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767899
“一刀切”政策的弊端,鉴于国民经济的产业构成,《多维度视角下中国三大产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深入三大产业内部,从中观层次来研究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维度的数据,充分运用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经济理论、环境经济理论、计量经济方法等知识,全面系统地对中国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家制定经济和能源发展战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提供理论和现实的指导。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本书的主要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2.1 中国整体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2.2 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2.3 第三产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2.4 第一产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经济收敛与能源效率收敛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整体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
3.1 中国能源效率的现状分析
3.2 能源效率的分解:结构因素与效率因素
3.2.1 纵向分解
3.2.2 横向分解
3.3 能源效率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关系的协整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收敛机制分析
4.1 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分析
4.1.1 时间演变
4.1.2 区域差异
4.2 第二产业的区域转移:从沿海到内陆
4.2.1 产业转移现状分析
4.2.2 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4.2.3 产业转移下的经济收敛与能源效率收敛
4.3 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收敛机制探索
4.3.1 理论模型
4.3.2 变量与数据说明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第三产业及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探索
5.1 第三产业能源消耗和效率现状
5.2 第三产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指数分解
5.2.1 数据说明
5.2.2 结果分析
5.3 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影响因素:指数分解
5.3.1 数据测算:交通能耗数据
5.3.2 数据测算:客货运周转量换算
5.3.3 结果分析
5.4 交通运输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5.4.1 VECM方法
5.4.2 实证结果
5.5 交通能源效率的情景预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第一产业能源效率波动与农业机械化的关系
6.1 农村能源现状
6.1.1 农村生活用能
……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本书论述的逻辑结构是:通过对中国整体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梳理,论证了简单调整中国产业结构并不是提高中国能源效率的最佳方法,通过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各个产业的能源效率,才是提高全国整体能源效率的最重要途径,因此有必要深入到各个产业内部进行研究。鉴于中国长期以来“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本书根据不同产业特点,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研究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能源效率影响因素,并在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书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
(1)现有对于中国整体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文献就“效率因素决定论”与“结构因素决定论”难以取得一致意见,本书从产业和区域层面研究能源效率,有效整合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指数分解法和计量经济模型的结果说明,在国家整体经济层面,结构因素并非主导因素,简单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并不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最佳途径,通过各个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各个产业的能源效率,才是提高全国整体能源效率的关键举措。但若进一步深入到产业内部层次,由于产业内结构变化本身也会影响到产业的能源效率,结构因素的作用会逐渐凸显。这使得从产业层面研究能源效率更加必要和迫切。因此,本书重点从三大产业的层面来探索能源效率,这对于现有能源效率的研究视角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2)目前大多学者针对第二产业能源效率问题的研究,是通过加入若干控制变量后进行简单回归,来分析一国范围内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和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变动原因,本书则根据经济增长收敛理论推导出能源效率微观收敛机制模型(CovergenceMicro-mechanismModel,CMM),从产业区域转移的视角来探索第二产业能源效率在中国两大区域之间收敛的原因。一方面,中国产业从沿海到内陆的转移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因此从产业区域收敛的角度来分析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具备概括性和典型性,在研究视角上属于新的尝试;另一方面,本书利用推导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避免了已有文献中收敛影响因素选取主观性太强、结果可能矛盾的弊端,是对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的一次积极探索。实证结果显示,中国内陆地区在加速实现工业化、追赶沿海地区经济的过程中,其第二产业能源效率也在随之向沿海地区第二产业能源效率收敛,但是收敛的速度较慢,这表明内陆地区对于能源效率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在各个层面提高,才可能实现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不同内陆省市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效率是提高还是下降存在差异,内陆地区正中部的几个省市在经济水平增长的同时,能源效率却在下降。能源效率收敛的主要机制是第二产业内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两区域第二产业内部科技经费投入的差异缩减是造成收敛的主要动力,而两区域人力资本投资率的差异是能源效率趋向发散的主要力量。
(3)相对于第二产业而言,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由于能源消耗总量较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且这两大产业的能耗数据不全,尤其是深入到内部各行业之后,各方面的数据收集存在一定困难,导致现有文献中专门分析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研究较少。然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给予充分重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的能源效率问题不容忽视。实际上,全国大约一半的石油制品都被第三产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业)消耗,而现代化农业对于能耗的需求也在急速地攀升,为此,本书力图全面地分析各产业能源效率的变化原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