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90049
l “历史的镜像”第二辑!“帝国的背影”,关注重要帝国的尘封历史与全新未来。
l 从商业角度重新看待美国,理解美国的做事逻辑和现在贸易战的根源。
从殖民时期到现在,从美国执政者和商人到农民和海员们,从工会领袖到社会活动家再到奴隶,美国的历史就是商业的历史。
这本书描述了殖民时期到现在的美国商业的发展历程,通过审视不同类型的企业活动的兴衰,劳动力和生产技术是以怎样的方式和代价迭代更替,以及各行业的美国人如何应对混乱的商业环境,进而探讨了美国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非常关注商业实践中的变化,不同产业和部门的发展,以及商业和国家政治间的复杂关系。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审视,也为我们面对当今世界中的各种挑战——比如全球化、收入不均以及科技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线索。
引言 商业是如何阐释美利坚的
从企业高管、银行家到农民和水手,从工会领袖到政治家再到奴隶,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商业演化史。
章 征服、殖民地以及资本主义
作为英国殖民地之一,在美国,殖民者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以贸易为导向的经济体系的一部分。
第二章 关于奴役的生意
从富有的拥有奴隶的种植园园主到北方的商人和银行家,以及用奴隶种植的棉花生产出纺织品的制造商,有关奴隶的生意形成了早期美国经济的所有方面。
第三章 工厂的到来
在短短几代人的时间内,制造业就对美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造成了不可想象的改变。
第四章 美国早期的商业政治形态
对于权力集中的普遍性恐惧以及占据压倒性优势的独立自主信念依然持续性地塑造了美国商业。
第五章 公司大型化
近代以来有关邪恶大公司的印象体现了大公司持久的文化实力,它们在19世纪末一度支配了美国商业。
第六章 工人、农民和反托拉斯者对商业巨头的战争
对大公司不满的反抗者——工人、农民以及反托拉斯者——在20世纪到来之际动员成了一个范围宽广的同盟,重塑了进步时代开端时期的国家政治。
第七章 现代生活的开端
从汽车到收音机,从李施德林漱口水到剃须刀,现代商业公司和大规模消费的胜利,对美国人的生活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第八章 从罗斯福到罗斯福:商业和现代国家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新政开启了对于商业活动的各种各样的重要管制,这重新塑造了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政治关系。
第九章 追求庞大:战后公司的发展
从二战期间的工业复兴到技术注入的知识经济的兴起,从组织到20世纪60年代的大公司并购浪潮,美国公司在战后文化中发挥着主导力量。
第十章 个体、政治与追逐利润
商业从未摆脱战争和社会公正的问题,成为20世纪60 年代争议的核心。
第十一章 后工业经济时代
从快餐和零售行业信息化开始的向服务型经济的转型对美国公众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十二章 半空中的金融
房地产市场大规模的崩溃,引发了2008 年金融危机,并进一步导致了经济大衰退的开始。这影响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结论 危机之后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挑战和进步将不可避免地建立在过去几个世纪的商业史的基础之上。
注 释
美国商业史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是一首交织着人类原始贪欲、实用主义、智慧创新和精巧制度的瑰丽长歌。这本书向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了美国这一发达商业体的演化路径,也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正如书末所言:“我们能否从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废墟中走出并向前迈进,取决于我们能从美国商业史中学到多少东西。”
张亚光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本书快节奏、生动又简洁,对美国资本主义历史感兴趣的人士会从中受益。
斯蒂芬·米姆 美国历史学家
沃特豪斯的新历史是我理解美国商业史的*。想要了解美国商业模式是如何从马萨诸塞海湾公司发展到沃尔玛的吗?这本书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路易·海曼 康奈尔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这本书概述了美国如何从征服和奴役走到2008年金融危机,极有价值。沃特豪斯非常熟练地将美国商业史融入其生动又具有吸引力的叙述中。
贝瑟妮·莫顿 美国历史学家
1980年春,消费者维权人士拉尔夫·纳德领导的政治活动家组织了一场被称为“商业巨头之日”的全国性运动,其目的是保护美国人的生活不受大公司的侵害。一个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公众利益团体在洛杉矶记者俱乐部举办了一场嘲弄性的颁奖典礼“庆祝”这一天,系列奖项名称叫作“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让大众见鬼去吧’邪恶商业奖”。其中“全国差劲公司”头等奖授予加利福尼亚的标准石油公司,这个公司收到了一头叫霍乱的活猪作为奖品,用来讽刺这个公司的贪婪。对该公司主要的指控是它在天然气上对消费者索要了过高的价格,这让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能源危机中获得了令人咋舌的利润。自然,标准石油公司里面没人会认领这个奖项。1
这段来自1980年的小插曲是“大公司”对美国大众和政治想象具有强大支配力的很好例证。对于很多人来说,正如抗议者给标准石油公司送猪一样,大公司往往和腐败、贪婪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包括对工人、消费者和环境的剥削。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大公司代表着一系列更为积极的发展——经济增长、技术创新以及更好的工作,更不用说商业巨头的慈善行动。关于财富集中和市场势力的争论在美国历史中长期存在。1980年的抗议者重复了杰克逊的民主党人当年对美国第二银行的指责,和2011年进行的“占领华尔街”运动所主张的内容也没有什么差别。
这个给邪恶公司颁发的“奖项”起名为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并不意外。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这个商业巨头,作为铁路业的先驱在19世纪中叶积累了美国历为巨大的财富。不过,那些抗议者引用他的名字作为奖项名称并不太合适。“让大众见鬼去吧”这句话来自科尼利尔斯的孙子威廉,他在他父亲死后接管了家族事业,很可能是当时世界上富有的人。1882年,某个驻纽约的记者声称小范德比尔特在被询问他的公司有何“公众效益”时说出了这句话。但那次访谈的一位见证者却有不同的说法:一位咄咄逼人的记者打断了范德比尔特的晚餐,声称“大众”想要听听他的看法。遭此唐突打扰,范德比尔特喊出“让大众见鬼去吧”,其实意思好像是在说:“我不在乎你的‘大众’想干什么,我正在吃饭呢。”
无论威廉·范德比尔特究竟是否想让大众见鬼,反正在19世纪80年代很多美国人都倾向于相信他确实是这么做的。一场巨大的公共关系灾难随之而来,不在乎公众利益的“大公司”的印象在流行文化中被强化了。
除了追溯范德比尔特以及他窘迫的公关故事之外,1980年的邪恶公司颁奖典礼也让人们重新拾起对石油行业由来已久的怨恨,尤其是把大奖授予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这样的举动。这家公司现在被称为雪佛龙,是早期标准石油公司分拆后的众多公司之一。老的标准石油公司是由约翰·D.洛克菲勒在19世纪80年代建立的炼油巨头,1911年被美国法院强制分解。和范德比尔特一样,洛克菲勒也曾是地球上为富有的人之一,留下了影响深刻且富有争议的遗产。把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画成跨立在铁路工业上的大佬样子的报纸漫画家,同样也将标准石油公司塑造成一只邪恶的章鱼,其腐败的触手把人们的生活绞杀在民主之外。现在对大型石油公司的抱怨——从埃克森美孚到科氏工业集团——都不过是19世纪模式下的升级版罢了。
近代以来有关邪恶大公司的印象体现了大公司持久的文化实力,它们在19世纪末一度支配了美国商业。在南北战争爆发后的30年之内,美国跻身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工业势力集团,而美国实现这点的方式是通过创造一种特定类型的商业企业:大规模的、综合性的、资本密集型的公司。
现在我们把19世纪末的大企业的状况和它们原来的样子做个比较。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即便是型的纺织厂也只能提供不到1 000个工作岗位。它们的市场总价值或者说资本总额,大概是100万美元。但是在19世纪末,制造业把这种传统结构远远甩在身后。从铁路业开始,然后迅速传播到诸如石油和钢铁这样的领域,公司在规模和经营范围上都变得异常巨大。1901年,通过一系列兼并形成的美国钢铁公司拥有10亿美元的市值和超过10万名员工。4
如今人们把大公司存在的原因归结为政府授权。相比之下,对于南北战争爆发后的那一代人而言,大公司代表了某种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东西。在相对很短的时间之内,大公司的到来重塑了美国商业。单个厂商开始跨多州经营,控制整个营销网络,并打造了一个巨大的能够互通有无的国家性市场。从原材料的生产到运输、仓储、精炼,后到消费,大公司无处不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