宜机采棉花育种体系与关键技术团队()
(五)蔬菜杂种优势利用育种体系与关键技术团队()
(六)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育种与关键技术团队()
七、作物栽培与种植制度领域()
(一)“粮经饲”种植模式优化及关键技术团队()
(二)主要农作物轮作制度及关键技术团队()
(三)主要作物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产业团队()
(四)优势果品提质增效与标准生产关键技术团队()
(五)花生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团队()
八、农业智能装备()
主要农作物农机装备研制团队()
九、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
海水农业关键技术创新团队()
十、农作物灾害防控领域()
(一)新型农药创制关键技术团队()
(二)绿色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十一、畜禽健康养殖领域()
(一)秸秆与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团队()
(二)家畜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十二、畜禽疫病防控领域()
畜禽重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团队()
十三、农业信息化领域()
“互联网 ”农场关键技术及云应用团队()
十四、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领域()
(一)营养功能型专用食品制备关键技术团队()
(二)优势特色农产品产后增值关键技术团队()
(三)山东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团队()
十五、品牌农产品领域()
(一)地理标识性名产蔬菜标准生产关键技术团队()
(二)葡萄节本提质标准化生产与精深加工技术团队()
(三)烟台苹果提质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团队()
(四)薯类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团队()
(五)山东优质杂粮提质增效标准化生产技术团队()
(六)山东道地药材产业关键技术团队()
十六、绿色生产领域()
(一)集约化种植区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团队()
(二)主要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团队()
(三)油料作物节本增效绿色生产技术团队()
十七、智慧农业领域()
(一)都市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二)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三)蔬菜秸秆肥料化利用智能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团队()
前  言
前言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并作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等重要指示。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科技支撑山东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党委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向山东省人民政府呈报了《关于推进科研体制改革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试点的请示》,2015年12月31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农业科技创新工程”试点实施方案》,省财政每年给予稳定支持,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2016年经省政府委托中国工程院对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和配套管理办法的咨询论证后进入实施阶段。2018年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写入中共山东省委一号文件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成为山东省加快科技创新服务农业强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布局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工作的重大部署,立足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产业需求,以突破产业重大核心技术和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探索建立财政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协调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差异化分类考评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聚焦解决农业长远发展和制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科技问题,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的战略合作,聚集省内外优势科技力量,重点组织实施了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基础理论研究和农业成果集成示范四类主体任务,重点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瓶颈,打造全产业链条提质增效和区域农业整体解决方案,打通创新研究与服务产业之间的通道,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更好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为加快山东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和推动山东农业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2016—2018年取得了显著实施成效,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呈现趋增态势,在品种培育、种养模式、产品创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建立了一批引领性农业科技示范样板,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区域农业转调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创新成果和服务产业经验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主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本书按照团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创新成果—产业应用典型的思路撷取部分研究成果予以编辑,以供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升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与水平。
免费在线读
一、实施背景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2016年启动实施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工程以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山东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为目标,遵循农业科技创新规律,探索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新机制,着力解决制约山东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为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农业强省建设。
二、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牢牢把握“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紧密对接“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根据全省农业科技创新总体布局,衔接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坚持问题导向,管理上强化改革,科技上突出创新,遵循“稳定创新任务—稳定科研团队—稳定支持政策—调活运行机制”的思路,探索建立财政稳定支持与适度竞争相协调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推动实现科技与市场融合、创新与产业对接,更好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山东农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三、主体任务
根据山东农业发展实际,按照着眼于解决农业发展长远问题和解决当前产业突出矛盾相结合的基本思路,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有序推进四类任务实施。
1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
重点加强农业科技长期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期定位监测、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等基础性工作。
2产业重大技术创新
主要聚焦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科技问题,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瓶颈,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支撑保障作用。
3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瞄准农业学科前沿和国际热点研究领域,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重大产品创制开展前瞻性、前沿性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
4农业成果集成示范
主要通过全产业链提质增效和区域农业整体解决方案形式,打通创新研究与服务产业之间的通道,实现工程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创新工程实施坚持有序推进,2016—2017年为试点期,2018—2020年为推进期,2021年以后持续期。
四、主要做法
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家和省深化科技机制改革的新精神,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组织方式和协同攻关机制,积极探索以解决农业产业问题为目标、以团队协同创新为特色、以提高创新效率为导向、以加快成果转化应用为落脚点的农业科研创新新机制,推动山东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有力支撑农业强省建设。
1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建立“以问题定任务、以任务建团队、以团队促发展”的科研组织模式,重点聚焦政府关心、产业亟须和农民关切的问题,切实解决过去科研生产“两张皮”、科研创新“小作坊式”,科技成果“碎片化”问题,大力推进科研创新“接地气”、科技攻关“大协作”、科技成果“集成化”,真正把成果应用到千万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2建立财政稳定支持机制
建立“稳定创新任务—稳定科研团队—稳定财政支持—调活创新机制”的科研管理机制,促进科研人员由过去将主要精力用在“写本子、跑项目、要经费”,转变到现在聚焦“找问题、建团队、搞创新”上来,将工作重心放在拿出管用技术成果和服务全省农业经济发展上。
3建立开放协同创新机制
根据创新任务研究需要,立足更好地服务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鼓励跨单位、多学科组建高效任务团队,充分发挥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作用,深化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战略合作,集聚省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形成农业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科研新机制。积极吸纳国家和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成果集成示范任务实施,实现科技成果从产出者到应用者的渠道畅通,打造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典型示范样板,促进地方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
4建立差异化分类考评机制
针对不同任务类别和产出特点,分类制定科学考评指标体系,改变传统重点评价论文专利成果数量而轻视创新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的弊端,探索建立体现职责定位、注重创新质量、凸显转化效果、反映绩效贡献的新型激励约束机制,根据考评结果调整团队成员,实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团队动态管理模式,依据创新团队创新质量兑现绩效奖励,发展快先支持、发展好多支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五、实施成效1农业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呈现趋增态势在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科技成果,带动山东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近三年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获得国家与省部级科技奖励140余项,承建省部级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30项,开创了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事业的新局面。支撑培育发展了天敌昆虫、都市农业、海水农业等5个新兴学科;引进培养泰山学者10人;在服务产业方面,通过国家或省审定新品种115个,有27个品种和38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或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为山东乃至黄淮海区域农业转调升级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创新成果和科技服务经验得到《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山东电视台等主要媒体的宣传报道。
2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有力
立足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在品种培育、种植模式、特色农产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济麦229”多项品质指标优于目前主推的强筋小麦品种,成熟期较济麦22早2~3天,较对照增产974%,是近十多年来山东省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在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创建的“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在保障玉米基本稳产的条件下,实现亩增收花生120~180千克,亩增收优质饲草花生秸秆120~180千克,较传统“小麦—玉米”种植模式化肥农药亩投入减少10%以上,亩效益增加500元以上,稳粮增油和生态环境效果显著,为机械化条件下解决我国粮油协调发展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在地方特色农产品提纯复壮方面,建立了国内唯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种公驴站,完成了国际首例驴全基因组测序,并利用DNA分子鉴定手段从源头把控质量,助推阿胶产业发展。立足绿色发展,组建了天敌与授粉昆虫研究中心,牵头成立了“国家天敌昆虫科技创新联盟”,目前天敌昆虫(赤眼蜂)和授粉昆虫(熊蜂)规模化繁育与示范应用技术已经成熟,玉米螟卵寄生率达9425%,是迄今为止有关大面积释放赤眼蜂报道中最高的,平均每亩可减少农药使用1千克左右。设施果菜熊蜂授粉可以减少激素用量80%以上,且授粉坐果率达98%以上,增产15%以上,从源头上防治面源污染。
3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更加明显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积极履行服务“三农”的公益职能,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加强创新工程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强化科技对农业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目前创新工程团队在全省依托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博士科研工作站49个,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15个,科技成果示范基地45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点475个,组建了350多人的科技服务专家队伍,通过送科技下乡、选派科技副职等形式,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打造了一批引领性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支撑农民创业致富和产业提质增效,为推动山东农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农业生物资源保护收集保存与共享利用领域一、农业生物资源保护收集保存与共享利用领域(一)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共享利用团队1团队聚焦解决的产业关键问题收集小麦、玉米、棉花和花生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与现有种质资源一起编号分类并统一评价入库,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山东省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实物与数据信息共享利用,为种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基因源与数据信息,为四大类农作物的持续改良、拓宽现有品种遗传背景、避免毁灭性病虫害等提供物质保障。
2重大创新成果
基础性工作:种质资源是进行花生基础研究和遗传改良的重要材料。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种质的收集与评价、为用户和单位提供研究或育种材料及相关数据信息,从而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务范围。自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以来,本创新团队共收集了花生种质53份,其中广东20份,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14份,所内部8份,印度尼西亚5份,山东农业大学3份,湖南、武汉、美国各1份。其中包含高油酸种质5份,高油种质2份,抗黄曲霉种质6份。详细评价了846份花生种质资源的12个植物学性状、25个农艺性状、5个品质性状及6个抗性性状,获得了近40 000个数据。采集了植株、荚果、种仁等2 500多张图像信息。筛选出极抗旱种质12份,耐旱种质21份,萌发期耐盐种质16份,高耐05%NaCl种质4份,高蛋白种质12份(>32%)、高油种质12份(>56%)、高油酸种质11份(>58%)。
创新服务:累计向7家科研单位提供各类花生种质资源336份次,并提供了2016—2017年在青岛莱西的性状调查数据与烟台海阳的抗性鉴定结果。其中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已对提供的97份种质在3%的盐碱地上进行了筛选,获得成苗率在85%以上(高于盐碱地下平均成苗率20个点),15平方米小区产量在35千克以上(与正常地块下小区产量基本持平)的耐盐碱种质12份。利用盐碱地胁迫下油料作物种子的含油量显著提高的特性,已将其作为亲本培育高油、耐盐碱花生新品种(系)。目前已获得F3代,得到了含油量均大于65%,成苗率高于90%的理想株系10个,且小区产量均高于35千克。
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盐碱地种质资源筛选(二)特色作物与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共享利用创新团队1团队聚焦解决的产业关键问题(1)实现特色作物和蔬菜产业的机械化管理以及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
(2)发掘一批品种资源的优良基因,为农业生产、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等工作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品种资源,解决部分蔬菜品种依赖进口种子的局面。
2重大创新成果
(1)绿豆精播简化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食用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5 000万亩(15亩=1公顷;1亩≈667平方米。全书同),总产量400万~600万吨,其中绿豆、小豆占世界产量的1/3。我国绿豆种植面积1 000万亩,产量100万吨,平均亩产90千克以上。而山东省绿豆种植面积只有6万多亩,机械化水平低、生产规模小、技术到位率低、管理粗放等原因成为制约绿豆种植面积增加的瓶颈,食用豆消费量却呈逐年稳定增长态势。绿豆精播简化栽培技术从产地环境、选用品种、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防治病虫草害、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形成了绿豆精播简化栽培管理技术。该技术省工省力,节本增效,实现了种管收机械化,每亩可节省用工和农药化肥投入100元以上,对于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扩大绿豆种植具有重要的示范推广意义。
产业应用典型: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德州市的禹城、夏津、临邑等县市推广应用。每亩可增产10%以上,节本增效150元以上。
(2)秋葵101系列品种的选育及示范。
技术介绍:以矮化、密植、高光效和出口日韩专用为育种目标,选育适应山东生态条件的高产、优质、抗病的黄秋葵新品种101、102和103,并根据品种特点研发与之配套的种子繁育技术和轻简化节本高效等栽培培技术,制订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为山东省秋葵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产业应用典型:建立核心示范区109亩、示范区2 009亩,辐射区10 317万亩,企业增效221万元,农民增收2 093万元。
(3)天正桔红65大白菜。
品种主要特征: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特色大白菜新品种,2015年通过了国家鉴定。该品种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历经8年潜心研究,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相结合的方法,以引进桔红心材料经多代自交纯化筛选而成的自交不亲和系“08428”为母本,以‘红抗一号’经抗病性转育、自交分离筛选、创新出的新桔红心育种材料“08468”为父本,杂交而成。该品种品质优良,特色鲜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球叶颜色鲜艳,橘红色深,口感品质极佳,营养价值高,生食微甜,熟食易烂,其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达26163毫克/克(干重),是普通大白菜的1115倍;二是生育期短(生长期65天),为早熟品种,可根据上市时间分期播种;三是耐抽薹性强,春秋皆可种植;四是对病毒病、霜霉病及软腐病抗性强;五是结球紧实,采收期长,适合包装箱菜、超市销售。
产业应用典型:目前,天正桔红65已在山东、四川、云南、甘肃、河北、河南、辽宁、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新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简称,全书同)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均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山东省惠民县清河镇英昕合作社从2015年引进天正桔红65大白菜新品种以来,该品种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已帮助公司累计增加利润100余万元。该品种亩产稳定在5 000千克左右,又好看又好吃,在普通大白菜市场价2元/千克的情况下,该品种北京和中国台湾的客户10元/千克抢着要。在2018年春季大白菜市场行情低迷的情况下,天正桔红65最好的一级品,通过微信营销甚至卖到了288元一棵。
(4)一种盐碱地中药材小粒种子的播种方法。
方法简介:盐碱地中发展中药材种植面临三大难题,一是盐碱地播种出苗难,由于盐碱的影响出苗非常困难,所以无论种植什么类型的药材,出苗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二是管理难,出苗后,经常会出现死苗现象,主要也是盐碱的影响,同时杂草控制也是影响投入产出比的重要一环。三是中药材的种子大部分都是小粒的,在播种、出苗和管理上难度非常大。
现有的中药材播种技术大多适合普通非盐碱地,如平原、丘陵或山地,土壤基本都是中性,播种方式有机械播种和人工播种两种方式。中药材的好多品种的种子都比较小,如果墒情不好或者土壤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出苗非常困难。
主要内容:一是施足底肥,深耕耙平,机械或人工起垄种植,控制垄距110厘米,垄面底宽90厘米,顶部宽70厘米,垄高25~30厘米。二是垄上开两行播种沟,垄上播种2行中药材,行距30厘米;沟深5~8厘米,沟的平均宽度5厘米,沟底部中心距离垄边缘20厘米,两个沟底间距离30厘米。三是在垄上两沟内进行撒播或穴播,播种后盖土2厘米,盖土时不要破坏垄上开沟的边缘,播种后保持垄上有平行的两个播种沟的状态。四是垄上覆盖黑色地膜,如果是较远株距的行播可以先覆盖地膜,然后在地膜上破膜穴播。
产业应用典型:以上方法基本适合大多数小粒中药材种子,如蒲公英、苦参、板蓝根、黄芪、黄芩、益母草、薏米等。东营润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东营市垦利区和利津县采用以上方法开展了林下中药材的种植,取得非常好的效果,2016—2017年种植了近2 000亩的板蓝根,收获了大量的种子,同时开发了板蓝根鸡蛋和板蓝根花的蜂蜜,丰富了林下农产品,亩增效益2 000余元,达到了以药养林、林药间作的目的,提供了盐碱地综合开发的样板和典型。
(5)能饲兼用草柳枝稷新品种与重度盐碱地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介绍:山东省重度盐碱地面积高达15万公顷,其中黄河三角洲占92%。近年来盐碱地的开发利用多基于轻、中度盐碱地,重度盐碱地改良利用仅占11%。重度盐碱地占比高而利用率低,多数季节地表裸露,原生植被生物量小或难以人工栽培、利用价值小。开发利用较好的轻中度盐碱地因海水倒灌或长期荒废返盐,土壤退化现象严重。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柳枝稷新品种GL07是一种多年生能饲兼用草,是盐碱地改良的优异先锋植物,不但可以提供生物质能源和饲草,而且其根系庞大,生长迅速,能有效阻断盐分运输,提高地上—地下生态系统稳定性,土壤改良效果显著。在黄河三角洲农高区重度盐碱地(含盐量05%~11%)上正常生长,应用配套栽培技术,亩产鲜草3 500千克以上,粗蛋白含量达到8%以上。该品系还具有抗倒伏、抗旱等优良特点,也便于机械化操作,适宜在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产业应用典型:目前该成果已在东营农高区、河口、沾化等重度盐碱地成功示范推广。原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四团(河口区孤岛镇),面积100亩,土壤含盐量平均08%以上,最重地块含盐量达13%,在经台田、暗管排碱等物理措施治理后仍不能正常种植作物,造成大面积土地闲置。利用柳枝稷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该地块种植当年即全覆盖,鲜草产量达到2 000千克/亩。种植第二年后,鲜草产量达到3 500千克/亩。柳枝稷为多年生品种,仅第一年种植成本较高,约在800元/亩,进入第二年后仅需要收获用机械、用工成本,约在300元/亩。生产上全程机械化。该成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重度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新模式。
3服务支撑典型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取得实际效果
(1)与胶州市大白菜研究所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为其提供优良胶州大白菜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体系,促进胶州大白菜的规模化种植与生产,帮助公司累计增加利润100余万元。
(2)通过选育和示范秋葵101系列品种,建立核心示范区109亩、示范区2 009亩,辐射区10 317万亩,企业增效221万元,农民增收2 093万元。

抢先评论了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2016—2018年)实施情况报告”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土壤地理学(第二版)

EUR €30.99
加入购物车

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读本(社级市场书)

EUR €28.99
加入购物车

美国农业现代化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EUR €34.99
加入购物车

生物质炭土壤环境效应

EUR €88.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