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575559
编辑推荐
荣获中国出版协会2016年度“中国30本好书”、中国图书评论协会2016年5月“中国好书”的《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姊妹篇。
以鲜活案例呈现当代匠心人士与精造企业的固守与追求,梳理“工匠精神”的层次和意义,深挖“工匠精神”的本质与内涵。
福耀集团创始人曹德旺亲自作序并倾情推荐。
人动化是自动化的基础,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的底色。要让我国制造业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需要以工匠精神培育匠心文化土壤,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迈进。本书选取十八则匠心人士与精造企业的真实案例,旨在为那些每天仍在面对各种挑战、诱惑、系统化难题的手艺人和工匠企业指明出路,揭示精造理念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如何引导个人与企业赢得忠诚用户,进而获取无价的职业尊严和人生幸福。
本书由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亲自作序并倾情推荐。
以鲜活案例呈现当代匠心人士与精造企业的固守与追求,梳理“工匠精神”的层次和意义,深挖“工匠精神”的本质与内涵。
福耀集团创始人曹德旺亲自作序并倾情推荐。
人动化是自动化的基础,工匠精神是工业文明的底色。要让我国制造业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需要以工匠精神培育匠心文化土壤,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精造”迈进。本书选取十八则匠心人士与精造企业的真实案例,旨在为那些每天仍在面对各种挑战、诱惑、系统化难题的手艺人和工匠企业指明出路,揭示精造理念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如何引导个人与企业赢得忠诚用户,进而获取无价的职业尊严和人生幸福。
本书由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亲自作序并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匠心的温度,在古老而细腻的手艺中流淌,也在一众精造企业的工艺和管理中存续。继《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一书以宏观的角度和工匠精神理念的视角剖析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之后,本书选取堪称匠心典范的个人与企业案例,聚焦其低调做事、潜心钻研的动人事迹,旨在描绘新时代快节奏市场经济下未受浮躁、投机心态沾染的人们的信仰与坚守,指明精造理念如何引导个人与企业赢得忠诚用户,进而获取无价的职业尊严和人生幸福。
前 言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场工匠精神的全面复兴正蓄势待发。沉潜在车间、劳作现场的工匠们耐心打磨着每一件产品,用心钻研着每一项技术改进。
“中国精造企业的春天来了。”自去年《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出版后,我对一批中国制造企业继续跟踪调研。调研结束,内心的声音只有这一句。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心声。
——精造产品,永远有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就是鼓励企业做精、做专。立志为中国人做好的人造板的丰林集团创始人、实业家刘一川先生这样说。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精造,需要一大批专业的工匠们,从研发到生产线,都做到脚踏实地。
——精造产品的市场机会来了。我们的产品被国内外认可,秘诀无他,模具。要想模具好,优秀钳工不可少。用心做好每一颗钉子的小微企业创始人马乙岚,看到原本一直出口的自家产品次在国内展会上亮相就受到热烈追捧,如此感慨。她希望更多的优秀钳工涌现出来,让中国模具具有一流的竞争力。
——再过十年你看看。不断改进技术的徐庆永曾这样对同行说。多年后,徐庆永研发出了中国的24工位机,打破了瑞士制笔设备对市场的垄断。靠着不断钻研的技术,和一批肯一起吃苦、天天泡在车间的80后工匠们,徐庆永做出了瑞士人口中所说的,中国人“20年都做不出来”的制笔设备。
“中国制造”曾走过弯路,工匠们也被流水线挤到了时代的边缘。可是,他们从未消失。
所有精造产品的背后,都是一群有使命感的实业家和一大批埋头苦干、钻研技术的工匠,他们不走捷径,他们永不满足。
从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方面能看出在消费需求升级的背景下,从制造升级到精造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则能看出工匠精神虽被冷落过,但并未消逝。真正的工匠精神,背后的驱动力一定是始终如一的使命感,不论环境如何浮躁,都一以贯之。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眼里的正途,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每家精造企业,都在践行自己的使命,它们既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又是商业文明的创造者。
有人说,总算看到了希望,毕竟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从2016年至2017年,工匠精神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代在鼓励精造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制作出高品质的产品。
从国家层面的呼吁,到企业家的集体呐喊,再到民间工匠的鼓掌称快,沉寂了半个世纪后,工匠精神又一次激活了社会神经。
兴奋的是老工匠们。曾经的他们,是社会极其尊敬的手艺人。但时光流逝,他们被社会冷落,有的转行,有的苦苦坚守。不少坚持埋头干了一辈子手艺的工匠,一听到国家倡导工匠精神,都欣慰万分: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专注一行的企业,更加相信:制造升级的背后,就是一场工匠精神的接力,诚信经营、使命必达、不走捷径、尊重产权、遵守契约,从来都是商业文明的正途。
日本何以成为工匠大国?其一,外儒内墨、技术立国;其二,家族传承、坚守一业。古时学唐朝、近代学欧美,日本工匠永远向能者学习的姿态,推动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强者。另一个工匠大国德国则借助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以及为期半个多世纪的行业标准化发展,率先提出“工业40”,抢占了智能制造的战略高地。
中国的工匠在哪里?在本书中,我将聚焦那些低调做事的工匠和精造企业。因为低调,他们很少被大众熟知,只愿在工作台前、车间里,无止境地钻研。本书旨在以真实的案例,为那些每天仍在面对各种挑战、诱惑、系统化难题的手艺人和工匠企业指明出路。
当你交付出去的每件产品,帮用户解决了难题,给用户带来使用中的愉悦时,你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价值创造者。
当你作为价值创造者,用无可挑剔的品质、工艺、服务俘获用户,职业的神圣感和成就感就会自动找上门来,你除了获得应有的财富回报,还将获得无价的职业尊严和人生幸福感。
借万物,渡己,再渡人。匠心的温度,在坚守初心,亦在不辱使命,人与物之别,大体在此。
曹顺妮
2017年7月1日
写于徽州西溪南创意小镇
“中国精造企业的春天来了。”自去年《工匠精神:开启中国精造时代》出版后,我对一批中国制造企业继续跟踪调研。调研结束,内心的声音只有这一句。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心声。
——精造产品,永远有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就是鼓励企业做精、做专。立志为中国人做好的人造板的丰林集团创始人、实业家刘一川先生这样说。从中国制造升级到中国精造,需要一大批专业的工匠们,从研发到生产线,都做到脚踏实地。
——精造产品的市场机会来了。我们的产品被国内外认可,秘诀无他,模具。要想模具好,优秀钳工不可少。用心做好每一颗钉子的小微企业创始人马乙岚,看到原本一直出口的自家产品次在国内展会上亮相就受到热烈追捧,如此感慨。她希望更多的优秀钳工涌现出来,让中国模具具有一流的竞争力。
——再过十年你看看。不断改进技术的徐庆永曾这样对同行说。多年后,徐庆永研发出了中国的24工位机,打破了瑞士制笔设备对市场的垄断。靠着不断钻研的技术,和一批肯一起吃苦、天天泡在车间的80后工匠们,徐庆永做出了瑞士人口中所说的,中国人“20年都做不出来”的制笔设备。
“中国制造”曾走过弯路,工匠们也被流水线挤到了时代的边缘。可是,他们从未消失。
所有精造产品的背后,都是一群有使命感的实业家和一大批埋头苦干、钻研技术的工匠,他们不走捷径,他们永不满足。
从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一方面能看出在消费需求升级的背景下,从制造升级到精造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则能看出工匠精神虽被冷落过,但并未消逝。真正的工匠精神,背后的驱动力一定是始终如一的使命感,不论环境如何浮躁,都一以贯之。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眼里的正途,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又是参与者。每家精造企业,都在践行自己的使命,它们既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又是商业文明的创造者。
有人说,总算看到了希望,毕竟工匠精神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从2016年至2017年,工匠精神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代在鼓励精造企业发扬工匠精神,制作出高品质的产品。
从国家层面的呼吁,到企业家的集体呐喊,再到民间工匠的鼓掌称快,沉寂了半个世纪后,工匠精神又一次激活了社会神经。
兴奋的是老工匠们。曾经的他们,是社会极其尊敬的手艺人。但时光流逝,他们被社会冷落,有的转行,有的苦苦坚守。不少坚持埋头干了一辈子手艺的工匠,一听到国家倡导工匠精神,都欣慰万分:脚踏实地,才是正道。
专注一行的企业,更加相信:制造升级的背后,就是一场工匠精神的接力,诚信经营、使命必达、不走捷径、尊重产权、遵守契约,从来都是商业文明的正途。
日本何以成为工匠大国?其一,外儒内墨、技术立国;其二,家族传承、坚守一业。古时学唐朝、近代学欧美,日本工匠永远向能者学习的姿态,推动自己成为了真正的强者。另一个工匠大国德国则借助双轨制的职业教育,以及为期半个多世纪的行业标准化发展,率先提出“工业40”,抢占了智能制造的战略高地。
中国的工匠在哪里?在本书中,我将聚焦那些低调做事的工匠和精造企业。因为低调,他们很少被大众熟知,只愿在工作台前、车间里,无止境地钻研。本书旨在以真实的案例,为那些每天仍在面对各种挑战、诱惑、系统化难题的手艺人和工匠企业指明出路。
当你交付出去的每件产品,帮用户解决了难题,给用户带来使用中的愉悦时,你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价值创造者。
当你作为价值创造者,用无可挑剔的品质、工艺、服务俘获用户,职业的神圣感和成就感就会自动找上门来,你除了获得应有的财富回报,还将获得无价的职业尊严和人生幸福感。
借万物,渡己,再渡人。匠心的温度,在坚守初心,亦在不辱使命,人与物之别,大体在此。
曹顺妮
2017年7月1日
写于徽州西溪南创意小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