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8153288
近现代德国在人文社科领域为世界贡献了一位又一位的大师,像歌德、席勒、康德、黑格尔等等,可谓巨匠辈出、群星灿烂。这与德国重视“教化”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所谓教化是指重在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个体生命不断臻于完善,提升人的价值境界。而教化一词在德文中的意思比较复杂,其流变又非常曲折。
本书从似乎耳熟能详的教化一词入手,探寻它的词源学流变,系统梳理与诠释了教化从古希腊到近代以来的复杂流变历史及其兴衰过程,并对教化观念的美学、教育学和历史哲学维度做出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继而对以往受到忽视的爱克哈特、帕拉塞尔苏斯和波墨、沙夫茨伯里的教化思想做了深层次的研究,也厘清了赫尔德、歌德、席勒、裴斯泰洛奇、洪堡的教化思想。
序………………………………………………………………………… 1
导 论…………………………………………………………………… 1
章 教化(Bildung)的词源、译名及其核心理念 ……………… 6
节 Bildung 的词源探析 …………………………………… 6
第二节 Bildung 的译名辨析 ……………………………………11
一、教化 ………………………………………………………13
二、教育 ………………………………………………………16
三、文化 ………………………………………………………22
四、教养、修养 ………………………………………………24
五、培养、培育、培训 ………………………………………27
六、熏陶、陶冶 ………………………………………………29
七、构形、造形、成形、完形 …………………………………32
第三节 Bildung 的核心理念 ……………………………………36
第二章 西方教化观念隐喻模式的来源和变迁………………………41
节 古犹太教化观:驯养与训育 ……………………………42
第二节 古希腊教化观:生长与技艺 ……………………………46
第三节 基督教教化观:神性与种子 ……………………………51
第四节 理性主义教化观:工匠与机械 …………………………57
第五节 浪漫主义教化观:精神与生命 …………………………67
第三章 教化观念的早期神学根源……………………………………73
节 人是神的肖像……………………………………………73
第二节 普罗米修斯造人…………………………………………80
第四章 教化观念与基督教神秘主义…………………………………90
节 爱克哈特大师:灵魂之火花 ……………………………92
第二节 帕拉塞尔苏斯:构形的力量 ………………………… 107
第三节 波墨:曙光与深渊 …………………………………… 113
第五章 教化观念向普遍精神意义的过渡………………………… 122
节 沙夫茨伯里:普遍的人 ……………………………… 125
一、内在的形式 …………………………………………… 126
二、情感的陶冶 …………………………………………… 133
第二节 莱布尼茨:宇宙之镜 ………………………………… 140
一、个体的基石 …………………………………………… 142
二、自我的教化 …………………………………………… 144
第三节 德意志运动…………………………………………… 147
一、温克尔曼:模范的艺术 ……………………………… 149
二、莱辛:人类的教育 …………………………………… 153
三、维兰德:性灵的陶冶 ………………………………… 154
第六章 教化观念的美学、教育学与历史哲学维度 ……………… 158
节 赫尔德:成长之链 …………………………………… 161
一、教化哲学的形成 ……………………………………… 163
二、达到人性的崇高教化 ………………………………… 172
三、类比:人类的真理 …………………………………… 178
四、个体与民族的统一 …………………………………… 186
第二节 歌德:狂飙之风 ……………………………………… 198
一、个体的无限性 ………………………………………… 200
二、原始形式 ……………………………………………… 204
三、教化的力量 …………………………………………… 210
第三节 席勒:审美教育 ……………………………………… 214
第四节 裴斯泰洛奇:大众教化 ……………………………… 220
第五节 威廉·冯·洪堡:普遍教化 ………………………… 224
一、自我塑造与和谐整体 ………………………………… 225
二、个人与世界 …………………………………………… 229
三、异化与复归 …………………………………………… 232
四、人类的教化 …………………………………………… 236
结语:教化观念在现代世界的回响 ………………………………… 241
参考文献……………………………………………………………… 245
后记…………………………………………………………………… 253
序
“教化”(Bildung)是德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的发展历程体现了西方精神史的流变,也促进了近代德意志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在塑造现代德国的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知道德国有一个政府部门,德语名称为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翻译成中文,就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英译为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 其 实 德 文 的“教 育 ”一 词 是“Erziehung”。 这 里 可 以 简 略 地 勾 述“Erziehung”和“Bildung”之 区别:前者侧重于教育的行为和过程,重点在于知识的灌输,以一种标准化的模式实施教育;后者的重点是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之塑造,使个体生命不断臻于完善,提升人的价值境界。由于英语中没有对应“Bildung”的概念,将之译为“Education”,失却了“Bildung”的独特意蕴,相比之下,其中译文“教化”倒是更贴切一些。
我列举这一例子,目的是提醒中文读者要特别注意德国的教育理念。在我看来,近现代德国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在人文与精神科学领域里,巨匠辈出、群星灿烂,与重视“教化”的教育理念有着密切的关联。依我之见,教化与教育应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量,它们具有一
种互动互补的效应。个体与集体的精神之养成(教化)是目的,知识的传输是手段(教育)。前者提供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理念,后者为这一目标所制约,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保障。观诸我国教育界今日之现状,将手段视为目的,将学生当作教育流水线上制作的产品之
学校,比比皆是,尤以中小学教育为甚。世人皆在抱怨世风日下,究其原因,我相信轻德行教化、重知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观之,对于教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具有其理论意义,而且在实践的层面上有其迫切的现实性。
随着国内学界对伽达默尔诠释学的研究日渐深入,国人对西方的“教化”观念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是对这一概念之源起流变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之成果,却付诸阙如,甚至在译名上都难以统一。对Bildung 概念从古希腊到近代以来的复杂流变历史及其兴衰作出系统的梳理与诠释,是本书的重要贡献。就此而言,本书可以说填补了中国学界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空白,并为学界以后对此观念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书的用力之处,主要体现于作者清晰地呈现了教化概念的古希腊和拉丁宗教思想背景,同时辨析了众多中文译名的殊异,并从隐喻模型的角度对西方教化观念在各个时代的流变做了富有新意的梳理。教化观念的神学根源,中世纪教化观念与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关联,教化观念的美学、教育学和历史哲学维度,这些重要的理论问题,都在书中得到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继而对以往受到忽视的爱克哈特、帕拉塞尔苏斯和波墨、沙夫茨伯里的教化思想做了深层次的研究,也厘清了赫尔德、歌德、席勒、裴斯泰洛奇、洪堡的教化思想,确是难能可贵的。与内容丰富、考证精致的正文相比,该书的结语“教化观念在现代世界的回响”显得较为单薄。但作者鉴于历史语境及其线索的复杂性,拟另刊专著探讨在德国近代观念论里尤其重要的“教化与启蒙之争”问题,例如康德、门德尔松、费希特和黑格尔等的教化理论以及伽达默尔、罗蒂和罗姆巴赫对此的思考,颇令人期待。
其实儒家一脉尤重教化,先儒解《易》之诸卦,其基本立足点就是以圣人之心教化众生,此所谓“观人文以教化天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也。教化之行,德被天下,故无往而不利,故曰:“内诚外礼不可不竭尽也,诚礼尽而教化行,故吉”(张浚:《紫阳易传》卷五)。当然,中国文化传统的教化理念并非西方教化观念之回响,而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之产物。若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中整合两者的思想资源,将使我们对教化的理解与研究提升至一个新的境界。不过,这已不是“德国早期教化观念史研究”课题的研究任务。就这一课题自身所设定的研究目标而言,《德国早期教化观念史研究》一书已经完成得很好了。
此书付梓之前,作者嘱我为之作序,我欣然从之。这本书已使我获益匪浅,料想读者诸君也会与我有同样感受。
潘德荣
2018 年 5 月 1 日于上海寓所
评论
还没有评论。