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38266
第一章绪论
一、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目的1
二、怎样上好无机化学实验课2
三、实验报告参考格式3
四、化学实验室的基本知识6
第二章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
第一节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9
一、玻璃仪器的洗涤9
二、玻璃仪器的干燥10
第二节试管实验10
一、试管实验常用仪器及其使用10
二、试管实验注意事项14
三、书写反应方程式注意的几个问题16
四、验证性实验的设计原理18
五、实验条件的设计原理20
六、离子分离24
第三节测定实验26
一、测定实验常用仪器及其使用26
二、误差和有效数字32
第四节制备实验38
一、制备实验常用仪器及其使用38
二、制备实验注意事项47
第五节几种常见仪器介绍48
一、天平48
二、酸度计52
三、分光光度计54
四、电导率仪59
第三章实验选编
第一节性质实验62
实验一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62
实验二配位反应66
实验三氧化还原反应70
实验四铬、锰76
实验五未知物研究80
实验六未知离子的研究82
第二节分析测定实验84
实验七水的总硬度及电导率的测定84
实验八醋酸解离常数的测定及稀释法配制准确浓度溶液的方法89
实验九NaHCO3溶液的配制及HCl溶液浓度的标定91
实验十分光光度法测定[Fe(SCN)]2 配离子的生成常数94
实验十一硫酸钡溶度积的测定(电导法)97
实验十二溶液中铬和锰含量的同时测定100
第三节综合、设计实验103
实验十三碳酸锰的制备103
实验十四硫代硫酸钠的制备108
实验十五用碳酸氢氨和氯化钠制备碳酸钠110
实验十六硫酸亚铁铵的制备113
实验十七无机氧化铁黄颜料的制备115
实验十八铬(Ⅲ)的系列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分裂能的测定117
实验十九一种钴(Ⅲ)配合物的合成120
实验二十阿司匹林的制备与表征123
实验二十一二水二草酸合铬(Ⅲ)酸钾顺反异构体的制备126
实验二十二热致变色材料的合成129
实验二十三纳米氧化锌粉的制备及质量分析131
实验二十四从“盐泥”制取七水合硫酸镁133
实验二十五废烂板液的综合利用135
实验二十六聚合硫酸铁的制备及反应条件的优化140
实验二十七设计实验(一)143
实验二十八设计实验(二)144
附录
附录1常用化合物的摩尔质量146
附录2常用酸、碱的质量分数和相对密度147
附录3常用酸、碱的浓度147
附录4常用指示剂148
附录5常用缓冲溶液150
附录6常用基准物质及其干燥条件151
附录7酸碱的解离常数(298K)151
附录8溶度积常数(298K)152
附录9配离子的稳定常数153
附录10标准电极电势(298K)154
参考文献
无机化学实验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冶金、食品、地质、纺织、生物技术等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科技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多年来一直承担着本校化学、材料、冶金、环境、生物技术等各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2002年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工科《无机化学实验讲义》,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出版了《无机化学实验》,并在2013年进行了修订。但随着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实验仪器的智能化,第二版教材中有部分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本书在第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对其中不适应现在教学体系的内容进行了改进,对文字叙述不恰当的段落进行了修改,另外又重新编写和补充了部分新的实验。本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性质实验、分析测定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三部分。
在“性质实验”中编撰了实验设计原理、实验条件设计原理等,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论剖析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训练,不仅使学生操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还可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在“分析测定实验”中,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并获得准确结果,为此,本教材介绍的内容除常规仪器外,还尽量详细地阐述各类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便学生通过自学就能掌握这些仪器的使用,为日后使用更先进、更复杂的仪器打下基础。
“综合设计实验”,即制备与测定的综合以及化学原理和实验技术的综合。在加强基础、强调应用的前提下,通过系统的内容编排和合理的设计,既体现了对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规律的重视,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本着研究型教学的思想,注重问题的设计,并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实验分为三个层次:(1)有完整实验方案的实验;(2)在一定条件下的“半开放式”实验;(3)无任何限制条件的“全开放式”实验。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书的编写既继承了我校无机化学教研室前辈的心血,又参阅了校外同类实验教材,在此特向前辈同行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按姓氏笔画排序):王明文、刘世香、孙长艳、李文军、杨运旭、陆慧丽、张玮玮、周花蕾、原小涛、董彬、常志东、路丽英等。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编者
2018年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