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090598丛书名: 国民阅读经典
房龙编著的《圣经故事》为了方便主日学的孩童方便记忆才单独从圣经中提选出的,“严格的说不该用故事一词,“而应该使用事迹更为恰当,“仍旧是为了给孩童看才称之为故事,记载了犹太民族的形成发展,赞颂了犹太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美丽的事迹,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曾给无数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提供无穷的灵感与启迪,至今仍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圣经故事》是一本畅销的经典文学。
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
前 言 写给汉斯和威廉的话 亲爱的孩子们:这本书讲的是《圣经》的故事。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你们对《圣经》的了解还很不够,可我又说不出你们该到哪里去寻找这类知识。当然,我可以让你们去读原著,但天晓得你们会不会去读。长期以来,许多人把《圣经》当成生命的寄托,一提到《圣经》就一脸严肃,绝不允许有人冒犯它。你们这个年龄的小孩子们,就是被那些人给吓坏了。可是,在你们受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能离开这些知识的。再说,在你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候,说不准还非常需要这些古代故事里面的智慧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本书一直是人类最可信赖的伙伴。书里的许多篇章写于两千八百年前。还有一些内容是后来写成的。在许多年里,你们的祖先很可能只有这一本书,或者说只认认真真地读过这一本书。这本书里的事情,他们记得一清二楚。现代科学时代到来后,围绕这本书出现了激烈的斗争,一派坚持说,这本书是上帝传下来的。另一派说,它只不过记录了一些历史事件罢了。于是一时之间,许多男男女女对《圣经》恨得咬牙切齿,可他们的父辈和祖父辈却对这本书满怀敬爱之情。
尽管如此,我在书里不会给你们讲以上这些。
我不是在对你们说教。我既不拥护也不反对某种说法。我只不过是想说说你们应该知道的事情(是我个人的想法——我要求别人做的事,上帝可能并不允许!),明白了这些道理,你们就会为善良、美好、神圣的事物而奉献,你们的生命就会充满更多的理解、宽容和仁爱。
《旧约》写起来相对要容易一些。那是一个沙漠部落的故事。这个部落的人在流浪了多年之后,终于在西亚的某个角落得到了一小块土地。他们在那里安顿下来,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接下来是《新约》。这个部分写起来十分费劲。《新约》只围绕一个人物。它讲述的是拿撒勒农村一个木匠的故事,这个木匠出身卑微,对生活一无所求,却献出了一生。比耶稣的故事更有趣的,可能会有,但我从来没有读到过。我将非常简单地向你们介绍耶稣的生平,不会多一个字,也不会少了一个字。我相信,要是耶稣还活着,他一定会允许我这么做的。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第一章 《新约》和《旧约》的由来,以及《圣经》在历史上的遭遇。
金字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巴比伦和尼尼微已成为辽阔帝国的中心。
尼罗河流域以及宽阔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密集的人群随处可见。这时,一支小小的沙漠游牧部落,决定离家北上,离开那片布满砂石的阿拉伯荒漠,寻找比较肥沃的土地。
随着岁月流逝,人们得知,这些流浪者正是犹太人。
几个世纪之后,他们留给我们一部最重要的书,那就是(《圣经》。
再往后,一位犹太妇女生养了最仁慈、最伟大的导师。
这个民族在人类各民族中扮演过最重要的角色,然后又退出历史舞台,在世界各个民族中间流浪。可是,说来奇怪,对这样一个民族的起源,我们竟一无所知,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
所以,在这一章里,关于这个民族的一般特性,我要告诉你们的情况多少有些含混不清,有关细节也不那么可靠。
在巴勒斯坦,考古学家们正忙于发掘工作。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了解的情况会越来越多。
有些确凿的事实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利用这些材料,我会尽量向你们提供一种比较可靠的描述。
纵贯亚洲西部,流淌着两条宽阔的河流。
它们发源于北方的高山,流入波斯湾。
这两条浑浊的河流沿岸,生活是那样舒适,人也显得十分慵懒。所以,住在北方寒冷山区或南方炎热沙漠的人,都想在底格里斯河或幼发拉底河流域得到一块安身之地。只要有一丝机会,他们就会离开老家,进入肥沃的平原。
他们相互争斗,相互征服,一个文明建立在另一个文明衰败的废墟上。
他们建起巨大的城市,比如巴比伦和尼尼微。在四千多年前,他们把那片土地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天堂,那里的居民令所有人羡慕。
可是,如果你看看地图就会发现,在另一个强大的国家,千百万身材矮小的农民正在耕耘着土地。他们生活在尼罗河两岸,他们国家的名字叫做埃及。埃及和巴比伦、亚述隔着一块狭长的地带。埃及人需要的许多东西,只能从远方肥沃的平原国家获得。而巴比伦人和亚述人需要的许多东西,也只有埃及才出产。所以,这两个民族互相做买卖,商路正好从我们提到的那块狭长的地带上穿过。
如今,我们把那块狭长地带叫做叙利亚。在古时候,它的名称可不少。
叙利亚有低矮的山丘、宽阔的河谷,树木不多,太阳把土地晒得滚烫。好在有许多小湖泊和小溪涧,为沉闷单调的石头山装点了一抹生气。
从最早时候算起,古商路地区就居住着不同的部落,他们是从阿拉伯沙漠迁移过来的。他们都属于闪族人,使用同一种语言,崇拜同样的神。他们之间常常打来打去。这边和平协议刚刚订下,那边战火又起。他们偷偷摸摸地洗劫对方的城市,抢走女人和畜群。他们个个无法无天。只有缺乏管束的游牧部落才会那么干,因为当地再也找不到比他们狂暴的气质和锋利的宝剑更高的权威了。
也许,他们对埃及、巴比伦或亚述国王的权威还是买账的。当那些强大君主的税收官带着全副武装的扈从沿路而来时,平日里争斗不休的牧人们就变得老老实实。他们卑躬屈膝,把自己当做孟菲斯的法老或阿卡德的国王的驯服奴隶。可是,税收官一走开,部落战争又依然如故,和过去一样热闹。
不要把这些争斗看得过于严重。这类争斗只不过是古人热衷的户外运动而已,而且损失通常是很轻微的。此外,它还使年轻人保持着良好的状态。
在人类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犹2kA,一开始正是一支这样的小部落,他们争执不休,打打杀杀,四处游荡,偷鸡摸狗,竭力在商路经过的土地上保住一席之地。不幸的是,我们对犹太人的历史起源一无所知。许多博学之士做出过各种各样很有见地的猜测。但是,似是而非的猜测不足以填补历史的空白。有人说,犹太人起源于波斯湾一个叫吾珥的地方。这种说法有可能真,也有可能假。与其告诉你许多似是而非的东西,不如什么都不说。所以,我只提及很少一点儿情况,这些情况是历史学家们一致认可的。
犹太人最早的祖先,生活在阿拉伯沙漠。我们不知道他们何时离开老家,后来,他们想必是进入了西亚的肥沃平原。我们知道,他们漂流了许多世纪,想得到一块梦寐以求的土地,但filfi’IID努力没有成功。我们还知道,在某个时候,犹太人越过西奈山一带的沙漠,其后,他们一度在埃及生活。
从那时起,埃及和亚述的文献里,开始零星地提及《旧约》中列举的事件。
接下来的故事是人们熟知的传说:犹太人如何离开埃及,在漫无尽头的沙漠中艰苦跋涉,如何统一成一个强大的部落,这个部落如何占据了商路上一个叫巴勒斯坦的小地方,建立起国家,这个国家又如何为独立和生存战斗了几百年,直到被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吞并,后来又归伟大的罗马帝国所有,成了一个二流行省的一部分。
我提到这些历史流水账的时候,脑中有一个念头:此时此刻,我并不是在写一本历史书。我并不打算(根据最准确的历史信息)告诉你们实际发生的事情。我是想让你们知道,有这样一种人——犹太人,他们认为某些事情曾经发生过。
大家都知道,在某些事情“是事实”和“我们相信是事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作为某个特定国家的人谈论历史时,都相信本国历史教科书里的记载是真实的,可是,当你越过边界,读一读邻国的教科书,就会找到全然不同的记载。然而,要是小孩子读到那些书,就会把它们当做真事,一辈子铭记在心。
当然,总归会有某位史学家、哲学家或是别的什么怪人,会把全世界的史书都读一遍,他或许会得到结论,说某某事接近绝对真实。可是,如果他想平安快乐地过日子,最好还是把这个念头放在肚子里。
犹太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并无二致。三千年前的犹太人、两千年前的犹太人和当今的犹太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类,就像你我一样。和其他人相比,他们不算好(他们有时自吹自擂),但也不算坏(他们的敌人常讲他们的坏话)。他们具有某些十分难得的美德,也有某些极为平常的缺点。谈论他们的书不计其数,有褒有贬,或是干脆认为他们不值一提,但要正确评价他们在历史中的地位,却很难很难。
犹太人自己写成的编年史,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在埃及人、迦南人和巴比伦人中的冒险经历。要准确判定这部编年史的历史价值,我们同样感到为难。
新来的移民很少受人欢迎。而犹太人在漫长的流浪岁月中,在他们光顾的绝大多数国家中都是新来的移民。无论是尼罗河流域、巴勒斯坦谷地,还是幼发拉底河两岸,无论是原住民还是后来的定居者,都不欢迎犹太人的到来。相反,他们会说:“我们自己的儿女还没有地方住呢。让那些外来户滚到别处去。”接下来就会有麻烦。
犹太史学家们追溯往昔岁月时,会把他们的祖先尽可能地美化。现在,我们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我们赞美马萨诸塞的清教徒移民,描述了这帮可怜的家伙在移民之初的处境,他们常常暴露在土著残忍的箭头之下,这是何等可怕的事情。可是,我们很少提到北美印第安人的命运,在白人的枪口下,他们同样面对着残忍的子弹。
用印第安人的观点写出的历史,一定会引人人胜。可是,印第安人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再也无从知晓1620年发生的事情:当外来者踏上北美土地时,印第安人会作何感想。这是多么遗憾啊。
在有关古代亚洲的史书里,我们的祖辈惟一能读懂的就是《旧约》,而且很长时间里都是如此。但在一百年前,我们开始懂得辨认埃及象形文字,五十年前,我们又找到了破译神秘的巴比伦楔形文字的线索。如今我们知道,对古老的犹太史学家讲述的故事,还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
我们注意到,他们犯了所有爱国史学家都会犯的错误,为了光宗耀祖,他们有意歪曲了(事实)真相,对此,我们也能理解。
但是我重申,所有这一切,严格说起来都不属于我这本书的内容。我不是在写一本犹太人的史书。我既不为他们辩护,也不攻击他们的动机。我只是在复述他们所写的亚洲和非洲的历史。史学家们旁征博引的评论文章,我不会去研究。我用得上的所有资料,全在一本小小的《圣经》里,买这本书才花了一毛钱。
在公元1世纪,如果你对一个犹太人说“圣经”这个词,他肯定会摸不着头脑。这是一个很新的词。这个词是由约翰‘克里索斯托在公元4世纪发明的,此人是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他把犹太人的各种圣书总称为“圣经”。
在大约一千年的时间里,这部经书集的内容一直在稳步增加。除个别例外,整本书都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可是,耶稣降生那会儿,就没人用希伯来语说话了。取而代之的是阿拉米语,这种语言比较简单,在老百姓中广泛使用,《旧约》中几位先知的话,就是用这种语言记录下来的。但千万不要问我“《圣经》是什么时候写成的”,因为我没法回答你的问题。P1-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