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6079649
小说致敬沈从文先生,曾在《花城》杂志连载发表。
多用乡俗俚语,充满了湘西土家的幽默智慧,渗透着边城的浪漫迤逦风情
用碎片化的写作方式,记叙了湘西花桥土家族人的历史、民俗、文化等,读起来趣味盎然。
九黎神话、创世传说、巫祝传承,历史与魔幻交织,现实与传统并立。毕兹卡的花桥,渗透着湘西边城的浪漫清丽;土家族的男人女人,有着蕴藏于莽林野峰的蛮朴纯真。通神的梯玛向天,刚烈的喻旅长,名堂经的阿可……或可歌可泣的人物,或哭笑悲欢的轶事,共同组成了一部花桥土家的“小”历史。
第零卷无题
秘钥一 /
秘钥二 /
秘钥三 /
楔子 /
很神 /
卷前时代
齐天大水 /
阿蒙山 /
大地开花 /
通神的人 /
八部大王和土司王 /
来了一群白卡 /
山鬼 /
第二卷远时代
雀才和里手 /
一个叫拿摩的人 /
王大人 /
王大人和泥瓦匠 /
王大人的女儿 /
开始革命 /
飞来一只铁鸟 /
一个叫喻旅长的人 /
解放前后 /
第三卷近时代
衣禄及其他 /
村里有棵树 /
关于食物 /
泥腥的童年 /
日鬼的人 /
关于衣物 /
走车路或走马路 /
走明路或走暗路 /
坐床 /
出嫁要哭 /
洞房内外 /
一个卵字了得 /
天不怕地不怕 /
不结婚的半边人 /
做白工 /
阳戏、毛古斯和电影 /
家不分不发 /
心里的神龛 /
第四卷后时代
吃食堂 /
运动来了 /
个干部 /
学大寨 /
真正的车路 /
抬骟 /
他们都打工去了 /
狗佬得病了 /
又有人病了 /
还有人病了 /
很神的人 /
父与子 /
走了走了又转来 /
附:花桥地名考 /
后记 /
故乡是有生命的——像一个磁场——更像一个黑洞——在苍凉的宇宙中某一点,在神无声的歌声里,在时光隧道间,花朵一样温软地敞开着,于轮回中,与我们的生命神秘地纠结……
我和阿可产生这种奇特的感觉是在阿巴离世的那一刹那。
阿巴像一颗熟透的果实砰然坠入花桥的土地,他的生命和故乡融为一体,我甚至听到了阿巴的身体和泥土吧唧吧唧融合的声音,就在那一眨眼之间,阿巴以生的结束也以另一种开始,把这种感觉明白无误地传递给我们。阿可跪在故乡的土地上,用挖锄挖起一把泥土叫一声阿巴(这是花桥人入葬时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挖一把泥土叫一声阿巴,这种感觉贯穿他的身心,也贯穿我的身心。
从那一刻起,我和阿可尽释前嫌。
那是新千年开始的某一天,这个日子和平常的每一天并无两样。人们既然把它叫作新千年,那肯定是有什么特别意义的,对于这一点,作为一个花桥人,我基本认同。自从花桥人不再以自己的方式纪年,也就表明花桥人对一种认知系统或语境的放弃。在以前当然也包括现在,花桥人喜欢用很多独特的词语或者时间概念来进行表达,比如他们说天干七十二天那年,起燕字屋那年等等,如果不结合事件发生诸多背景,运用公历进行周密地推理,其语境就难以被了解。
花桥,是我的故乡。
其实,所谓的故乡,是我们在情感上对一个地方的认定。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很少有人能改变这样的偏执。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大大小小的族群一直处于不断的迁徙历程中,以个体的出生地划定故乡,我们可以轻易地认定一个地方;但若从族类的延续推断,谁又能讲得清楚我们初的故乡究竟在哪里?从远古到现在,地球板块一直都在漂移变迁,苍茫宇宙之中,地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公转和自转,定与不定,涉及一个悖反的哲学命题。这样说来,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假定性的。那么,我只能这样说,作为人,我们的故乡在苍凉的宇宙中不停地变幻;作为人的个案,我的故乡是一个叫花桥的地方。
人都有原乡情结。
很多伟大或渺小的灵魂都是生活在原乡中的。
现在,我们探知的触角可以伸进苍茫宇宙和微观粒子,但我们永远都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我们会对一处实在或虚幻的所在耿耿于怀。有人说,所谓的思乡是对他乡食物不习惯而产生的一种病。正因为对他乡的食物不习惯,才会固执地魂牵梦萦那个自以为是的地方,病就出现了。这基本上是人所共有的通病。
因此,我们谈论故乡,既是世俗意义上的,也是某个哲学角度上的。
据阿涅说,年近五十时她怀上了我,在我之前,她已经生下了七个儿女,儿多母苦,阿涅原本不打算把我生下来,好几副草药吃下去,肚子里的那坨肉就是打不下来,阿涅的恻隐之心终让她不忍再下手。上一个千年七月的一个子夜我呱呱坠地。阿涅一直认为我是和她有着某种神秘的缘分。这种感觉也一直深深地纠缠在我的灵魂深处。从我出生以来,一个寨子上的人都把我叫作清贵二佬,因为我的阿可叫清贵,我自然被称为清贵二佬,这是花桥约定俗成的规矩。花桥之外的人们怎么称呼我,那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事。只要在花桥,我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清贵二佬,这导致我经常产生这样的认识——我和这个南中国腹地深处的山旮旯似乎有着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缘分。
某一日,站在一幅中国地图前,搜寻故乡位置,这一看不打紧,全国村寨以万万计,名曰“花桥”的地方数不胜数,让我吃惊不小。想想老祖宗们造地名肯定不是兴之所至,随便捻来的,怎么会如此不约而同。那么,是怎样的原因让他们如此“不约而同”的呢?这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信息和寄寓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人,因为自己的出生或者成长,同一个地方建立了不可更改的契约关系,他对这个地方的感情,必然要打上“先入为主”的烙印,但在花桥人的身上,我却体会到一种复杂的感情。譬如,他们说,“病死不离床,饿死不离乡”。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依恋,态度决绝;另一方面却说,“不是肥土不种姜,不是好汉不出乡”。截然相反地表示对故乡的放逐。两种不同的观念,让我们在做价值评判的时候,很难做出非此即彼的取舍。这种复杂的感情,代代相续,必不可免地影响着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每一个人。正因为如此,有的人一生一世选择在故乡留守,从阿涅的肚子里出来就没有离开过家乡半步;有的人却宿命般地选择出游,到别的地方演绎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只能说,天底下每一个地方都是太阳底下独特的风景,必然会产生属于这个地方的独特故事。记忆中的故乡是有私密属性的,一旦形成文字,它就不再只属于某一个人。那么,花桥的世界,也就是世界的花桥。
在花桥生活十多年,也在外游历了十多年,到过大大小小许多地方,反观这个历古历代生息繁衍着自称为毕兹卡一族的小山寨,更觉人奇事奇。这便是故乡的个性。个性都是寓于共性之中的,这样我觉得故乡的种种又具有某种隐喻性和超常识性,就想把他们记下来,为社会的、经济的、宗教的、文化的、民俗的、猎奇的、消遣的等等各种家们,提供一些参考,各取所需。自古以来,题写故乡的篇什如恒河沙数,美文不少,矫情过多。对聒噪和滥竽充数保持高度警惕是一个普通现代人所应该坚持的基本立场,如何较为准确地认知我们生境与文化内蕴,安放心灵是人应该面对的课题之一。因此,我的讲述力求保存故乡在时间隧道里艰难行进的原生性,本土阅读能找到熟悉的认知,境外阅读有新奇的感觉,两相观照,便是。
黄青松在试图描摹一个少数族裔的历史与现实的时候,并不是以一个外来的现代文明人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指东道西,而是将其自身的生存经验和困惑和盘托出。从这一意义上讲,《毕兹卡族谱》的景深不仅仅在于描绘了一幅瑰丽宏大的土家族人的史诗,而是延展出一场现代与传统的文明对话。
——庚伟
通神的人(节选)
梯玛就是通神的人。
在花桥,作为毕兹卡族类中的一员,梯玛自古以来掌管这个族类的祭祀。这是一份很神圣的职业,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一般来讲都是密传。一个普通的人想成为梯玛几乎是不可能的,师傅的认证是条件,至于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只有实施认证的老梯玛自己晓得。得到认证,才有学习梯玛的资格,跟着师傅学习三年六个月,掌握种种法事的程序、神秘的手诀、咒语,一字不漏地念诵古歌古谣,逐渐练习出很多不可思议的神通,后才能得到师傅的认可,即接受师傅度辞,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梯玛,才能单独从事这份帮助别人禳灾祈福的职业。也有自得阴传的,就是梦中不经意地得到某个神灵或梯玛师傅的指点,无师自通地掌握了种种技能,任何一部古歌古谣都像是印在脑壳里,张口就能演唱出来,也能成为花桥人敬重的梯玛。
……
我懂事的时候,花桥后一位梯玛还健在,花桥人都叫他梯玛向天。
梯玛向天住在阿蒙山上,那是一间岩头垒成的小屋,屋角的左侧是一架随时都会坍塌的木床,黑黝黝的木架黑黝黝的棉絮,再加上右角黑黝黝的灶台,白天黑夜都只能看到这一种颜色。对于向天梯玛来说,也只存在这一种颜色,因为那时他的眼睛已经全部瞎了。瞎了全部眼睛的向天梯玛又好像根本没瞎,他在小屋里摸索着来来去去,全无一点障碍,甚至到屋前屋后的菜地里去摘菜。他需要摸索是因为年岁实在太大了。在花桥没有人知道他的确切年龄,面对梯玛向天就像面对一截神秘的历史。有人说一百零二岁,也有人说一百一十四岁,问他自己,他说,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年龄,我们可以把一天当作一年,也可以把一年当成一天,也可以把一辈子看成是一天。日子就是花桥河里流着的水,哗啦哗啦地流,就是神也不能安排或请求它做一会儿的停留。
梯玛向天也弄不清楚自己确切的年龄,倒不是他喜欢故弄玄虚。他出生时阿巴阿涅就去世了,在花桥吃百家饭穿千家衣长大,梯玛师傅做法事,任何长篇大论的古歌古调,只要听上一遍就顺口而出,然后通晓各种仪规、手诀、咒语,一个梯玛该有的本事都有了的时候,他就成了一个真正的梯玛。
我次见到他的时候才六岁,阿巴把秋收稻田里的鱼煎了一大锅,我狼吞虎咽的时候就被鱼刺卡了喉咙。阿巴背着哇哇大哭的我就往阿蒙山上跑,到了他黑黢黢的岩屋里,只见一个腰驼如犁弯的老人蹲在灶前,如果没有发出声响,我以为那是一坨岩头。阿巴把情况给他讲了,他就拿着黑黢黢的一个碗,叫阿巴在水缸里舀了半碗水,唧唧咕咕地念了一通咒语,要我把水喝下去。看着黑不溜秋的碗,我说什么也不喝,阿巴笑笑说,这是鸬鹚水呢,二佬是个狠角色,长大了要成大角色的,有什么不敢喝的!
在阿巴的鼓励下,我闭着眼睛咕哧哧地把水喝下肚。说来也怪,当鸬鹚水流进喉管的时候,我竟然清楚地感觉到那根梗在喉管里的骨刺像一根面条一样滑了下去。扎在喉管里的骨刺像冰糖水一样进入身体之中,那种感觉奇妙地回旋在每一个感觉细胞里,至今我还能回味得起。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