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25155丛书名: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学习用书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9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学习用书: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课堂实录课堂精华-考点精要-精选真题-解析详细-重点突出-把握趋势-扫码听课-考点速记)》
查知识点众多,覆盖面广,具有一定难度,通过率低。鉴于此种情况,中公教育执业药师考试研究中心组织众多辅导讲师,根据新大纲和历年考试情况,总结考试命题规律和高频考点,把握考试重难点,科学预测考试趋势,编写了这套切合考试实情、考点全面、讲练结合的学习用书。本套图书适用于参加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复习备考,对于药店工作者、药学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9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学习用书: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课堂实录课堂精华-考点精要-精选真题-解析详细-重点突出-把握趋势-扫码听课-考点速记)》
查知识点众多,覆盖面广,具有一定难度,通过率低。鉴于此种情况,中公教育执业药师考试研究中心组织众多辅导讲师,根据新大纲和历年考试情况,总结考试命题规律和高频考点,把握考试重难点,科学预测考试趋势,编写了这套切合考试实情、考点全面、讲练结合的学习用书。本套图书适用于参加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复习备考,对于药店工作者、药学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查知识点众多,覆盖面广,具有一定难度,通过率低。鉴于此种情况,中公教育执业药师考试研究中心组织众多辅导讲师,根据新大纲和历年考试情况,总结考试命题规律和高频考点,把握考试重难点,科学预测考试趋势,编写了这套切合考试实情、考点全面、讲练结合的学习用书。本套图书适用于参加全国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复习备考,对于药店工作者、药学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 录
目录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1)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2)
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8)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10)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12)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15)
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15)
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16)
第三节中药材的采收(18)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21)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3)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23)
第二节生物碱(31)
第三节糖和苷类化合物(46)
第四节醌类化合物(53)
第五节香豆素和木脂素(59)
第六节黄酮类(66)
第七节萜类和挥发油(73)
第八节皂苷类(80)
第九节强心苷(89)
第十节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94)
第十一节其他成分(97)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104)
第一节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104)
第二节炮制的辅料及饮片的质量(105)
第三节常用饮片的炮制方法及作用(110)
第五章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150)
第一节中药的质量标准(150)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52)
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161)
第一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161)
第二节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163)
第三节散剂(167)
第四节浸出制剂(169)
第五节液体制剂(174)
第六节注射剂(181)
第七节眼用制剂(188)
第八节外用膏剂(191)
第九节栓剂(198)
第十节胶囊剂(201)
第十一节丸剂(206)
第十二节颗粒剂(212)
第十三节片剂(213)
第十四节气雾剂与喷雾剂(219)
第十五节胶剂、膜剂、涂膜剂及其他传统剂型(223)
第十六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227)
第十七节药物体内过程(232)
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238)
第一节中药药理(238)
第二节中药毒理(250)
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254)
第一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254)
第二节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337)
第三节常用矿物类中药的鉴别(350)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57)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1)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1)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2)
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8)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10)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12)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15)
第一节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15)
第二节中药材的产地(16)
第三节中药材的采收(18)
第四节中药材的产地加工(21)
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3)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23)
第二节生物碱(31)
第三节糖和苷类化合物(46)
第四节醌类化合物(53)
第五节香豆素和木脂素(59)
第六节黄酮类(66)
第七节萜类和挥发油(73)
第八节皂苷类(80)
第九节强心苷(89)
第十节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94)
第十一节其他成分(97)
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104)
第一节炮制目的与药物成分(104)
第二节炮制的辅料及饮片的质量(105)
第三节常用饮片的炮制方法及作用(110)
第五章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150)
第一节中药的质量标准(150)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内容和方法(152)
第六章中药制剂与剂型(161)
第一节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与选择(161)
第二节中药制剂卫生与稳定性(163)
第三节散剂(167)
第四节浸出制剂(169)
第五节液体制剂(174)
第六节注射剂(181)
第七节眼用制剂(188)
第八节外用膏剂(191)
第九节栓剂(198)
第十节胶囊剂(201)
第十一节丸剂(206)
第十二节颗粒剂(212)
第十三节片剂(213)
第十四节气雾剂与喷雾剂(219)
第十五节胶剂、膜剂、涂膜剂及其他传统剂型(223)
第十六节药物新型给药系统与制剂新技术(227)
第十七节药物体内过程(232)
第七章中药药理与毒理(238)
第一节中药药理(238)
第二节中药毒理(250)
第八章常用中药的鉴别(254)
第一节常用植物类中药的鉴别(254)
第二节常用动物类中药的鉴别(337)
第三节常用矿物类中药的鉴别(350)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57)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真题分析
(A型题)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是()。(2014年真题第1题)
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本草著作的特点。《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本草纲目》是中药学巨著,古代本草著作中载药数最多的一本。《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本草纲目拾遗》为古代本草著作新增药物之最。
考试大纲
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学术价值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考情分析与预测
本节2015—2018年均未出题。内容以了解为主。
考点精要
表1-1历代本草学术价值
(续表)
著作年代作者载药数学术价值
著作年代作者载药数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汉代—365种(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
(2)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唐代长孙无忌、
苏敬850种(1)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进方法
《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1746种(1)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本草
(2)开创了方药对照的方法,附方3000余首
(3)集宋代以前本草之大成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1892种(1)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中药学巨著
(2)古代本草著作中载药数最多的一本
《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921种新增药物716种,创新增药物之最
《中华本草》当代—8980种(1)后五卷收载了藏、蒙、维、傣、苗药
(2)七本本草著作中载药数最多的一本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真题分析
(A型题)
1.按中医五味理论,具有苦能清泄作用的中药是()。(2018年真题第1题)
A.芒硝B.大黄C.牛膝D.栀子
E.苦杏仁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味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三泄一燥二坚的作用。三泄指苦能通泄、降泄、清泄。其中苦能清泄,如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疗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
2.按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的中药是()。(2018年真题第2题)
A.桔梗B.白前C.前胡D.紫苏
E.黄连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升降浮沉双效调节所示效用的药材。前胡既具有升浮之性而宣散风热,又具有沉降之性而降气祛痰。
(B型题)
[3~5]
A.甘味药B.辛味药
C.苦味药D.咸味药
E.酸味药
3.能耗气伤阴,气阴两虚者应慎用的是()。(2018年真题第52题)
4.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者应慎用的是()。(2018年真题第53题)
5.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与脾胃虚弱者应慎用的是()。(2018年真题第54题)
【答案】3.B。4.A。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味的不良反应。能耗气伤阴,气阴两虚者慎用的是辛味药。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者慎用的是甘味药。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与脾胃虚弱者慎用的是苦味药。
[6~8]
A.能补、能缓B.能泄、能坚
C.能软、能下D.能收、能涩
E.能散、能行
6.酸味的作用特点是()。(2017年真题第41题)
7.苦味的作用特点是()。(2017年真题第42题)
8.甘味的作用特点是()。(2017年真题第43题)
【答案】6.D。7.B。8.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味的作用特点。酸味能收、能涩,苦味具有三泄两坚一燥的作用,甘味能补、能缓、能和。
考试大纲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理论(1)药性理论的内容
(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
四气(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
(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3)寒凉性所示的效用
(4)温热性所示的效用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五味(1)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
(2)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3)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的效用与临床应用
(4)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
(5)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升降浮沉(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2)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3)升浮性所示功效
(4)沉降性所示功效
(5)顺其病位用药
(6)逆其病势用药
(7)依据气机运行特点用药
(8)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
归经(1)归经的理论基础
(2)归经的确定依据
(3)归经的表述方法
(4)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有毒与无毒(1)“毒”的特性
(2)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
(3)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
考情分析与预测
本节2015—2018年出题量分别为4、4、4、5。重点考查内容是四气的不良效应,五味的功效。
考点精要
一、概述
(一)药性理论的内容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二)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祛邪扶正,消除病因,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最大限度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中药对人体的效用具有两面性,即治疗效用和毒害作用。
二、四气(定性)
(一)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如有清热作用的石膏、板蓝根,属寒凉性药物;有温中作用的附子、干姜,属温热性药物。
(二)四气与所治疗疾病的关系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三)寒凉性所示效用
凡寒凉性药物,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倘若应用不当,有伤阳助寒之弊。
(四)温热性所示效用
凡温热性药物,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倘若应用不当,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投性寒的石膏治气分高热;投性热的附子治亡阳欲脱。
2.根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治以热药,真热假寒治以寒药。
三、五味(定能)
(一)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
五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五味与所治疗疾病的关系
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
(三)五味的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表1-2五味的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五味功效作用不良效用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五味子)、生津(木瓜)、安蛔(乌梅)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通泄(大黄)、降泄(苦杏仁、赭石)、清泄(黄连、栀子)
燥:燥湿(苍术、厚朴、黄柏、苦参)
坚:坚阴(黄柏、知母)、坚厚肠胃(黄连)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甘草)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辛能散、能行发散(荆芥、薄荷)、行气(香附)、活血(川芎)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昆布、海藻、鳖甲)、泻下通便(芒硝)高血压、动脉硬化、脾虚便溏者慎用
表1-3其他味的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其他味功效作用不良效用
涩能收、能敛收敛固涩(龙骨、赤石脂、海螵蛸)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猪苓、茯苓)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芳香能散、能行、能开化湿(藿香)、辟秽(苏合香)、开窍(麝香)、醒脾(佩兰)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
1.气味配合原则
(1)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
(2)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2.气味配合规律
(1)气味均一。
(2)一气二味或多味。
(五)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等。
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
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如黄芩、黄连等。
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锁阳、黄芪等。
四、升降浮沉(定趋势)
(一)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及所示功效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表1-4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及所示功效
升降浮沉确定依据所示功效
质地轻重气味厚薄性味效用
升浮花、叶味薄气厚温热
辛甘淡升浮:桔梗(宣肺)
沉降:白前(祛痰降气)
升降二向性:
胖大海(宣肺通便)
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上行向外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沉降种子、果实、矿物及贝壳类味厚气薄寒凉
酸苦咸下行向内
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真题分析
(A型题)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是()。(2014年真题第1题)
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本草著作的特点。《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开创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先例。《本草纲目》是中药学巨著,古代本草著作中载药数最多的一本。《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本草纲目拾遗》为古代本草著作新增药物之最。
考试大纲
历代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学术价值
《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拾遗》
《中华本草》
考情分析与预测
本节2015—2018年均未出题。内容以了解为主。
考点精要
表1-1历代本草学术价值
(续表)
著作年代作者载药数学术价值
著作年代作者载药数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汉代—365种(1)我国已知最早的药学专著
(2)所载药物按上、中、下三品分类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陶弘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唐代长孙无忌、
苏敬850种(1)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进方法
《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1746种(1)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本草
(2)开创了方药对照的方法,附方3000余首
(3)集宋代以前本草之大成
《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1892种(1)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之大成,中药学巨著
(2)古代本草著作中载药数最多的一本
《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921种新增药物716种,创新增药物之最
《中华本草》当代—8980种(1)后五卷收载了藏、蒙、维、傣、苗药
(2)七本本草著作中载药数最多的一本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真题分析
(A型题)
1.按中医五味理论,具有苦能清泄作用的中药是()。(2018年真题第1题)
A.芒硝B.大黄C.牛膝D.栀子
E.苦杏仁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味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三泄一燥二坚的作用。三泄指苦能通泄、降泄、清泄。其中苦能清泄,如栀子味苦,能清热泻火,治疗火热内蕴或上攻诸证。
2.按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与沉降二向性的中药是()。(2018年真题第2题)
A.桔梗B.白前C.前胡D.紫苏
E.黄连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升降浮沉双效调节所示效用的药材。前胡既具有升浮之性而宣散风热,又具有沉降之性而降气祛痰。
(B型题)
[3~5]
A.甘味药B.辛味药
C.苦味药D.咸味药
E.酸味药
3.能耗气伤阴,气阴两虚者应慎用的是()。(2018年真题第52题)
4.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者应慎用的是()。(2018年真题第53题)
5.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与脾胃虚弱者应慎用的是()。(2018年真题第54题)
【答案】3.B。4.A。5.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味的不良反应。能耗气伤阴,气阴两虚者慎用的是辛味药。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湿阻、食积者慎用的是甘味药。能伤津伐胃,津液大伤与脾胃虚弱者慎用的是苦味药。
[6~8]
A.能补、能缓B.能泄、能坚
C.能软、能下D.能收、能涩
E.能散、能行
6.酸味的作用特点是()。(2017年真题第41题)
7.苦味的作用特点是()。(2017年真题第42题)
8.甘味的作用特点是()。(2017年真题第43题)
【答案】6.D。7.B。8.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味的作用特点。酸味能收、能涩,苦味具有三泄两坚一燥的作用,甘味能补、能缓、能和。
考试大纲
中药性能中药性能理论(1)药性理论的内容
(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
四气(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
(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3)寒凉性所示的效用
(4)温热性所示的效用
(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五味(1)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
(2)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3)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的效用与临床应用
(4)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
(5)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升降浮沉(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2)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3)升浮性所示功效
(4)沉降性所示功效
(5)顺其病位用药
(6)逆其病势用药
(7)依据气机运行特点用药
(8)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
归经(1)归经的理论基础
(2)归经的确定依据
(3)归经的表述方法
(4)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有毒与无毒(1)“毒”的特性
(2)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
(3)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
考情分析与预测
本节2015—2018年出题量分别为4、4、4、5。重点考查内容是四气的不良效应,五味的功效。
考点精要
一、概述
(一)药性理论的内容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
(二)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
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祛邪扶正,消除病因,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脏腑功能的协调,最大限度恢复到正常状态。药物针对病情,发挥治疗作用,以药物的偏性来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中药对人体的效用具有两面性,即治疗效用和毒害作用。
二、四气(定性)
(一)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
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之外,还有平性,是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而来,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如有清热作用的石膏、板蓝根,属寒凉性药物;有温中作用的附子、干姜,属温热性药物。
(二)四气与所治疗疾病的关系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三)寒凉性所示效用
凡寒凉性药物,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倘若应用不当,有伤阳助寒之弊。
(四)温热性所示效用
凡温热性药物,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倘若应用不当,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根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投性寒的石膏治气分高热;投性热的附子治亡阳欲脱。
2.根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
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
4.真寒假热治以热药,真热假寒治以寒药。
三、五味(定能)
(一)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
五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它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二)五味与所治疗疾病的关系
能发表行散的药多辛味,能补虚缓急的药多甘味,能敛肺涩肠的药多酸味,能降泄燥湿的药多苦味,能软坚散结的药多咸味。
(三)五味的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表1-2五味的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五味功效作用不良效用
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五味子)、生津(木瓜)、安蛔(乌梅)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泄:通泄(大黄)、降泄(苦杏仁、赭石)、清泄(黄连、栀子)
燥:燥湿(苍术、厚朴、黄柏、苦参)
坚:坚阴(黄柏、知母)、坚厚肠胃(黄连)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甘能补、能缓、能和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甘草)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辛能散、能行发散(荆芥、薄荷)、行气(香附)、活血(川芎)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咸能软、能下软坚散结(昆布、海藻、鳖甲)、泻下通便(芒硝)高血压、动脉硬化、脾虚便溏者慎用
表1-3其他味的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其他味功效作用不良效用
涩能收、能敛收敛固涩(龙骨、赤石脂、海螵蛸)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猪苓、茯苓)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芳香能散、能行、能开化湿(藿香)、辟秽(苏合香)、开窍(麝香)、醒脾(佩兰)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
1.气味配合原则
(1)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
(2)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2.气味配合规律
(1)气味均一。
(2)一气二味或多味。
(五)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辛温的药多能发散风寒,如麻黄、紫苏等。
辛凉的药多能发散风热,如薄荷、菊花等。
苦寒的药多能清热解毒或清热燥湿,如黄芩、黄连等。
甘温的药多能补气或助阳,如锁阳、黄芪等。
四、升降浮沉(定趋势)
(一)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及所示功效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这种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表1-4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及所示功效
升降浮沉确定依据所示功效
质地轻重气味厚薄性味效用
升浮花、叶味薄气厚温热
辛甘淡升浮:桔梗(宣肺)
沉降:白前(祛痰降气)
升降二向性:
胖大海(宣肺通便)
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上行向外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沉降种子、果实、矿物及贝壳类味厚气薄寒凉
酸苦咸下行向内
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