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22748
1.1 改革以来的增长与下个世纪的展望
1.2 长期增长所面临的政策障碍
1.3 本书所要回答的几个问题
2 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
2.1 逻辑起点:重工业优先增长目标
2.2 重工业的基本特征与中国经济现实
2.3 推行赶超战略的宏观政策环境
2.4 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
2.5 以国有化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微观经营机制
2.6 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国际比较
3 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
3.1 改革以前的经济增长
3.2 传统战略下的畸形结构
3.3 缺乏激励和效率低下
3.4 步履艰难的赶超:国际透视
4 比较优势战略
4.1 对“东亚奇迹”的不同解释
4.2 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4.3 比较优势战略与资源禀赋结构的提升
4.4 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5 比较优势战略与金融危机
5 经济改革的历程
5.1 1979年前后改革的不同点
5.2 微观经营机制的改革
5.3 资源计划配置制度的改革
5.4 宏观政策环境的改革
5.5 “摸着石头过河”的经济逻辑
6 经济改革的成就
6.1 经济激励和经济效率的改进
6.2 产业结构扭曲得以矫正
6.3 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
7 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
7.1 改革和发展的周期性
7.2 寻租活动与腐败现象
7.3 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
7.4 呆账、坏账与金融体制弊端
7.5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加重
7.6 粮食供给潜力问题
8 经济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8.1 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体制的整体配套性
8.2 深化改革与防范金融危机
8.3 发挥比较优势,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9 中国改革的道路与经验
9.1 改革的起步环节和推进部门
9.2 经济改革的方式及其特征
9.3 中国改革道路的普遍意义
10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改革以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之后得到迅速发展。加快经济发展,赶超发达经济,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可是事与愿违,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发达经济的发展差距愈拉愈大。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更是明确树立了赶超西方发达经济的发展目标,并为此而建立了一系列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动员能力的政策和制度。然而,到70年代末为止的30年中,经济发展仍然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人民生活水平停留在温饱线上,改善甚微,到70年代末,全国仍有大约2亿农民食不果腹。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了经济改革,逐渐放弃了高度控制资源价格、按计划配置资源和剥夺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传统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开始在资源配置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不仅以中国历史上空前的速度增长,而且在世界总的发展格局中也属一枝独秀。无疑,改革是产生这种戏剧性变化的催化剂。因此,总结改革的经验,通过纵向的历史比较说明改革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后经济得以快速增长的原因之所在,是本书的首要任务。
第二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改革的某些方面进展迟缓,甚至在过程中会出现上节中所概述的一系列问题。中国迄今为止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并非尽善尽美、毫无跌宕。事实上,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以瓶颈对速度的制约、通货膨胀压力、腐败现象滋生和体制周期复归为内容的所谓“活一乱”循环。如果不能消除这种“活一乱”循环产生的根源,甚至使之成为一种非收敛型的周期现象,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就会遇到极大的障碍,下个世纪重新崛起的理想宏图可能会功亏一篑。因此,探讨改革和发展中这种周期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克服的途径,是本书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三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得以持续。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了无可争辩的成功,但是,与已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相比,中国的改革远远没有大功告成,而要实现经济增长的潜力,占据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前列,更是任重道远。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继续保持改革与发展的势头。然而,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重大难点和障碍,如果不能克服这些难点和逾越这些障碍,改革与发展的势头就不能持续。因此,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逻辑方向,依循这种逻辑找出克服上述改革难点的正确途径,归根结底是本书最为重要的使命。
第四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却步履维艰。前苏联和东欧都曾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中国一样,经历了经济增长缓慢的前改革时期,尝尽了传统经济体制效率低下、激励不足的苦头。这也是它们纷纷进行改革的原因。然而,改革的效果却大不相同。中国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向市场经济体制趋近,不断化解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克服瓶颈制约,消除政治风波的冲击,实现了持续高速的经济增长。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从改革伊始就宣称建立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迄今为止却并没有建立起更有效率的新体制,经济增长速度上不去,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失业和政治上的不稳定。既然改革效果截然不同的对比双方,在改革起点和目标模式上没有根本的差别,则可能的判断就是,这种不同的改革效果产生于改革方式的相异性。因此,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揭示其普遍意义,是本书的重要任务之一。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