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6935
◆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小说单元决选作品,已授权十余国家
◆当代美国文坛新贵青年女作家达娜·斯皮奥塔代表作
约翰·厄普代克文学奖得主,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评论界将她与唐·德里罗、琼·迪迪翁等文学大师相媲美,《纽约客》极关注的作者之一:达娜对现世的荒谬与悲伤有着近乎可怕地感知,她有一双窃听者般的耳朵,精准还原当下人们的所思所想。
◆我们这个时代的《月亮与六便士》,大部分人正在经历的人生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到中年的重重压力,生命有限的焦虑恐惧……
父母、孩子、房子、车子……什么都可以绑架你修剪你,让你忙到忘记自己
午夜梦回,你可曾想起那个自由无惧的你?
◆环套式讲述,小说中有小说:你是怎样的人,就会读出怎样的版本
一如人生AB面,现实与安稳,梦幻和浪漫,你会怎么选?
◆与其在聚光灯下满足他人,不如于无声处享受自由
变成面目相似的中年人之前,完成无数的“你应该”“你必须”之后,是时候了:问问自己“我想要”“我喜欢”的到底是什么。
◆这世界充满了浅薄的迷恋、飘忽的忠诚、半吊子的喜欢。全都是虚假的、跟风的、做作的热情。你敢不敢,肆意坦然地,爱你所爱?
(本书的中文书名“光阴似剪”,出自台湾诗人林婉瑜的诗歌《用错误的成语造出正确句子》。本书封面原图作者:John
Kelly)
50岁生日第二天,单身汉尼克失踪了。
关于他的故事,流传着两个版本。
听说,你是怎样的人,就会相信怎样的版本。
A面:现实、残酷
30年来,尼克有大半时间都在廉价酒吧里做酒保。因为痛风,他的脚肿得厉害。年轻时散发慵懒魅力的歪斜站姿,如今却只能凸显他肥胖的肚子。没有稳定的经济保障,他的妹妹无数次替他支付房租、医药费。“我想就这么活着,活成什么样子我也不会抱怨。”
B面:梦幻、浪漫
艺术就是尼克的生命。10岁那年,父亲送给他一把吉他。尼克自学了几乎所有的弹奏技能。他组乐队,出专辑,登台演出,连年包揽年度金曲榜。每一张专辑都畅销而成功,连*挑剔的乐评人也愿意将他的乐队与披头士相提并论。
我们这个时代的《月亮与六便士》,大部分人正在经历的人生:从未停止做梦,也从未停止向现实妥协。——中文版抢先试读本 读者评论
对现世的荒谬与悲伤有着近乎可怕地感知,达娜·斯皮奥塔有一双窃听者般的耳朵,精准还原当下人们的所思所想。——《纽约客》专题报道
达娜·斯皮奥塔的《光阴似剪》如梦如幻,思索了名利和成功、技艺和想象力。小说美妙地展现了斯皮奥塔女士的天赋——将自己着迷的文化信息转换成一部萦绕人心、引人共鸣的优美佳作。——珍妮弗·伊根(普利策奖得主,《恶棍来访》作者)
《光阴似剪》延续了斯皮奥塔早期作品的非凡魅力,并增添了更多的深度和一丝伤感:作者超脱于故事之外,难得地书写了永恒与飞逝的光阴。它充满智慧,思索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动情地刻画了兄妹情谊。尼克和丹妮斯在摇滚音乐中度过的狂野青春,*终被人到中年的梦想破灭、烦恼焦虑取代。——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书评人)
《光阴似剪》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人物样本,它将艺术家描写为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废柴。但斯皮奥塔的天才之处在于,她告诉我们,尼克的人生不仅对他的妹妹或母亲来说有意义,他也代表了我们每一个人。——大卫·幼林(《洛杉矶时报》)
我如饥似渴、充满敬畏地读完了《光阴似剪》。这本书优美的语言,神秘而小众的氛围引人入胜。种种元素精巧、持久、难以置信地结合在一起,带给人满足。达娜·斯皮奥塔是一位有着慑人智慧的写作大师。——乔伊·威廉姆斯(《致命的快感》作者)
扣人心弦,引人共鸣……《光阴似剪》*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斯皮奥塔通过描绘一对兄妹细微独特的生活,探索了宏大而普遍的社会命题。她对于现代生活危险的本质,进行了诙谐机智的描述,同时引人不安。——罗恩·查尔斯(《华盛顿邮报》)
杰出的作品……让现实侵入原本全凭作家虚构的世界,这一点美国的男性作家们已经有所建树,但在斯皮奥塔笔下,现实的对立面不是想像和虚构,而是记忆本身,这一点前无古人。她是当代美国文坛不可或缺的名家。——乔纳森·迪(《哈珀斯杂志》)
令人震惊……它就像是纳博科夫写的摇滚乐小说。——肯·塔克(《娱乐周刊》)
引人入胜,不可思议,看似突兀又充满诗意……逼真,智慧,尖刻,洋溢着深深的忧伤……斯皮奥塔的《光阴似剪》有着发自肺腑的诚恳,和真正的美。——凯特·科里森(《纽约时报书评》)
达娜·斯皮奥塔极具魅力、技艺精湛的小说《光阴似剪》如一盒磁带,展示了兄妹羁绊的A面和B面。——艾莉莎·沙贝尔(《名利场》)
这是一个聪明、微妙、感人的故事,它所说的是一门复杂的技艺——如何了解你所爱之人。这是一份感情热烈、伤感动人、下笔成篇,微妙细腻,美丽炫目的记录。——马修·夏普(书业观察论坛)
光阴似剪-精彩内文
她总说事情始于,或明朗于,尼克10岁生日那天爸爸给他买了一把吉他。至少家族传说是这样讲的,经过无数次复述与加工,成了大家共有的集体记忆。但她真心相信那是事实:在那清晰可辨的一瞬间,他改变了。在那之前,尼克的主要消遣一直是阅读《疯狂》杂志,创作精巧复杂的钢笔画,画的是一群新潮嬉皮士做派的狗与猫。他画了各种各样的角色——抽大麻、骑摩托的粗毛杂种狗米基;头发垂下来遮住一只眼的邋遢阿富汗犬琳达;还有尼克喵,是他自己的小小化身,一只爱搞恶作剧且多次在千钧一发之际成功脱险的酷猫。尼克喵会直接对读者开口,说几句“别翻页”之类的俏皮话。丹妮丝在他的笔下变成了神奇猫仔小琪喵,它身披斗篷,对尼克喵言听必从。尼克将每个故事都画成了一本书。他会垫上复写纸,做出三四份杂志,后来又花钱在复印店印出更多,但每一份杂志的封面都是他亲手制作、独一无二的:他用魔术荧光笔绘出图案,再从杂志上剪下彩色纸片,拼贴上去。丹妮丝把尼克的手工杂志收藏在一个盒子里,如今仍然被放在某处。他会将一份杂志给她和妈妈(她俩只能合看一份),一份给他当时的女朋友(尼克一直都不缺女朋友),一份套上塑料封套,收藏在他的小小档案馆里,还有一份送给他们的父亲,后者住在旧金山。
尼克会在送给父亲的那一份杂志上签名,写上限量版编号,再将它放进由棕色购物纸袋裁剪成的精致包装盒里。他会在收件人一栏写上“理查德·克拉尼斯先生”。(旁边总标着几个小字:克洛诺斯。早些年,尼克给生命中的每个人都赋予了一位神祇的名字与身份,父亲自然就是克洛诺斯。如今尼克早已过了痴迷神话传说的幼稚时期,但父亲还是在这行隐晦的小字里永远保留了“克洛诺斯”的名号。)尼克会在包装盒上绘满图案,使它成为杂志中故事的延伸。寄走杂志后,他就会记下杂志编号和收件人。早在那时,他似乎就已经开始注解自己的人生,以备将来参考了。“要么自我管理,要么一切尽失。”他们长大一些后,每当丹妮丝嘲弄他的“存档强迫症”,他就会这样说。
丹妮丝认为父亲从没回复过这些邮件,不过这也说不准,她从没问过尼克这方面的事。他们过生日时,父亲会寄来几件玩具作为礼物,但不是每年生日都寄。她记得有一年圣诞节过后一周,父亲来看他们,带了满满一车礼物。他送给了丹妮丝一辆小自行车,有可拆卸的辅助轮,车把上还挂着闪亮的紫色流苏。不过的惊喜还是出现在他来给尼克庆祝10岁生日时。
那时,尼克和丹妮丝住在维斯塔德尔玛尔,与好莱坞高速公路相隔大约两个街区。他们的母亲租了间白色的灰泥小平房。(在漫画里,尼克赐予此地“卡萨埃尔卡米诺里尔”3的称号,后来就叫它“皇家公馆”——有西班牙式和美式两种发音,取决于你的嘲讽程度。这种叫法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后来就连母亲也管它叫皇家公馆了。了解尼克的人,例如丹妮丝,能从他使用的绰号上判断他的心情。只有一样东西没被取绰号,就是尼克的那些吉他。他会用牌子—— 吉普森——或者类别——贝斯——称呼它们,绝不用绰号,比如他的“板斧”,也从不用表示性别的代词,像“她走音了”。在他看来,给乐器起绰号是不严肃的。)
刚搬到皇家公馆时,尼克有自己的房间,丹妮丝却要与妈妈同住。后来丹妮丝搬进了尼克的房间,尼克则将通向后院的餐厅当作自己宽敞的主卧、吸烟室和私人领土。再后来他还“征用”了整个车库。尼克把旧地毯钉在墙上,打造了一间隔音的录音排练室。
10岁生日时,尼克想和几个朋友去看电影,然后在后院烧烤,吃蛋糕,拆礼物。这就是他的计划。尼克想看《奇爱博士》,可丹妮丝还太小4,于是他们去佛蒙特大道的大学里看了披头士乐队的电影《一夜狂欢》。尼克对披头士持些许怀疑态度;当然,他有他们的唱片,可他不确定是否只有女孩才喜欢这类东西。那部电影将他的疑虑一扫而光。丹妮丝还记得他们当时的震撼——音乐固然出色,更有快节奏的剪辑、一本正经的幽默、新潮的风格、演员正对着镜头说的俏皮话。插曲听得他们激动万分,合唱段落第二次重复时,每个瞬间都仿佛被永远地嵌刻在了脑海里。他们一直待在座位上,直到屏幕上放完演职员表。要不是还要参加派对,他们毫无疑问会立马再看一遍。
丹妮丝恋恋不舍地跟着尼克来到室外午后的阳光里,震惊地发现世界竟还是老样子,矗立在一片炽热模糊的色彩中,哪里也找不到披头士的踪迹。没有迅雷般的动作,没有纷繁错杂的吉他演奏声,但没关系,歌声还留在脑海里,而且他们知道,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去重看电影。他们乘公交车去好莱坞大道的唱片店,接着从好莱坞大道一路步行到富兰克林大街,尼克开始清唱电影中的插曲,把每位队员的歌声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尼克还能模仿利物浦口音5,而且已经记住了一部分台词(“我们知道该怎么表现!我们都上过这一课了!”)。他们一前一后穿过高速公路下的隧道(“他可在乎他的鼓了,你懂的,那是他传奇里的重头戏哪。”)。直到拐进维斯塔德尔玛尔,尼克和丹妮丝还沉浸在电影之中。
他们父亲的车正停在车道上,那是一辆白色的克莱斯勒帝国车。尼克拔腿跑过街区。
他们看到父亲在后院,和母亲在一起。他没带女朋友。他穿着运动外套,尽管傍晚的阳光很暖和。尼克向他奔去,他们拥抱在一起。丹妮丝却只是盯着他瞧,作为一个7岁的孩子,她比同龄人更娇小,一副柔弱的模样。她看起来不像个小宝宝,更像个完美无瑕的微型女郎。她很久没见到父亲了,说实话,在他身旁也没有亲近的感觉。他站起身,一把将她搂到腰前。他很高。丹妮丝总也记不住他的脸——她能在照片里认出他,却想不起他现实中的容貌,但她能鲜活地记起被他双手搂住的感觉。他把她抱起来,紧紧拥在胸前,然后让她坐在自己的臂弯里,用手轻抚她的脸颊。“好软。”他说着咧嘴笑了起来。照片里,丹妮丝的父亲像个20世纪50年代的演技派演员,高大显眼。他并非不英俊。他有光洁的橄榄色皮肤和浓密乌亮的头发,但眼鼻周围有些浮肿,看起来也比实际年龄要老。如今她端详他的留影,觉得他像个会过早犯心脏病的男人,一个明显饮食无度的男人。但那时他抱着她,她却只留意到他好闻的气味和高大的身材。拥抱你时,他就成了你全部的风景。她觉得害羞,但还是让他抱起了自己,让他亲吻她的脸颊,轻扯她的辫子。
尼克和丹妮丝后来达成了一致,认为他们的父亲很差劲。他冷不丁地出现,终消失无踪。“他当个叔叔倒是挺不错,”后一次谈论父亲时,尼克对她说,“那种带着礼物,一年来一次的完美叔叔,他会说你长得好高,还会和你玩一会儿摔跤,然后就给自己倒上一杯苏格兰威士忌,离开房间扬长而去。”父亲离开母亲时尼克5岁,因此还记得些许共同生活的时光;丹妮丝2岁,对此毫无记忆。尼克11岁生日前的某个周六早晨,母亲叫醒他们,告诉他们父亲去世了。尼克哭了,穿着睡衣坐在沙发上哭。母亲也哭了。丹妮丝却得走进自己的房间,去看相簿里那张父亲的照片。她真得集中精神去想:他死了,我永远,永远见不到他了。终于,盯着那张照片,她也哭了出来。
那天父亲不能留下来参加生日烧烤,他是来城里办事的。“我想给你们个惊喜,”他说,“喝一杯就走。”
他坐在阳光下,喝着一杯加冰的波本威士忌。他抽了支烟,在毫无遮挡的院子里热出了一身汗。他手指上戴着一枚硕大的戒指,反射着阳光。尼克和朋友们喝着可乐,一边局促地低声说话,一边瞥着父亲。母亲在烤架前做汉堡。丹妮丝催尼克拆礼物。
“等一等,”母亲说,“先吃蛋糕吧。”
“我有件东西,你现在就能打开。”父亲说。他微笑着站起身,走进通往前院的门,他的车就停在那里。他们都注视着那扇门,直到他再度出现,提着一只吉他形状的黑色大皮盒。他走到尼克身边,把盒子放在尼克面前的草地上。尼克低头凝视着它。虽说父亲过去也送过尼克很棒的礼物,但这一件礼物的大小和重量都显示着一种前所未见的奢侈。
“打开吧,儿子。”
尼克打开盒子,掀开盒盖。上漆的蔷薇木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父亲一手握住琴颈,一手托住琴身,把吉他拿了起来。品丝间的指板上镶嵌着珠母,琴身边缘也有相配的镶边,音孔四周镶嵌着蔷薇花的图案。父亲把吉他递给尼克,尼克将它抱在胸前,低头注视着它。
终于,他开口了,是虔诚的低语。“谢谢你。”于是事已定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