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2024487
“首届一带一路上海论坛”是由上海社科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主办的盛会。这次盛会是上海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助力“一带一路”由良好愿景变为美好现实而开展的一次研讨盛会,该会议也是上海社科院继数据库建设、刊物出版之后,全力打造“一带一路”研究与交流平台的一项重要举措。
论坛以“新合作,新机遇”为主题,重点回顾过去五年中“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侧重于探索未来中国与相关国家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创造并抓住机遇,以智库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会设立了六个分论坛和一个乌兹别克斯坦分会场,国内外近百余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分别围绕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前景、“一带一路”东南亚板块建设中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上海桥头堡建设、“一带一路”与四航协调发展、联合国与“一带一路”智库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研究七个热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研究成果。
“一带一路”上海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发起,旨在以上海为平台,聚合政府、企业、智库力量,融汇国内国外、沿带沿路国家以及相关国家的不同声音,着眼于政策沟通,立足于民心相通,务实商讨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通过群策形成群力、以共商带动共建,推动“一带一路”更稳、更好、更快发展。
首届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主办,来自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孟加拉国、哈萨克斯坦、意大利、肯尼亚等二十多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外国驻沪总领事馆官员、媒体记者等近三百名代表应邀参加研讨。论坛回顾过去五年里“一带一路”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就未来如何更好地开展新合作、挖掘新机遇展开了充分研讨。
/ 前言
领导致辞
/ 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平台 张道根
/ 思想盛宴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金鑫
/ 通过知识与技术合作共享“一带一路”成果[法国]安格斯·麦基
/ 多层次交流助力“一带一路”倡议蓬勃发展[乌兹别克斯坦]弗拉基米尔·诺罗夫
大会演讲
/ 综述 创造新机遇,谋划新合作
/ 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定引领世界格局有序变革 于洪君
/ “一带一路”宏图与战略审慎必需 时殷弘
/ “一带一路”的大国因素与风险控制 黄仁伟
/ 阿富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枢纽[阿富汗]贾楠·莫萨扎伊
/ 中东欧与“一带一路”[保加利亚]乔奇·佩奇诺夫
/ 改革开放40周年与“一带一路”[日本]江原规由
/ “一带一路”与沪港合作 关家明
/ 电子商务: “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合作新路径 沈玉良
/ 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利益攸关国家: 利益博弈与合作路径 刘鸣
第一分论坛
/ 综述 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 丝路经济带与“光明之路”的对接: 战略意义和一些总结[哈萨克斯坦]古丽娜拉·夏伊莫吉诺娃
/ “一带一路”倡议: 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 姚勤华
/ 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 罗建波
/ 菲律宾与“一带一路”的相关性[菲律宾]爱比克泰德·帕塔林哈格
/ “一带一路”与亚洲秩序调整 薛力
/ 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辩护[孟加拉国]马赫布卜·乌拉
第二分论坛
/ 综述 东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中日合作
/ “一带一路”发展现状及中日合作的机遇与前景 孙立行
/ 日本、中国与东亚、东南亚的经济关系[日本]大西康雄
/ 中日企业在“一带一路”东南亚板块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丁可
/ 如何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中日合作 戴二彪
/ 日本应对“一带一路”的战略与中日合作对策思考 高兰
第三分论坛
/ 综述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上海桥头堡建设
/ “一带一路”的上海实践 吴新华
/ 丝路城市网络与上海全球城市定位 苏宁
/ 上海打造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的优势与突破口 李锋
/ 上海自贸试验区服务“一带一路”市场主体桥头堡路径研究 陆启星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一带一路”国际金融合作 何勇
/ 开泰银行助力中泰企业服务[泰国]阿披南·李拉肖
第四分论坛
/ 综述 “一带一路”与四航协同发展
/ 中国航天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 齐国生
/ 从数据看“一带一路”的人员流动 周琢
第五分论坛
/ 综述 强化智力支撑,建设“一带一路”智库平台
/ 激发“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智库力量 王荣华
/ 中国高校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江波
/ 联合国与“一带一路”研究的若干课题 张贵洪
2018年5月14—15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发起,上海社会科学院、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共同主办的首届“一带一路”上海论坛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成功举办。一年之前的5月14日,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年以后举行首届“一带一路”上海论坛,具有特别的意义。
论坛以“新合作,新机遇”为主题,重点回顾过去五年中“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侧重于探索未来中国与相关国家如何开展国际合作、创造并抓住机遇,以智库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应邀出席本届论坛并作主旨演讲。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保加利亚前驻华大使、“16 1”机制国家协调员乔奇·佩奇诺夫,阿富汗驻华大使贾楠·莫萨扎伊,中国香港贸易发展局研究部总监关家明,日本国际贸易投资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江原规由,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刘鸣,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玉良分别围绕着“一带一路”建设作大会演讲。
大会设立了六个分论坛。大会演讲后,国内外百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分别围绕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东南亚板块建设中的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上海桥头堡建设、“一带一路”与四航协调发展、联合国与“一带一路”智库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国别研究六个热点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分享了他们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来自中央与上海相关政府部门领导、各地学者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孟加拉、肯尼亚、意大利、保加利亚、法国、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塞拉利昂等二十个国家的三百多位嘉宾出席论坛。论坛首日,我院还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战略与区域研究所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共同举办“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前景”国际研讨会,两个会场进行了视频连线,相互交流两国在“一带一路”领域的建设与研究情况,增进了彼此对于建设好、研究好“一带一路”的信心。通过开放、多元、包容的讨论,与会嘉宾就许多问题达成了共识,对“一带一路”的建设提出了很好的针对性建议。论坛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一带一路”上海论坛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继数据库建设、刊物出版之后,全力打造的“一带一路”研究与交流重要平台。该论坛拟每年举办一届,我们热切地期待更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有识之士参与进来,为“一带一路”的顺利推进鼓与呼,为上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贡献更大的力量出谋划策。
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首届论坛的成果,我们决定对主要的会议发言进行整理、编辑,出版这一本论集。遗憾的是,由于篇幅的关系,还有许多发言未编选进来。另外,由于时间的关系,有部分发言的整理稿未经本人审阅。如有不当,当属编者的责任。
今天我要讨论的“‘一带一路’的大国因素与风险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短时间内可能无法把它讲清楚,我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一带一路”是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最重要的贡献。作为一个大国,它必须要有公共产品并为国际社会提供贡献。如果这个大国它不能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提供的公共产品越来越少,其大国地位也将随之下降。如果它提供的公共产品越来越多,它的地位也就会随之上升。更为重要的是,该国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必须要被其他大国及国际体系所能接受,否则便没有价值和意义。
正因为如此,其他大国对该公共产品的态度也至关重要。一个会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产品难免会使其他大国感到焦虑,从而可能阻碍或反对它在世界范围内的推行。诸如此类的负面因素是中国在推行公共产品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而且,“一带一路”涉及诸多国家、地区,极易产生风险。如果中国无法在这一过程中与各大国共同协作控制这些风险,其危险就会超过中国本身能够承受的程度,所以我们要认真地思考“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大国因素和风险控制。
第二,如何清晰认识其他大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我将其简单地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中国周边大国,如俄罗斯、日本和印度。俄罗斯长期以来是中国最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在总体上对“一带一路”倡议表示了支持。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充满警惕,因为它认为“一带一路”的原型即亚洲基础设施网络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所提出,而日本是亚洲开发银行的主要领导者,日本提出了亚洲基础设施网络而被中国“借用”。另外,日本在东南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营多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使其在东南亚失去了许多项目。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较为消极。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印度并没有参加。但是,它最近出席了上合组织的活动并确认将参加在青岛召开的上合组织峰会,这也是印度第一次以成员国身份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前段时间,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了中国武汉,他和习近平主席的深入交谈可能导致印度对待“一带一路”倡议态度的变化。莫迪虽然还没有公开表态,但凸显了印度实际上还是有合作的想法。印度最为担心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会在南亚形成对印度不利的地缘政治环境,该顾虑最终使得印度的态度游移不定。总的来看,上述三个周边大国都没有完全支持“一带一路”倡议,他们都还在犹疑或者彷徨中,希望能够看清中国真正的前进方向。
第二类是在地理位置上距离中国较远的大国和组织,例如欧盟、巴西、南非等。在这些国家和组织中,巴西和南非政府几乎缺乏和中国讨论“一带一路”愿景的资本。欧盟的发言权更大,其原本态度也是较为支持的。例如,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时,许多欧盟成员国都加入了进来。但由于东欧16国提前和中国结成了“16 1”,欧盟对此并不太高兴,以致于最近德国外长和总理对“一带一路”倡议发表了不太友好的言论。而在此之前,中德之间的合作关系是非常融洽的。
最后一类就是美国,美国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基本上是负面的。在2017年12月份公布的《美国国家战略安全报告》中,美国把中国定位为修正主义国家,认为其核心就是改变国际秩序,而“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中国所要推行的“一带一路”建设使得美国非常担心它领导多年的国际秩序、国际体系出现解体,其领导的盟国体系会出现松懈,进而会导致大量中小国家转而采纳中国模式、中国道路。所以,美国对“一带一路”的看法远远不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范畴,甚至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美国软实力的影响大于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第三,上述这些大国的战略思维如何转变才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这些大国用一些旧的思维来看待“一带一路”。第一种就是“马歇尔计划”式的思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大国把“一带一路”倡议等同于“马歇尔计划”,而“马歇尔计划”在考虑其他国家参与时,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但“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个基于政治标准的战略,更不是建立盟国体系的战略,所以用“马歇尔计划”的思维来判断“一带一路”绝对是错误的。第二种是势力范围思维,认为“一带一路”的覆盖范围将自动变成未来中国的势力范围,这也是大国较为容易形成的一种旧式传统思维。中国也要力图避免以这类思维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第三种是盟国集团思维。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有一些被认定为战略支点的,也有一些优先发展合作计划的国家,但他们并不是中国的盟国。例如,中巴走廊、中缅走廊和中南半岛走廊都是我国发展“一带一路”的早期计划,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国家就是中国的盟国。同样,中国也不可能与这些国家建立盟国关系,但是有很多国家把这些计划看作是中国建立盟国体系的开始。第四种就是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和周边国家的关系看成是恢复华夏朝贡体系之举,甚至国内的一些学者也提出此类论调。这些旧的思维不仅束缚了这些大国,在某些时候也影响了我国战略研究。若不改变这些旧有思维,“一带一路”想要促成大国合作将举步维艰。
最后,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带一路”是充满风险的,其中所蕴藏的机遇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风险大,因此对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是“一带一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缺少大国合作将无法对“一带一路”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经济方面存在风险,如汇率、国际合同、国际标准在许多国家可能随时发生变化,中国是否能保证这些经济合同履约的稳定性?这些都是挑战,要在制度层面加以约束,就需要大国的参与合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传统安全的问题需要纳入大国合作的考虑范围,比如国际犯罪、国际疾病的流行等。随着“一带一路”推进,还可能会产生一些非法的人口流动。若缺少与大国的合作,这些问题会变得尤为严重,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推行。
除了上述四点之外,可能还需要考虑“一带一路”的生态建设问题。有许多NGO组织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内活动并以生态问题来阻挡“一带一路”在某个地区的开展,所以在推进“一带一路”项目时要与这些NGO组织进行及时沟通。当然,国际社会必须清晰认识到,大部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在施工过程中肯定是生态破坏的程度大于建设的程度,但项目完成后该地区的生态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得到恢复,虽然过程或许会比较漫长。所以,关于生态问题,我们必须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待。
开放、互利、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诉求,中国把“一带一路”向更多的大国开放,与更多的大国实现互利是题中应有之义。就像刚才时殷弘教授所讲,若中国不考虑其他大国的利益诉求,“一带一路”倡议也很难得到推行。在一定条件下,应努力推进与大国间的合作,最近日本、俄罗斯、印度态度也都在发生转变。我希望,我们周边的这三个大国能够成为第一批和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进行深入合作的大国。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