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753729
内容简介
整理出版少数民族语言会话读本,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濒危语言的保护和传承,是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意义非凡。本书从少数民族语言角度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字以及风俗习惯,每天一句,每本366句。这是每个少数民族对外宣传的“名片”,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走出去”。
目 录
前言
凡例
哥尔克孜语语音系统
柯尔克孜语366句会话句
柯尔克孜语基础词汇300例
柯尔克孜族节日
后 语
凡例
哥尔克孜语语音系统
柯尔克孜语366句会话句
柯尔克孜语基础词汇300例
柯尔克孜族节日
后 语
前 言
在线试读
前 言
柯尔克孜族自称“Kirghiz ”或“Kyrgyz”,主要分布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乌鲁木齐、伊犁、阿克苏、喀什、和田、塔城等地,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少量分布。根据近的人口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柯尔克孜族总人口约为18.7万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的柯尔克孜族自治地区。国外柯尔克孜族被称为“吉尔吉斯”,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人口将近500万。
柯尔克孜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汉书·匈奴传》《魏略·西戎传》《史记》记载,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早被称为“鬲昆”。后来先后又被称为“隔昆”“坚昆”“结骨”“纥骨”“契骨”“护骨”“纥挖斯”“黠戛斯”“辖戛斯”“黠戛司”“乞儿吉思”“吉利吉思”“纥里迄斯”“吉利吉斯”“乞尔吉斯”“布鲁特”等。民国年间,始以“柯尔克孜”作为汉文书写名。关于柯尔克孜族的由来,民间流传的族源传说有“柯尔乌古孜”(大山里的乌古孜人)、“柯尔奥古孜”(依山傍河的人们)、“柯尔克居孜”(四十个部落)、“柯尔盖孜”(山里的游牧人)、“柯尔克克孜”(四十个姑娘)等。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0世纪之前,柯尔克孜族先民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上游地区。汉初,曾役属于匈奴,摆脱匈奴统治后逐渐向西南迁移,到达天山南北、中亚及帕米尔地区,并与当地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柯尔克孜族的先民黠戛斯(Xajas)首领与唐朝皇帝曾多次书信往来,关系密切。公元840年,黠戛斯灭回鹘称雄漠北,建立黠戛斯汗国。12世纪之后,随着蒙古的崛起,柯尔克孜人逐渐失去优势,大量西迁至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同时,也有部分柯尔克孜人迁至今东北松花江流域和北京、山东等地,后融合于当地民族。
草原以及山地文化是柯尔克孜族的典型文化特征。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放牧羊、马、牛、骆驼、牦牛等牲畜,耕种小麦、大麦、玉米等作物。“逐水草而居”是其古代主要的生活方式,近代以来开始定居于中亚及我国新疆。居所除了传统的、便于搬迁的毡房以外,还有土坯房。饮食以奶食和肉食为主。刺绣、制毡、编织、奶制品加工、鞍具制作、皮革加工等工艺发达。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以萨满文化为背景,迁入中亚地区之后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但是萨满文化依然在民间有一定程度的遗存。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历法。每个月份多以动物或星星来命名,也用12种动物纪年,即十二生肖。
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尤以口头文学见长,史诗、部落谱系散吉拉、民歌、故事、传说、谚语是其中秀的部分。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描绘了玛纳斯及其后代共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的业绩。柯尔克孜族中还流传着《艾尔托什图克》《库尔曼别克》《阔交加什》等近百部各类史诗。他们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古老的库姆孜琴是其著名的民间乐器。
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长元音的存在,是柯尔克孜语区别于其他突厥语的特征。柯尔克孜语元音和谐律十分严谨,辅音同化现象较多,语法附加成分有比较多的变体。元音和谐律不仅表现在词本身的音节中,而且也表现在词的各种成分里。柯尔克孜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其中关于畜牧业生产、狩猎生活方面的词汇特别丰富,保持了古代突厥语词汇和语言的很多原始特征,而且其形容词的表现力很强,很生动。古代柯尔克孜族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使用一种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柯尔克孜人依据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活内容以及各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创造的象形文字,古柯尔克孜人称这种文字为“巴克甫提文”(意为象形文)。柯尔克孜族先民在叶尼塞河时期曾使用古柯尔克孜文即鄂尔浑—叶尼塞文(Orhun-Yenisay)。这种文字在西迁过程中丢失,西迁后曾使用察合台文。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柯尔克孜文和用拉丁文字母拼写的柯尔克孜文。70年代末开始重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国外柯尔克孜族使用以西里尔(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吉尔吉斯文。
柯尔克孜族自称“Kirghiz ”或“Kyrgyz”,主要分布于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乌鲁木齐、伊犁、阿克苏、喀什、和田、塔城等地,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少量分布。根据近的人口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柯尔克孜族总人口约为18.7万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是我国的柯尔克孜族自治地区。国外柯尔克孜族被称为“吉尔吉斯”,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等国,人口将近500万。
柯尔克孜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汉书·匈奴传》《魏略·西戎传》《史记》记载,柯尔克孜族的先民早被称为“鬲昆”。后来先后又被称为“隔昆”“坚昆”“结骨”“纥骨”“契骨”“护骨”“纥挖斯”“黠戛斯”“辖戛斯”“黠戛司”“乞儿吉思”“吉利吉思”“纥里迄斯”“吉利吉斯”“乞尔吉斯”“布鲁特”等。民国年间,始以“柯尔克孜”作为汉文书写名。关于柯尔克孜族的由来,民间流传的族源传说有“柯尔乌古孜”(大山里的乌古孜人)、“柯尔奥古孜”(依山傍河的人们)、“柯尔克居孜”(四十个部落)、“柯尔盖孜”(山里的游牧人)、“柯尔克克孜”(四十个姑娘)等。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0世纪之前,柯尔克孜族先民生活在叶尼塞河流域上游地区。汉初,曾役属于匈奴,摆脱匈奴统治后逐渐向西南迁移,到达天山南北、中亚及帕米尔地区,并与当地突厥、蒙古部落相融合。柯尔克孜族的先民黠戛斯(Xajas)首领与唐朝皇帝曾多次书信往来,关系密切。公元840年,黠戛斯灭回鹘称雄漠北,建立黠戛斯汗国。12世纪之后,随着蒙古的崛起,柯尔克孜人逐渐失去优势,大量西迁至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同时,也有部分柯尔克孜人迁至今东北松花江流域和北京、山东等地,后融合于当地民族。
草原以及山地文化是柯尔克孜族的典型文化特征。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放牧羊、马、牛、骆驼、牦牛等牲畜,耕种小麦、大麦、玉米等作物。“逐水草而居”是其古代主要的生活方式,近代以来开始定居于中亚及我国新疆。居所除了传统的、便于搬迁的毡房以外,还有土坯房。饮食以奶食和肉食为主。刺绣、制毡、编织、奶制品加工、鞍具制作、皮革加工等工艺发达。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以萨满文化为背景,迁入中亚地区之后逐渐改信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但是萨满文化依然在民间有一定程度的遗存。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历法。每个月份多以动物或星星来命名,也用12种动物纪年,即十二生肖。
柯尔克孜族民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尤以口头文学见长,史诗、部落谱系散吉拉、民歌、故事、传说、谚语是其中秀的部分。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传记性的英雄史诗,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描绘了玛纳斯及其后代共八代人反抗异族侵略、保卫家乡的业绩。柯尔克孜族中还流传着《艾尔托什图克》《库尔曼别克》《阔交加什》等近百部各类史诗。他们的民间音乐极为丰富,古老的库姆孜琴是其著名的民间乐器。
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长元音的存在,是柯尔克孜语区别于其他突厥语的特征。柯尔克孜语元音和谐律十分严谨,辅音同化现象较多,语法附加成分有比较多的变体。元音和谐律不仅表现在词本身的音节中,而且也表现在词的各种成分里。柯尔克孜语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其中关于畜牧业生产、狩猎生活方面的词汇特别丰富,保持了古代突厥语词汇和语言的很多原始特征,而且其形容词的表现力很强,很生动。古代柯尔克孜族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使用一种象形文字,这种文字是柯尔克孜人依据大自然的变化和生活内容以及各种动物的形态和动作创造的象形文字,古柯尔克孜人称这种文字为“巴克甫提文”(意为象形文)。柯尔克孜族先民在叶尼塞河时期曾使用古柯尔克孜文即鄂尔浑—叶尼塞文(Orhun-Yenisay)。这种文字在西迁过程中丢失,西迁后曾使用察合台文。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使用斯拉夫字母拼写的柯尔克孜文和用拉丁文字母拼写的柯尔克孜文。70年代末开始重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国外柯尔克孜族使用以西里尔(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吉尔吉斯文。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