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79625
张九龄是中国封建社会为数不多在政治与文化造诣上都达到一定高度的宰相,然而,国内至今没有一部记述张九龄的文学传记,本书填补了这个空白。
张九龄天性耿直,守正不阿,“小必谏,大必诤”,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堪称为官楷模。
全面解读开元盛世*后一名贤相大起大落的传奇人生。
实力派作家王心钢潜心五年打造的诗文兼备、气势恢弘的长篇历史力作。
他生于边地,却风度翩翩,文采动京华。一曲《望月怀远》千古传唱。唐玄宗选相时常与他比较:“风度得如九龄否?”他辟梅岭,修驿道,打通南岭“任督两脉”,从此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繁荣。广东人赞:“这是张九龄写在神州大地上好的一篇文章。”他天性耿直,守正不阿,“小必谏,大必诤”,一眼看穿安禄山狼子野心,傲然面对李林甫“口蜜腹剑”。后世人称“南天千古相”。
王心钢善长写人物传记,已有《张发奎传》《薛岳传》面世并获奖。他在创作本书中,吸取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政的《张居正》等经典性传记作品的经验,在尊重历史和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张九龄放在唐代历史背景中,不再拘泥于史料,重视人物性格的刻划,以现代叙述视角,演绎“唐朝”故事,并注意故事的细节化,确保人物有血有肉,情节曲折生动,成为一部有唐代风情的史诗性作品,打造张九龄“岭南人”的新形象。
序 九龄风度
章 午夜闻宫变 秋日品茶香
第二章 闭馆试制举 上表谏新皇
第三章 骊山历兵演 相宅谈风骨
第四章 长亭泪恩师 直书致首辅
第五章 惶然奏封事 快意娶娇娘
第六章 告假归故里 策马探梅岭
第七章 风雪辟驿路 平坦通新道
第八章 接诏返京城 把酒言朝政
第九章 和诗送张说 升职入中书
第十章 交友济州地 封禅泰山顶
第十一章 奉旨祭衡岳 归穗祀海神
第十二章 牧守洪州府 智断离奇案
第十三章 执掌桂林郡 按察岭南道
第十四章 知事集贤院 行文后土祠
第十五章 起复别故乡 入朝拜相国
第十六章 劝农施耕耤 重文轻武将
第十七章 请诛安禄山 诚赠千秋鉴
第十八章 舍身保太子 蒙屈遭罢相
第十九章 失意谪荆州 感遇铸名篇
第二十章 病老回韶州 哀痛坠文星
尾 声 天涯明月
参考资料
后 记
夜里,校书郎张九龄被禁宫里的喊杀声吵醒。
六月的长安已是一片盛夏,空气里充斥着躁热不安。云层压得很低,树枝纹丝不动,人坐在屋里不动,汗也直往外冒。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别看此时是骄阳似火,说不定一场暴风雨就在闷热中酝酿。风云莫测,人在老天爷面前只有膜拜的份。
张九龄从小就养成秉烛夜读的习惯,虽然热气炙人,仍手执一册汉代竹卷就着烛光细读,边读边用小楷在书上方作着眉注。小康子坐在一旁,用蒲扇给主人扇着风,嘴里却不断打着哈欠。
临近午夜,屋外有了少许的风,烛光在轻轻地摇曳,小康子不知何时歪倒在床上睡着了。张九龄见状,收好书卷,给小康子盖上单衣,吹熄烛火,就着凉意上床睡觉。只是不曾想,刚睡了一阵,皇宫里便闹了起来。
这是景云二年(710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明净的夜空挂着一镰尖尖的下弦月,守夜的梆子刚敲过三下,禁宫里突然爆发出喊杀声。张九龄翻身从床榻上起来,隔窗望着北边火光冲天,一时不知所措。
“先生,怎么啦?”小康子睡得死,也被这吵闹声惊醒。“我出去看看。”说着,他翻身而起,欲拉门出去。自来长安后,张九龄就不再让小康子叫自己“老爷”而改称“先生”。
“少管闲事,睡你的觉。”张九龄低声训斥,“这兵荒马乱的,不是你撒野的时候。”
小康子仿佛被当头棒喝,当即反应过来,先生平时说话温和,今晚却如此地严厉,显然是出大事了,于是乖乖地退回到西侧小床上,不一会儿又打起轻鼾。
张九龄踱步到院子里,再也没有合眼。
天渐渐亮了,宫里的喊杀声开始平息,街上有了各种声响。先是坊门轧轧的开门声,紧接着从街上陆续传来车轮声、马蹄声、叫卖声。小康子睁眼起床,见先生一夜没睡,心事重重,忙端起木盆到院子里的水井给先生打来洗脸水,然后抓起两个铜板飞身出屋,准备到对面的烧饼店买些早点。先生通常用完早膳,便步行到离此不远的秘书省办公。
张九龄洗漱完,正站在铜镜前穿戴朝服,忽听得大院外一阵铁蹄自远而近急促而来,又急促远去。不一会儿,小康子空着手回来,后面跟着一个小胖子。张九龄定睛一看,这不是赵冬曦吗?他不禁问:“赵兄,你怎么到我这里来呢?”
赵冬曦与张九龄同在秘书省任校书郎。刚才一阵小跑,他有些喘息,边抹汗边道:“今天我一早到秘书省,走到半途中,只见街上布满禁军,城门紧闭,不让人进出。我在街角碰到小康子,便随他奔你这里来了。”
小康子有些慌张:“是啊,街上的人全跑得没影了。”
“出什么事呢?”张九龄给赵冬曦递上一把蒲扇,又吩咐小康子倒一碗白开水来。
“昨晚宫里出大事了。韦皇后、安乐公主都被杀,士兵们从宫里抬出不少尸体,用车拉到城外埋掉。听说韦皇后死得很惨,被砍成两截!”赵冬曦边摇扇子边比划。
“知道是谁指挥的吗?”张九龄盯着赵冬曦。
赵冬曦迎着张九龄直视的目光:“听说是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干的,他们正在全城大搜捕,要把韦皇后的余党一网打尽。”
“李隆基,李三郎。”张九龄细嚼着这几个字,似乎别有滋味。
赵冬曦接过小康子递来的凉开水一口喝完,用手背抹抹口角,又道:“此事说突然也不突然。自从六月初二老母节那天,先皇暴毙于神龙殿下,各种传言便从宫中传出,悄悄在坊间流行,如夏蚊般挥之不去。有人甚至言之凿凿地说,先皇是被毒杀的,凶手就是先皇之妻韦皇后和他宠爱的女儿安乐公主。这两个女人都想效仿则天皇后临朝当政,便迫不及待地向自己的至亲下手。”
“这个我也听说了。”张九龄背着手踱了几步,道,“先皇驾崩后不到半个月,韦皇后一边扶年幼的儿子李重茂接位,一边调派五万府兵进城,把宫里的羽林军首领换上自己的人。随即,相王李旦被软禁,李唐宗室成员再次面临被驱逐甚至被屠杀的命运。李唐宗室要想保住李家王朝,保住自家性命,唯有先发制人。可没想到,担当这个重任的竟然是李隆基。”
“是呀,我也没想到是他。但我知道,李隆基并非等闲之辈。他是纯正的李唐宗室血统,排行第三,人称李三郎。从小聪明伶俐,长相清秀,很受其祖母则天武后的喜爱,三岁时就被封为楚王。这小儿年少志高,以三国霸主曹操的小名阿瞒自称,显然是要效法曹操,成一代雄主。”赵冬曦性喜交游,十分熟悉朝野之事。
“我想这都是韦后逼的。”张九龄分析说,“韦后本与先皇是患难夫妻,在贬谪房州途中产下小女安乐公主。先皇即位皇帝后,百倍偿还与之受苦的妻女,一切听之任之。韦后效仿则天皇后,当先皇视朝时,她也在御座左侧隔幔而坐。大臣桓彦范曾劝谏先皇:‘牝鸡司晨,有害无利,请皇后专居中宫,勿预政事。’先皇却不予理睬。”
赵冬曦对韦后有些不屑。“其实,韦后不仅没有则天皇后的一半才能,而且私生活极不检点,成天和一群男宠淫乱。不仅如此,韦后见先皇软弱好欺,便得陇望蜀,勾结武三思等专擅朝政,以其从兄韦温掌握实权,纵容安乐公主卖官鬻爵,其目的就是想把天下变姓为韦。神龙三年七月六日,忍无可忍的皇太子重俊率兵攻打禁宫,杀了武三思父子,却因准备不足而功亏一篑,反被韦后杀害。韦后诛杀太子后,加紧篡位行动,把李姓宗室王子王孙一一逐出京城,其中临淄王李隆基就被贬到山西边城潞州,当了个没职没权的五品别驾。”
“表面看来,李三郎风流倜傥,在潞州三年中沉溺于声色犬马,喝酒作乐,尤其是收了一个叫赵敏的歌妓为妾后,更迷醉于舞乐,成天与一群歌伎乐工厮混,全无正形。但从昨晚形势来看,李三郎为阻止韦后篡位,恐怕暗地里早有准备。否则怎么会突然发动这宫廷政变?”张九龄职微官小,远离朝廷核心,一切只能猜测。
“还是静观其变吧。”赵冬曦起身道,“今天出门早,我得回家报个平安,就此告辞。”
“改天再叙。”张九龄把赵冬曦送到后院的月门,要他走小巷免受禁军的盘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