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419472
第一章 实践出真知 1
第 一 节 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共生关系 3
第 二 节 实践产生知识 9
第 三 节 知识丢失与失真 19
第 四 节 实践出真知的本质是劳动创造知识 21
第二章 商品与非商品 23
第 一 节 商品 24
第 二 节 非商品 29
第 三 节 非商品的游离状态 36
第 四 节 非商品与商品可以相互转化 37
第三章 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41
第 一 节 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含义 42
第 二 节 劳动力简单再生产 45
第 三 节 劳动力扩大再生产 49
第 四 节 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是人类必然 58
第四章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及劳动力的使用 61
第 一 节 劳动力和劳动力的使用 62
第 二 节 劳动力使用价值的形成过程 70
第 三 节 劳动力劳动价值的形成过程 76
第 四 节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几种关系 78
第 五 节 熟练劳动与生疏劳动 84
第 六 节 创新劳动的关键是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 85
第 七 节 劳动力的劳动价值的衡量 89
第 八 节 价值生产与劳动力提升统一于劳动过程中 90
第 九 节 不同劳动生产出不同的产品 91
第 十 节 使用科学技术能减轻人的劳动消耗 92
第五章 劳动的目的——获得使用价值 93
第 一 节 劳动的目的是获得使用价值 94
第 二 节 使用价值 101
第 三 节 不同的知识导致不同的使用价值 107
第 四 节 使用价值是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109
第 五 节 使用价值是人类的追求 112
第 六 节 使用价值可以衡量 113
第 七 节 追求使用价值不都是拜物主义 115
第六章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 119
第 一 节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概述 120
第 二 节 物质产品的基本分类 124
第 三 节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的基本呈现 127
第 四 节 物质产品使用价值来源于生产者的知识和技能 131
第 五 节 不同使用价值可以相互转变 134
第 六 节 被使用是物质产品使用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 138
第 七 节 使用价值可以衡量 141
第七章 知识的使用价值 143
第 一 节 知识生产的特殊性 144
第 二 节 知识使用价值的基本特性 147
第 三 节 知识使用价值具有放大效应 153
第 四 节 商品知识和非商品知识使用价值相互转化 158
第 五 节 知识使用价值的几种特性 162
第 六 节 知识产权保护必须科学 163
第 七 节 知识使用价值的衡量 166
第八章 商品的劳动价值和非商品的劳动价值 169
第 一 节 劳动价值 170
第 二 节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74
第 三 节 劳动价值的衡量 177
第 四 节 劳动价值实现方式 179
第 五 节 两种劳动价值的相互转化 187
第 六 节 劳动价值论承认存在非商品价值 188
第 七 节 劳动量是劳动价值的构成 193
第 八 节 劳动价值赋值与负值 197
第 九 节 创新劳动有利于劳动价值增值 201
第 十 节 劳动产品与价值观的关系 203
第十一节 劳动价值守恒与不守恒现象 206
第十二节 劳动价值的“四性” 208
第十三节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劳动价值的关系 208
第十四节 劳动价值不是人类的追求 209
第九章 知识的劳动价值 211
第 一 节 知识劳动价值的含义 212
第 二 节 知识劳动价值的来源具有独立性和社会性 216
第 三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实现方式 220
第 四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递增、递减关系 221
第 五 节 商品知识与非商品知识的劳动价值的实现 222
第 六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运动与劳动力再生产的融合 223
第 七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的“四性” 228
第 八 节 知识的劳动价值的衡量 229
第十章 交换价值 233
第 一 节 与交换价值高度相关的价值 234
第 二 节 交换价值实现的条件 244
第 三 节 交换类型 247
第 四 节 交换的失与得 251
第 五 节 交换价值隐含的内容 253
第 六 节 等价交换 255
第 七 节 交换双方的考虑 256
本书是对实践的反映和描述,不是对实践的设想和推测,目的是揭示知识在财富增长中的巨大作用。
哲学和经济学都来源于实践,又统一于、融合于、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相互转化、相互促进。本书的基本逻辑是从哲学认识论到经济学价值论,探索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之间相互转化的现象,揭示交换价值中隐藏的知识秘密,关键是非商品价值可以转化成商品价值,劳动价值、使用价值、效用价值、稀缺性价值、外部价值转换为交换价值,为此,将阐述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实践出真知,知识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知识有商品,也有非商品。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必须有知识增加,否则只能是简单再生产。劳动力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劳动者掌握的知识技能有差异。
2. 生产者和需求者追求的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不是劳动价值。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的主要目的。使用价值的差异是由于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差异造成的;没有知识技术差异,就没有使用价值差异。
3. 交换不是价值实现的唯一方式,学习、借鉴、认同、接受、使用和吸收等也是劳动价值及其他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通过交换实现的价值属于商品性价值,不通过交换而实现的价值属于非商品性价值。商品和非商品可以相互转化,商品价值和非商品价值也可以相互转化。
4. 劳动产品一旦进入市场,变成商品,商品的价值就不再由生产者单方面决定,而由交换双方共同决定;其价值就不再单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而由商品的劳动价值、使用价值、效用价值、稀缺价值、外部价值等共同决定。
本书一般采用实证法,尽量用事例来佐证观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