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061112
隋朝大儒文中子,就以“止学”为题,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论处世之道,称为《止学》,其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将传统文化中关于“止”的精髓集于千余言内,极具实用价值,堪称一部奇书,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有价值的一部珍贵经典,也是一部关于胜败荣辱的古代绝学。“止”,不仅仅是“停下”的意思,所谓的“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不急于求成,在纷杂的尘世中,求得一颗安定从容之心;所谓“知止”就是不仅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更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地方该停下来。纵览古今,凡是深谙《止学》要义并以其为人生指导的人,无不收获了辉煌的人生。
曾国藩是清代名臣,他的做人之道被后人作为榜样,其实,他为人处世的核心就是“止”,懂得韬光养晦、急流勇退。梁启超先生曾评价曾国藩:“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他36年独步官场的终极仕道,也是他留给后世的最珍贵的处世宝典。
李嘉诚是 “香港首富”“亚洲超人”“世界华人首富”,他就曾把“知止”二字作为自己经商的座右铭,这是李嘉诚自创业以来半个多世纪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终极商道。
对于现代人来说,《止学》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它是一部了解为人处世之道颇具价值的参考指南,有助于职场人士融洽同事之情,有助于普通朋友之间的友好相处……可以说,《止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为人处世的秘诀宝典。
同时,本书将纸质图书和配乐诵读音频完美结合,以二维码的形式在内文和封面等相应位置呈现,读者扫一扫即可欣赏、诵读经典片段。诵读音频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业播音员,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等知名高校播音系教师构成的精英团队录制完成,朗读中融进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声音感染力极强。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借鉴和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和作品,从中得到不少启悟,汲取了其中的智慧精华,将国学和现代励志学融合在一起,让读者能全面深刻了解《止学》的精髓要义。由于编写和出版时间仓促以及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诚请广大读者指正。
本卷主要阐述和权势有关的处世原则。文中子提出了“权为轻、德为重”的观点。有权的人不是就能随心所欲,因为有权的人要承受许多责无旁贷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身心压力。另外,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拥有最高的权力,它终究会有消逝的那一天,所以,权力在仁德的人手里才会运用得当,因为用权的人懂得小心谨慎,谦恭礼让,这样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成为众矢之的,从根本上巩固权势。
2. 权势暗藏着危险
【原文】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jīn)。
【译文】
势力隐藏着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解析】
权力不只是人们想象中的至高无上,能够办成一切想办成的事情。权力的背后拥有一张关系网,就是这张关系网,如果正确利用就会带来无限福利,相反,就隐藏着巨大的凶险。因为它就像一个漩涡,漩涡里面隐藏着金钱、欲望以及权力的无限扩张,这些都是对人们道德底线的极大挑战,因此,当做人的原则在欲望面前丧失之后,你也就慢慢地陷入了漩涡里,无法自拔,直至毁灭。这就是权力隐藏的祸患。
【主题延伸阅读】
学会“远权”避祸
古今以来的为官者,人生中大概都有一个重要的决策:“远权避祸。”这是他们在权力的漩涡中明哲保身的智慧体现。
清代中叶,曾国藩率领湘军攻打太平天国后,收复南京。国家安宁了,可曾国藩感到他与清廷的关系却变得复杂而微妙起来。那时曾国藩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在东南的半壁江山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三十万湘军总数,仅曾国藩直接指挥的军队就高达十二万之多,这相当于是一支谁也调不动,只听命于曾国藩的私人武装。此时清政府感到手握重兵的曾国藩已对朝廷构成重大威胁,于是故意疏远冷淡他。曾国藩也感到了这种微妙的变化:顾命大臣功高震主,朝廷对自己心存芥蒂。摆在曾国藩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带兵反清,取而代之;二是解散湘军,自解兵权。第一条路,他不愿,也不敢;那就只能走第二条路了。
于是为了远权避祸,曾国藩解散湘军。但为了做得不露痕迹,他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湘军暮气太重,锐气全消,已不可用。”同治三年七月初七,即攻破南京后二十天,曾国藩上《贼酋分别处治粗筹善后事宜折》中提出:“臣统军太多,即拟裁撤三四万人。”七月十三日,“遣撤曾国荃部二万五千人”,同日“撤萧庆衍全军九千人”。十月中旬,“奏报裁军二万余人”。到同治五年夏,除“陆军尚留下鲍超、刘松山万余人”,“水师改编为经制兵长江水师”外,其他直属湘军先后撤并完毕。其后,“鲍超部亦解散,仅留刘松山部奉命援陕”。眼见裁军如此干净彻底,清廷对曾国藩的畏忌心理烟消云散。
为了远权避祸,曾国藩还劝曾国荃称病回乡。
曾国荃为人“傲”,嚣张自负。自从带吉字营出征,战绩辉煌。但他与诸将不和,矛盾重重。在与属下彭玉麟、杨载福有事相商时,往往声色俱厉。诸将对他不服,但又碍于曾国藩情面,于是“告去”之人日益增多。郭嵩焘说:“侯相兄弟克复金陵,竟犯天下之大忌,群起而力诋之。”这句话中的焦点人物是曾国荃,群言嚣嚣,主要是针对他的。曾国荃再一点就是“贪”。连曾国藩也说他“老饕名遍天下”。 若不解决这个问题,早晚会出大事,于是曾国藩苦心告诫其弟,让曾国荃急流勇退,称病回乡。
曾国荃终于听了兄长的劝告,就以“遍体湿疮、彻夜不眠”为由,在攻占南京两个多月以后,奏请回原籍,带着无数的金银财宝回湘乡享清福去了。
置身官场的人,总希望生前身后留个好名声。岂不知其中却潜伏着危机。掌权者不只对战功卓著的大将们心怀猜忌,对那些政绩突出、德行好的大臣也是心存嫉恨,一旦你的光芒超过了君上,形成了一种功高震主的姿态,灾祸就很快要从天而降了。
因此,古之智者,总注意不使自己的光芒太为耀眼以致使君上的形象显得相形见绌,总能在适当的时候功成身退,化解君上的猜疑,保全自己。所以为官要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冷静的心理状态,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为官不倒的最高境界。因为“远权避祸”,曾国藩才有不败人生。所以,在官场上打拼的人,一定要知道“祸福相依”的道理。即使位高权重,也要懂得审时度势,否则,风头出尽之后,离灾难也就不远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